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是否兴旺发达,取决于许多因素,如政治的、历史的、经济的、生态环境的、文化习俗的等。但其最根本、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在民族人口的素质。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民族人口素质的状况对各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就显得比以往更为重要了。因为只有整体人口素质较高的民族,才能普遍掌握科学技术,走在高科技的前沿,使该民族的经济文化有较快的发展,呈现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局面。
衡量民族人口素质高低的一个关键标准,是看该民族整体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族,人口素质也就越高。普及高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质显然要高于普及中等教育的民族,普及中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质显然又高于普及初等教育的民族,而普及初等教育的民族,人口素质又显然要高于文盲和半文盲占人口大多数的民族。但是除了学校教育之外,最初奠定人口素质基础的则是母亲教育。
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人们儿童时代的母教状况对其后来的发展甚至一生的状况都有重要的影响。尽管不是绝对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儿童时期的母教较好,后来的发展也较好,儿童时代的母教不良,后来的发展也就欠佳。
除极少数情况之外,绝大多数孩子在出生以后的婴幼儿期,主要是由母亲来抚育的。甚至许多人的少年时期亦主要由母亲来抚育。这种情况在农村要比城市更为突出。因此,人们儿童时期最亲密、相处时间最多的就是母亲,从而受母亲教育的影响也最大最多。在这一时期,母亲耐心地喂养孩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学说话。稍微大点了,母亲又一遍遍地教孩子学唱儿歌,给孩子讲故事,把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告诉孩子,把生活知识教给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对待周围的各种人物,长大应做什么样的人。母亲的语言、行为、情绪、爱好等,孩子都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在人们出世的最初阶段,首先接受的就是母亲对他们的社会化教育,这种教育奠定了他儿童时代的基础。因此,母亲是儿童发展第一阶段的教育者。也就是说她既是自己孩子最密切的亲人,又是自己孩子最早的老师。此时的孩子完全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鉴别的能力,接受的完全是母亲倾注给他的教育。因此,母亲的素质如何,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一般说来,如果母亲的素质比较好,具有较好的文化修养,知识面比较宽,社会经验较多,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又比较高尚,是一位慈母良师,那么她孩子接受的教育也就必然比较好,素质也就比较高。相反,如果母亲本身的素质比较差,不仅没有文化知识,性格也比较差,又没有什么社会经验,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层次较低,那么她孩子接受的教育就必然比较差,素质也不会高。
当然,孩子的后来发展,尤其是在进入不完全跟随母亲的生活阶段后,特别是上学之后,还会有很多的发展变化,但是发展变化的速度与程度与母亲抚育期的关系是很大的。
中国和外国的许多伟人和名人都承认曾受惠于母亲的抚育。如中国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鲁迅等,提起母亲,都用十分崇敬的语言来表达对母亲抚育的敬爱。俄国的高尔基则更是写了一篇在全世界很有影响的名作《母亲》,表达他对母亲的爱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秘书长刘成根最近在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主持召开的“青少年犯罪预防研讨会”上,向与会的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的专家学者提出了“母亲职业和母亲素质再创造是防范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措施”的建议,引起了与会者的高度重视。
刘成根说,母亲的薰陶是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料,缺乏母爱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一项对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的调查说明,其母亲是工人、农民、个体劳动者的占70.9%,家庭妇女占21%,母亲是小学以下文化的占82.9%,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4.5%。母亲的职业和文化构成说明:第一,她们整天忙于长时间繁重体力劳动,无力教育孩子;第二,文化低,不善于教育孩子,要么溺爱,要么打骂;第三,自身素质不高,给子女提供的参照模式就不高;第四,为子女提供的价值观念和实现价值的途径与手段失范较多。可见,若不从我国现有的2.7亿个家庭的家庭教育防范入手,尤其是从母亲的文化、科学、思想道德素质的再创造入手,其他再好的防范措施都可能难以奏效。[①A]
由此可见,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和素质的形成作用是多么地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是由千百万个家庭组成的。因此,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母亲的整体素质必然影响整个国家或民族儿童的整体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口的整体素质。
母亲的整体素质,实际上就是妇女的整体素质。因为除少数特殊情况之外,每一位妇女都是或者将是母亲。无论在中国和世界,凡是妇女解放程度较低和接受教育程度较低,从而导致妇女整体素质较低的民族,其经济和文化都必然比较落后。城市与农村人口的素质的差别,实际上也正是妇女素质的差别。城市中妇女文盲少,女童的失学和辍学率低,妇女就业机会多,社会见识广,因此素质就比较高。而农村中妇女的文盲较多,女童失学和辍学的现象也相对比较严重,妇女基本上与家务打交道,社会见识较狭窄,因此素质就相对较低。这就必然造成城市儿童素质从总体上来说要高于农村儿童素质的结果。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比较缓慢,除了历史与环境的因素之外,妇女素质较低实际上是其基本原因之一。
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妇女完全是家务劳动者。她们长期被束缚在家庭之中,有的甚至一生没有出过村。她们在未出嫁之前就得不到受教育的机会,出嫁以后更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她们一生的全部活动就是做饭洗衣、纺纱织布、生儿育女等。几千年以来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和男子在社会中起主导作用的事实,使妇女成为男子的附庸。由于认为女儿出嫁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人,因此许多家长都不愿意在女童的教育上投资。而没有受教育机会的女童长大后自然就是女文盲,成家生孩子后自然也就是文盲母亲。不少民族的妇女文盲率和女童的失学和辍学率都是相当高的。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全国有40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文盲率大大高于全国妇女的文盲率,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的妇女文盲率甚至高达84%以上。1989年,全国未入学的248.4万学龄儿童中,女童竟有214.6万人,占86.4%,其中少数民族居住的青海、甘肃、贵州等省就有53万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一。1991年,对青海省回、土、藏、蒙古、撒拉五个民族儿童入学率的抽样调查表明,男童入学率为89%,女童则为66%,相差23个百分点。有些民族地区,女童即使上了学,辍学率却很高,有的甚至高达70~80%,有些班级到小学六年级毕业时,几乎成了清一色的男童班级[①B]。这些失学或辍学后的女童,后来大多数就不再有受教育的机会,基本上都是家务劳动的帮手。等到她们出嫁后,便又成了劳动的主力。
不言而喻,妇女文盲率和半文盲率相当高的民族,尤其是那些高达84%以上的民族,其儿童的素质就不会高。而儿童的素质不高,整个民族人口的素质也就不会高。整体人口素质不高的民族,其经济文化的发展又怎么能够快得起来呢?经济文化不发展的民族又怎么能够成为兴旺发达的民族呢?
阿尔及利亚的一位名叫巴迪斯的改革家看到了妇女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他作了一个非常着名的论断:“培养一个男孩,只是培养了一个人,而培养一个女孩,则关系到一个民族。”还有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说:“女童是明天的太阳。”他们的话是很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是说男性教育不重要。男性教育当然同样是很重要的,男性教育落后的民族,人口素质和经济文化当然也同样是落后的。但问题在于,在绝大多数民族中,男性教育都相对优越于妇女教育,妇女教育存在的问题一般都要多于男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另外,从妇女对儿童第一发展阶段所承担的任务来说,妇女教育又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我国回族的一些宗教界人士也都意识到了妇女教育对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在他们的倡导下,有些地区办起了专门的回族女子学校。笔者1992年在宁夏同心县曾访问了该县一所大清真寺附设的三个班级的中阿女子学校。据该寺负责人说,该校的教学目的,除了让年轻女子懂得较多的伊斯兰教知识之外,主要就是让她们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使她们能成为好妻子和好母亲,特别是能培养出素质较高的孩子。
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民族中的领导人和有威望有影响的人士,至今都还没有意识到妇女教育对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没有把对妇女的教育抓得好坏提高到直接影响全民族兴旺发达的高度来认识。因此,一直没有采取足够的、有力的措施来解决现存的妇女教育问题,致使妇女素质的提高长期以来处于缓慢发展状态。
现今的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正在迅速地发展变化。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正在快速、深入地发展。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尽快地提高自己民族的人口素质。而要提高全民族的人口素质,就必须从儿童教育抓起。抓儿童教育又必须花大力气抓妇女教育,即抓好现在的和未来的母亲教育,使现在的和未来的母亲们为全民族培养出高素质的儿童。如何抓好妇女教育呢?笔者认为,当前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级的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抓好妇女教育对提高民族人口素质和对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意义,要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要增加妇女教育的经费。要花大力气宣传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克服某些群众中重男轻女的落后思想和一切妨碍妇女教育的旧习陋俗,采取各种有效的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来保证妇女教育尤其是女童入学。
二、在办学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灵活多样是指除了正规的全日制学校以外,要大力办好各类专科学校和实用性较强的各种专业技术学校,要优先招收女生入学,必要时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女生的录取分数线。此外,还可以专门为妇女多举办些扫盲班,文化补习的短训班、培训班、夜校等。在民族地区的农村中,要尽量把教育与群众的生产劳动、家庭建设和脱贫致富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例如可举办一些实用技术班,传播诸如家禽、家畜的饲养、用材树木栽培、茶果和药用植物的种植、缝纫、刺绣、编织技术、卫生与健康常识、家庭布置和装饰等方面的知识。对已婚妇女还可以举办有关优生优育知识和家庭关系等方面知识的讲座,使她们通过学习懂得如何做好一个母亲和妻子,怎样养育高素质的孩子和建立和睦幸福的家庭。要让群众对我们的教育真正感兴趣,使他们看到妇女受教育后收到的实惠,从而提高他们支持妇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地制宜,就是要根据各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传统的特点,制定适合本地区的妇女教育措施。山区与平原、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较贫困地区、比较开放的地区和传统习俗较重的地区在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方法上不应完全采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应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本地区实际状况的教育形式。
因人制宜,就是要根据妇女的年龄、职业、家庭状况、个人爱好、需求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三、要继续加强正规教育。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途径。一个民族受正规高等教育的妇女人数越多,这个民族的人口素质就一定越高,而高等教育的基础又是全日制的中小学教育,所以仍要坚持抓好普及中小学教育工作。在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尤其是要抓好女生的中小学普及工作,特别是要抓好提高女童入学率和避免女童辍学的工作。
四、政府应制定有利于知识女性就业的政策法令,使国家机关、学校、各种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各种第三产业等在录用职工时要提高录用知识女性的比例,并尽量优先录取知识女性,尤其是农村乡镇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职工时要优先安排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女青年。
笔者相信,只要上述的对策能够得到真正兑现,就必然能起到鼓励和促进农村尤其是民族地区广大家庭在妇女教育和女童入学上的投入,大大增加妇女受教育的数量和机会,使我国各民族的现在母亲和未来母亲的素质得到迅速提高,从而使中华各民族的人口素质也得到迅速提高。
[本文责任编辑 伍隆萱]
①A 见《信息大观报》1994年11月8日
①B 参见《民族教育研究》 1993年第4期 任玉贵《少数民族地区女童辍学问题的探讨》
民族教育研究京031-034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王庆仁19951995 作者:民族教育研究京031-034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王庆仁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