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出学报的权威性——兼谈学报现有模式的弊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1—7623(1998)06—0097—101
  “提高质量,多出精品”,这是近年来出版界的奋斗目标。何为精品。郭爱民先生在《图书编辑的职业意识》一文中提出:“精品书的主要标志是:内容精粹,思想深刻,学术(或艺术)水平高,编校和印装质量精湛,具有较高的再版率,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产生广泛的影响。”[1]这个提法对精品书从内容到形式以至于效益都提出了高标准。精品战略的实施使出版界从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转移,竞相出版自己的拳头产品,各领风骚,出版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然而,用精品的标准要求学报,实有一定难度。一是作者队伍力量有限。学报作者队伍主要来自本校,一所学校各学科人数有限,学科之间科研力量不均衡,只在某些领域属强项,而学报要反映校内各学科的科研成果。每期学报刊发20多篇文章,如果每期、每篇都做到“内容精粹,思想深刻,学术(或艺术)水平高”决非易事。二是编辑本身具有局限性。学报编辑部只有几位编辑,每个编辑分管一二个专业的稿件,对其它学科学术研究情况了解甚少,在编辑策划中难以形成编辑的主体意识,编辑含量较少,呈被动状态,这就不易把好关,很难达到精品的要求。三是学校经费紧缺。学报靠学校下拨经费维持,能支撑印刷、排版、稿费的较低水准已算“皇恩浩荡”,再要求支付“印装质量精湛”高标准的经费,确有困难。所以,从内容到形式,要求学报成为精品,实在不易实现。学报的出路何在、应提出什么努力方向,笔者在此不揣浅薄,提出自己的想法以求正于大家。
      一
  笔者认为,应将《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拟定的“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2]改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省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将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改变为全省(自治区)高校合力协办的专刊式学报,走集约化道路,办出学报的权威性,提高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从1997年改为双月刊,其中两期为教育研究专刊。这两期专刊的面世,引起了全国教育学、心理学界的关注,不少有经验的老先生,年轻的硕士、博士生们纷纷撰稿,参与专刊的学术讨论,形成了浓烈的争鸣态势。一位外省的先生写信说,看了教育研究专刊很有感触,自己执教40余年,也愿与大家共同探讨。水涨船高,专刊已逐渐成为全国教育理论推陈出新、学术交流的园地。刊物的知名度很快提高。1996、1997年刊发的心理学论文被全文转载数量在全国111种期刊中分别位居第4位和第6位。1997年第2期教育研究专刊共刊发23篇论文,被转摘17篇次;第4期教育研究专刊20余篇文章有10余篇被转摘。我们办了关于学生素质教育的专刊,稿源来自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者,此专刊亦引起了很多有志于素质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
  这就说明,要想改变目前冷冷清清办学报的局面,我们就要改变现有模式,跨出校门,以省为单位,走集约化道路,办成专刊式学报。如《××省哲学学报》、《××省语言文学学报》等等。各省学报研究会认真分析一下本省(自治区)各高校学科的力量,把某种学科的专刊设在学科力量较强的高校。编辑队伍亦可按学科作出调整。比如,内蒙古师大教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力量较雄厚,学术气氛活跃,就可以将这两种学科的专刊设在内蒙古师大学报编辑部,该编辑部出版《内蒙古教育学学报》、《内蒙古语言文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在经济学研究、蒙古学研究方面研究力量较强,那么《内蒙古经济学报》、《内蒙古蒙古学研究》就可设在内蒙古大学。依此类推;其它高校均依所长统领一二学科。修改办刊宗旨,改变办刊模式,办成专刊式学报,就可以使作者队伍更集中,学术力量更雄厚,这就使学报代表了本省(自治区)的最高水平,自然而然学报具有了权威性。
      二
  权威乃“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学报以省(自治区)为基本单位办刊,就可以集中全省的学术力量,充分调动、利用其学术优势,使学报具有权威性。学报办成精品不易,办出权威性不但可望而且可及。学报具有权威性,就会“下自成蹊”,吸引大批高水平的作者、读者,效益自然就会提高。当然,任何事物是相对的,这里的权威性只能是就某地区而言。
  1.有利于作者队伍集中与提高。“出版的源头是书稿,书稿的学术水平、编写质量、内容档次、品位等对出版物的质量档次有着决定性作用和不可低估的影响,没有高水平的作者,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出版物;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稳定的作者队伍,就难以造就一家名牌出版社。”[3]这虽是针对出版社而言,对学报亦适用。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饮”,稿源就是编辑部的“米”。作者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学报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对编辑部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在,学报的宗旨将作者队伍限定在校内,校外作者发表论文每期都要限定数量(一般不超过1/3)。本学校每个学科的作者数量很有限,作者之间多为师生关系、师兄弟关系,学术内容单调、流派较少,难以形成争鸣态势。学报轮番刊登这个小范围内的稿件,作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均缺乏新鲜感。如果我们以省为单位办专刊,就可以打开校门面对全省各高校,范围扩大了,人才自然就增加了。变封闭式为开放式,打破各校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学术内容各异、角度新鲜、流派纷呈,作者之间克服近亲繁殖的弊端,吸收新鲜学术空气,开扩了视野、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增强学术交流、学术竞争。《内蒙古师大学报》教育学心理学研究之所以能在全国名列前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集中了全国十几所院校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专门人才。作者队伍愈是集中,愈是有利于学术争鸣,也愈是利于作者队伍的提高。学报新的模式,便能把本省的学术权威、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集中组织起来,这是使学报能在本省具有权威性的坚实基础。
  近几年,各校评职称,对参评人员论文数量都有量化要求。学报办在学校,编辑很难杜绝人情稿,特别对一些坐“末班车”的参评对象,难免产生恻隐之心,“挽救”一把。这类稿件不求有读者,只为评职称。此等事例着实让编辑们犯难。这个口子一旦开大,岂不坏我名声,失去读者。如果我们以全省为单位办专刊,此类情况就可以相对减少。
  2.有利于读者队伍的稳定与扩大。编辑出版物的终极裁判是读者,得到读者的评判,才能体现出编辑出版物的价值。作者的着述、编辑的加工出版最终为的是读者的接受、认可。读者寥寥的编辑出版物,其生存的意义令人怀疑,所以,研究读者、服务于读者就是编辑部的第一要义。巴金先生认为,编辑部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把更多的好作品介绍给读者”,“把书推荐给读者,请读者作评判员”。邓小平关于“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的重要指示亦可以作为编辑部以读者为出发点或最终目的的标准。
  现有模式的学报,每期一盘大杂烩。20多篇文章,一般分为五六个栏目,每个栏目四五篇文章。与读者直接有关的文章数量有限,读者感到利用率不高、保存价值不大。再者,与读者有关的文章多出自本系同仁之笔,平常就很了解的一些学术观点,无论从学习角度,还是从收藏角度,都难以调动读者的积极性。试想如果我们把全省高校的学术力量都集中起来,按学科办成专刊,势必会引起同学科同仁的重视,成为专刊的读者。《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年刊登了《抗日战争对中国各党派的一次大检阅——兼谈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试论芦沟桥事变的经济动因》等3篇论文,1995年刊登了《大革命时期革命政府对日政策述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战时建制》;《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刊登了《抗战时期绥远地区八路军与敌伪力量比较研究》、《论绥远抗战与西安事变》等论文。仅两校研究抗日的学术论文就有7篇,加之自治区其它高校学报,办一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究专刊,这对史学界就很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1997年我们在编辑语言文学栏目时,把外国文学研究的几篇稿件组成一起,特别把《对人类悲剧的多角度透视——论高尔基早期创作的审美倾向》、《沉浮的世界——高尔基小说中底层女性形象的美学意蕴》同时刊出,两位高尔基研究学者来自两校,不曾有过交流,看到对方的文章都很感兴趣,表示要认真拜读。我校一位研究《史记》的老学者,在收集整理有关《史记》的研究论文时,翻遍资料室、图书馆所有的学报,也收不齐全,费时、费力,事倍功半。集中学术力量办专刊,可以按学科分类、按课题组稿,有利于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这会引起一大批专家、学者的重视,这些学术权威无形之中会为我们带来一大批读者,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给刊物带来生机与活力。另外,专刊式学报使读者订阅学报时只订阅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或自己最感兴趣的学报,针对性强,方便读者,从而扩大读者队伍。
  3.有利于学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提高。任何编辑出版物都要追求效益,效益是对编辑出版物的认定。效益包括曲折反映出的社会效益及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所谓图书的社会效益,是指由图书这种包含精神内容的特殊商品对社会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也就是对社会产生的好的结果和带来的益处”,“为了更便于在出版实践中操作,我们试图初步归纳出以下几条评价图书社会效益的标准:读者标准,名副其实的专家鉴定标准,富有经验的编辑人员的郑重判断标准,发行量标准,被征引量标准,重印、重版次数标准。”[4]其实,读者、专家、编辑,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三种身份、三个角度的读者。发行量、被征引量、重印重版次数,都是读者读后的反馈。所以,简言之,社会效益就是读者读后的反响与作用。《内蒙古师大学报》1997年分散在各期的经济学稿件有《区域差别与制度创新》、《论民族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等7篇,1988年刊登的经济学稿件有《内蒙古自治区城市化发展途径及趋势》、《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中若干问题初探》等6篇:《内蒙古大学学报》分散在1997年各期的经济学稿件有《构建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初探》、《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呼和浩特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对策》等5篇。如果我们把这批经济学稿件跨校际办成一个经济学专刊,这本专刊可能会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为其制定政策发挥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可能为企事业单位转变运行机制、解决下岗再就业问题增加一些新的思路。这样,学报就能直接产生社会效益,促使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从而转换成经济效益。可惜,这些很有价值的经济学稿件分散在各校学报的各期次中,无法形成合力,难以发挥作用。其它栏目的稿件如哲学、语言文学、历史学等等,不像经济学稿件那样能直接指导经济发展产生双效益,但如能办成专刊,形成合力,其思想认识功能、文化教育功能等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进程不可或缺的。这就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
  在双效益的关系上,我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是统帅。特别是学术期刊,其社会效益往往表现在无形的意识形态领域,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其社会效益。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在国家下拨的经费上,听天由命“爱买不买、爱订不订”。我们不能认为学报是学术性期刊,曲高和寡,不谈经济效益并以此为荣。似乎谈经济效益是对学术期刊的亵渎。果真如此,版权页上何必明码标价?其实,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统一的。影响面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都可以提高。《内蒙古师大学报》每年两期的教育科学专刊创办两年来已成为全自治区乃至全国教育学、心理学学术研究的园地,组织和吸引了大批作者与读者。如果全省合力创办一种专刊,办成全省的权威性刊物,定会收到同样的效应,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会相应提高,但学报现在的模式,每期有关学科四、五篇文章,读者认为与己有关的内容太少,读了不过瘾,订了不合算,这就失去很多用户。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很低,岂不有悖于办刊初衷?创办具有权威性专刊式学报,可克服现有学报模式的诸多弊端,有利于作者,有利于读者,有利于效益的提高。
      三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钟秉林曾指出:“要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5]为适应21世纪的需要,教育界在解放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摸索、探讨适应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修订了一年零三个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正式颁布。与此相适应,有些省已将专业设置重复、相近的院校合并、调整,以提高综合实力。尽快上水平、上层次。此举已成趋势,各省都已开始运行。机构的调整为学报的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新河北师大是由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等四所院校组成。显然,其师范性独具优势。如此,河北师大学报办一个教育研究专刊将是很有实力的。依其实力,还可创办其它专刊。有些学科可以独办一刊,有些学科可分期合用一刊。如何安排应视作者潜力而定。当然,我们不可能有多少专业,办多少专刊。有些小门类学科稿件,可归属到有关院校学报编辑部。如音乐、美术类稿件,可向艺术院校投稿。图书、资料类的研究,可投往有关图书资料专刊。浙江、上海、四川等地区及一些合并后的大学,均可按此试行。有些地域跨度小,高校比较集中的省(自治区),可综合各学科实力,以省(自治区)为单位,办几种专刊。有些地域跨度大的省区,各高校间交流不便,如果集中办刊会造成稿件周转费时、费力的困难,可因地制宜,采用适合本省的措施,毋须统一。如内蒙古自治区,地域狭长,若以自治区为单位归类,利多弊小。可根据实际情况,按东、西两部分为单位思考。东部几所院校联合办几种专刊,西部几所院校联合办几种专刊。改变一种模式,走集约化道路,并非一家学报的事,需要本省学报学会与校领导共同分析情况、研究决定,制定可行性计划,并付诸实施。笔者坚信,传统的“小而全”式的学报必定为时代所淘汰,具有综合效益的专刊式学报一定会应运而生。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97~101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九玲19991999学报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具有局限性。为了切实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学报应改变现有模式,几所高校合力协办专刊式学报,走集约化道路,办出学报的权威性。这样可有利于作者队伍的集中与提高;有利于读者队伍的稳定与扩大;有利于双效益的提高。学报/模式/合力协办/权威性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张九玲(1945—),女,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副编审。 作者: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版呼和浩特97~101Z1出版工作、图书评介张九玲19991999学报一校一刊的办刊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具有局限性。为了切实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学报应改变现有模式,几所高校合力协办专刊式学报,走集约化道路,办出学报的权威性。这样可有利于作者队伍的集中与提高;有利于读者队伍的稳定与扩大;有利于双效益的提高。学报/模式/合力协办/权威性

网载 2013-09-10 21:55:59

[新一篇] 制度規范行為  ——關于單位的研究與思考

[舊一篇] 功勛卓著一代楷模  ——紀念賀龍元帥誕辰一百周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