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fǎng@①是中国摄影的先驱者、中国北方摄影的奠基者, 也是将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进行推广实践的早期传播者。但他的足迹,不见于近所出版的《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87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版),也不见于近代中国科技史,在这些领域,杨fǎng@①应有他所应占有的地位。
杨fǎng@①(1830—1894),字少初,号朗山, 山西灵石张家庄人,东汉太尉杨震之后。其先居陕西华阴,至隋以降,迁山西灵石。父杨尚文,字仲华,号墨林,藏书家。曾刊行有《莲筠yí@②丛书》一百一十卷,今存世之《永乐大典目录》六十卷足本,也为其道光年间刊行以传者。杨氏为灵石巨族,经商甚富,其银铺在道咸年间,遍及晋、京、冀、豫,达九十余处,京城住宅名“莲筠yí@②”(今北京大栅栏附近)。
杨fǎng@①是杨尚文第四子,从少年时期, 便跟随在京城经商的父亲居住。他跟洋教师学习英法德俄日意六国语言,学习化学、物理、地质学,尤精于化学及物理学的分支光学,这为他的摄影与冲印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1835年,英国人威廉·塔尔博特制成第一幅照片以来,摄影术便在世界上广泛地被传播,尤在英国、法国。道光年间,杨fǎng@①随洋教师赴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考察学习,在此期间,他交结了许多外国朋友,带回了大量的化学、光学仪器与照像机照相器材,回到北京后,便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
据史料记载和其嫡孙杨光远(现住山西介休二中)口述以及实物资料,杨fǎng@①所拍摄的照片有以下一些:1.道光二十五年(1845 ),他曾给父亲好友地理学家张穆拍了一张小像,此像原件已佚,仅翻拍小照留存解放前的《阳泉教育志》上。张穆有词赞此小像(清张穆《@③斋诗文集》卷四《百字令·追题四十一岁小照》)。2.咸丰九年(1859)为山西代州诗人冯志沂拍小像,冯志沂有《杨少初兵部以西法为余写真绝肖赋谢》诗(清冯志沂《西喻山房全集》卷五)。3.咸丰十一年(1861)为其舅父何庆澜拍小像,何庆澜有《少初五甥以西法为余传小像因作长歌赠之》诗(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手稿第七册)。4.为冯志沂、何绍基、韵生、许滇翁及其他许多亲朋好友拍照,并集成一册。何庆澜诗有:“集为一册成不朽,天涯咫尺如相逢。鲁川(冯志沂)吟髭数茎秀,子贞(何绍基)气体一何丰。韵生端凝好风度,珊珊仙贵许滇翁。亲朋戚好难悉数,富贵寿考名称雄。不谓区区尺幅耳,意为天地灵秀之所钟(清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手稿第七册)。”5.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初八(4月15 日)为湖南周寿昌拍小像(清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手稿此年月日条)。6.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4月2日)为清翰林检讨董文涣拍小像(清董文涣《砚樵山房日报》手稿此年月日条)。7.光绪五年(1879)杨fǎng@①在北京自拍五十岁小像(今存其嫡孙杨光远处)。原灵石张家庄故居崇礼堂正面挂着杨fǎng@①放大照片一幅,后不知下落,现小像是从照片夹中取出并保存至今的小像(6.3×10.6cm)。8.其嫡孙杨光远口述,家中保存着大量杨fǎng@①在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所拍的人像、风景、园林、字帖照片,文革时怕受牵连,多已焚毁,仅留小像及三个空照相夹(从英国购回分别为绿色紫色黑色夹口烫金的相夹)。
杨fǎng@①同治十一年拍摄的清翰林检讨董文涣像是其唯一的现存世的湿版摄影作品,从这张存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杨fǎng@①的摄影风格与冲印技术。原件现藏在北京钓鱼台居住的董文涣嫡孙九十二岁的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处。
原件(指照片,32.2×40cm)呈淡茶褐色,脖子衣领处呈蓝色。原件上方是胡适的叔叔胡澍题签、董文涣弟董文灿录董文涣诗;下方是清潘祖荫所题诗,中左方是董文涣自注文字与所作诗,下左方是董文涣甲戌年(1874)在天水时的又一首自题诗。原件贴于绫之上,绫49 ×160cm,照片原件厚0.1cm。
董文涣(1833—1877),字尧章,号砚樵研秋,山西洪洞杜戍东堡人,国画大师董寿平先生之祖父。咸丰六年(1856)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日讲起居注、巩秦阶兵备道等职。在其未刊行稿本《砚樵山房日记》中记载了同治十一年(1872)与杨fǎng@①的交往情况:
“二月十二日,申刻,澍田石生昆季招饮余庆堂,赠杨少初《声调谱》《鲁川集》《砚樵山房诗略》各一部。”“二月二十五日,午刻,同周澍田访少初,用西洋法照小像,携石州(张穆)先生校刻《元遗山全集》四十卷归。”“三月初八日午刻,荇老过,同访少初照像。”“三月二十九日,整理书箱二只,申刻,荇老招饮方福居,坐中除少初,皆楚产也。”“四月初一,收拾书箱二只,赠少初扇对、茶叶、东筹、诗刻、火腿各件。”“四月十八,子良少初过送行。”“四月二十,抵少初《遗山序》。”“四月三十,出都(赴甘肃)。”以上见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手稿同治十一年此年月日条。
清人周寿昌在其《思益堂日札》中云:“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人自日中取影,和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见,神情酷肖,善画者不如。镜不破,影可长留也。取影必辰巳时,必天晴有日(清周寿昌《思益堂日札》卷九《广东杂述·画小照法》)。”清人倪鸿1861年时也描述了他在广州看外国商人照相:“竿头日影卓午初,一片先用玻璃铺。涂以药水镜面敷,纳以木匣藏机枢。更复七尺巾幂疏,一孔碗大频觇觎。时辰表转则须臾,幻出人全躯神传……(清倪鸿《小清秘阁诗集·照相篇》之“观西人以镜取影歌”)”
杨fǎng@①使用即此法,fǎng@①曾云:“玻璃照像法,其一切照法手法已有《脱影奇观》一书传世,后之照者,只按其书细绎自得,不必再赘。惟余亲自试过,并别人所传者,笔之于此,皆屡试极佳之方也。”(清杨fǎng@①《朗山杂记》手稿)
杨fǎng@①使用的照相器具,冯志沂诗云:“明镜肖物形, 物过形亦渺……颐qīn@④具凹凸,须眉澈分秒。”(清冯志沂《西喻山房全集》卷五《杨少初兵部以西法为余写真绝肖赋谢》)何庆澜诗描述则更为详细:“虚堂悬镜遥相照,顷刻色相嵌玲珑……余间相与消长昼,登楼每趁朝阳红。仰度天光陈几幔,俯窥地影辨西东。半方小椟支三足,一鉴圆光透几重……毋敢妄动动辄咎,闻者唯唯谨奉从。镜像一现留传稿,片纸微教薄日烘……妙技为我一再试,晴曦朗朗犹当空此技如值风雨晦冥,则不可辨。安得鲁阳挥戈术,长在光天化日中。”(清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手稿第七册《少初五甥以西法为余传小像因作长歌赠之》)杨fǎng@①所使用器具即与周寿昌1846年在广东所见相同。
光绪六年(1880),fǎng@①离京返回故乡, 雇佣了数十匹骆驼运机器,准备回乡创办实业。当时带回家乡的物品有煤气灯、制火柴机、磨粉机、手摇发电机、照相机、单管支架大型望远镜、手把小型望远镜、自行车、东洋车(人力车)、喇叭型留声机、八音盒子、自鸣钟、钢架弹簧床、活动安乐椅等。他带回的缝纫机在他去世后,其子卖给灵石城某氏,某氏在县城开设了第一家成衣店;他的照相机,在他去世后,其子卖给灵石城梁静庵,梁在灵石城开了第一家照相馆——“别有洞天”。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下旬,省城太原阴雨连绵,汾河泛滥,大南门一带被水淹没,山西巡抚刚毅命杨fǎng@①携水龙(早期抽水机)排水救灾。fǎng@①精于医术,从北京返故里带回大量西药与西医书籍,至其去世后,其子杨赓良在民国年间仍用这些药物为乡人治病,乡人多得其益。在京期间,fǎng@①以附贡生报捐道衔,在兵部武库司兼武选司任郎中,其通六国语言之名声被慈禧太后所赞赏。辛丑年(1901)八国联军与清廷议和,慈禧太后派员催杨fǎng@①进京谈判,派员至灵石张家庄,知fǎng@①去世,乃返。
《朗山杂记》是杨fǎng@①唯一存世的手稿,系杨fǎng@①的摄影总结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化学的一些经验方法。封面(15.8×24.7cm),四针眼,用牛皮绳装钉,三万字,现存其嫡孙杨光远处。
从《朗山杂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杨fǎng@①大量进行化学实验、进行摄影冲印实践的例子。且每种方法描述的十分详尽。若《棉花水方即哥罗碘》:“火棉十二哥林、浓酒一安士、哀得一安士即以脱、约丁阿摩尼九哥林、白罗敏不大息鱼目四哥林,先用哀得浓酒二物将棉花化净后,再用少许浓酒将白罗敏不大息鱼目入乳钵内磨之,待全化入于前瓶后,再入约丁阿摩尼,将瓶盖严,待十二时辰以后用之。照时,天气若好,只须五六数便可,工夫再多则嫌厚矣,必用以后之发现水方妙此方只用二十天,若多用则不佳。”又如《照字画法帖等加厚方翟多马传》:“将字帖照完定清影后,以水洗完,再以加厚水加数次,再洗之极净。如厚不足专用双绿气水kèn@⑤一安士即bai@⑥可洛拉得叱而居、蒸水王安士化之,另瓶用艾碘灰精一安士即约丁不大息鱼目、蒸水五安士化之。临用时,以艾碘灰精水一二滴兑入水kèn@⑤水内,此水须另瓶装之,缘前水内水kèn@⑤不能化尽,可再兑蒸水化之也。滴入后,摇之使其化散如无色,再兑数滴,以见稍红色为止。如过红,再兑水kèn@⑤水些许,则其色自淡,总以稍有红色为合适。后以照好之玻片趁湿将此水倾上,随令流入磁盘,倒回盘仍可用,如不厚再倾,以足厚为度,速以水洗之。如欲其黑色,再入定影水;一过即黑矣。此法照人影则不可用,恐其呆板也。”
《朗山杂记》中有关摄影与玻璃照像法的内容有:棉花水方、发现水方、加厚水方、加厚银水方、泡玻璃银水方、定清影水方、泡纸银水方、泡纸金水方、泡纸清影水方、照字画法帖等加厚方、上白漆法、鱼膘揭起哥罗典照影方、格拉母哥林士、废银水内取银子方、杂水内取银子法、坏金水内取金子法、造盐水纸方、造蛋白纸方、作玻璃法(上等白玻璃、寻常玻璃、无色玻璃、铸料玻璃、镜面玻璃)、照像泡纸金水省费法、泡纸银水新法并洗法、玻片加极厚法、作轻气硫碘阿摩尼水法、金水泡成黑色新法、新法用干玻片照像极快方、照像字画等哥罗金不揭起方、照像加铅取极厚法。
有关化学方面经验方法有:做盐卤砂法、铜铁挂锡法、铜物铁物相接法、铁上做铜皮法、做普鲁士不大沙法、做不大沙法、造洋蓝颜色法、煤油做红颜色法、做盐强水银法、做盐强锡法、做鸟枪上铜帽自来火法、做银化火药法、做水银铜帖药法、做硝强银法、做火棉法、以水点火法、煤气臭水蒸阿摩尼法、自来火光药法、做洋取灯法、染纸作旧色法、染店皮纸法、黄铜面金漆色法、做洋胰子法、做洋胰子取透明法、做细好洋胰子法、做洋烛心法、做硼强法、熟铁器折断粘锻法、电气镀苍蝇法、铜上镀薄银法、做磺强水老法、做铜板法、做石羔馍法、做空响法、洗镀金物法、化绿气金法、做磺强锌法、造玻璃纸方。
有关日常生活的有:京师早菜法、做假鸟兽法、造云胆fán@⑦法、做上地假粪法、萝卜做糖法、做生发油法、造豆油法、大豆酱法、小豆酱法、麸酱法、甜面酱法、做黄酒法、小做黄酒法、做醋法、做牛乳油法、做乳饼法、做变蛋法、做极酸醋法、种花法、酱螃蟹方、做酪糟方、水变鸡鸭蛋方、做咯咋法、做má@⑧豆腐法、顽疮去腐丹方、 壮阳方、印字墨轴法、作铅字法、中国墨方。
fǎng@①喜作诗,多佚,今存世者, 仅《南游诗》一首:“远望酒楼人倚醉,看侬缓步过苏堤。行过锡山三十里,朦胧犹听说侬痴。”
杨fǎng@①的摄影实践,促进了西方摄影术在中国、 尤其是在中国北方的传播与发展,他在中国摄影史上立起的碑铭,将永远活在世人心间。
主要参考资料:
1.清董文涣《砚樵山房日记》同治年间手稿。
2.清薛凤仪《石友山房丛录》光绪年间手稿。
3.清杨fǎng@①《朗山杂记》手稿。
4.清冯志沂《西喻山房全集》,民国八年(1919)代州冯氏刻本。
5.清冯志沂《微尚斋诗集初集》,咸丰十一年(1861)洪洞董氏刻本。
6.清李放纂辑《皇清书史》,台湾《清人传记丛编》本。
7.清冯志沂《适适斋文集》二卷,咸丰十一年(1861)洪洞董氏刻本。
8.清张穆《@③斋诗文集》十二卷,《山右丛书初编》本。
9.耿步蟾《灵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刻本。
10.山西省灵石县志编纂委员会《灵石县志》,1992 年中国社会出版社版。
11.马运增等编《中国摄影史(1840—1937)》,1987 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版。
12.杨fǎng@①嫡孙杨光远口述文字。
13.从灵石张家庄实地考察资料。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本文责任编辑:耿素丽)*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日加方
@②原字为竹字头加移
@③原字为殷字去掉殳
@④原字为铁左加页
@⑤原字为石字旁加艮
@⑥原字为口字旁加奔
@⑦原字为矾的繁体字
@⑧原字为麻的繁体字
文献京114-120J7造型艺术研究李豫19961996 作者:文献京114-120J7造型艺术研究李豫19961996
网载 2013-09-10 21: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