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哲学:危困、定位、出路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正在发生大变动,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大转型。在这历史转型时期,哲学的地位、作用等也发生了全方位的转换。因而哲学发展及其前景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在社会转型的初期,实践标准的讨论,哲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唱了一曲辉煌壮丽的歌。自此以后,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化,哲学陷入了危困之中,失去了昔日壮丽与热血。其表现许多文章都做了精彩的描述,本文不再多叙。但危困之因,尽管人们多有分析与评说,我们认为还应从深层次上发掘找到危困之因,才能给世纪之交的哲学以新的定位并指点其出路。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瓦解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哲学危困的根本原因。中国改革发端于经济领域,其实就是向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开刀,使之逐步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照搬照抄斯大林经济模式的结果,尽管这种经济模式在建国初期起到积极作用,但总体来说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经济体制改革目的就是变计划经济体制为市场经济体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受到了猛烈的冲击,致使与之相适应的哲学理论,便失去存在的根基和土壤,陷入了危困的状态。客观地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照抄照搬斯大林的模式,我国的哲学体系及其研究方法等也是照搬照抄原苏联的。因此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引发和要求哲学的改革,但由于这些年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取代计划经济体制,而哲学改革不但没有与之同步,而且停止不前,其必然在发展中出现危困。可是世纪之交的哲学危困是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的,也是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决定作用的表现。
  (二)知识分子的市民化运动的负面影响,是哲学危困的重要原因。社会转型造成了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因而这种角色转换的力度、广度都是相当深刻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脱离走了两千多年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走向经济生活,走向市民社会,去追求和实现知识的价值。这就形成了当今中国知识分子市民化运动。这种市民化运动,既是一种观念和文化,更是一种行动,用一句时髦的语言说就是“下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分子市民化是一种进步,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知识分子界则是太急太过了,太追求功利主义了,正因为如此在市民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一是越来越多的哲学工作者不安心清苦的哲学研究,不安心严肃的哲学创造,则纷纷“下海”经商,告别了哲学研究。原来哲学研究领域出现了人才流失、人心浮动,身在哲学心在“商”的情况。二是市民化引发了哲学工作者的功利行为和浮躁之风,不坐冷板凳认真研究,而是追求名利、为评职称编造论文和着作,至于哲学的发展及事业则不在思考之例。这样哲学在发展中必然要陷入危困,出现生存危机。
  (三)原哲学体系、原理、结构自身中的问题和弊端,是哲学危困的内在原因。目前哲学危困是众人皆知的现实,但我们不要把危困原因全归罪于外界及社会原因,更不要怨人们对哲学的告别和不信仰,而应冷静地思考一下哲学自身的原因。近些年来我关于哲学危困、前后发表了六、七篇文章,但大都是寻觅的是社会原因,其实这对医治哲学危困很不利。近期在闲暇之余才认真反思了哲学自身,深深地感到哲学危困与哲学自身的弊端紧密相连。
  1、官办哲学。靠计划经济支撑生存。以往哲学确实很辉煌, 其实它是由政府包揽和官办的,靠计划经济的“计划”而生存的,其繁荣也是虚伪的繁荣。所以一有政治运动,其必然冲锋在前,大批判由哲学开路,哲学讲的是政治,牺牲的是科学,长期下去哲学必然出现危困。
  2、哲学处于社会文化的中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前些年以阶级斗争为纲所致,把哲学地位摆得不适当,太高了,使之一直处在社会文化的中心、主流、中坚位置,进而使从事这些研究的工作者也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主流文化的中坚。社会转型,经济、科技、商业、管理等文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哲学等人文科学回落到社会事业的边缘。实事求是地说这是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哲学从社会文化中心到哲学边缘化,并不是哲学及哲学工作者的失落,而是找到了应属于自己的历史方位。
  3、哲学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有些人说我国哲学是政治哲学,仔细一想这是有道理的。我国哲学就其知识结构及内容是不合理的,多的是政治说教和伦理的规范,少的是经济、科技等自然科学知识。所以在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世界科技大发展的情况下,哲学的使用价值和功能被人普遍地怀疑,真是远离社会火热的现实了。
  4、“左”的余毒和心态。客观地说在改革开放前, 哲学更多地承担政治任务,哲学和哲学工作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实也付出了许多牺牲,时至今日还在消化由历史原因留下的苦果。这就是哲学研究中“左”的余毒和“左”倾的心态。对过去我不想多说了。就是改革开放这几年的哲学发展,也总是伴随着“左”的政治性的指责,总有些人以正统者自居对别人左右开攻地批评,到今日我们也不能说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5、哲学回应方式的问题。 任何科学都是通过回应历史和现实而获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并体现其价值。哲学做为一门科学,它是通过反思来回应历史和现实,而不是简单地解释和说明,这些年我们哲学已忘掉了反思现实的任务,把自己等同于其他经验科学而停留在操作层面上,以往的“学哲学、用哲学”,或“学用结合”等就是对哲学的贬低,使哲学沦为了现实的婢女。
  总之,在世纪之交哲学危困了,不管哲学及其哲学工作者愿不愿意,这已是不可否认的现实。但我——一个哲学工作者对此还是愿意接受这个严峻的现实,也要迎接这个尖锐的挑战。因为从社会历史进步来说,这种危困是必然的,它不是死亡而是新生,危困这不过是新生前的痛苦,黎明前的黑暗。市场经济是多文化的经济,它是不会拒斥高品位,是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的,二者联手必将孕育一个新的哲学。
      二
  从前面对哲学危困之因的探源,或是人们对哲学的发问:哲学地位何在?哲学还有没有用?其实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当代中国哲学的定位。哲学定位其实就是准确认定哲学在当今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反过来说,目前哲学在发展中出现危困,也是根源于以往对哲学不科学、不准确的定位。
  要准确定位中国哲学,首先要确定以下几个前提:
  1、坚持哲学这门科学的特点和功能, 不把哲学等同于其他经验科学和实用科学,任何时不忘哲学的科学性。
  2、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并在坚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和推进,做到坚持和发展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新的形态。
  3、哲学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一方面回答、解释、反思发展市场经济中问题,另一方面从市场经济的肥壤沃土中吸取新的养料,丰富和发展哲学,改变哲学内容陈旧、例证老化的现状。
  4、使哲学成为既具有中国特色, 又反映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本质,为我国顺利实现社会结构转型提供有效服务的人文精神。
  如果这几个前提成立,对世纪之交的哲学可做这样的定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把握哲学的科学本质,根植于我国社会转型及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现实,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
  由此可见,哲学的危困并不是哲学在总体上的危困和无用,而是照搬照抄前苏联并深打计划经济及“左”倾印记哲学的危困。其实从人类思想发展史看,每当世纪之交,思想、文化、哲学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困,一是由这些思想理论自身发展所致,二是由世纪之交人们的世纪末心态所造成的。就哲学来源,在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及象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这样的哲学大师都发出了“哲学的终结”,“哲学的死亡”的断言。后现代主义者又说这是必然趋势。实际上时至今日哲学既没有终结也没有死亡。事实已有力证明,哲学仍有希望,人类还需要哲学。
  西方国家某些哲学大师发出“哲学死亡”的断言,他仅是世纪末意识或心态的一种扭曲反映。在我国出现的哲学危困只能以严重于西方国家,皆源于世纪之交的变革及我国社会的双重转型,即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但不论如何,我们相信,二十一世纪也不能拒斥哲学,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不欢迎的是与计划经济和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哲学,欢迎和需要的是反映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的哲学。
  这就是我们给世纪之交的哲学定位。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如此高雅的精神食粮,人们是没有理由也不可能不食用的。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智慧。人到任何时候都不会拒斥智慧的,不拒斥智慧当然不能与哲学告别。这里就要求哲学必须是时代的精华,必须给人以智慧。哲学只有成为时代精神,只有满足人的智慧要求,才能摆脱危困,走向繁荣。
  这就给处于世纪之交的哲学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和艰巨的任务:
  第一,立足现实,领会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及当下时代历史唯物论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历史唯物论中的“物”就是生活实践。在世纪之交,哲学工作要为治困而学,就要立足于时下这活生生的生活现实,立足于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立足现实才能领会世纪之交的中国及时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工作者不深刻领会当下时代,显然生产不出来时代精神的精华。
  领会世纪之交的中国,一要领会中国文化传统,分清其精华与糟粕,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及西方哲学的三者有机结合和统一,哲学如果背离中国文化传统,其存在也没有坚实的根基。二要站在跨世纪的高度来领会时代。当今时代简单说是两个字:“变”,大变革、大变化;“多”,变向多极、多元、多维。哲学工作者对时代的领会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要集体攻关,多人领会,相互领会,相互启发,才能完成自己的领会,这样才能掌握并建构时代精神的精华。三要从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领会中国。表浅地看,中国正在社会转型,改革开放及发展市场经济。哲学工作者停留在这个浅层次上是不够的,还要看到为什么及其发展趋势的走向,再从规律层次进入思想层面,升华为哲学。此种哲学才能满足世纪之交人的精神需要,以满足多变时代面对多元哲学选择的人对智慧的需求。
  第二,哲学工作者要尽快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我国哲学工作者知识结构不合理,不懂经济和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等知识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及中国知识分子角色的转变,要求每个人必须懂经济和自然科学技术知识。我国社会转型最根本的推动力是经济体制的转换。中国哲学的转换所面对的是此,根源的是此。这就要求每个哲学工作者必须熟悉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哲学工作者如果不懂经济市场知识,既不能立足现实,也不能领会中国现实及走向。除此,哲学工作者还要学习和了解当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这对医治哲学危困,改变哲学工作者现状,使之理性地、健康地市民化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哲学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的思维方式丰富和推进哲学。以往哲学及其研究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经济是纵向的,长期计划经济的积淀与陶冶,造成了哲学研究工作者纵向式的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这种思维方式体现在哲学研究中,往往是把人自身与外部世界分离开来,重视外部世界的历史而不重视其现实,重视外部世界客观规律而不重视其现实的运动。这种思维方式使哲学远离社会火热的生活,使人们对哲学产生了一种疏离感。市场经济是横向的它决定和要求人们变纵向思维为横向思维,实现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有机结合。这种思维方式和特点,不在于执着地研究外部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在于研究外部事物的现实及目的性。哲学工作者思维方式实现这种变革,坚持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的有机统一,有利于哲学研究立足现实、研究现实、反思现实,使哲学从天国回到人间,其内容更丰富,逻辑更严紧,材料更新鲜,哲学也就更富有生活价值意义和指导作用。
      三
  对哲学的社会作用和功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的推广必须以科学成果为基础,可是哲学一经建立并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以后,它们又常常促使科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指导科学如何从许多可能的道路中选择一条路。等到这种已经接受的观点被推翻以后,又会有一种意想不到和全新的发展。它又成为一个新的哲学的源泉。”哲学是有用。哲学的危困不等于哲学功能的丧失。发挥哲学的功能,再现昔日的辉煌,当务之急是找出一条出路,使哲学摆脱危困。从我国社会现实及哲学现状看,哲学走出危困最快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出路之一,就是建立市场经济哲学。
  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以现实经济基础为存在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生活的主旋律,既是它动摇和改变了以往哲学的地位,当然也要求我们建立与市场经济适应的哲学,唯有此才能使哲学走出危困。我们提供建立市场经济哲学并不是把哲学市俗化,而是有着深刻的理性依据,并经过哲学反思的。
  站在世纪之交,反思过去百年历史,你是否注意到了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的是市场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原来都实行计划经济形式,但在两种制度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有的国家在放弃计划经济形式的同时,也放弃了公有制,采取了私有制加上市场经济的模式。我国也面对现实,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的同时仍坚持公有制,实行公有制加上市场经济的新模式,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的伟大贡献。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后者可以说是处于不利地位,但从深层次看这并不是社会根本制度的问题,不是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不如资本主义根本制度,而是计划经济形式不如市场经济,因此我们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是当今世界各强国的主体经济形式吗?这不就是我们哲学工作者要面对、要关注的第一大现实吗。因此说当今时代是市场经济的时代。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一场深刻革命,它带来了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变革,当然也带来了哲学的变革。哲学要发展就要面向市场经济,同中国市场经济相结合,哲学工作者要下凡入“市”,哲学的“产品”也要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哲学“产品”的消费者不仅是“官”,更多更主要的是市民,消费者是上帝。市场经济需要哲学的升华和指导。中国要在世纪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哲学应在这个实践中发挥智慧哲学的作用,建功立业,使哲学在市场经济的土壤上走向繁荣和壮丽。由此可见,建立市场经济哲学,既是跨世纪的任务和需求,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必然。
  基于上述的思考,就会得出创立市场经济哲学是当今社会的本质要求,是摆脱哲学危困的出路之一。对世纪之交,思想者称为“信仰时代”、“理性时代”;实干者称为“冒险时代”;哲人称为“分析时代”、“启蒙时代”。其实,纵观全球,冷视现代文明,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市场经济时代”。人类就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告别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中国是在市场经济作用下告别廿世纪走向廿一世纪。经济关系是历史决定性基础,一切社会变迁及一种思想的终结,一种思想的新生,其终极原因都根源于各个时代的经济。中国兴旺及顺利进入廿一世纪寄希望于此,哲学的发展与繁荣,也寄希望于创立市场经济哲学上。简单地说,哲学回答了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哲学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前人所没有提供过的智慧,哲学就与市场经济水乳交融了,哲学由此就走出了危困,形成了自己的新的形态、新的体系。
  马克思说:“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时的抽象力就是哲学方法、哲学思维。市场经济既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文化和价值观念。搞哲学的需要懂得市场经济理论和知识,让哲学吸收新的养料,搞经济的需要科学的哲学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以便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哲学工作者与经济工作者,经济理论研究者在发展市场经济上形成共识,联手发展各自的理论和学科,从而使哲学这个远离经济基础的理论切切实实地回到现实,并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从而使哲学成为人们最愿消费的高品位精神食粮,是市场经济时代最宝贵的精神的精华。
        (作者单位系黑龙江省委宣传部、黑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校对 战涛)*
  
  
  
蒲峪学刊齐齐哈尔14-18B1哲学原理祝福恩/郭毳/宋琦19961996 作者:蒲峪学刊齐齐哈尔14-18B1哲学原理祝福恩/郭毳/宋琦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54:24

[新一篇] 世紀之交的兒童文學回顧與前瞻

[舊一篇] 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