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徐州师范大学 段作章)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大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思考与探索,但在许多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本文拟从理论层面对教育现代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从我国来看,对于教育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还是近十多年的事情。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对教育现代化概念本身形成一种统一的、深刻的、科学的认识,对其概念的界定基本上处于描述性阶段,笼统模糊,分歧较大。
  我们认为,现代化,从其词义上来说,可以有两种意义:一是作为一种“运动”的现代化。从一般意义上说,它是指一定的事物或社会系统,为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自身传统中与现实和未来不相适应之处而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形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人们通常所提的现代化则是指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努力改变相对落后的经济和文化地位而追赶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变化过程。另一种意义则是作为一种“状态”的现代化,即一定事物或社会系统所具有的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同类事物或社会系统发展的当代高度或现代水平,而与其传统有着显着差异的新的形态;特别地说,则是指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在经济、文化的发展上都达到相当高度或较发达水平的一种社会形态。
  作为一种“运动”的教育现代化,包含着双重维度,一重维度是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由此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赶超先进的过程,其目标是要达到或超过工业化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另一重维度是与它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发展和变化。因为作为一定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不仅社会各方面的现代化都会对它提出相应的现代化要求,而且教育现代化本身就是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教育现代化,没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社会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由此维度上讲,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是为适应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的需要,把为农业社会发展服务的传统教育转化为以现代工业经济为基础、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服务的现代教育。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教育现代化的起点和归宿。
  作为一种“状态”的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够体现当代教育发展的高度或现代水平的形态,主要反映在全民教育水准、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设施和办学条件、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
  当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运动本身就是一种状态,而任何事物又无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因此,以上两种意义的教育现代化具有统一性。状态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往往只是运动意义的教育现代化所包含的相对静止的目标。
  教育现代化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教育普及化。教育普及化既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已经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朝着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方向发展。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入学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是大众化阶段,50%以上则是普及化阶段。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世界教育报告》的资料,1990年人均GNP在501——1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12.9%;1001——2000美元的国家为16.9%;2001——6000美元之间的国家为19.6%;1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34.7%,如计入北美则高达51.4%。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到2000年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普及的范围及年限还相去甚远,但毕竟加入了教育普及化的行列。
  2.教育协衡化。教育协衡化意为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教育的数量、规模、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传统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不能积极主动地面向劳动世界,与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联系甚少。在现代社会里,教育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因素之一。教育能否协调发展,不仅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着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3.教育国际化。传统教育体系是封闭的教育体系,而现代化社会要求一个国家的教育具有面向世界的特质。实现教育国际化是获得“教育现代化证书”的条件之一。教育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在教育目标上大都追求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能够对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有正确理解的人才。如日本临教审的教育咨询报告中强调要培养通晓国际事务、具有国际眼光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之心的新一代日本人,并提出要在各级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在欧洲、欧共体国家的教育中,近年来采取多种合作措施,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教育国际化还包括在教育方面的国际合作交流在内涵与外延上的扩大,教育制度、教学体制与国际沟通,或与国际惯例接轨等等。
  4.教育终身化。在传统教育的概念里,受教育等于上正规学校,教育仅是在人生的初期进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新的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生产,造成人们职业的变换和失业,一次职业训练已不能保证一生的享用,迫使人们重新接受训练,不断地受教育以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因此,终身教育的思想一经提出便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并积极付诸实践。教育终身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正在对教育制度、机构、形式、场所、内容等产生深刻影响,促进大教育体系的形成,给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时间上,它要求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在空间上,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规教育并存,并有所衔接和沟通。对社会来说,终身教育的理想是建立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就个体而言,终身教育要造就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应付各种变化并发挥个人独特才能的创造者。
   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内容
  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什么?目前教育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笔者认为,由于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并没有固定不变的统一标准,只能提出一些阶段性参照目标。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基础,因而不同阶段的目标亦有差异,但在总的发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可否把教育现代化工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到本世纪末,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达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八十年代的教育发展水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赶上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把高等教育由“英才型”转向“大众型”。第三阶段,到2050年,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在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当然,上述目标还只是粗线条的地勾勒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蓝图”,不能代替各类具体的内容目标。我们还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南,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参照系,按照现代科学的教育思想,进一步探讨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
  1.教育观念现代化。观念是现实的反映,并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转变陈旧观念,对社会各方面实现现代化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己任的教育阵地来说更为重要。因此,转变旧的观念,树立和倡导先进的现代教育观,诸如终身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大教育观,综合质量观,全面效益观等等,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育行政领导部门的事情,更是广大教师的主要任务。
  2.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内容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选择教育方法形式的重要依据,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教育内容现代化,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推进教育内容现代化,应抓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国际社会在推进课程内容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趋势是适应科学知识日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特点,打破旧的学科界线,把相关内容融成一体,开设综合课程。另一个趋势是在加强必修课的同时,综合开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选修课,打破单一僵化的课程结构。二是加快编写先进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注意吸收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生物技术的有关知识。要突出“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让学生学习“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
  3.办学条件现代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保证。有关资料表明:日本在1985年已有20%的小学、13%的初中和81%的高中引进了微型计算机。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南朝鲜等国家98%的高中、96%的初中、86%的小学、40%的幼儿园都拥有录像机。而我国距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1992年统计,理科教学仪器达标率,中学仅29.5%,小学为12.7%。分组实验达标率,中学是26.7%,小学是8.4%。图书达标率,中学是24.4%,小学是15.5%。拥有计算机的中小学仅占1%左右。为了推进教育手段现代化,国务院提出,“到2000年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全国70%左右的县要建立起教育电视台,70%左右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和少数民族寄宿制学校要能够直接收看教育电视节目。”目标已经明确,问题在于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争取早日实现教育条件装备现代化,为教育整体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4.教师队伍现代化。一流的办学条件,必须配备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出一流的教育成果。由此意义上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教师的数量和素质也有了很大发展与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教师队伍还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仅从基础教育来看,教师队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历层次不高,不要说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按《教师法》规定的最低标准,即高中教师大学本科毕业,初中教师大专毕业,小学教师中师毕业,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学历不合格。为此,应加快发展成人教育,有计划地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其尽快达到《教师法》规定学历。同时应扩大五年制中师的数量,扩大师范院校本专科招生规模,以便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
  5.教育管理现代化。这包括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教育体制的合理化、教育管理法制化等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意味着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摆脱主观臆断和盲目性,摆脱因循守旧和经验主义,使教育规划、教育决策符合科学原理和教育规律。民主化则意味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取更多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教育工作者参与教育决策,避免少数人独断专行。教育体制合理化有着多方面的内涵。在办学体制上,要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逐步开展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在管理体制上,要实行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政府分级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就高等教育而言,政府要转变职能,由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转变为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管理,使高校真正能够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在招生、分配制度上,将国家包学费、包分配改为学生自费上学,自主择业。
  在现代社会里,由于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通过法治来保证教育事业的运行和发展,已势在必行。它可以防止由于领导人的变动而导致违背教育规律的教育兴衰,也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权益得到保护。目前我国的教育法规虽不完善,但已初具规模。今后的任务是进一步制订、完善教育法规,形成科学完备的法规体系。同时应加大教育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人民执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教育事业在法治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三、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策略
  1.加强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由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起步晚,合成时间短,磨合度差,整合性不严密,以致在理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甚至有人把教育现代化等同于教育的技术化,等同于教育的西方化,也有的同志静止、孤立地看待教育现代化,割裂教育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理论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当务之急;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明确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概念,实现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为此,笔者建议:(1)教育主管部门、各大教育研究机构和出版系统应有意识地组织专家学者开展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鼓励系统完整的教育现代化理论着作的撰写与出版。在各种教育报刊杂志上开辟“教育现代化探索”专栏,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教育现代化理论研究,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理论建设,同时在讨论中普及现代化教育理论。(2)各基层学校应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当作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主体动作来设计。可组织教育现代化理论报告会,推荐学习报刊杂志的最新理论文章,组织“教育现代化理论热点研讨会”,引导教师参与学习,参与讨论,在学习讨论中接受新理论、新观念,从而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思想基础。
  2.强化政府行为,由上及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
  要想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的教育现代化在开始阶段,只能走由上及下、政府行为主导的道路。珠江三角洲及苏南一些市、县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强有力的政府行为,保障工程运行。如无锡县委、县政府联合发出了《关于在全县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决定》,明确把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作为县委、县政府直接抓的重点工程。张家港市政府与各镇“一把手”签订责任书,把政府下达的实施工程目标逐项分解,成为各级政府行为,有力地推动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可见,各级领导对现代教育的认识,已成了制约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当然,政府行为也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代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政府行为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种全新意义上的调控手段。
  3.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先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七十年代发表的《学会生存》中就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观点。这种观点为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所证明,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中国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1/3,人均牧场只占世界平均1/4),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要以较短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现代化路程,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我国目前的教育投资远不能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1990年的教育经费只有GNP的2.3%,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二和其他低收入国家平均的60%。没有必要的投入,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基本的物质保证。从国际上教育发展情况来看,国民生产总值的人均水平将近300美元的国家,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300—500美元的占4.2%,500—1000美元的占4.4%。三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是重视教育讲得最为响亮的时期,教育发展的目标一升再升,而到1994年公共教育经费却从1980年的2.5%降到2.0%。这应引起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切实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育经费占GNP4%的比例,确保“教育先行”的战略地位。否则,错过了发展时机,会真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后果不堪设想”。
  4.分区规划,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出发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状况、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教育基础差异很大,形成了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显着特征。这种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性决定了我们实施教育现代化必须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确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在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珠江三角洲、苏南等地,已经实现“两基”目标,已在普及高中。这些地区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可以为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领先探路,积累经验。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中部、西部地区,首要的任务是实现“两基”,但只要选好“切入点”,也可以启动教育现代化。加大教育投入,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是发达地区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的“切入点”。欠发达地区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多维度、多元性的教育现代化工程中,选择那些力所能及的目标作为“切入点”,如教育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等等。只要增强“参与”、“入轨”意识,运用“迂回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到位”战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同样可以把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动权。
   (责任编辑 胡正强 责任校对 曹殿通)*
  
  
  
煤炭高等教育徐州23-26G1教育学段作章19971997 作者:煤炭高等教育徐州23-26G1教育学段作章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55:28

[新一篇] 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幾點理論思考

[舊一篇] 關于新時期深圳定位問題的若干政策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