符号学与少数民族文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I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4)05-0021-05
    1993年7月,在湖南省张家界琵琶溪宾馆,在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届年会暨国际学术 讨论会上,丁尔苏博士一马当先与几十位国内外学者商议成立中国符号学研究会,在那 个筹备会议上,笔者与郎樱等几位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的同仁深受启发,一致认为 ,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从少数民族的生活,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少数民族文学,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的影子。
    为什么少数民族文学符号学的特点会如此强烈?这是因为与占我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的汉族人民相比,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所以毫不操心会汉化得不像少数民族,就是由于 这些兄弟民族始终保持了自己的优秀传统,始终保持他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鲜明特 点。而如果从符号学的角度去研究,少数民族文学都是少数民族社会应用符号的活动, 那么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就应当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来研究。
        一
    传递信息的符号,如同电子计算机中的程序,有各种编码系统,不能错乱。信息必须 以具备物质因素的能被感觉知道的符号传达,仿佛密码;因此,发者和收者都必须有密 码本,而且必须一样,否则信息就传递不过去。两国人说话、两个民族的人说话如语言 互不相通就是没有共同的密码本,听的人虽听见一连串声音符号,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 ,不能解释出符号中的信息。文字也是一样,如名词短语,按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序,应 该是修饰语在前,中心词在后,如韦小姐、林先生,而英语却颠倒过来,变成“小姐韦 ”(Mrs.Wei)、“先生林”(Mr.Lin),俄语也是一样。壮语与英语、俄语也有相似之处 ,如“猪肉”,这是汉语的顺序,即“猪的肉”,而壮语却变成了“肉猪”。再如壮语 中的“龙旧”,它的字面意思是“产桐果树的山lòng@①”,汉语的词就应变成“旧龙”,“旧”是“桐果树”,“龙”是“山lòng@①”。
    在壮语中有许多地名是带“那”字的,“那”在壮语里是“田”的意思。随便举两个 例子,“那龙”就是“山lòng@①中间的田”,“那陈”就是“陈家的田”。而壮译汉时,直接从壮语地名翻译成汉语地点常常按壮语词序构词。因为壮族人民长期以来生活在农业文明的社会,所以壮族的地方带“那”的就太多,简直是不胜枚举。广西有个靠近越南的县——那坡县,这个县壮民族占多数,“坡”壮语是“松散的”意思,“那坡”就变成了“松散的田”。1929年邓小平同志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中的“百 色”这个地点,也是壮族人聚居的地方,“百”念“伯”音,壮语中它是“河口”的意 思,而“色”是洗衣服,如果按汉语词序去解释,其字面意思则应变成是“河口洗衣服 ”,这就莫名其妙了,但按壮语的次序构词,把它的意思颠倒过来就清楚了。“百色” 是“洗衣服的河口”。又如世界着名的长寿县——巴马县,“巴”壮语是“山”的意思 ,“巴马”翻译成汉语就成了“像马一样的山”。再如“岜耀”,“岜”是“山”的意 思,“耀”是“鹰”,翻译成汉语是“鹰经常停留的山”或者“有鹰的山”。还有壮语 的“旧房”念“染构”的音,“染”是“房”,“构”是“旧”,词序也是与汉语颠倒 。壮语的“厨房”,念成“染瘦”的音,“染”是“房”,“瘦”是“火灶”,合起来 是“火灶的房子”即“厨房”。
    壮语中的动宾词组与汉语是一模一样的,“根”是壮语中的“吃”,“吃什么”就是 “根什么”,不用颠倒。
    壮族的歌神、歌仙刘三姐,据着名的壮族学者蓝鸿恩考证,刘三姐应叫“@②三姐”, “刘”、“@②”同音,壮语的“@②”是“我们的”意思,“‘@②’(‘刘’)三姐” 就变成“我们的三姐”,因此就应该是泛指而不是特指,绝不应该是姓“刘”的三姐。 电影《刘三姐》硬把歌仙“三姐”指派为姓“刘”,她哥哥成了“刘二”,这是极大的 错误。
    从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学,笔者联想到这些年来我们不少青年作家、诗人的“先锋倾向 ”的作品,到底什么是“先锋作品”,笔者的理解是:有意无意让读者看不懂的作品。 为什么都是方块字,而读者会看不懂?此无他,皆因我们青年作家、诗人在创作时重新 编码的缘故。
    包括壮族在内的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学,他们均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史,他们各自 的符号密码早已编定,不存在重新编码的问题,他们之所以互相产生隔阂不能沟通,其 根本原因就是各自的密码本并不完全一样。目前随着国门洞开,中国与外国几乎什么都 可以接轨,我们同是炎黄子孙的各兄弟民族有什么理由不尽快地使自己的密码与其他民 族一样呢?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是一个新课题、新学科、新领域,要在这个领域打开 新局面,符号学研究迫在眉睫。
        二
    应该客观地说,汉族与外国的交往远远超过少数民族。在国际交往中汉族人民与外国 朋友已融洽地沟通,彼此使用的礼仪都能使对方接受。如见面时的握手以及见面后的非 正式宴请与正式宴请等,中外都一样,这说明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当然还包括已经 汉化了的或者是比较接近汉化的少数民族),在交往礼仪方面与外国朋友已经有了一样 的密码本。
    中国少数民族则不然,他们的见面礼千姿百态,各具特色,大家的密码本都不一样。 藏族相见互赠哈达已成为其风俗的一个标志。过去藏族社会等级观念极严,因此对不同 等级的人敬献哈达时,有不同的俗规: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若受者与献者的地 位相当,要双手正立捧接,并回赠自己的哈达给赠者,方为不失礼;若受者地位较高, 则将哈达献于其受乘之马上,或座前之几上,受者只须俯首以示领之;若受者地位很高 ,献者只能把哈达搭于受者脚上,受者可安坐不动。反之,若献者的地位高于受者,那 么受者要俯首,让赠者将哈达搭在自己的颈上。一般情况生人相见必献哈达,喜庆节日 时多以此为礼。此外,一般人平常相遇,一方点头吐舌,对方微笑点头为礼。青海、甘 肃一带的藏族平常相遇,一般只伸出双手,掌心向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为礼。
    蒙古族相见有敬鼻烟壶的风俗,鼻烟壶蒙古语俗称“呼呼尔”,按照古老的风俗,客 人至家中,主人将有烟粉或药粉的鼻烟壶敬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若是同辈,须 用右手互相交换,得双方都把对方的壶烟吸一下,再互换回来;若是长辈,则要待其坐 定后,自己站着交换,吸过后,稍微向上举一下,再用双手捧给长辈,把自己的烟壶换 回;若是妇女,在献烟壶时还须轻轻碰一下自己的前额,并慢慢躬身,再用双手递给长 辈。
    塔吉族的见面礼多彩而富有情趣。他们途中相遇,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要互相问 候。如果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互道“更艾力买克提”,即支持之意。 男亲友相遇,一般除互问平安外,还互相握手,互抚胡须;若遇长辈则先问安,再吻老 人的手背,长辈则吻晚辈的面额,并抚摸其头顶;有的青年男子相遇,先热烈拥抱,再 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互道吉祥语。妇女相遇行接吻礼,夫妻之间,若丈夫出门回来, 妻子便迎出门外,双手捧起丈夫伸过来的手掌,亲吻多次,在特别隆重的场合相遇有的 行抱膝而吻、或接足而吻的大礼。
    土家族人在路上与人相遇,无论是男女老少总是先停步让路,站在两旁,凡有客人进 入土家山寨,土家人都要先打招呼,点头或拱手问好,祝客人吉祥如意。
    布依族人路中遇到老人或客人,主动招呼让对方先过,若要越过对方坐到前面去,一 般都不直接从其前面过,而是绕过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青年小伙子或姑娘遇到孤寡 老人或小孩过桥渡河,都立即上前帮挑手提东西,拉手扶肩渡过,骑马路过山寨,或者 碰上老人和客人,要立即下鞍牵马而过,并点头致意,俗称“下马礼”,以示尊重。
    如果少数民族的见面礼使你感到了他们的豪爽性格,他们的待客礼则可以使你感受到 真诚。
    哈萨克族非常热情好客,对于前来拜访或投宿的客人,无论认识与否,都热情招待, 不索取分文。牧民认为:在太阳落山的时候,如果放走客人,是一件耻辱的事。
    东乡族待客礼隆重而多彩。来客若是穆斯林,则互致伊斯兰教的问候;若是贵客莅临 ,则长辈出门迎接。然后主人在后,客人前行,进房后让客人上炕平坐,献上用“牡丹 花”开水冲的盖碗茶,茶水里往往加上白糖或冰糖,以示尊敬。接着烙油饼或炸油香托 盘送上,由主人用双手掰开,请客人品尝。随后送上的是富有东乡族风味的拉面或刀切 长面条,俗称“拉哈哈”。最后是用宰鸡或手抓羊肉招待客人。
    侗族的待客礼古雅而富有传奇性。如果到侗家去做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主动起 身让座,老爹爹递烟,老妈妈起火打油茶,然后以最讲究的“酸宴”:酸草鱼、酸猪肉 、酸鸡肉、酸鸭肉、酸萝卜、酸黄瓜、酸辣椒……以及自酿的米酒来招待客人。酒宴开 始时,主人要把鸡头、鸭头和瓜敬献给客人,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者转敬给席上的长辈 。
    见面礼和待客礼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性格豪爽、道德古朴、重视礼节、讲究情义。他 们独特的风俗符号密码引起了世界各国朋友的注意。有没有必要趋同?笔者以为答案应 该是否定的,因为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但要能接收好对方的符号密码就首先要 熟悉并精通对方的符号密码。
        三
    我们再来通过壮民族青年男女唱情的情序,来看看符号学中的“能指”和“所指”的 关系问题。
    壮民族素有“山歌文化”传统。刘三姐是壮族人民无限崇拜的“歌神”和“歌仙”, 在这神仙般的人物的长久熏陶下,壮民族是有名的“歌唱的民族”。千百年来,壮人从 生到死,都生活在“歌海”之中。壮人生、老、节、婚、丧都离不开歌。从呱呱坠地之 日就听到母亲的摇篮曲,足月有满月歌,足岁有对岁歌,田头有劳动歌,路遇有盘问歌 ,各种红白喜事节庆,亲友到家有厅堂歌会,寻亲结友,“依歌择配”,甚至“以歌代 斗”(指旧时械斗),以歌代言,老之将去,亦有哀歌伴随。为便于对歌,各地都有歌圩 、歌节,由各种不同的需求产生不同的山歌,壮族山歌中又有不同的称谓、仪式、表达 方式。如:如何对歌、交友、赠物、传情、结亲等等,以及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热情好客 的习俗,热烈而含蓄的性格,如此种种,便产生了壮族的“山歌文化”,并成为壮族社 会中的显着特点。现在每年广西国际民歌节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隆重举行,海 内外各路宾客欢聚一堂一睹再睹壮族“山歌文化”的风采。
    壮族是一个性格热烈的民族,但再热烈也不会采用极度的夸张、浪漫主义的手法去表 达细腻的感情。壮族情歌就找不到这么开放、这么直露的一首西方情歌:
    一杯白开水
    一口干粮
    只要我爱人在我身旁
    哪怕是荒漠
    也是天堂
    壮族情歌大量的是那样含蓄的一类:
    送哥送到大竹山
    抱起竹子哭一餐
    哥问妹妹哭什么
    妹哭竹子无心肝
    东西方民族情歌的符号密码相距甚远。
    从符号学的理论来看,壮族情歌就是一种“能指”,其“所指”或者说要传递的信息 ,是通过比喻、双关之类的修辞手法引出来的。壮族男女唱情歌,绝不能一开始就“我 爱你”地唱下去。这里笔者试图“解码”,就各地通常进行的程序接下去:
    第一步:初遇。唱情歌的男女“一回生,二回熟”,头一次在一起唱情歌,叫做“初 遇”,或者叫“相遇”,不管在路上,在野外,在家里,或者在歌圩场上,第一次相会 都要唱“初遇歌”,双方非常客气地用歌来互相打招呼,很有礼貌地彼此问候致意,这 是一种礼节歌。例如男的见到姑娘打伞过来就唱到:
    妹撑把伞走登登,
    不知赶圩或串村;
    若是串村请等我,
    赶圩共伞走一程。
    若是女方答歌,就可以一步步唱下去,因为双方都未了解对方,所以只能唱一般的歌 ,比较客套。
    第二步:试探。相遇之后,需要试探对方是否已有了朋友,或者是已经结了婚,但又 不能用话去问:“你有了朋友吗?”或者问:“你结婚了没有?”这就得拐弯抹角、含蓄 地唱一些歌进行试探。试探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些用花草树木,有些用虫鱼鸟兽,问得 巧妙有趣,答得流畅自然,例如男唱:
    岩洞前面有棵树,
    想去砍伐提刀斧;
    疑是有人认定了,
    试问阿妹能砍不?
    女方没有朋友,就谦虚地答:
    岩洞前面这棵树,
    人说贫贱无用处;
    树是千年好木料,
    哥若不嫌请拿斧。
    女方一首歌,表明自己未有朋友,愿意谈情说爱,并说自己是坚贞的,是“千年树” 。男的如愿意谈,就可以进入第三步。
    第三步:对问。经过试探后,打算交朋友,就得互相对问,彼此通报姓名,问清年龄 ,问明地址,还问家庭人口和生产生活等情况,如男的问:
    两位阿妹住哪村?
    贵姓大名叫哪门?
    想写封信给你俩,
    样样不知难写成。
    女方故意“吊瘾”男方,不马上告诉,偏偏避开所问,唱到:
    娘生我们在穷家,
    不进学堂没文化;
    不安名字真够苦,
    蠢笨痴呆度年华!
    这样唱不是拒绝,而是有意考验男方,因此双方继续唱,男的以“石头树木都有名” 等来“将”女方,最后女方便乖乖地全部告诉了男方。
    第四步:初恋。在初恋阶段,男方常常用宝珠、凤凰、孔雀、鲤鱼、牡丹、玫瑰、芙 蓉等等来比喻女方秀丽可爱,完美可亲;女方则用米锥树、枧木、木棉、大树、高山等 等来赞扬男方的魁梧、坚强、高尚。这些相恋歌也是一种美好的礼仪歌,形容得好,比 喻得美,可以大大加深对方的感情。所以,在唱恋歌时,双方都以纯洁的感情,亲诚的 态度相对待,为他们的爱情打下了可靠的基础。例如男方唱:
    阿妹像只八哥鸟,
    越是叫唱声越飘;
    迄今筑巢正当时,
    你俩相伴度良宵!
    女的谦虚对道:
    阿妹像只小燕子,
    哪敢来同凤凰比;
    阿哥早已成双对,
    心满意足多欢喜!
    女的讲男方早已成双对,男的又讲女方快当人家媳妇等等,这样互相挑逗,逐步增强 感情。
    第五步:深交。唱了初恋歌,不仅把握了对方的性格,而且摸到了对方的脉搏,了解 了对方的内心世界,使感情不断加深。这一步所唱的歌都是深交歌,例如男方唱:
    夜来我坐竹楼上,
    望着天空懒云翻;
    想到阿妹甜蜜语,
    泪水籁籁似油烫!
    女方对道:
    人家睡觉就睡着,
    我上床铺做梦多;
    梦中同哥在谈笑,
    醒来空空不见哥!
    第六步:定情。定情歌多数是男一首女一首对唱着,真正到了情投意合的时候,就会 唱定情歌。有一组十首合唱的定情歌,其中第一首这样唱:
    兄妹相伴上仙山,
    一枚铜钱好端端;
    帽子旧短莫忙丢,
    留避风雨挡太阳。
    第七步:山盟海誓。到了这一阶段,双方的感情变成了刀砍不断,火烧不尽那样坚贞 可贵的程度。例如有一首这样唱:
    哥有心来妹有心,
    石上栽麻麻也生;
    我俩真心来结交,
    事大如海等于零!
    ……
    壮族情歌十分风趣优美,其有三个特点:第一,不直接问,也不直接答,他们对爱憎 、美丑都没有直接唱出,而是采用比喻等手法来表示;他们唱的是虫鱼鸟兽、草木山川 、星星月亮和各种香花美景,实际都是唱爱慕、思念、恋眷的歌,唱得含蓄,很有诗意 ,例如前面唱情歌的第二步试探,是唱岩前那棵树,以树来比人,有些是以花、鸟、鱼 等动物来喻人,这样不直接问,也不直接答,显得更美妙,更引人入胜,这也是一种美 好的艺术享受。第二,问答时都赤胆忠心,没有编造,不讲假话,特别是自己的姓名、 年龄、住址、家庭成员、生活情况等绝不允许欺骗对方,这也是壮族青年男女的一种美 德。第三,具有无比巨大的力量。壮族青年通过情歌互相了解培养感情,一旦真心相爱 ,便结成终身伴侣。如《刘三姐》与阿牛哥的定情歌“连就连,……我今与你缔百年,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笔者试图以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族 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目的是为了挖掘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口深井。如果本文对符号学 研究真的能起到微薄的摇旗呐喊和鸣锣开道的作用,也就不枉笔者在这里不厌其烦地饶 舌了!
    收稿日期:2004-03-25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山下弄
      @②原字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百色21~25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林建华20052005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生活、文学中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 的影子。文章从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 族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去探寻少数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少数民族生活/少数民族文学/符号学/life of ethnic minority/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semiology基金项目: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4001)。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王金Semiology and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LIN Jian-hua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The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provides a wide world for semiology to study and research.It is obvious that semiolog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if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This paper tries to“decode”the symbol passwords of lif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and speech,custom and etiquette,singing and responding for engagement or marriage,finding out the reason that ethnic minorities can survive in the world.广西民族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林建华(1942~),男,广西桂林市人,广西民族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 学科带头人。 作者: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百色21~25J3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林建华20052005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生活、文学中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 的影子。文章从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 族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去探寻少数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少数民族生活/少数民族文学/符号学/life of ethnic minority/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semiology基金项目:莆田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4001)。陈犀禾,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授

网载 2013-09-10 21:59:05

[新一篇] 突破傳統模式優化教學媒體——關于高校教學現代化的思考

[舊一篇] 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