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图书馆藏书建设到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文献资源建设,文献完备性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也常常作为图书馆藏书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尤其是在建立文献保障体系的实践中,文献完备近乎成为完善的文献保障体系的同义语。然而,随着信息网络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存储、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作为信息资源主要集散地之一的图书馆,其文献资源建设的目标也应该有所改变。基于此,我们对文献完备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实践进行了重新认识。
1 文献完备性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文献完备性较早的提出者是苏联图书馆学家斯多里亚洛夫。 他在1973年建议把藏书完备性作为读者服务的完备性的基础,认为读者服务的完备性是衡量科学图书馆工作效率的一般标准。其他一些图书馆学家也相继对藏书完备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中以格里戈利耶夫提出的绝对完备性与相对完备性理论为代表,影响较大。他认为:“所谓绝对完备性就是在馆藏中不经任何选择地购入各个国家用各种文字出版的各个知识门类的各种出版物;所谓相对完备性就是每一个具体图书馆馆藏,根据图书馆的类型、专业和任务,以及服务的读者成分,尽可能地补充它所需要的出版物和其他资料。”格里戈利耶夫极力主张“有限范围内的相对完备性”,坚决反对图书馆的藏书要达到绝对完备性,因为绝对完备性是达不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苏联另外一位图书馆学家捷廖申认为:“图书馆藏书完备性就是其中拥有指定藏书范围内,现有的全部文献。”他用下面一个公式来表示:P=m/M
P:藏书补充程度指标,m:各种藏书补充指标,M :馆藏对这些成分特定数量的要求。并指出:P〈1时完备性不足,P〉1时出现过分的完备性,只有P=1时才表明藏书达到完备性要求。
由于读者需求的根本是文献所含有的情报,一些图书馆学家主张用“情报完备性”来代替“文献完备性”。H.A.鲁巴金在这个问题上发表过这样一个论点:“将图书馆视为对宇宙的反映,即其中集中的不是世界上已有的全部文献而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这表明关于完备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接近文献的本质,促使人们在进行藏书补充时不要再追求馆藏文献本身的完备性,而是要进行选择,提高情报完备性。
在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的进程中,人们为提高文献完备性也做过种种努力,如馆际协作、合作采访等等,也提出过种种目标,如美国提出五级藏书体制,其中完整级和研究级可以认为达到相对完备。
2 对我国文献完备性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我国在1987年开始对全国文献资源的布局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明确提出了要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及应该达到的文献完备性目标,即:“满足读者对国内印刷品需求的100%, 满足读者对国外文献需求的80~90%,或满足80%的期刊需求和70%的图书需求。对读者需求满足的总体水平应达到90%以上。”本次调查还引出了量级和量级指数两个指标来考察文献完备程度。
所谓量级就是指该学科文献国内收藏最多的一个馆的馆藏,所谓量级指数就是某馆某学科的文献量与量级的百分比,公式表达如下:
量级指数=某馆某学科文献量/量级×100%。
这两个指标是文献相对完备程度的测度,以量级来近似地作为该学科相对完备性的一个标准,以量级指数来作为测量相对完备程度的一个指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图书馆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乃至不同国家之间的文献比较。
在深入研究之后,我们认为这种新的量化指标对于了解我国现有的文献资源分布状况,认识其分布特征,把握其中的分布规律,具有很大的指示作用。其直观而又明确的数据可以为实施全国文献资源宏观控制提供决策依据。但是,也必须指出,以此量化指标来作为衡量文献完备程度的标准有不妥之处,理由如下:
(1)量级从根本上说仅仅是学科文献数量的指示, 虽然以文献品种数来代替文献册数,但也仅仅是去除了复本量之后的文献数量。在没有质量指标相结合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于数量指标来考察文献完备性显然是不妥的。在我国,图书馆从属于不同的条条(系统划分)块块(地理分布),具有不同的读者对象和学科文献需求,有的面向某一地区的公众,有的面向高校师生。即使在高校图书馆系统中,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学科重点,形成了综合性院校、理工类院校、农医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等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在购入文献时各有侧重,在数量上、载体类型上、语种上以及内容深度上千差万别。因此,以量级来衡量不同图书馆学科文献的完备程度难免有片面性。
(2)量级指数在量级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横向比较, 同样具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我们从下面的调查统计数据来分析:根据《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成果汇编》中的数据资料选编的数理、化学类文献的馆藏统计表,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以94051种藏书居首位,取得100%的量级指数;北京图书馆作为国家图书馆以83639种藏书居第二位, 取得88.9%的量级指数;北京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中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以56428种藏书居第11,仅仅取得60%的量级指数。 依照量级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数理化类藏书只相当于我国最大收藏馆的60%。这么低的完备性是不可能充分满足北京大学全校师生的文献需求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北京大学图书馆根据本校师生的需求特点进行合理规划,精选书刊,适当地满足了该学科的文献需求。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国防科技大学图书馆的94051 种数理化类藏书搬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可以以最大的收藏量取得100 %的量级指数,但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恐怕其中相当一部分藏书会滞留在书架上或书库里,不但不能适当地满足本校师生的特定需求,反而会带来空间紧张、资源浪费、难于管理等问题,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绝对不是文献完备性所要追求的目标。
(3)问题的另外一方面是,这种完备性指标一旦确立, 又成为各个图书馆追求的目标,会产生盲目攀比的现象。图书馆为了提高本馆某一类学科文献的完备程度,就会拼命增加购入文献的种数,而忽视了文献的质量与本馆读者的需求特点。图书馆为顺应这种潮流已经形成了不良的采购方针。所以说,量级与量级指数的引入产生了不可避免的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误导。
(4)随之而来的文献的重复购入,难于形成馆藏特色, 不利于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在馆藏数量上追求多多益善,以大为荣,久而久之,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得不到消除,反而得到了加强,文献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更加难以实现。
3 关于信息完备性
文献完备性在传统的文献资源环境中困难重重,难以实现。新的信息技术造就了新的信息环境,文献资源建设将被纳入信息资源建设的体系中去,人们正期待着新理论的产生来指导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工作,信息完备性理论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了对信息完备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个文献与信息的不同之处。人们对文献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目前常用的是:“文献是一切记录有信息的载体。”也就是说,文献是信息的记录,是信息的一种物理表现形式。人们对信息也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它总是和消息、知识、情报密切相连。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符号者预先不知道的。”可见,信息是文献的本质。但从内涵上看,信息比文献要大得多,读者对信息的需求除了通过文献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得到满足。在信息环境中,信息需求的满足将成为读者的主要追求目标,文献需求只是信息需求的一种形式。因此,信息的完备无论是对图书馆还是对读者而言,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认为,所谓信息完备性就是建立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体系,根据读者的信息提问,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迅速、及时地把读者所需的有关信息传递给读者,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3.1 对实现信息完备性目标的分析
随着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文献载体类型的不断多样化,文献完备性已成为难以实现的目标。人们对文献实体的追求已经不再适应信息环境的发展,尤其在信息网络普遍建立以后,读者不再关心他从哪个图书馆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读者的需求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的需求,文献只是信息的一种物理表现形式,况且同样的信息往往会有不同种类、不同形式的文献来进行表达。读者是不会对表达同一信息内容的全部文献都有需求的。显然,追求文献的完备性会使信息资源形成冗余、造成浪费。我们强调信息完备性,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读者完备的信息需求为目标。虽然图书馆没有做到文献的完备,但通过网络检索和传递,完全能够保证读者所需信息的完备。由此可见,追求信息完备而不是文献完备,将可以使图书馆最终放弃对文献的全面采集,变传统的对藏书的占有(Ownership)为现代的对信息的检索获取(Access),促进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因此,信息完备性具有其实现的必要性。
高新信息技术使得信息完备性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结合使信息网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再加上高密度数据存储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传递与利用有了坚强的技术依托,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手段大大加强,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地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革命的前沿阵地。图书馆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服务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必然从完备文献转移到完备信息,因此,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利用新的信息技术,信息完备性具有其实现的可能性。
3.2 实现信息完备性目标需要采取的措施
(1)推动信息资源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信息完备性理论是在信息资源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信息资源建设理论的成熟必然会促进信息完备性理论的发展。现在,虽然我们极力提倡信息完备性,但是,由于对这个新的理论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如何进行信息完备的定量与定性分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有关信息完备性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因此,加强理论研究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收集、加工、 处理、传递与利用能力。良好的技术手段是实现信息完备性目标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信息完备性只有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中才能真正实现。图书馆作为信息网络的节点,互相协作,在资源共享的指导原则下,各自建立有本馆特色的信息资源系统,才能实现社会整体的信息完备性目标。
(3)提高信息服务效果。在面向需求的信息工作中, 信息完备性主要是相对于读者的信息需求的完备,而不是图书馆馆藏的完备。很容易理解的一个事实是:图书馆拥有的信息不管多么完备,如果信息不能为读者所得、所用,这只能是一种浪费。信息完备性应该是相对于读者信息需求满足程度的信息完备程度,而不是图书馆储存的信息在绝对数量上的完备程度。图书馆应该努力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保证以各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来及时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情报资料工作京8~10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刘兹恒/张久珍19981998本文在回顾传统图书馆文献完备性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其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用信息完备性来代替文献完备性,并对信息完备性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献完备性/信息完备性刘兹恒 张久珍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作者:情报资料工作京8~10G9图书馆学、信息科学、资料工作刘兹恒/张久珍19981998本文在回顾传统图书馆文献完备性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对其所起的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提出用信息完备性来代替文献完备性,并对信息完备性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文献完备性/信息完备性
网载 2013-09-10 21:4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