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典型形态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市场经济有两种典型形态,一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这两种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进行综合考察,能使我们从中获得诸多宝贵启示。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市场经济的第一个典型形态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大体时间是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产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或者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其主要特点是政府对经济生活实行自由放任政策,市场完全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操纵和运作。政府职能主要是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二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一阶段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其特点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自由竞争走向了垄断,出现了大量的垄断组织。因为垄断一方面有利于有计划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有利于克服自由放任造成的经济生活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过度的垄断又排斥竞争,削弱经济的活力,所以,旨在限制垄断,保护竞争,同时也排斥过度竞争,以实现竞争和垄断适度结合的国家干预由此开始出现。
  第三阶段:政府宏观调控下适度竞争和适度垄断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时间在本世纪三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以来。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标志是:发达的市场关系和日臻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相结合,适度的竞争和适度的垄断相结合。随着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府一方面实施反垄断法,限制垄断的过度发展,以期保护适度竞争;另一方面,又通过制定财政、金融、收入分配等政策,通过制订经济计划来干预市场,以期限制无序竞争。
  现代市场经济,不仅是竞争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相结合,而且是竞争与国际范围内的宏观调控相结合。二次大战以后,随着生产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加强,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范围内的宏观经济调控出现并获得发展。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七国首脑会议(由美、日、法、德、意、英、加七国组成)、五国财长会议(美、日、德、法、英),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七十七国集团,都是与进行国际宏观经济调节相关的组织。还有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关贸总协定三大组织,号称“经济联合国”。对国际经济中的某一方面进行着有力的宏观调控。至于人们所熟知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则更是采取多种措施在共同体12国之间进行经济调节。这样的共同体俨然一个区域性的“联合国”,或一个扩大了的国家,对国际范围内某一大区域的市场经济进行着宏观调控,在协调有关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利益关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艰难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的第二个典型形态。因受篇幅所限,这里仅以我国为例,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的艰难选择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划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1956-1966年。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萌芽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是:毛泽东同志《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发表。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针对50年代上半期套用苏式经济体制所出现的弊端,提出了在经济生活中应处理好的一些主要关系,作为改革初始阶段的基本思路确定下来。在发展商品经济和运用市场机制的问题上,从这时起,到60年代前半期,毛泽东同志对此作了充分的肯定,他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阶段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运用价值规律,“不要怕资本主义”。陈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只靠计划”。邓小平同志的“白猫、黑猫论”,也从这一时期开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开来。这一时期,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先后进行了两次改革。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中的改革,内容主要是中央给地方下放权力;另一次是60年代初调整时期的改革,内容包括:收回原先下放过头的企业和地方的权力;在农村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有的地区实行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强调工业企业职工的物质利益和企业的经营效果。在调整的同时还试办了九个全国性和三个地区性的工业托拉斯,当时就提出了要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注意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这两次改革对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第二个时期:1966-1976年,即十年内乱中,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萌芽被扼杀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停滞、倒退时期。
  第三个时期:1978年前后-1984年9月。大体时间是两个三中全会之间,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复萌生长和经济体制改革恢复并迅速取得显着进展的时期。1978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改革的方针,从而使得中断了十余年之久的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又重新开始,并获得了全新的内容。由文革前停留于集权、分权的表层改革,进到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以改变运行机制为基本着力点的深层改革。这期间改革的实践以1982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为界,又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十二大之前,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短短两三年时间即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二大之后,改革全面推开,重点开始转向城市。但这一时期改革的理论指导还局限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未被提到应有的地位。
  第四个时期:1984年10月-1987年10月,即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三大。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雏形形成和经济体制改革首次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靠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样,就在党的文件中,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对于将商品经济、将市场与资本主义划等号的传统观点,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的突破。既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无疑就应跟计划结合在一起,发挥其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起辅助作用,即不应局限于原来的所谓“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于是,又经过了两三年的继续探讨,到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进一步确立了新的提法:“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的作用都是履盖全社会的”。十三大把这种新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确定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并强调要加快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五个时期:1988-1993年,即十三大以后到十四大及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经济体制改革又一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时期。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着名的南巡讲话中,对他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搞市场经济”的一贯思想,作了集中的精辟的阐述。同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则正式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十三大对有计划商品经济内涵的阐述,实际已接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当时还保留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提法,从字面上看,还把“有计划”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因而与市场经济之间,还隔着一线纸,还有些遮遮掩掩(“有计划”就是隔着的一张纸),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则把这张纸给捅破了,这样市场经济就堂堂正正地走进了社会主义的殿堂。199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进一步制定了行动纲领,标示着我们国家已开始架设通往新世纪的宏伟大桥。
    三、几点规律性的启示
  以上,我们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的艰难选择(以中国为代表)等方面综合考察了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列宁说过:历史是一个错综复杂但毕竟有规律的过程。那么,从以上所简要概述的市场经济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规律性的启示呢?
  第一、无论是资本主义搞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都是社会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在历史上,随着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市场过渡到市场经济,即过渡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其间虽经过艰难曲折,但最终还是得确认它,选择它。我国确定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经过了数十年的苦斗,其间的阻力和挫折已如上述。即使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发表后,潜在的阻力仍有存在。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市场经济以铁一般的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最终还是在中国的土地上立了脚、扎了根。从这里,我们可以更加坚定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信念。
  第二、政府的政策恰当与否,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次大战以后,我国的国情与日本大体相似,日本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并迅速向现代化市场经济转变,经济上迅速崛起,而我国却一直在传统的计划体制面前徘徊,经济上不去,这又与两国政府所实施的不同政策密切相关。例如,日本政府一贯推行有利于市场培育的政策,其政府干预旨在为市场发育创造条件,排除市场发育的障碍因素。而我国建国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情形却与此相反。两国截然不同的政策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后果。这些都告诉我们:政府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是至关重要的。我国要加快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需要政府在制订和实施恰当的政策方面,作出巨大的努力。
  第三、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抓紧机遇,抓住契机。从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世界历史来看,其形成与发展的每个时期,都有一些重要机遇,抓住了这些机遇和契机,就能大大加速发展。
  例如,在由市场经济萌芽成长为市场经济形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时期,十五六世纪地理上的几个重大发现,就是一次重大机遇。早在十四五世纪,市场经济的萌芽从而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稀疏地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城市出现。而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初地理上的几个重大发现,改变了通商航线和西欧的商业中心,使世界市场的疆域突然扩大,这就为大西洋沿岸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这些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以及着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的政策抓住这一机遇,竭尽全力求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进步。从而,就极大地加快了这些国家市场经济萌芽的生长,加快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曾这样说道:“在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资本论》第3卷第371-372页)。
  又例如,在近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英国所开始的工业革命又是一次重要机遇。工业革命是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的革命。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各国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先行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经济与技术成就,以此推动本国工业革命的迅速展开,从而大大缩短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促进了本国市场经济的加速发展。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市场经济体制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最终确立和巩固起来。
  再例如,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现代科技革命这一机遇。在二次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浪潮中,各国更是竞相利用机遇,制定各种新的科技政策和战略,加速本国科技前进的步伐和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一难得机遇,进一步打开国门,为外资提供更为广阔的投资领域和良好的投资环境。
  第四、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趋向于加强的历史。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曾有过一段自由竞争时代,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很快就求助于政府的帮助,要求政府出面实施宏观调控。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宏观调控还有加强的趋势。这不仅是由于需要通过政府的调控来消除市场的无序状态,还由于生产力越来越社会化、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越来越复杂化,需要通过政府来调节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之间的经济关系,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对经济的发展加以统一规划、指导和监督。我曾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和经济管理发展史作过一些探索,发现不仅在市场经济社会,就是在市场经济之前的商品经济社会,或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并存的社会也存在着宏观调控逐步加强的趋势。我研究的结论是:随着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一方面国家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越来越趋向于减少,另一方面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越来越趋向于加强。这是一条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一规律在中国历史上从唐中叶刘晏改革开始,即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同样应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在逐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干预的同时,有效地加强和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唯实南京018-020F11理论经济学周明生19951995 作者:唯实南京018-020F11理论经济学周明生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54:28

[新一篇] 兩岸關系回顧與未來十年展望

[舊一篇] 嚴復關于近代國家理念的闡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