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立“与中国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任务。这表明,正确对待传统道德以及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课题。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又如何走向现代化?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理论探讨。
      一
    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绕过和回避的现实问题。而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传统?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什么是传统道德?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道德?只有在弄清楚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才可以谈如何对待传统道德问题。
    什么是传统?“传统”,在英语中被译作TRADITION,词根DIT是“给”的意思,所以,TRADITION,包含有世代相传的意思。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传”,是“传授”、“转达、递送”、“传扬、流传”、“延续、继承”的意思。从这些含义来看,“传”表示由前人传示后人、后人继承前人、代代延续之意。中国古代汉语所说的“统”,表示事物之间一脉相承的连续关系,同样含有世代相继不断、连续发展的意思。因此,“传统”并非仅仅是指“过去的”、“以往的”事物,而是由过去延续至今、且在今天还有生命力、甚至在将来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东西。具体地说,传统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对的,由前人所创造、形成并长期存在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价值观念、道德思想和生活方式。[1]传统是一个不断延伸、不断发展的过程。
    既然传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那么现代与传统之间必定存在着密切联系。就是说,传统是现代的历史和渊源,现代是传统的发展和延伸,现代是由传统发展而来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所说的“今天”与“历史”的关系,其实就是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既然现代是由传统发展而来的,那么,我们就理当承继传统、延续历史,而不应当抛弃传统、割断历史。正如毛泽东所言:“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份珍贵的遗产。”[2]可以说,没有对过去的传统的继承,现代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没有现代的发展。
    从上面关于传统的含义可知,传统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而传统道德则是传统中的重要内容。所谓传统道德,就是由过去特定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所形成的、经过长期发展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的比较确定而持久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作为与现代道德相对而言的概念,传统道德包括了中国古代传统道德和中国近代革命传统道德。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所包含的行为规范极其广泛。它包括有忠、孝、悌、仁、爱、礼、义、诚、信、和、恭、宽、敏、惠、敬、温良、俭让、忠恕等。概括起来,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主要强调人的自我修养,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中国近代革命道德传统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牺牲我一个、幸福万代人,为了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等等。这些道德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道德对人们的心理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体现出一种决定人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方式的综合性的精神定势,它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表现出来,并指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应该是一个继承并发扬传统的过程。因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不可能由社会的外部向内部作直接的嫁接和移人,而必须植根于本民族之中。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直接或间接地哺育和影响着这一民族的心理和认知。所以,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面临一个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问题。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罗国杰先生指出:“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抛弃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3]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道德,是积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大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力倡导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同样必须是弘扬中国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且包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丰厚,这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特色,这也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扎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并以民族传统为前提。如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崇尚礼仪的良好风尚、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以及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修养意识,如此等等,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这是我们当今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所以,对传统道德的弘扬,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题中应有之义。关于批判继承,罗国杰先生解释说,“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的有选择、有扬弃、有目的继承,是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原则的继承。[4]因此,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的过程。
      二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待传统道德采取批判继承的方针,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问题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传统道德自身也必须迎合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这才是传统道德的必然出路。因为,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传统道德包含了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普遍原则,包括着科学的、共同的、为全社会所需要的合理的因素,以及能够在整个人类社会长期发挥作用的积极内容,还包含着许多优良的、人民的、与新时代精神相一致、能够在新时代发挥作用的精华。然而,传统道德又是历史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传统道德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时代的烙印。就是说,传统道德在包含许多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包含着特定的、历史的局限性,还包含了一些过时的、阶级的、偏狭的谬误,甚至包含着许多旧的、过时的、与新的时代精神相违背的糟粕。传统道德的这种双重特征,说明了传统道德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必要性。
    从传统道德的发展规律来看,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原始社会道德的形成,进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对抗社会的阶级道德的发展,再进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也是人类道德发展不断走向进步的辩证历史过程。在这漫长历史过程中,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之所以蕴育着强大的生命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及时地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不断地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其中的一些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起过某种积极作用的道德内容,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的严格筛选,被人们认可肯定下采,传给后来的社会,有的内容甚至是“世代”相传,永不泯灭,成为人类优秀的传统道德。
    从传统道德自身的发展来看,传统道德自身确实也存在一个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以儒家道德发展为例,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德在整个封建社会之所以被封建统治者接受并提升到指导思想的高度,这固然是与中国封建统治者对儒家道德的继承和改造有关,但是,儒家道德自身的积极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儒家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它的融合性,它能够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而融合其他学说丰富和发展着自身,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儒家道德在封建社会便经历了经学、玄学和理学等不同形式的发展阶段。这是儒家道德在整个封建社会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的重要原因。
    从传统道德中的某一个范畴发展来看,传统道德的某一个范畴同样存在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传统道德中包含的人类生活中的许多普遍原则性的东西,并非从一产生就已经变得完善了,传统道德中的任何一个范畴都存在一个从产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以“诚信”道德的发展为例,“诚”与“信”最初并非连在一起的,它经历了一个由“信”到“诚”、“诚”再到“诚信”的发展过程。而且“诚”与“信”的最初意义带有对上帝、对祖先的虔诚和敬意,从而夹杂着严重的宗教神秘色彩。随着人际交往的扩大,原初意义上对上帝和祖先的“诚”与“信”发展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诚信”。可见,作为人类生活普遍意义上的行为规范,诚信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又如“忠”观念的发展也是如此。“忠”的最初意义表示对君主的“忠诚”,对统治者的“服从”,而后才发展为对国家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精神就是在“忠”这一道德规范上发展而来的对祖国的热爱、对民族命运的担忧、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道德一方面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结果,另一方面又是为人们的活动服务的。所以,道德是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传统道德也是如此,传统道德之所以在历史上产生,它同样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它是为人们的活动服务的。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传统道德有它的稳定性一面,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统道德也还会有相应的发展。这也是传统道德在历史上能够不断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时期下,我们正面临着崭新的时代变迁,在这一崭新的时代变迁中,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人们从过去那种“耻于言利”到现代社会生活中“发财有理,致富无罪”,发财致富已经成为深入人心的生活理念。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已经成为政治生活的主旋律,依法治国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而且依法治国的步伐也在大大加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以德治国也已成为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下,传统道德必须跟随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洪流之中。
      三
    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一个问题,就是探讨传统道德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当代价值问题,如果传统道德没有当代价值可言,那么在现代化过程中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和实现传统道德的现代化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所谓两个方面,就是从主体和客体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问题,因而这两个方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传统道德是客体和主体的有机统一体,作为客体而言,传统道德存在一个不断地被吸收被扬弃的过程;但作为主体而言,传统道德也存在一个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说,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当我们从传统道德中吸取营养,批判继承传统道德时,此时的传统道德是作为被扬弃的对象即客体而言的;但是,传统道德并不仅仅是被动地作为被吸收和被扬弃的对象,如果传统道德仅仅是被动地作为被吸收被扬弃的对象而存在,那么它必定失去其自身动态地发展的性质。传统道德同时也具有主体资格,这正是传统道德自身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既然如此,传统道德自身必须不断迎合时代潮流,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能体现出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价值所在。
    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对接关系,而是一个“相承接”的关系,一个互动的关系。简单地对接虽然也包含了一种延续,但是它缺乏一种融合,缺乏一种承继关系。所以,简单地对接不能体现出传统道德的动态发展性质,也不能体现出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所在。而“相承接”则体现了两方面的相互融合,即传统道德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变化,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不断地体现出其生命力;同时,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继承、改造和转化,使它体现出新的时代价值所在。所以,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将传统道德与现代化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这种互动也把传统道德融入到历史、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洪流当中。这正是“十六大”所提出的建立“与传统道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精神实质所在。
    既然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与传统道德的现代化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那么,它们之间是如何实现互动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再次回到传统道德与现代化的关系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而且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现代化,更必须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至今仍然存在着。然而,中国传统道德又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所以,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对传统道德必须采取扬弃、改造和转换的方针。所谓扬弃,就是弘扬其积极合理的因素,抛弃其糟粕性的东西。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慈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应该弘扬的重要内容。而传统道德中带有糟粕性质的东西,如传统道德中的等级观念、神秘色彩等方面是必须要舍弃的。所谓改造,就是将传统道德中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东西改造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东西,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如将传统道德中的“忠君”思想改造为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忠于党和人民,忠于国家和忠于社会主义”等内容。所谓转换,就是将产生于小农经济社会中的传统道德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道德。如以对传统诚信道德观的转换为例,我们有必要将传统诚信道德观转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诚信观,将传统诚信思想所主张的道德调节原则转换为现代社会条件下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将传统诚信道德所调节的熟人关系转换为现代条件下的调节具有广泛而复杂性特征的社会关系,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容。
    从传统道德自身的发展而言,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传统道德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适时地调整自身的定位的过程。中国古代传统道德适应了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占据着主导的地位。但在当代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条件下,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现代化的结果,不再是传统道德处于主导的地位,而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了。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应该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方向问题。“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是贯穿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5]只有坚持这条主线,我们才可以明确方向,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我们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合法利益,反对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和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核心和灵魂。它要求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各种具体道德规范之中,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倡导诚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过程,也是传统道德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补充新的内容、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过程。由传统的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经济特征的小农经济社会进入到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这是时代条件最根本的变化。同时,在传统社会条件下,传统道德在调节人际关系和社会矛盾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法律调节只是起着辅助的从属的地位。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调节社会矛盾和人际关系的手段,则是坚持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道德调节和法律调节相辅相成,同为一车两轮、一鸟双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道德的现代化过程,应该是不断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不断地“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的过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这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过程的时代特征,中国传统道德现代化的目的不是为了简单的道德摆设,也不是为了进行简单的道德说教,它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社会矛盾,是为了弘扬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缺失的道德风尚。“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说明道德调节只是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手段之一,它必须与法律对社会矛盾的调节相协调,这是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相一致的。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而这种对传统道德的批判继承过程主要表现为对传统道德进行扬弃、改造和转换的过程。同时,传统道德自身也存在着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而这种发展变化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传统道德自身的现代化过程。而现代化过程中对传统道德的扬弃和传统道德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它们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贵阳36~40B8伦理学唐贤秋20042004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绕过和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扬弃传统道德的过程。同时,传统道德自身也存在着一个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传统道德自身的现代化,是传统道德的必然出路。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和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相互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之中。现代化/传统道德/批判继承/互动本文采用的是杨曾文先生编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的《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本文简称《坛经》。曹明德/邵方/王Problem Consciousness and Surmounting Mood
   LIU Da-chun
   Graduate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唐贤秋,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广西民族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广西 南宁 530006) 作者: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贵阳36~40B8伦理学唐贤秋20042004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道德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不能绕过和回避的现实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扬弃传统道德的过程。同时,传统道德自身也存在着一个自我不断发展的过程,实现传统道德自身的现代化,是传统道德的必然出路。现代化中的传统道德和传统道德的现代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者相互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之中。现代化/传统道德/批判继承/互动本文采用的是杨曾文先生编校、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的《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本文简称《坛经》。

网载 2013-09-10 21:58:34

[新一篇] 現代作家作品的版本

[舊一篇]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與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