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地位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对外贸易在世界经济比重的增加,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在国内国外日益强烈,国内各地也纷纷提出要成为制造业基地。如何积极而又理智地应对国际制造业区域结构的变化,需要我们认真回顾和研究世界制造业中心崛起、演变、替代、升级的历史,展望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未来走势,明确我国各个地区在国内外市场分工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地解决现代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的定位问题。
      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历史演变
  世界工厂、制造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是世界制造业发展层次不同的空间布局,其结构和功能都不可同日而语,绝不是目前炒家们所认为的只是空间上的国别替代。回顾历史,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日本则是制造业中心或基地,被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掘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英国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外国进口。不仅如此,英国还是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英国生产了全世界的53%的铁、50%的煤。这一时期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也正是因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英国的经济因垄断而缺少竞争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也越来越显得陈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终于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英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历史使命就终结了。
  美国的崛起取代了英国。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9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此后, 美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世界的1/3以上,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头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长,成为全球经济霸主,确立了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美国不仅是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是科技创新中心,二者合而为一。
  应该看到,美国在20世纪迅速超过英国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市场的作用,国内市场需求对美国产业竞争力的拉动作用是决定性的。目前2亿多美国人的消费相当于世界12亿人的消费量,也就是说世界上1/5以上的东西被美国人消费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始终以国内市场为起点和依托,当国内市场过剩时,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从而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但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的相对优势的地位,更没有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拥有的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之一的地位,主要表现为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不是整体上取而代之。
  德国、日本崛起之后,世界现代制造业逐渐进入多中心时代,美国的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削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在分化,从美国的单一中心向多中心过渡,跨国公司成为世界制造业的实际推动者。由于世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普遍提高,工业品的制造、研发、销售、消费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制造业的空间布局向相对均衡化发展。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使世界进入以降低成本为目标、时空互换运用比较自如的新时代,地球上的每一个点都可能成为某类产品的制造中心。跨国公司在全球各地到处寻找低成本的投资区,它们不再仅仅考虑某个产品在那里生产,而且要考虑某个零件在那里生产成本最低。一架波音747飞机有450万个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英国装配的汽车,发动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制造业的跨国公司已经逐渐加强了研究与开发的全球化合作。在美国的硅谷地区,30%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在日本与欧洲进行的,90%的组装工作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现代制造业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厂概念,它的内涵已经相当丰富,它的中心已经不在加工的积聚点上,甚至加工也不在一个积聚点上,而是全球化了,产业的灵魂在何处,何处就是中心。
      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定位
  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制造业中心,能否在未来成为制造业中心之一,就看我们能否把我国的经济与社会改革不断引向深入。江泽民同志在去年“5.31讲话”中首先使用了“战略机遇期”的概念。要抓住这一次战略机遇期,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深刻了解我们的国情,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
    1、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定位
  一个国家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在世界制造业中的定位是由自身的准备和外部的机遇耦合而成。目前世界经济的主导方面是信息革命推动的经济全球化,制造业的技术已经向集成化、智能化、虚拟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制造业生产形态已经向网络化、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真正主宰,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中国制造的标签将不过是流通运作的代码,而“全球制造”、“网络制造”将成为产品的真正产地标签。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和外部环境,我国能否在这场竞赛中获得名次,关键要看我们的本钱,而我们的本钱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定位决定的。我国经济发展的时空定位取决于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社会结构的矛盾。这个矛盾目前处于三、七开阶段,9亿人口的小农生产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诸种矛盾的总根源。
  首先要看到,我国用传统工业化改造小生产方式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还严重存在;市场经济的原始积累还在继续。在不犯错误的条件下以较快速度发展还需要30到50年才能达到发达国家中等水平。我们要通过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解决1.5亿到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这是缩小三大差别的关键问题,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发展这个硬道理中最硬的道理。既然如此,我们的产业结构和升级就不可能太快。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切不可盲目地不顾实际情况地把调整产业结构当作目的,为调结构去调结构,为产业升级而升级。我们一定要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同增加就业、提高大多数人的消费水平结合起来。应该明确,调整结构要为增加就业服务,为转化国民经济主要矛盾服务,为改造小农经济服务,为缩小三大差别服务。所以,当前的任务不是争当世界工厂和制造业中心,而是首先要贯彻以内需为主的方针,用好国内资源,办好自己的工厂,切忌一哄而起去抢国际资源、国际市场,更不要忽视我们的国内市场已经在国际化。
  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几乎是无限供给,这是我们的优势。但这个优势被我们的劳动力素质低、管理水平低、社会成本高抵消了大半。在垂直分工低层次上还可以应付,要向水平分工发展则远远不够。这对我们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是最大的障碍。为此,不仅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而且需要时间和金钱,需要几代人的奋斗。
  第三,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与转化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需要大相径庭。经济的内生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靠两个外力来拉动:一个是每年1500亿的国债,一个是至少要两位数的外贸增长。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国债依赖症、出口依赖症,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一切雄心壮志都难以实现。
    2、我国首先是世界制造业的销售市场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首要的发展任务是解决就业问题、满足国内市场。在这个历史阶段,扩大出口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口,为了内需,为了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解决国内市场需求和就业问题。我们还不到靠出口解决就业问题的时候。什么时候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比国内市场贵,才算到了以解决国内就业问题、以赚钱为目的的发展阶段。目前这种国内企业残酷竞争,在国际市场上造成物离乡贱的反常出口局面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自古以来空间流动的规律是物离乡贵,而目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几乎都比在国内市场上便宜。其实我们的国内需求潜力是相当巨大的,城乡居民在银行里的8万多亿元的存款,代表着巨大的需求;9亿农民只相当于城市居民不到1/3的消费水平,代表着更巨大的需求。我们目前全部产品都不够这个巨大的需求缺口。我国目前是有一座大山压在巨大的需求之上,这就是社会保障问题。社会保障不到位,人们不敢正常消费,于是存款和产品积压、失业率上升同步增长。如果我们把出口退税的钱用于社会保障,而不是用于刺激出口,推倒压在内需上的大山,就业问题和消费结构升级问题可以顺利解决。所以,我们的制造业目前的历史任务是先办好我们自己的工厂,在此基础上逐步向世界制造业基地、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升级。
    3、我国将形成多层次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基地
  强调我国的制造业要首先办好自己的工厂,并不是反对有条件的地区、产业和企业以出口为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是极为不平衡的。我们的发展战略也不能一刀切,必须采取有区别的对策。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是三、七开的,我们应该用70%的制造业为解决转化落后方面办好自己的工厂,用30%的比较先进的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先进制造业积聚的地区完全可以率先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我们的台湾、上海、北京、天津、西安、武汉已经基本具备现代制造业基地的技术条件,深圳地区、苏锡常地区、杭甬地区、青岛地区等经过努力也会很快拥有这个条件。如果这些地区在发展中能够很好地注意分工合作,我国形成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是完全可能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确实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1991—1996年又上升了375%,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增加之势。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到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业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已经在世界制造业名列第四位。然而,与北美占世界份额27%,日本占世界份额15.8%相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2000年,世界制造品进出口总额4630亿美元,中国只占4.7%。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也都在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经济,也在力争提高自己在世界制造业的份额。小的如韩国,大的如印度、巴西、俄罗斯,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都可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是化掉世界工厂的过程,化掉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就是全球制造、世界制造,美国制造、日本制造、中国制造都将消亡。
      三、我国各个地区在现代制造业中的定位
  现在我国各个地区在入世之后都要有所作为,大多提出了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战略目标一定要符合自己地区的实际情况,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客观条件。
    1、各地在制造业中的地位客观上已经确定
  我国在原有工业布局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制造业空间配置的基本格局。先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雏形客观上已经定位,目前大部分地区的任务是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我国现有667个城市中绝大部分是人口20万以下的小城市,最紧迫的任务是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课;其中300个左右是传统的工矿型城市,它们的任务是补第三产业的课,加速城市功能转型,有些以采掘业为主的工矿型城市还要补第二产业即加工制造业的课。这些城市没有发达的第三产业,没有现代物流产业,即便拥有相当的制造业基础也难以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这些城市的政府应当根据自己地区目前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干好现阶段该干的事。
    2、当务之急是确定在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功能定位
  可能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城市也不可能是一个模式,必须进一步明确在制造业分工体系的功能定位。每个地区都应该根据现有制造业基础,确定自己这个基地在全国、全世界制造业分工体系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定位。在专而特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制造业基地不同于一般加工基地,必须具有研发功能。这是制造业的灵魂。这是当前具备制造业基地条件,立志发展制造业基地的地区的当务之急。
    3、加速本地区制造业结构重组
  要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对本地区现有制造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在企业组织结构上下大力气进行要素重组。按基地的功能定位,对成长性行业实行横向购并、纵向联合、参股;以高科技企业为龙头形成上下游紧密的产业链;尽量使企业向特定空间高密度集中,形成产业群;加速本地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为企业产品和原料零库存创造条件。
    4、发挥各级政府在发展制造业基地中的作用
  各级政府在发展现代制造业基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运筹帷幄,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发展制造业基地定位问题,根据国情、省情、市情确定本地区的功能定位,切忌为了政绩而造势,人为拔高自己的发展目标。其次,要明确政府最本职的工作是为纳税人服务,降低社会成本。企业的一次成本由市场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决定,二次成本即租、税(费)、息基本上是由政府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决定。要想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先提高政府的国际竞争力。这就要靠政府改革,靠政府的准确的功能定位。没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政府,就不可能产生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此,政府必须进行明租、正税、除费的改革。第三,扫除要素流通、结构调整的一切人为障碍。主要是解决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解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确定全方位开放、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宏观经济研究京20~23F3工业经济刘福垣20032003刘福垣,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作者:宏观经济研究京20~23F3工业经济刘福垣20032003

网载 2013-09-10 21:57:28

[新一篇] 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現狀及問題探討

[舊一篇] 我國政治倫理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