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1)03-0049-05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人的现代化。而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人格现代化,则直接表征着现代化的特点与进程。尤其在新的世纪,摈弃或扬弃旧人格,建构或塑造新人格,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本性。
  1
  人格作为一个学科研究的对象性存在,被诸多学科所关注。尽管不同的学科对此有不同的界说,但从哲学的角度予以研究,人格是以人的主体资格和品格为其内容,关注的是人的“有自由价值的自我”,强调的是人的主体的自我确证与人之为人的根本性质的历史获得。人格作为人的价值生命的承担者表明:生而为人,并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是从事现实活动的人,是历史中行动的人,也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这样的人,从根本上说,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性,即主体性。自主性表明:人对于影响和制约他的存在、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着独立、自由、自决和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与责任、必要与可能;能动性表明:人在现实活动中,并不是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存在,并不听命于某种命运的摆布,而是有选择地从事一切对象性的活动;创造性表明:人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改变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活动。主体性的上述主要特性,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各自凸现出主体性不同侧面的表现和作用。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是能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能动性是人能够成为主体的根本特征,是对现实的选择;创造性则是主体对现实的改变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由此可见,人格就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只有作为活动主体才有人格,人只有独立人格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丧失了作为主体的人,就是丧失了人格;没有了独立的人格,也就不能称其为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人要获得真正独立的人格,就必须在对象性关系中保持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不同时代的人格状况是不同的。在人类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私有财产、剥削和阶级,人在社会生活中是以活动主体的身份出现的。而在奴隶社会,奴隶被作为奴隶主的会说话的工具,完全屈从于主人的意志,因而是被看作没有人格的。同奴隶制度相比,在封建社会制度下的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简单的生产工具和少量土地,因而在生产活动方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权,但由于不能摆脱对地主阶级和土地的附属,其人格又是被“扭曲”了的人格。“资本主义使个人摆脱了农奴制一切束缚,使他变成商品所有者(作为商品所有者来说,他和其他任何商品所有者是平等的),独立地和市场发生关系,同时造成人格的提高。”[1](P376)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人格的提高是有限的、片面的。资本主义集中了大量劳动者采用机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却受到物的统治,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格实际上是物的人格或人格的物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只有经济范畴的人格化”[2](P12)。对于广大工人来说,虽然他们的劳动能力较之古代明显地增强了,但他们并不因此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人,反而沦为机器的附庸,沦为资本家赚钱的工具,因而其人格是“畸形”的。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时代,人格的发展才能突破资本主义的物化形式,人才能在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全面关系中具有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形成完整的人格。
  完整的人格具有多方面的特征。诸如有正常的生理需要和生理机能;有强烈的自主、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能力;有强烈的交往合作与爱的需要和能力;超越利己与利他的对立;有强烈的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等。其中,创造、发展的需要和能力是完整人格的根本特征,亦即主体活动摆脱了自然、社会的束缚,以完全自觉、自愿、自主、自为、自由的状态从事劳动创造、社会交往。从这个意义上说,完整人格的实现,也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把人作为目的而发展。
  当然,人格都是现实的,并通过个体人格表现出来。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纯粹的人格,人格都是个体的一种本质的存在状态。具体的人格,既由特定的生产条件、社会环境和文化教育等因素所塑造,又反映传统文化的积淀和主体的内在特质、价值取向,同时还通过外显的行为模式、感性具体等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一般来说,一定的人格一旦形成,首先具有相对稳定性。就是说,主体在现实活动中所形成的内在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惯性”或固定化,从而使自己的活动总是带有一定的倾向,在不同条件下总是显示出较为恒定的人格。比如意志坚强的人,在各种困难面前都不会轻易心旌动摇、自暴自弃;自私自利的人在各种生活情境中总是患得患失、斤斤计较。诚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然而,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排斥人格的可变性。正如世间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不变的一样,主体在发展的对象性活动中,由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新事物、新文化、新观念总会感染、熏陶、催化活动主体并逐渐融入、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状态,从而逐渐扬弃旧人格,树立新人格。
  2
  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旧人格向新人格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提供了建构新人格的外在环境。首先,社会物质文明建设为新人格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3](P104)正在形成。其次,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激发着人们的能动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再次,国家制度文明和方针、政策对新人格日益起着重要的规范、导向和帮助作用。在此环境下,人们的主体性意识正在日益增强,同时带来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但是,对于每个人来说能否在这一过程中选定自己的位置、确立独立的人格,则首先取决于他的文化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有的人能够自觉顺应社会发展,树立主体意识,能动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现代人格。而有的人则缺乏主体意识,恪守旧的习惯与传统,维持旧的人格模式。前一种情形表现为与时代的契合,后一种情形表现为与时代的冲突。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在漫长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化到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了特定的心理特质、行为规范和角色模式。其中,既有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人格,也有必须摈弃的陈腐人格。传统的优秀人格,诸如儒家的以“仁”为核心的“忠、孝、信、义”的人伦规范和“慈、智、勇、刚、敦、朴、庄、勤、敏”的行为方式,墨家提出的“兼相爱”的道德准则,是可以为现代人格所批判地汲取的。广大劳动人民世代相承的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传统道德,求是务实、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尤其是在中华民族面临内忧外患的紧要关头,“以为国为民献身而荣”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同时还要看到,中国传统人格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至今仍顽强地遗留在人们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形成尖锐的冲突。因为,当我们满怀信心推进某些改革措施时,却时常感到举步维艰,阻力重重;当我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呼吁呐喊的时候,有时却收效甚微……由此昭示了一个极简单而又非常深刻的道理:现代化应该先化人而后化物。只有摈弃陈腐的人格模式,建构起能够深刻感知、适应和创造现代社会生活的人格模式,才能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通过人的自觉行动化为现实。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该摈弃的消极人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附属人格。附属人格是在我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和高度集权专制政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封建的生产关系本身缺乏把分散的小农经济组织起来的力量,而是通过高度集权的专制政体和严格的宗法制度来维持社会的整体秩序。每个人都被编织在等级森严的社会网络和强权的文化氛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俯首贴耳的依附人格、奴性人格。这种传统人格,不仅使得现实的人从社会主体异化为被动人,还扼杀了人类本性中的创造动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这种依附人格仍然存在。例如,下级在上级面前,察颜观色、唯命是从、阿谀奉承、攀龙附凤;子女仰仗父母的权势和地位,父母指望子女养老送终;职工期望国家和单位把个人的一切都包揽下来而缺乏社会责任感;在教育领域,重知识的被动灌输和循规蹈矩人格的培养,轻智力开掘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种人格严重窒息了人的自主、进取和创新精神,必然导致社会生机的萎缩和停滞。
  二是无为人格。无为人格来自于一种安于天命、不求非分的人生态度。道家主张,要顺天从性,听其自然,保其本性,听天由命,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要知足常乐,以退让求进取;就要无智无忧,无欲无我,从而求得一个相安无事的逍遥人生;就要独善其身,自我节制。这种人生态度,造成了人们“安贫乐道”、“见侮不辱”、不思上进的无为人格。时至今日,这种无为人格仍成为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例如,在成绩面前自我满足,故步自封;在重大的社会关头,缺乏必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没有做过的事不敢做;求稳求安,宁愿维持现状,也不愿和别人搞协作。如此等等,其结果只能是自我封闭,与动态的社会生活相悖。
  三是中庸人格。中庸人格是以对统一和谐关系的保持,对竞争机制的抑制为特征的。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作为达到与保持和谐的手段。《中庸》将孔子主张的持中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大道”的哲理高度,强调通过对持中原则的体认和践履,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道与天道之间的和谐。这种文化观念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维护整体利益,对做事不走极端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中庸之道是一种否认和排斥竞争的简单协调观念,当人们以此作为处世的人格模式时,就往往表现为调和折中,圆滑世故,丧失原则的妥协退让。行为方式上的中庸,必然导致对利益牟取的平均主义和对名誉地位的斤斤计较。一些人不是通过改善既定条件图进取,却在维持既定条件下争夺平均利益,对任何出人头地的行为都视为自身利益的否定和削弱,因而极易导致那种表面“谦和”和内心“嫉贤妒才”的虚伪人格,使外表稳定的社会群体趋于离心涣散。
  仅此以上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人格的分析,从中不难看出陈腐人格与当前深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尖锐冲突。为了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经济体制,建立起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激发和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就要破除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消极人格,确立和强化现代人格。
  3
  现代人格是以与现代化建设同步发展,并体现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容的心理特质和行为规范。它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是自主自强。如前所述,人作为活动主体不仅能支配外界对象,还要以自身为对象,支配自己,成为自身的主人。人只有能够支配自身,才能真正支配外界对象。换言之,主体的自主意识,也是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因为每个人只有充分意识和感觉到自己具有主体性时,才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才会产生活动的热情并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主体自主意识的人,是谈不上什么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广大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体,是生产资料、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的主人,应该具有自主自强的人格。这就要求人们对任何社会现象都应有自己理性的思考,而不应成为他人的依附物;要增强社会的责任感,按社会进步的要求,塑造自己的人格,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于自己确定的人生目标,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努力实现。在政治活动中,增强民主和参与观念,珍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在经济生活中,自觉参与企业决策,积极提合理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自主地安排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情感方式、婚姻方式等。
  二是开拓进取。现代化建设是开拓性事业。开拓,就是要探索未知领域,走前人与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拿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邓小平就深刻指出:“干革命,搞建设,就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要求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4](P263)。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现代人格就是要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不为别人观点所左右;敢于质疑,敢于否定,并能克服大多数人所具有的“从众心理”和“随大流”;敢于冲破旧习惯的羁绊,不为过时的陈腐观念所束缚。
  开拓又意味着进取、创新。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离不开创新。一切都框定于固定的模式,一切都按旧章法办事,没有任何创造,是不能称得上改革的。古今中外改革的成功者,无不有所创新。在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只“守业”是守不住的,它需要的是“创业”。只有“创业”才能使人类更好地生存发展。当然,创新往往又与崇高的理想和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密切相联。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道德、纪律,再有了创造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创造出光彩夺目的业绩来。
  三是惜时高效。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相互依赖的程度加强,生产过程要求人与人、人与物密切协调。因此在人们的行为规范中,提出了守时与惜时的客观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信息传播工具、沟通渠道和方式的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交往活动,缩短了人们之间交往的距离和周期,使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时间与时机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在单位时间里,人们能做的事,能创造的价值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多。因此,空间的价值在贬值,而时间的价值在“升值”。“时间”、“效率”已经成为人们最珍贵的东西。那种患得患失、踌躇不前、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作风,是同时代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四是面向未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当代思考问题的新的着眼点。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着眼于未来。这也是由当今的时代所决定的。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空前加快。在此情况下,只关心过去和现在,只在一个狭窄领域里面思考单一的因果联系,或者只根据现在指导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不“立体”地去考察处理问题,已经越来越不可靠了。只有充分考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各种因素,关注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主动设计和创造未来,迎接未来的挑战,才能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取得主动权。
  当然,面向未来,并不等于割断历史。具有现代人格的人,不是拘泥于传统和过去,而是有可能对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做比较客观的取舍。现代人比传统人更能尊重和理解历史和传统,更好地利用前人的思想成果、物质财富去建设当代和创造人类的未来。
  总之,现代人格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当然,这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它必将被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4
  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人们通过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选择和吸收社会现实信息,接受新的社会文化,淘汰旧的人格模式而最后确定新的人格模式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既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客观环境,也离不开人们积极能动的主观努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如果说自然经济条件下,“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牧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2](P94),那么,商品经济最大的优点是使人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还人以自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人们提供了人身自由和活动自由的广阔空间,同时也迫使人走向自立、自强。谁要在充满竞争的浪潮中站稳脚跟,谁就得奋力拼博。这就要求成就需求的动机大大加强,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而自立、自强、竞争、拼搏的过程,本身就是现代人格的建构过程。可见,现代人格的培育,首先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片优良的土壤。
  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如同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水分、空气一样,现代人格的成长也离不开一定的政治气候。专制制度使人格的成长遭到严重的扭曲,民主政治则使人实现了自由、平等,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权利行事,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这种自主、独立,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理性精神,它使人不再是盲从、愚昧的主体,而是变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能动创造精神的积极主体。这样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现代化所必需的,而且也是现代人格所必需的。
  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任何文化,都对人格的生成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制约作用。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环境空前地丰富和复杂。其中,既有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它的糟粕和精华)的积淀,又有外来文化(主要包括五四以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近代以来不断影响着中国的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更有大量的现代文化的存在。我们所期待并努力的是:反思传统文化,扬弃占主导地位的早期儒家文化;直面西方文化,用合作精神以及竞争奋斗精神来强固我们的文化根基;强化现代科学文化,营造文明健康的文化氛围。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丰富而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提升人格的境界。
  恩格斯在评价文艺复兴运动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5](P445)当代中国也正处在一个从来没有过的更加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时代,这个时代不仅需要巨人,需要一大批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新人”,而且也必然会产生巨人和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人格素质的“新人”。
  收稿日期:2000-12-20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49~53B1哲学原理鲁献慧20012001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人的主体性/现代人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an's subjectivity/modern personal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Man's Subje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LU Xian-hui(Plitics and Law Department,Luoyang Teachers'College,Luoyang 471022,China)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personality is the concentrated manifestation of man's subjectivity on the subject itself,it's the qualification of man as active subject.Personality develops and changes with the objective activities of the subject.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ization,we should cast away the subsidiary personality,the nonaction personality and the mean personali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personality should be independent and strong,pioneering and aggressive,to treasure time and be effective,and to face the future.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ersonality is a complex systematic project:the socialist market-oriented economy is the perfect soil to foster modern personality;the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s is the best climate to form modern personality;the healthy cul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necessary condition to cultivate modern personality.鲁献慧(1951-),女,河南兰考人,洛阳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洛阳师范学院 政法系,河南 洛阳 471022 作者:《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49~53B1哲学原理鲁献慧20012001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人的主体性/现代人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man's subjectivity/modern personality/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网载 2013-09-10 21:54:45

[新一篇] 人物春秋 和“圣人”對話——毛澤東晚年文化心態的一個側面

[舊一篇]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