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资源  ——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例谈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课程植根于生活,课程资源也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何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课题。结合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让教科书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阵地
  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依据,提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不意味着可以将教科书束之高阁,相反,教科书直到今天仍然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很高。
  案例1:毛泽东的诗以其高亢的韵律、磅礴的气势征服了无数中国人,其中的每一首似乎都浓缩了中国革命的一段历程。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上的这些诗歌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课前让学生去了解这首七言律诗的时代背景,学生了解到: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影响,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该诗写于1935年9月。当月在甘肃通渭的军队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向干部和战士们朗诵了此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斗志,他们排除万难,终于在1955年10月21日胜利到达目的地——陕北吴起镇,红一方面军率先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同学们研究了这些后,不仅增进了对历史的理解,同时还受到了深刻的革命乐观主义教育。
  二、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力军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让他们的经验再现,为实施新课程创造条件。
  案例2:在教授《中法战争》一课时,教材讲到了中法战争这样的结果:中国军队通过镇南关大捷、临洮之捷,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但李鸿章却乘胜求和,签订屈辱的《中法新约》,结果使中国得到不败而败的结局。学到这里,对李鸿章出卖战果学生群情激愤。此时我因势利导,布置学生在课后查阅中法战争的相关史料,思考假设李鸿章换成了抵抗派,继续坚持抗战,结果会怎样?并给学生开列一些参考书目,教他们查阅网上资料的方法,建议学生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解决,并做好准备,在下一节历史课上交流学习成果。
  学生的热情很高,几乎人人动手,翻史书、查网络,搜集相关史料,认真分析比较,归纳整理。下节课上,以研讨会、辩论会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许多学生引经据典陈述自己的观点。同学问还展开了激烈的争辩,最后逐渐形成两种观点:一是从中法两国当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比较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大沽之战中国军队曾暂时取胜,英法联军增兵再战等史实出发,分析得出,如继续战争中国最终会丢失战果,可能会签订更屈辱的和约;另一种观点则从当时法国国内内阁已经垮台,主和派占上风,且普法战争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法德矛盾等方面入手分析,认为继续抗战可以进一步打败法军,迫使其签订平等的条约,甚至可以要求它给予战争赔偿。我为学生们认真执着的精神所感动。两种观点,都有相当充分的说理,在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判断中,是非对错的结论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同学们参与了这一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经受了锻炼。
  三、让网络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载体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历史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案例3:在学习《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搜集了许多有关新航路的照片,整理编辑了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百多篇文字资料,剪辑了二十几段与新航路有关的动画、录像等视频资料,然后按照课文的知识体系,组成《新航路开辟》资料库,上传到K12的资源服务系统中。这些资料中有些是课文内容配有多媒体的图文声像,更多的是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资料。资源库中的每条信息都以超链接的形式存在,这样学生可以任意点击查看,同时又可利用关键字搜索功能聚焦一点。学生根据协作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K12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如,有的小组研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学生直接键入关键词“原因”,便可搜索到有关的图片、文字、视频素材,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帮助。
  四、让家庭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平台
  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需要,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在家庭范围内通过观察、调查、操作、实验等活动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问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也可以是教师设置一定情境引导学生发现的,当然还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学生探究的结果可以通过书面形式记录下来,由教师指导学生整理修改,并就探究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或发现的新问题进行集中解答。最后教师再将活动的过程与总结汇编入学校课程资源库,对资源进行有效管理。
  案例4:我发现很多学生家庭有集邮的习惯,就布置了《邮票收藏——透视历史的缩影》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让大家回家收集整理资料,展开活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成果。这次活动让师生大开眼界,他们了解到:自1840年第一张邮票问世后,集邮活动便随之出现;一百多年来,集邮已发展成为一项全民性的收藏活动,出现了世界性、地区性的集邮组织和集邮展览,仅我国目前就有一千八百多万集邮者,遍布社会各阶层;小小邮票,寸幅千里,包罗万象,如同一部百科全书;邮票有很多种类,如普通邮票、纪念邮票、特种邮票、航空邮票、欠资邮票、“军人”贴用邮票等;集邮的方式有传统集邮、专题集邮,时下流行极限集邮……这样的研究活动使课堂知识与大量的现实知识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进行这种活动时,教师要顾及到学生家庭的实际条件以及学生本人的能力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多角度地探究问题的答案,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五、让乡土文化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有益补充
  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历史教育的新天地,开展乡土历史教学将是对现行国家历史课程的有益补充。乡土资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有条件收集,只是需要历史教师对资料进行整合开发,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去发现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品悟厚重的历史内涵,发挥历史课人文教育的价值。
  案例5:常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极其丰富,组织学生开展“常州历史文化游方案招标设计”的研究性课题。学生3~5人为一组,有的到市图书馆收集介绍历史名胜古迹的资料,有的去市旅游局调查常州一日游的路线方案,有些学生甚至利用节假日亲自到各名胜古迹进行实地考察。其中一组学生在对常州运河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敏锐地观察到本市历史文物保护还不是很全面,以至使城市历史文化氛围受到影响。他们亲自到一些保护得好的城市,了解保护现状,走访了不少专家学者,查阅了地方志,搜集许多资料,还拍摄大量照片,在此基础写成了《从运河看历史文物的保护问题》一文,在相关报刊发表后,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这种活动使乡土课程资源成为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素材,唤醒了学生开发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热情,强化了学生保护家乡的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京28~29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许中华20072007
许中华,江苏省常州外国语学校。
作者:基础教育课程京28~29G32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许中华20072007

网载 2013-09-10 21:58:38

[新一篇] 生命力何在,問題何在  ——APEC十年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用自己的語言研究中印關系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