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社会转型总是伴随着一场精神重构。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历史上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具有精神重构的性质和内容。在我国社会转型的今天,我们也必须进行一场伟大而艰巨的精神重构。
一、 民族精神是民族成员对于作为社会群体的本民族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前途的自我认同,是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的巨大力量。在历史变革的时序里,民族精神变革在后;在历史变革的逻辑中,民族精神变革在前。
无论怎样绞尽脑汁,也很难给民族精神做出一个无隙可击而又简明扼要的界说。这是因为,一方面民族精神极易与理想和文化相交或重合,另一方面民族精神是一个覆盖广袤地域,深入众多人心,动态、开放、包容的系统。但为了“操作”上的方便,我们又必须对民族精神做一个相对具体的说明。从一般意义上说,民族精神是在民族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形成并表现于民族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是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和自我意识的精神综合体,是民族成员对于作为社会群体的本民族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和前途的自我认同,是实现本民族理想、目标和前途的巨大力量。具体说来,民族精神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主题的转换,民族精神也不断地发展和跃迁。因此,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审视,民族精神既是一棵参天大树,又是一片茂密森林。
对于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有一位哲人曾如是说道:观念、精神和文化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够改变世界的。这话似乎是一串密码,但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恰恰就在它的破译中。因为,探明人(民族)对历史进程的推进作用,实质上就是探明了精神(民族精神)对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一般说来,社会历史进程的变革都要经历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的变革;第二个阶段是管理制度和各种体制的变革;第三个阶段是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变革,也就是人(民族)的精神的变革。从起步和运作顺序上看,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渐发展、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但从逻辑和历次历史变革的经验上看,这三个阶段又是三个同步运转的层次,而且,由于人(民族)在三个阶段和三个层次上都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人(民族)的精神以及文化格局的变革就逻辑在先了。
大概正是由于民族精神的这种作用,历史上一切有所作为的伟大巨擘,都十分重视民族精神的建构和铸造。如毛泽东同志,井岗山时期提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持久战”,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既是阐扬一种理论,也是倡导一种精神。正是在这种理论和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批批、一代代志士仁人慷慨赴死时所留下的血路,才筑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最后胜利的坦途。这一事例不仅说明了民族精神的历史作用,而且说明了民族精神逻辑在先的历史地位。
我们对民族精神的这种理解和界说,没有任何新的发现,因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意识及其反作用的理论,早已对此作了科学和具体的说明。
二、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有了精神才能扬起他的头颅,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才能挺直他的脊梁。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无论在西方历史上还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生动的展开。
在西方,英、法、德、美、日等国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率先举起了资产阶级的火把、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构造了现代文明的大厦、扬起了高新技术的风帆,原因固然多重多种,但其中重要一条是因为起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源头,中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重塑,又经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淬火,他们建构起了一种民族新精神。这种民族新精神大致包括10个方面:1.审判一切的理性精神,2.凸现个人的主体精神,3.天赋人权的平等精神,4.崇尚法律的法治精神,5.创造价值的实业精神,6.平等交换的市场精神,7.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8.追求效益的风险精神,9.逻辑推理的科学精神,10. 知识就是力量的技艺精神。当然,这种民族精神在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在英国,英伦三岛上那壮观的物质文明,诱人的风光乡趣,BBC、 大英博物馆以及泰晤士河两岸的诸多文化设施,再加上由马克思、牛顿、达尔文、莎士比亚等巨人掀起的思想文化波澜,就是这种精神的物化形态。
在中国,中华民族为什么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古道上,虽历经曲折磨难,甚至几临倾覆厄运,但却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复兴,蹶而复振,转危为安,巍然屹立;为什么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也是因为她在历史上建构起了一种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大致包括以下10个因素:1.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2.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3.包容百川的吸纳精神,4.不为物动的廉洁精神,5.弃旧图新的改革精神,6.物物相依的集体精神,7.不畏强暴的抗争精神,8.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9.大公无私的献身精神,10.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当然, 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历史课题,这种民族精神表现得也不尽相同。如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中华儿女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从古代的戚继光、郑成功到近代的林则徐、关天培,他们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
因此,民族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一个人有了精神才能扬起他的头颅,一个民族有了精神才能挺直他的脊梁。
三、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干,以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叶,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
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强国先要强民,强民先要强魂,而强魂的根本在于铸造起坚不可摧的精神脊梁。现在,我们面临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面临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互相激荡,面临着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应该把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视为急中之急。
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向度。第一个向度是21世纪。现在21世纪的脚步声已经响彻在我们的耳际,而且我们所建构的新精神又主要活跃在21世纪,因此它必须符合21世纪“交流全球化、操作现代化、竞争白热化”的节拍和旋律。第二个向度是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本质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支点,离开文化传统的民族精神是苍白和脆弱的,因此新精神必须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魄。第三个向度是市场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未来经济运作的主要形式,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自主、竞争、效益,市场经济的生命是创意、创新、创造。因此新精神又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这种需要。概括起来,这三个向度也就是时代性、民族性和功利性。
根据这三个向度,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我们应该依照这样一个战略原则: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干,以世界各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为叶,从而结出丰硕的文化之果,即建构起中华民族的新精神。
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是一个怎样的结构和样态,这是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问题。大致说来,中华民族的新精神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至少也应包括以下10个方面:1.民族本位的爱国精神,2.勇于创造的主体精神,3.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4.面向世界的开放精神,5.实现权利的民主精神,6.立法守法的法治精神,7.生产力论的科技精神,8.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9.预测未来的超前精神,10.统观世界的全球精神。这10 种精神多元辐辏,异轨同奔,必能激励中华民族昂首阔步地迈向21世纪,去迎接中华民族历史上一轮新的日出。
四、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知识分子的辛勤劳作, 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大众传媒的积极孵化,是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路径。
中华民族的新精神,重在建构,重在创造,而建构和创造的重要路径有以下三条。
第一是党和政府的大力倡导。中华民族的新精神首先应是党和政府的精神,这种精神的产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率先垂范和大力倡导。率先垂范,就是党和政府要首先树立这种精神,在各项决策和各种工作中践履这种精神,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领袖、精神向导和精神楷模,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收到一种磁铁吸铁、葵花向阳般的效果。大力倡导,就是党和政府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集中各种优势兵力,阐释、宣传、培育、鼓励中华民族的新精神,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千呼万唤始出来”。
第二是知识分子的辛勤劳作。知识分子的天职是进行精神探险,实现文化创获,因而是建构新精神的主力军。广大知识分子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科学技术的开拓者、“四有”公民的培育者和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为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建功立业。尤其是广大哲学、人文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该固守阵地,坚持操守,唤醒良知,辛勤劳作,为社会提供人生的定向、审美的规指、心灵的依靠和信仰的关怀,为建构中华民族的新精神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大众传媒的积极孵化。文化是精神的母体和土壤,精神是文化的飞跃和超拔。月光文化、泡沫文化、快餐文化和地摊文化是根本不能孕育出伟大崇高的精神的。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大众传媒必须提高精神品位、科学含量和审美价值,为民族精神的重构,提供一个辉煌的基座,成为中华民族新精神的孵化器。
这样,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鹰,必能凭风展翅,翱翔在中华民族内心世界的万里长空。
世纪论评长春8~10B8伦理学胡维革19981998作者单位: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世纪论评长春8~10B8伦理学胡维革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5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