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B222.2;G93.05
一、“中庸之道”新解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度”,做事达不到这个“度”或超过这个“度”都得不到预期的结果。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揭示了这一道理。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与子夏两个人谁更好。孔子回答说,子张做事常有些过火,子夏做事常有些不够火候。子贡就又问,那么像子张那样是不是更好一点呢?孔子回答说:“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过”即过分,“不及”即不够,事情做过了头和做不够的效果常常是一样的。比如,不锻炼身体,身体可能虚弱多病,但运动过量,超过身体的负荷,又会带来新的疾病,其结果是一样的。
既然过分和不足都是不好的,那么怎样才既不过多又不致不足呢?孔子提出了“中庸”。据《荀子·宥坐》篇记载:有一次,孔子去鲁桓公宗庙观礼,看到一个歪斜的瓦罐。孔子问守庙人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守庙人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装满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 郑国公孙侨在病危之中把自己成功的政治统治术总结为“宽猛相济”,指对臣民的统治过宽过严都是不好的。孔子闻后,认为公孙侨做到了他提出的“中庸之道”,大加赞赏说:“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左传·昭公二十年》)。
那么到底什么是孔子推崇备至的“中庸之道”呢?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诠释,有的把它解释为“折衷”、“调和”,有的把它理解为“平庸”、“保守”。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中庸”的“中”即适中,既非不够,也不过分;“庸”是运用之意,所谓“中庸之道”即用“中”,即善于运用“中”的标准,随时做到适中。孔子认为,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这就是“中”,超过这个标准就是“过”,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是“不及”。在大多数情况下,处理事情都要合乎标准,这就是“允执其中”(《论语·尧曰》)。与“中庸”意思相近的还有“中行”。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子路》)。“中行”即适中之道,“狂”即急躁冒进,“狷”即拘谨畏缩,贸然而进或畏缩不前都是不好的,最好的还是“中庸”。在这里孔子实际上告诉我们,人的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好的,中庸才是最好的。因此,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概言之,孔子的“中庸”思想和理论,不仅肯定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数量界限,这就是“度”的客观存在,而且提出了“适度”的原则和方法。这种原则和方法要求人们在事情的复杂序列中,在两极之间的过渡带寻找一个适当的标准。由此可知,孔子的“中庸之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方法,因而它对现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也可以说它是实现管理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中庸之道”——管理的重要方法
在管理活动中,也普遍存在适度的问题。管理者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掌握“中庸之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抓住时机,严防“过”与“不及”。
任何管理活动,为了达到管理的目标,都需要控制,但在管理控制中就有适度的问题。控制太松,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的混乱。反之,控制过严又会激起人们的抵触情绪或反抗行动。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被杀就是因为他对部下控制过严,过度的压力超出了部下的心理承受力,引起了过激行动。所以在管理活动中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掌握“中庸之道”,做到宽严适度。
人才是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一个系统,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根本,但在人才的使用中也有适度的问题。一个系统或企业埋没人才、压抑人才、大材小用,必然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反之,如果小材大用即知识能力水平与职责要求不相称,也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美国管理专家孔茨讲的“彼得原理”所说的对人才提拔过了头,就属于这种能不称职、“小材大用”的情况。这种情况在现实管理中却是屡见不鲜,造成的损失更大。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中要运用“中庸之道”,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即用人适度。
管理工作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关键是通过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在激励的过程中也有适度的问题。从激励的数量上看,激励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因为奖励的数量太多,使绝大多数人不须经过加倍的努力都能得到,势必积极性不高;惩罚数量太多,使绝大多数的人动辄得咎,不仅不会产生惧怕心理,反而会使不良行为和犯罪越来越多。反之,激励太少,同样会使多数人无上进之心,反正怎样努力也得不到奖励,怎样捣乱也受不到惩罚,心灰意冷,无动于衷,激励的驱动作用也就消失了。所以管理者要想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就应该把握“中庸之道”,做到激励适度。
在其它管理活动中也都普遍存在适度的问题。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想取得管理成功,就必须掌握适度管理的方法。
三、适度管理要诀
首先要胸中有“数”。胸中有“数”就是要树立“度”的观念,对事情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管理者必须对管理客体的各方面情况了如指掌、心中有数,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曾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在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自始至终非常注意敌我双方力量的数字统计,分析战争的发展趋势,把握其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当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时,不失时机地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夺取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管理工作和指挥战争一样,也只有做到情况清楚、胸中有“数”,才能掌握火候,处理得恰到好处。
其次是选取最佳度。所谓最佳度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最有利于保持事物稳定性、最有利于促进事物发展的数量界限。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其最佳的度,管理活动也不例外。管理者要想实现最优化的管理,就必须在多与少、大与小、长与短、快与慢、动与静、松与紧、宽与严、张与驰、刚与柔、进与退等等之中作出最佳度的选择。由于各种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它们的最佳度也是各不相同的,即使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最佳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选择事物的最佳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单凭实践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理论知识,这样才能提高科学分析能力,更有效地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寻找出事物的最佳度。
最后是把握最佳度。适度的基本含义就是主观的努力要和客观事物的度相符合。要想把握管理的最佳度,做到适度管理,最重要的就是按最佳适度办事。其一,当事物在其质的范围还有发展余地,客观上要求保持事物的度时,就必须严格把量的变化控制在度的界限内,即要恪守事物的度,不要随意去破坏它,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比如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对一个企业掌握事物的度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现代化的机器、装备和零件,从设计、制造到使用都不允许超过一定的误差,否则就会造成浪费、损失甚至事故。其二,当事物的发展受到它的质的严重阻碍,客观上需要并可能超过事物的度时,就要敢于冲破旧的度,建立新的度来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还必须从动态中把握最佳度。比如在质量管理中,适度的产品质量标准不是凝固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度的产品标准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产品之所以在竞争中畅销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汽车产品的质量标准。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35~37C3管理科学张元福/谢承义19991999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方法,它要求人们作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适度原则,这对现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庸/适度/管理 作者: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35~37C3管理科学张元福/谢承义19991999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哲学思维的方法,它要求人们作任何事情都要遵循适度原则,这对现代管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庸/适度/管理
网载 2013-09-10 21: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