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055X (2000)01—0146—07
一、调查研究工作的目的与考察方法
本次调查是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委托,针对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在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海南)开展的一次全面性的调查研究。
调研采取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调研小组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调研提纲,制成了三份问卷调查表,即研究生管理干部问卷调查表、研究生导师问卷调查表和研究生问卷调查表。三份问卷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主要是想从不同角度更全面地了解研究生培养情况。在华南地区共发出1616份研究生导师问卷、591份研究生管理干部问卷、1910份研究生问卷,回收了1131份有效研究生导师问卷、353 份有效研究生管理干部问卷、1605份有效研究生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达70%、60%、84%。
采用座谈会的形式主要是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调研小组在广东省共举行了16场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和桂林两个地区各举行了2 场座谈会。座谈会上要求与会人员不拘泥于调查提纲,而要求导师和研究生管理干部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生教学、培养与管理的实践,谈谈自己培养和管理研究生的方法、体会与经验。
二、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基本情况
1999年3月,华南地区三省(区)共有17个博士授权单位,35 个硕士授权单位。博士点126个,硕士点556个。在校研究生8809人。
(一)生源状况
生源质量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对近三年来研究生的生源状况,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都表示较乐观。在生源数量上,有61%的导师和85%的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生源“充足”和“基本满足”,有57.7%的导师和61.7%的管理人员认为硕士生生源“充足”和“基本满足”。而认为“十分充足”的只有21.54%的导师和18.47%的管理人员。在分析影响生源的主要因素时,91 %的导师和管理人员都把原因归结为“在学待遇太差”,社会反差太大,使优秀人才不能安心求学。在生源质量上,54.62%的导师和61.76%的管理人员认为“较好”,而认为有优秀生源的导师只占10.76%。对研究生来说, 他们报考研究生的直接出发点是“谋求一份好的职业”(82.44%), 为“攀登科学高峰”的仅占8.4%。这说明, 不少人报考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生是为了“换一个地方”。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广西,研究生生源却只能达到“基本满足”,甚至“不足”。因此,扩大研究生生源方面,一方面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扩大招生宣传,提高导师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加强学科建设,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改善研究生在学待遇,同时还可扩大“免试攻博”、“硕博连读”和试行“学士—硕士—博士”连贯培养,以提高生源质量。
(二)导师队伍
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必然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在调查问卷中,58.82%的管理人员认为导师对研究生业务指导“十分关键”,58.1%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在指导论文工作时作用“很大”,97.6%的管理人员和81.7%的研究生认为导师对研究生在思想道德、学风方面的影响也“十分关键”和“很大”,这充分说明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研究生导师自身及研究生对导师的评价上,有50.38%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知识面“较宽”,40.08%认为“一般”,9. 54%的认为“偏窄”。研究生感到导师的优势在于“理论水平”(41. 38%)、“综合能力”(26.82%)、“启发引导(18.01%)”较好,而仅有8.43%的研究生认为自己导师的优势在于“创造能力突出”。研究生要求导师加强“外语、计算机”方面的知识(30%)和“国际交往”的能力。虽然这只是研究生对导师的一种看法,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今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素质的导师是难以设想的。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向部分研究生培养单位下放了导师审批权,这将对改变研究生导师作为一个固定的“荣誉称号”而不作为一个岗位的状况有很大的意义,也对加快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调查中,69.23%的导师和79.41%的研究生管理干部认为导师审批权的下放是“利大于弊”,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大多数人认为,对博士生导师的遴选必须稳妥,要以学术水平、思想道德、治学作风等多维指标来作为遴选条件,对博士生导师资格审核应以“校外同行专家为主”(72.87%的研究生导师和85.29%的研究生管理干部), 这样才可保持被遴选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公正。对硕士生导师的遴选,不少人认为改革的力度可更大一些,特别是在我国研究生导师断层现象十分严重的情况下,要加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研究生培养单位可让一些受过完整科研训练且又有科研课题的博士生,在老教授的带领下,尽早参与到研究生培养中来,不一定非要受一些职称的限制,真正使“研究生导师是一个岗位”落到实处。
(三)培养过程
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涉及培养过程的问题主要有四项。
1.学制 在调查问卷中,44.62%的导师和61.78%的管理人员赞成硕士生学制为3年,40.77%的导师和26.47%的管理人员认为安排2 ~3年较适宜,这说明硕士生学制应至少保持在2.5年。 对于博士生的学制,35.38%的导师和50%的管理人员认为最好3年,36.15 %的导师和26.47%的管理人员认为3~4年较适宜,18.46%的导师和17.65 %的管理人员认为可不加限制,实行弹性学制。与硕士生学制相比,赞同对博士生实行弹性学制的人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对博士生培养规格较高,要求博士生出创新性成果,没有时间保证是难于完成的。
2.培养方式 在研究生“脱产攻读”和“在职攻读”上,76.92 %的研究生导师和64.7%的管理人员都倾向前者,认为这样可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放在攻读学位上。在职攻读的研究生虽然工作能力较强,但在时间和精力上难以保证,特别是在没有实行弹性学制的情况下,无疑会加大学生和导师的负担。在对“硕士生和博士生两个层次人才的培养方式”上的问卷,74.61%的导师和73.53%的管理人员都赞成“分两个阶段培养”,有些博士生导师则认为,对一些在科研中表现突出的硕士生,最好的培养方式是把硕博贯通,实行“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培养。这样可使研究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做科学研究,把论文做得更好,科研做得更深入。
3.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淘汰制 淘汰制在西方一些大学普遍采用,一些西方国家把它视为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也有一些高校试图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试行淘汰制。如有的高校硬性规定了一定的淘汰率。从这些高校的情况来看,虽然实施淘汰制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对淘汰制也有不同的看法。在这次问卷调查中,64.61%的导师和70.59%的管理人员赞同实行淘汰制,33.08%的导师和23.53%的管理人员表示“须慎重”,只有2.31%的导师和5.88%的管理人员不赞同。这说明不管是导师还是管理人员都要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改变少数研究生认为“只要进了校门,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好坏都能毕业”的想法。而对淘汰制,研究生却有不同的看法,在调查问卷中,只有26.33 %的人认为有必要,29.01%的人明确反对,44.66%的人表示“须慎重”。对一些试行淘汰制学校的效果调查,有52.31%的导师和47.06%的管理人员认为“效果一般”,21.54%的导师和17.06%的管理人员认为“流于形式”。
4.课程学习 对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目前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我国研究生课程安排得较少,研究生知识面偏窄,应该增加课程量的学习;另一种则认为过多的课程安排,会使研究生成天抱着书本,会减少科研能力训练和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问卷调查中,73.08 %的导师和85.29%的管理人员都认为研究生知识面偏窄,有64.89%的研究生也感到自己知识面偏窄。而对“研究生课程安排是否合适”的调查显示,67.69%的导师、70.59%的管理人员和53.82 %的研究生认为“基本合适”,但也有29.23%的导师、23.53%的管理人员、39.31 %的研究生认为“过多”,认为“过少”的上述三类人员分别只占3.08%、5. 88%和6.49%。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安排是基本合适的。但为什么又会出现学了课程而知识面仍偏窄的情况呢?主要原因是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有26.92%的导师、23.53%的管理人员以及40.08%的研究生认为需加强跨学科知识的学习,34.35%、25 %的研究生感到自己最欠缺的是“外语与计算机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而对课程内容,虽然有70%的导师、61.76%的管理人员和24.05%的研究生认为“基本满足目前需要”,但也有20%的导师、38.24 %的管理人员和69.47%的研究生认为“大部分比较陈旧”,认为“较新, 涉及学科前沿”的只分别占8.46%、7.34%和6.48%。这说明,研究生教学内容有更新的必要。
对于博士生阶段的课程安排,在“过多、基本合适、过少、不应设课”四个选项中,大部分集中在“基本合适”上(69.23%的导师、 76.47%的管理人员)。但也有20%的导师和17.65%的管理人员认为“较多”。不少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博士生本身学制有限,而课程学习就几乎占据了一年时间,博士生开设第二外语和政治理论课不必要,有的甚至认为第一外语都可让学生通过查阅外文文献、撰写外文论文自觉提高。当然有些导师则认为博士生的第一外语不但不应取消,反而应该加强,但应该改变目前这种外语教学方式,加强对博士生英语口语与写作的系统训练。
在研究生需要加强的能力方面,调查显示,46.15%的导师、38. 24%的管理人员认为要加强“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33.08%的导师和29.41%的管理人员要求加强“实验能力”。
(四)学位论文
1.对学位论文水平的基本估价
在调查中,对硕士学位论文水平评价“较高”的导师、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分别占23.08%、20.59%和2.67%,评价“一般”的上述三类人员分别为68.46%、76.47%和85.5%,认为“较低”的上述三类人员分别占8.46%、2.94%、11.83%。对博士学位论文的评价,有10 %的导师、2.95%的管理人员和10.69%的研究生认为“高, 不少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认为“比较高,处于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的上述三类人员分别占48.46%、61.76%和24.81%,认为“一般”的导师占32. 31%、管理人员占32.35%、研究生占54.58%。可以看出,总的来说我国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水平“一般”,而高质量的学位论文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更少。
2.影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主要因素
(1)选题。在座谈会上,许多导师和管理人员认为, 导师对研究生选题的指导十分关键。调查显示,89.2%的导师和96.3%的管理人员认为能否指导研究生选择具有创新意义和对国家经济建设有较大意义的课题,研究生导师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这说明研究生导师不仅对研究生论文选题作用大,而且对于研究生论文质量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2)开题报告流于形式。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大量查阅和了解本学科专业最新最前沿动态后,对研究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以及课题的研究思路的一个综合报告,它反映研究生对该课题的理解程度,这也将直接影响到研究课题的顺利开展。在调查中,有32. 38%的导师、50%的管理人员和19.09 %的研究生认为开题报告“很重要”,但有更多的导师(56.59%)、管理人员(50%)和研究生(69. 08%)认为开题报告虽然“很重要但流于形式”。 不少研究生培养单位反映,开题报告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3)研究时间不够。 在对导师问卷“您的硕士生完成论文实际所需时间”,47.69%和35.58%的导师选择“一年”或“一年半”,选择“半年”或“少于半年”的仅各占5%左右。这说明硕士生的论文、 实验所需时间往往比规定学制2.5年内用于科研的时间要长。 对博士生完成论文所需时间的调查表明,博士生至少需要2~3年。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实行弹性学制来保证研究生有足够时间来完成研究工作。
(4)答辩把关不严。有66.92%的导师和85.29 %的管理干部认为答辩“一般都能通过”,而认为“把握标准比较严格”的导师与管理人员分别只占23.85%和14.71%。这主要是在答辩时,答辩委员会是由导师提名组成的,答辩委员会碍于导师的情面会放研究生过关。
(五)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
1.对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基本估价 在调查中,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管理人员对研究生道德品质持肯定态度,没有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选择研究生的道德品质“较差”一项,67.69%的导师和67.65%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道德品质“良好”,6.93%的导师认为“优秀”, 25.38%的导师和32.35%的管理人员认为一般。 研究生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的道德品质与社会同龄人相比,54.2%的人认为“高”,42. 75%的人认为“差不多”,认为自己不如社会同龄人的仅占2.67%。他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评价的态度也比较客观。尽管我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如腐败、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有83.33%的研究生对未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
2.影响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49.03 %的导师和47.05 %的管理人员都认为“社会风气”是影响研究生的主要因素,研究生对此也持相同观点(76.34%)。 “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另一影响因素(28.46%)。99.24%的研究生表示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思想教育活动中,相对来说做得较好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所受的影响也较深。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可忽视。甚至有35.38%的导师和79.41%的管理人员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导师为主来做效果会更好。其他因素还包括同学之间、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影响。
三、提高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看法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华南地区研究生教育的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如何提高华南地区研究生教育质量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一)加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力度
应该说,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科技的发展,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行的一些深层次的改革,如向部分省市地方学位委员会下放硕士点授权审批权,向部分高校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等等,使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自主权得到了增强。但在这次调研中,不少地区的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都认为,这种改革的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招生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1 )建议取消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统一划线,赋予学校划线权。现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国家统一命题的是2~3门公共课,而专业课由学校自己命题,最后却由国家统一划线,这样竞争有失公平。一些学校人为地为考生上浮专业课成绩,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2)在国家宏观指导下, 建议赋予学校招生计划权。招生计划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及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预测综合确定的,它由办学单位控制,可使办学单位根据自身的培养条件和社会需求来更主动地从事研究生教育活动。国家可从宏观方面给予指导,行使监督职能。在这次调查中约75.5%的导师和管理人员都认为招生计划应由办学单位来控制。(3)扩大导师在招生中的决定权。要充分信任导师,在达到录取标准的前提下,导师可充分行使录取权。
2.进一步下放学位授权点审批权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将硕士点审批权下放给了一部分地方学位委员会。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先选择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试行下放博士点审批权,待试验成功后,再大面积铺开。在这次调研中,广西迫切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考虑广西经济发展需要,在学位授权点和招生规模上给予优惠政策。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赋予广西学位委员会授予硕士学位二级学科、专业点审批权。
3.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 加大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试行校校合作、厂校合作甚至跨地区、跨国(某些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做法,这样能起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作用。
4.在部分专业实行收费,在试点中稳步推进 本科生招生收费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收费的成功实施,个人教育投资观念的逐步形成,以及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经济承受力的不断增加,为研究生实行收费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可先允许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专业(主要是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实行收费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以推广。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过程
1.科学地设置课程,为研究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他们在本学科内从事知识创新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应适当加强研究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鼓励研究生选修本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以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外语课的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适当加强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加强科技交流必需的听力与会话教学。
2.在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 要扭转中期考核流于形式的局面,注意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中期考核办法。
(三)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1.积极实施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千百十工程”,加强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有长远规划,制定切实措施,加强对研究生导师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倡建立导师组,吸收一些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参与对研究生的指导,在实践中加以锻炼。
2.加强导师遴选与考核工作 要坚持标准,把业务水平较高、思想道德品质较好、治学严谨的教师遴选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特别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条件,博士生导师应承担有适宜于培养博士生的科研任务,并具备科研工作和培养博士生所必备的科研经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研究建立科学、公正的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方法。对导师的业务水平、科研情况以及培养研究生的情况等进行考核,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
(四)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
1.抓好选题 博士生论文选题要有前沿性,要选择对学科有创新意义、对国家经济建设有较大意义的课题。硕士生论文选题尽可能与社会实践、应用基础研究或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2.严把开题报告关 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认真组织研究生的开题报告,防止开题报告流于形式。作好开题报告的关键是要研究生做好文献综述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
3.保证研究生有足够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 硕士研究生应至少保证有一年的时间、博士研究生应至少保证有两年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如没有达到规定的研究时间,不受理答辩。
4.严格论文的评审 要杜绝对论文评审“走过场”的现象。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重点在于看论文是否有创新性。创新之处,首先由研究生本人逐条罗列,并提出简明的论证,导师对博士生提出的创新性给予评议。论文评阅人对博士生以及博士生导师罗列的创新性进行再评议。
5.严格组织研究生答辩 答辩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改变目前由导师请熟人进行评阅和自选聘请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状况。要建立专家库,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组成人选由培养单位的学位办公室随机抽取。要强化答辩委员会对评议意见和表决评分结果负责的意识,建议将答辩委员会名单、评议意见和评分结果附入存档的博士学位论文,在评估抽查博士论文时同时送审。
6.鼓励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奖励优秀博士论文,发挥导向作用 各校可把研究生在答辩前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作为申请答辩的必要条件,国家或各省(区)可每年评选出一批高质量的博士论文予以奖励,使学位授予单位更加重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五)增加投入,改善研究生学习生活条件,确保优秀研究生在校安心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针对研究生在校生活待遇偏低的情况,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统筹安排,采取措施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助学金标准;另一方面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在逐年增加对研究生的补助费用的同时,要改革普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发放制度,完善“三助”管理,建立研究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国家、学校、导师和研究生本人多方面的努力,多渠道地改善研究生生活待遇,免除研究生学习的后顾之忧。
(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研究生培养部门要从重视生源的思想政治素质、改革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加大思想政治工作力度、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注意培养他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学会在对事业的追求中去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同时,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支持研究生会、研究生班开展各项工作,并予以必要的经费支持;组织研究生经常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文化娱乐和体育竞赛活动,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身心两方面协调健康的成长。
致谢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项聪老师编制了本次调研的统计软件,在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0—03—28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46~152G4高等教育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调研小组20002000本调查采取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华南地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建议。研究生培养/调查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调研小组成员: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王国荣教授;广东省学位办何玉芝主任,胡卓加副主任,金正林助理研究员;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徐俊忠副院长,李建超副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处办罗文标副处长,邬智助理研究员。本文执笔:邬智 罗文标 作者: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广州146~152G4高等教育华南地区研究生培养调研小组20002000本调查采取问卷与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华南地区近年来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些建议。研究生培养/调查
网载 2013-09-10 21: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