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列宁与他的事业在俄罗斯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已遭到彻底否定,即使是在中国,也开始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忘了。然而公正地看,列宁及其事业的光辉并没有消失。当今时代,特别是正处在改革开放热潮中的中国,仍然需要列宁,列宁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 列宁的“两篇文章”
列宁的一生,从宏观上看,可以说是最主要作了两篇文章。第一篇是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第二篇是对帝国主义时代的分析认识。两篇相比,第一篇更重要,篇幅也长得多。
列宁的第一篇文章共四章。第一章是夺取政权。这是列宁一生最主要的事业,其主要功绩在于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的结合。他一方面与否认资本主义已经在俄国生根发芽,从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主张依靠知识分子的密谋暴动推翻沙皇统治的民粹派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他又与社会民主工党内部主张把无产阶级革命推迟到俄国建成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后的孟什维克进行了斗争。列宁的主张,简而言之,就是“先夺取政权,后创造条件”。不利用俄国阶级斗争激烈这一有利条件夺取政权,就是孟什维克式的机会主义;不强调创造条件重要,社会主义事业就不会有可靠基础,就失去科学性。这是列宁找到的俄国革命的道路。对此,他在晚年写的总结自己一生事业的《论我国革命》中有很好的说明。
列宁第一篇文章的第二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年至1920年。基本内容是:把一切工矿企业收归国有;取消企业的经济核算,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由国家统一负责;取消商品交换,实行余粮征集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推行义务劳动。列宁之所以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除战争环境需要外,也与缺少经验造成的“左”倾急性病有关。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列宁写于“十月革命”前夕的《国家与革命》的第五章就可以知道。当1921年初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他自己也说:“我们为热情的浪潮所鼓励,我们首先激发了人民的一般政治热情,然后又激发了他们的军事热情,我们曾计划依靠这种热情直接实现与一般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同样伟大的经济任务。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比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1 ]他还在其他地方多次指出过这一点。[2]
第三章是转向新经济政策。脱离实际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列宁的事业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21年2 月发生的喀琅施塔得要塞水兵暴动。暴动的水兵提出“建立没有布尔什维克的苏维埃”的口号,明确向列宁发出挑战。暴动虽然很快被平息下去了,但它却使列宁认识到:“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3 ]新经济政策由此产生。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向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让步:发展商品货币关系;引进外资,把小企业交还资本家;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开展广泛的经济核算。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固然与水兵暴动、农民骚乱等政治危机有关,但在实行中,列宁赋予了它“后创造条件”即在夺取政权后发展生产力和教育农民,为社会主义奠定基础的战略意义。新经济政策中止于1929年,它是列宁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伟大创举。
第四章是晚年关于反对官僚主义、防止政权改变颜色的思考和实践。这是列宁几乎从夺取政权第二天便开始思考的问题,但这种思考主要集中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特别是1923年。其内容涉及到政治、文化乃至哲学等诸多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论述,这里暂且从略。
从今天的角度看,列宁一生所作的第二篇文章,是他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关。战争爆发后,第二国际推行“爱国主义”政策,唆使各国工人在战场上为本国资本家而互相厮杀,此举不但导致第二国际自身破产,而且使整个国际工人运动陷入危机。怎样认识帝国主义和帝国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革命,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为此,列宁对帝国主义和时代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在许多着作中都有反映,最集中的是《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即着名的《帝国主义论》。虽然与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注和实践相比,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在成果的数量和投入的精力上要少得不成比例,但这一工作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变化,为人们展开了一片广阔的理论视野,其深刻的理论洞察力为迄今为止近一个世纪的实践所证实,因而在重要性上几乎不亚于他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二 列宁晚年政权建设构想的当代意义
在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即“第一章”的四个组成部分中,真正对我们最有现实意义、最有启发性的,是列宁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列宁的基本想法是:
必须坚决清除官僚主义。早在1919年他就说:“沙皇时代的官僚渐渐转入苏维埃机关,实行官僚主义,装成共产主义者,并且为了更便于往上爬而设法取得俄国共产党的党证。结果,把他们赶出门外,他们又从窗口飞进来”。[4]1920 年他又说:“苏维埃政权的任务就是要彻底消灭旧的机构,把权力交给苏维埃。但是,我们在自己的纲领中又承认,在我们这里官僚主义已经复活”。[5]到1921年, 列宁对官僚主义的认识更多地与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影响联系起来。他说:“官僚主义在我们国家制度中已经成为这样一种脓疮,以致我们的党纳也提到了它,这是因为它和这种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及其涣散性有联系”。[6]1923年在列宁最终失去工作能力的前夕, 他这样评价苏维埃的政权机关:“我们的国家机关,除了外交人民委员部,在很大程度上是旧机关的残余,极少有重大的改变。这些机关仅仅在表面上稍微粉饰了一下,而从其他方面来看,仍然是一些最典型的旧式国家机关”。[7 ]政权性质问题的严重性,在列宁那里受到何等的重视!
从深层来看,无产阶级政权的建设,是一个文化教育的问题。列宁认为,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国家是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政权的无产阶级性质是有可靠保证的,然而实际上,由于无产阶级没有文化,他们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由于文化水平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8 ]他的结论是:“在这里,摆在我们面前的首先是组织任务、文化任务和教育任务”。[9]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水平, 被列宁赋予使他们具有当家作主的能力,从而保证政权不改变颜色的重要意义。他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10]因此他提出:“为了革新我们的国家机关,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11]当需要精简开支时,他指出:“首先应当削减的不是教育人民委员部的经费,而是其他部门的经费,以便把削减下来的款项转用于教育人民委员部”,“应当把我国国民教师的地位提高到资产阶级社会里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既要振奋他们的精神,也要使他们具有真正符合他们的崇高称号的全面修养,而最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12]
必须改进工农检察院,提高它的监督功能。列宁认为由工人农民组成的工农检察院,是对党和政府的工作加以监督,保证政权不改变颜色的重要途径。在他一生中最后写的被人称为“列宁政治遗嘱”的5 篇文章中,有3篇是讲政权建设的,而这5篇文章中的最后两篇,也是列宁一生所写的最后两篇文章,讲的是关于工农检察院的工作。“工农检察院本来就是为我们的一切国家机关而设的,它的活动应毫无例外地涉及一切国家机构:地方的、中央的、商业的、纯公务的、教育的、档案的、戏剧的等等——总之,各机关无一例外”。[13]为了加强工农检察院的工作,列宁提议把工农检察院与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基本部分结合起来,然后由结合后的新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同时监督党和政府的工作。他提出,不仅各个具体部门的工作要接受检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也不例外:“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自己主席团的领导下,经常检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同时他们应当恰当地分配自己做检查工作的时间,以便对我们的机关(从最小的分支机关到最高的国家机关)的办公制度进行检查”。[14]他还说:“凡与政治局会议有关的文件,一律应在会议前24小时送交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各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委员们,应该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这个集体应该‘不顾情面’,应该注意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书记,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的威信,来妨碍他们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事。”[15]
列宁晚年有关政权建设的思想,从我们今天的实践来看,至少在如下两个问题上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第一是列宁对政权建设问题的高度重视。怎样保证手中的政权不会丢掉,是一切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都必然要关心的问题。所谓丢掉政权,有两种可能。其一是公开的敌人把共产党赶下台,其二是共产党和政府,最终而言还是共产党,本身发生蜕变。列宁晚年所思考的,是第二种可能。列宁在世时,危险主要来源于旧传统、旧习惯、旧思想的影响和被视为小资产阶级的广大农民。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不仅列宁指出的上述因素依然存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项长远国策,改革开放正在全国重新建设市场经济,正在大开国门,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持执政的共产党自身不发生蜕变,从而劳动人民能真正当家作主,其困难程度远远超过了列宁所关注的苏维埃俄国。列宁晚年对政权建设问题的重视,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是列宁为保证政权不改变颜色而设想的措施。关于政权不变色的问题,毛泽东比列宁更为重视,可以说这是他从60年代初直至逝世所关心的中心问题。但列宁和毛泽东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毛泽东认为解决该问题,主要靠挑选和培养接班人;列宁则认为主要靠工农群众的监督。其次,毛泽东和列宁都主张发动“文化革命”,但毛泽东的目的在于从外部消除剥削阶级旧文化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以保证人民群众思想上的纯洁性;列宁则主要是为了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再次,毛泽东主张发动大规模的群众性阶级斗争来解决官僚主义这一问题;列宁则力图把该问题的解决纳入民主程序和规章制度的轨道。“文化革命”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反修防修”的实践已经彻底失败,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有关思想显然是值得认真研究借鉴的。
三 《帝国主义论》与当今世界
对帝国主义及帝国主义时代的研究是列宁一生事业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它的主要成果是《帝国主义论》,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在这本书中深入分析了帝国主义的5个特征; 揭示了它的历史地位,指出它是寄生、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此外还批评了考茨基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说明了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帝国主义论》是列宁以敏锐的目光对资本主义世界最新出现的变化所作的理论概括。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受到一些人的经常的批评。他们认为,帝国主义并不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而是“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事实上,这种说法包含着对列宁的重要误解。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并没有否认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阶段继续发展的可能性,相反,他曾经说:“如果以为这一腐朽趋势排除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那就错了。不,在帝国主义时代,某些工业部门,某些资产阶级阶层,某些国家,不同程度地时而表现出这种趋势,时而又表现出那种趋势。整个说来,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从前要快得多”。[16]他所说的帝国主义的腐朽性,是指帝国主义以资本输出为主要获利手段,“剪息票”成为它的主要生活来源;他所说的帝国主义的垂死性,是指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已经没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它造成了空前规模的生产社会化,在呼唤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评价一种社会理论,应当主要看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如果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立刻就会显现出它惊人的历史洞察力和科学性。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主要意义何在?在今天看来,就在于它是世界上最早从马克思主义出发对全球一体化趋势所作的深入分析。列宁从分析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出发,指出通过资本输出向外扩张是它的本性,帝国主义列强必然依据各自的实力瓜分世界,而实力的消长又必然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引起战争。这是列宁对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天才洞察。这些思想已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充分证实。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学会了相互妥协,今天的人们的确已经看不到帝国主义战争的现实可能。这是应该承认的事实。但是,更为确凿无疑的事实是,资本输出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些列宁早就预见到趋势,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持续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的规模。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他用阶级分析的方法看待国际关系的变化。例如,他说:“垄断,寡头统治,统治趋向代替了自由趋向,极少数最富强的国家剥削愈来愈多的弱小国家,——这一切产生了帝国主义的这样一些特点,这些特点使人必须说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趋势之一,即形成为‘食利国’、高利贷国的趋势愈来愈显着,这种国有的资产阶级愈来愈依靠输出资本和‘剪息票’为生。”[17]列宁在这里实际上是指出了:1.在帝国主义时代,富国和穷国之间是剥削和被被剥削的关系;2.剥削的形式主要靠资本输出。我们今天面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形成的正是这样的国际关系。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引起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从实质上讲,是国际关系的阶级化。当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建立的是以市场为纽带的经济联系,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为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国家之间的“平等的”交换和合作,这与早期帝国主义赤裸裸的掠夺不同。但是,与以往的不同只在于,过去存在于民族国家内部的矛盾现在扩大到了全球的范围。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和生产关系基本局限于民族国家之内,阶级和阶级划分受这种生产关系的限制,也是一个民族国家内部的事情。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整个世界日益纳入统一的生产体系之中,而任何一个生产体系,其内部必定要有分工合作,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这些关系又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生产体系以民族国家为单位,阶级划分在民族国家内部的人与人之间进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经济体系的全球性质使得阶级划分开始在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有了阶级的性质。
我们知道,列宁曾为阶级概念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8]对照列宁的阶级定义,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当前的这种世界经济秩序具有明白无误的阶级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是阶级关系。只不过以往的阶级是由个人组成,现在的阶级则由国家和地区组成。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是全球一体化的积极宣传者,他在《创建一个新的文明》一书中说:今天,与以往相比,在世界范围内“文明的排列完全不同,我们正快速迈向一个迥然不同的权力结构,这一权力结构造成的将不是一个分成两种文明的世界,而是一个为三种截然对立和相互竞争的文明所分割的世界——锄头象征着第一文明,流水线象征着第二文明,电脑象征着第三文明。在这三分化的世界上,第一次浪潮部门提供农业和矿产资源,第二次浪潮部门提供廉价劳动,从事成批生产,快速发展的第三次浪潮部门,则以创造和开发知识的新方法为基础,雄踞主导地位”。[19]在当前的经济秩序中,雄踞主导地位的正是美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这些国家正在因这种地位而急剧地从世界各国把财富聚敛到自己手中。而现在发达国家之间结成的“西方七国”等各种各样的联盟,实质上正是列宁指出的在瓜分世界中形成的“资本家同盟”。
四 结束语
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在事业上、思想上,都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列宁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说,作为列宁,当提到他的名字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就事业而言,人们首先想到的无疑是“十月革命”;就思想而言,应该说是他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极端重视。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极端重视贯穿列宁一生的始终,没有它,列宁也就不成其为列宁了。但是,列宁在今天所受到的批评指责,也主要集中在这一点上。
人们都说,当今的时代,和平和发展是主流,市场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统一的规则,阶级斗争已经成为历史。即使中国的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对阶级和阶级斗争讳莫如深。毛泽东早就指出,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此说可谓切中今天理论界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时弊。在过去的一个很长时间里,阶级斗争被抬高到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等同的地步,显然是一种片面性;今天完全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否认阶级分析方法的意义,同样是一种片面性。今天之所以出现这种片面性,自然与以往过于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并因此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等实际生活中的巨大灾难有关,但是,这又与长期以来人们对阶级斗争的错误理解密切相关。过去,一讲到阶级斗争,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你死我活”、“谁战胜谁”。其实,自阶级产生以后,阶级斗争就一直存在,“你死我活”则仅仅在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所需的历史条件已经成熟时才具有合理性,它在历史上是一种罕见的情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阶级斗争应当“有理、有节”,即应当控制在双方相互依存所需的程度之内。可以说,暴力革命和罢工游行是阶级斗争,谈判、协商、辩论、立法,也可以是阶级斗争的有效形式。今天,市场经济在国内的建立和全球范围的经济一体化,使得国内关系和国际关系毫无疑问地具有了阶级性。否认这种阶级性和用“你死我活”的方式处理具有阶级性的国内国际关系,都是有害的。前者会使我们失去对问题的清醒透彻的认识;后者则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需要的是处理阶级关系的艺术。当然,生活的内容无限丰富,一个人可以不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问题,不去刻意维护占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但这样的人无论如何不能说是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对阶级斗争的极端重视是当时时代的产物,他的某些具体提法在当代未必恰当,但他能使我们牢记阶级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他的思想是清醒剂,能使淡忘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人有所觉悟。
收稿日期:2000-05-08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36~40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安启念20002000列宁毕生的事业至少有两个部分对今天的中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列宁晚年关心的中心问题之一,即通过改组工农检察院,加强工农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反对官僚主义,保证政权不改变颜色;二是以《帝国主义论》为代表的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前者可以给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并将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提供重要的借鉴;后者对于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大有裨益。列宁的思想和事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极端重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对官僚主义/国际关系阶级化/阶级分析方法 anti- bureaucracy/class- stra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method of class analysisTwo parts of Lenin's life- long career are of importantilluminativ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China. The one isone of Lenin' main concerns in his later years,viz. by way of reorganizing the peaseatworker procuratorate to strengthenthe masses'supervision over the organs of the ruling partyand the state,to curb bureaucracy and make sure that the statepower does not change its color.The other is his study ofimperialism with the method of class analysis, as isexemplified in his On Imperialism.The former can be used asvaluable reference for China ,who is now deepening her reformand opening policy and will continue to adopt market economyfor long.The latter can greatly help us keep our minds clearin the surging waves of economy globalization. The greatesthighlight of Lenin's thought and career is that he isextremely keen on class and class struggle,and this is also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Marxism,which till now still hasgreat realistic significance.安启念,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系,北京 100872 安启念(1947—),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作者:北京行政学院学报36~40A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研究安启念20002000列宁毕生的事业至少有两个部分对今天的中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是列宁晚年关心的中心问题之一,即通过改组工农检察院,加强工农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的监督,反对官僚主义,保证政权不改变颜色;二是以《帝国主义论》为代表的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前者可以给正在深化改革开放并将长期实行市场经济的中国提供重要的借鉴;后者对于我们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大有裨益。列宁的思想和事业最大的特点是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极端重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反对官僚主义/国际关系阶级化/阶级分析方法 anti- bureaucracy/class- strat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relation/method of class analysis
网载 2013-09-10 21: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