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0 引言
  0.1 对于动词后出现的趋向动词,有的,如“送去一本书”、 “爬上房顶”里的“去”和“上”,大家意见一致,都认为是补语(称为趋向补语);而有的,如“拿本书出来”、“走出一个老头儿来”里的“出来”和“来”,是不是补语,看法就不一样了(注:有人把“拿了本书出来”里的“出来”、“走出一个老头儿来”里的“来”看作补语;而有人把“拿了本书出来”和“走出一个老头儿来”看作连动结构(亦称连谓结构),不把上例中的“出来”和“来”看作补语。)。这里我们不准备讨论这个问题,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暂且把上面举到的例子里的“去”、“上”、“出来”和“来”一律称作“趋向补语”,而这不影响下文的结论。
  0.2 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 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但说得还不是很周全、很严密,有的说法也不易让人捉摸,所以至今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动词后面出现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作进一步的考察、分析、描写,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为了让读者全面了解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本文将不避重复。
  0.3 “买菜去”和“请他出来”,就词类序列上看, 它们跟“拿本书出来”一样,都是“动词+名词+趋向动词”,但是“买菜去”是大家公认的连动结构(“我买菜去”是“我买菜,我去”),“请他出来”是大家公认的递系结构(“我请他出来”是“我请他,他出来”),这跟0.1里所举的“送去一本书”、“爬上房顶”和“拿本书出来”、“走出一个老头儿来”性质不同。像“买菜去”和“请他出来”这类结构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1 两个基本情况
  1.0 为了搞清楚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 有必要先交待两个基本情况:一是趋向补语的类型,二是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可能有的次序。
  1.1 趋向补语是指由趋向动词所充任的补语。如“走出来”、 “拿进去”里的“出来”、“进去”就都是趋向补语。现代汉语里的趋向动词到底包括哪些动词,大家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例如有人把“到”归入趋向动词,(注:见刘月华(1988),张伯江、方梅(1996)。)有人把“入”归入趋向动词。(注:见张伯江、方梅(1996)。)这里我们不想就趋向动词的范围展开讨论。我们仅根据一般人的看法,并考虑到趋向动词作补语后是否有可能涉及到跟宾语的次序问题这个因素,将趋向动词定为以下24个:“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去、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在这24个趋向动词中,“开来”只能作补语用。这24个趋向动词可分为三组:
  (a)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8个]
  (b)来、去 [2个]
  (c)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 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14个]
  一般把(a)、(b)两组的趋向动词称为单纯趋向动词,把(c )组趋向动词称为复合趋向动词,(c)组复合趋向动词是由(a)、 (b)两组单纯趋向动词组合成的。(注:严格说,像复合趋向动词“上来”、“下去”里的“上”、“来”、“下”、“去”应看作是语素,而不是词。)这三组趋向动词的关系可列如下表:
    上  下  进  出  回  过  起  开 来  上来 下来 进来 出来 回来 过来 起来 开来 去  上去 下去 进去 出去 回去 过去  —  —
  
  1.2 动词带上趋向补语后,还能带宾语。 当宾语和趋向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出现时,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将有X、Y、Z三种可能, 而具体实例则情况各异。举例来看:
  X.动+趋+宾 Y.动+宾+趋 Z.动+趋[,1]+宾+趋[,2](注:按本文所采纳的补语说(即将“拿出一本书来”里的“来”分析为补语),应将“出来”一类复合趋向动词看作离合式趋向动词,宾语“一本书”是插在“出来”中间的。)
  (1)拿来一本书 拿一本书来 ——
  (2)飘来一股香味儿 ※飘一股香味儿来(注:本文用例头上打有星号“※”的,是指不能成立的句法格式;打有问号“?”的,是指可能会有争议的。) ——
  (3)※切来一个西瓜 切一个西瓜来 ——
  (4)送上一本书 ※送一本书上 ——
  (5)拿出来一本书 拿一本书出来 拿出一本书来
  (6)?拿出来书 拿书出来 拿出书来
  (7)※走回去教室 ※走教室回去 走回教室去
  (8)※掀开来被子 ※掀被子开来 掀开被子来……
  从上不难看出,有的,如例(5),X、Y、Z三种格式都能成立;(注:本文所谓“能成立”、“能采用”都不是指能单说。)有的,如例(2)、(4),只有X格式能成立;有的,如例(3),只有Y格式能成立;有的,如例(7)、(8),只有Z格式能成立;有的,如例(6),“拿出来书”,能成立不能成立,会有争议。总之,情况不一。这其中有无规律可循呢?据我们初步考察,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类位置问题,既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也跟动词的性质有关,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而且也跟语境有关。下面试以趋向补语为纲,说明其中的规则。
   2 动词带(a)类趋向补语
  由于(a)类趋向补语是由(a)类单纯趋向动词充任的,所以从排列组合说,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只有两种可能性:或采取X格式, 趋向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拿出一本书”;或采取Y格式, 宾语在前,趋向补语在后,如“拿一本书出”。事实告诉我们,当动词带(a )类趋向补语时,不管动词的性质如何,也不管宾语的性质如何,一律只能采用X格式,不能采用Y格式。所以上面举的“拿出一本书”可以成立,但“※拿一本书出”就不说。下面再请看些实例:
   X Y
  (9)递上一封信 ※递一封信上
   滴下两滴水 ※滴两滴水下
   踢进一个球 ※踢一个球进
   走出房间 ※走房间出
   送回学校 ※送学校回
   跨过门槛 ※跨门槛过
   拿起一本书 ※拿一本书起
   推开窗户 ※推窗户开
   3 动词带(b)类趋向补语
  3.1 由于(b)类趋向补语是由(b)类单纯趋向动词充任的, 所以从排列组合说,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也只有两种可能性:或采用X格式,趋向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拿来一本书”;或采用Y格式,宾语在前,趋向补语在后,如“拿一本书来”。但情况比较复杂。
  3.2 首先,跟动词的性质有关。就能出现在X或Y 格式里的动词来看,有的动词含有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者位移的语义特征,我们称之为“位移动词”。例如:
  (甲)走、跑、爬、飞、游……
  (乙)送、运、传[,1](传来一个球)、扔、搬、寄、拉、拖、拽、带、扛、抬、牵、交、还(huán)、借、抢、偷、买……
  (丙)拿、端、找、抱、搞、写(写来一封信)……
  (丁)滚、飘、漂、传[,2](传来一阵枪声)、流……
  (甲)组动词都表示动作者的位移;(乙)组动词都表示受动者的位移;(丙)组动词表面看似乎不含有位移的语义特征,但它一旦带上趋向补语,位移的语义特征就显示出来了,通常表示受动者的位移;(丁)组动词都表示动作主体的位移。上面这四组动词,从另一个角度看,也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甲)、(乙)、(丙)三组为一类,这一类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动作者都是可以控制的,我们把这一类称为“可控位移动词”;(丁)组为一类,这一类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不是谁可以控制的,我们把这一小类动词称为“非可控位移动词”。有的动词则或者根本不含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或者虽也能使受动者发生位移,但不会发生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者位移的情况。例如:
  (戊)(a)切、炒、煮、沏、泡、包(包饺子)……
   (b)割(割韭菜)、剥(剥花生)、剪(剪绳子)……(戊)里的(a)组动词根本不含有位移的语义特征;(b)组动词似乎含有位移的意思(如“割韭菜”,割了以后,韭菜就从本体上离开了),但这只是分离,而不是动作的受事整体位移,所以我们还是不把这些动词放在位移动词之内。整个(戊)组动词我们都称之为“非位移动词”。这样,能出现在X或Y格式里的动词也可以分为这样三类:(注:现代汉语中真正能带趋向补语的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动词,特别在口语里很少听到双音节动词带趋向补语。本文只谈单音节动词后所带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所得结论一般也适用于双音节动词。)
  (A)可控位移动词,包括上面说的(甲)、(乙)、 (丙)三组动词。
  (B)非可控位移动词,即上面所说的(丁)组动词。
  (C)非位移动词,包括上面所说的(戊)组动词。如果我们将上述三类动词分别记为Va、Vb、Vc,那么这三类动词的语义特征可分别表示为:
  Va[+位移,+可控]
  Vb[+位移,-可控]
  Vc[-位移,±可控]
  3.2.1 如果带趋向补语和宾语的动词属于(A)类动词,即Va,那么根据宾语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3.2.1.1 先说带施事宾语的情况。 施事宾语只有(甲)组动词能够带。一般采用X格式;至于Y格式,不能说绝对不用,但很少说,使用频率较低。例如:
   X Y
  (10)走来(了)一个人 ?走(了)一个人来
  (11)飞来(了)一只苍蝇 ?飞(了)一只苍蝇来
  (12)(从隔壁)爬来(了)许多蚂蚁 ?(从隔壁)爬(了)许多蚂蚁来
  (13)游来(了)一只鸭子 ?游(了)一只鸭子来
  注意,带施事宾语时,趋向补语只限于由“来”充任,似不能由“去”充任。我们不说:
   X Y
  (14)※走去(了)一个人 ※走(了)一个人去
  (15)※飞去(了)一只苍蝇(注:似也有“飞去一只鸟”的说法,如:“树上有五只鸟,飞去了两只鸟,还有几只鸟?”不过这里的“去”是“离去”的意思,在北京话里通常不说“飞去”而说“飞走”。)
   ※飞(了)一只苍蝇去
  (16)※爬去(了)许多蚂蚁 ※爬(了)许多蚂蚁去
  (17)※游去(了)一只鸭子 ※游(了)一只鸭子去
  3.2.1.2 现在说带受事宾语的情况。(乙)、(丙)两组动词都能带受事宾语。如果带受事宾语,X和Y这两种格式都能采用,而且所带的趋向补语可以是“来”,也可以是“去”。请看:
   X Y
  (18)送来(了)两瓶酒 送(了)两瓶酒来
  (19)送去(了)几件衣服 送(了)几件衣服去
  (20)扔来(了)一个球 扔(了)一个球来
  (21)(向他)扔去(了)一包烟 (向他)扔(了)一包烟去
  (22)搬来(了)两张桌子 搬(了)两张桌子来
  (23)他们搬去(了)一张床 他们搬(了)一张床去
  (24)寄来(了)一些钱 寄(了)一些钱来
  (25)寄去(了)几张照片 寄(了)几张照片去
  (26)借来(了)一把椅子 借(了)一把椅子来
  (27)他借去(了)两本书 他借(了)两本书去
  (28)她写来(了)三封信 她写(了)三封信来
  (29)他写去(了)一封信 他写(了)一封信去
  3.2.1.3 最后说带处所宾语的情况。如果带处所宾语,只采用Y格式,不采用X格式;而作趋向补语的可以是“来”,也可以是“去”。注意一般都得在末尾带“了”。例如:
   X Y
  (30)※(苍蝇)飞来房间里了 (苍蝇)飞房间里来了
  (31)※(皮球)滚去床底下了 (皮球)滚床底下去了
  (32)※(那书)搬来我们系里了 (那书)搬我们系里来了
  (33)※(那破衣服)扔去垃圾桶里了(那破衣服)扔垃圾桶里去了
  3.2.2 如果带趋向补语和宾语的动词属于(B)类动词,即Vb,那么通常采用X格式,不大能采用Y格式。例如:
   X Y
  (34)忽然从前面滚来(了)个球 ? 忽然从前面滚(了)个球来(注:在调查中,有人认为,Y格式, 即“滚(了)个球来”等根本就不能说。)
  (35)飘来(了)一股香味儿 ?飘(了)一股香味儿来
  (36)传来(了)一阵枪声 ?传(了)一阵枪声来
  注意,(B)类动词似也只能带“来”这样的趋向补语, 不能带“去”那样的趋向补语,不管是X格式还是Y格式。我们不说:
   X Y
  (37)※滚去(了)个球 ※滚(了)个球去
  (38)※飘去(了)一股香味儿 ※飘(了)一股香味儿去
  (39)※传去(了)一阵枪声 ※传(了)一阵枪声去
  3.2.3 如果带趋向补语和宾语的动词属于(C)类动词,即Vc,那么情形跟(B)类动词正好相反,不能采用X格式,只能采用Y格式。此外,趋向补语只能由“来”充任;由“去”充任趋向补语的说法,不管是X格式,还是Y格式,似都不成立。例如:
   X Y
  (40)※切来两个西瓜 切两个西瓜来
   (※切去两个西瓜 ※切两个西瓜去(注:“切个西瓜去”这样的说法,现代汉语里是有的,但不属于我们所讨论的“动+宾+趋”结构,而属于一般所说的连谓结构。如“我切个西瓜去”,其中的“去”不是说明“西瓜”的位移,而是说明“我”的位移,整个句子意思大致相当于“我去切个西瓜”。))
  (41)※炒来盘儿木须肉 炒盘儿木须肉来
   (※炒去盘儿木须肉 ※炒盘儿木须肉去)
  (42)※煮来点儿绿豆汤 煮点儿绿豆汤来
   (※煮去点儿绿豆汤 ※煮点儿绿豆汤去)
  (43)※沏来壶龙井 沏壶龙井来
   (※沏去壶龙井 ※沏壶龙井去)
  (44)※泡来杯浓茶 泡杯浓茶来
   (※泡来杯浓茶 ※泡杯浓茶去)
  (45)※包来点儿饺子 包点儿饺子来
   (※包去点儿饺子 ※包点儿饺子去)
  (46)※割来点儿韭菜 割点儿韭菜来
   (※割去点儿韭菜 ※割点儿韭菜去)
  (47)※剥来点儿花生 剥点儿花生来
   (※剥去点儿花生 ※剥点儿花生去)
  3.3 其次,跟语境有关。 上面说如果带趋向补语和宾语的动词属于(A)类动词,即Va,那么X和Y两种格式都能说。但那是在陈述句里,如果在祈使句里,那么我们只能使用Y格式,而不能使用X格式。例如:
   X Y
  (48)※老王,送来两瓶酒! 老王,送两瓶酒来!
  (49)※老王,送去几件衣服! 老王,送几件衣服去!
  (50)※老王,拿来包烟! 老王,拿包烟来!
  (51)※老王,搬来两张桌子! 老王,搬两张桌子来!
  (52)※老王,你们搬去一张床! 老王,你们搬一张床去!
  (53)※老王,寄来一些钱! 老王,寄一些钱来!
  (54)※老王,寄去些衣服! 老王,寄些衣服去!
  (55)※老王,借来一把椅子! 老王,借一把椅子来!
  (56)※老王,你写来个材料! 老王,你写个材料来!
  (57)※老王,你写去一封信! 老王,你写一封信去!
  3.4 在上文1.1里,我们把“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分别看作词,称之为“复合趋向动词”。可是从某个角度说,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处理为词组——“上”类趋向动词作述语、“来/去”类趋向动词作补语的述补词组,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带趋向补语的述补词组。这种带趋向补语的述补词组里的述语动词(即“来”类趋向动词)也可以带宾语,但只能带处所宾语,述语动词后的处所宾语和趋向补语的次序只能取Y格式,即只能处所宾语在前,趋向补语在后。例如:
   X Y
  (58)※上来山 上山来
  (59)※下来楼 下楼来
  (60)※进来房间 进房间来
  (61)※回来老家 回老家来
  (62)※上去山 上山去
  (63)※下去农村 下农村去
  (64)※进去房间 进房间去
  (65)※回去工厂 回去工厂去
  读者在阅读了下文4.2.1之后,将不难发现,这个情况跟下文4.2.1所谈的情况是一致的。
   4 动词带(c)类趋向补语
  4.1 由于(c)类趋向补语是由(c)类复合趋向动词充任的, 所以补语和宾语的位置会有三种可能性:或采取X格式, 复合趋向补语在前,宾语在后,如“拿出来一本书”;或采取Y格式,宾语在前, 复合趋向补语在后,如“拿一本书出来”;或采取Z格式, 将宾语插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例如“拿出一本书来”。那么,是不是每个动词、每种趋向补语、每种宾语都能采取这三种格式呢?答案是否定的。譬如前面已经举到的,“?拿出来书”好像就不怎么说,而“※走出去教室”、“※走教室出去”就肯定不能说(这是就普通话而言的,有的方言里可以成立)。这其中的规律主要跟宾语的性质有关。
  4.2 能跟复合趋向补语共现(也就是一起出现)的宾语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施事宾语,即宾语所表示的是前面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动作者,例如:
  (66)走进一个人来
  一种是受事宾语,即宾语所表示的是前面动词表示的行为动作的受动者,例如:
  (67)拿出一本书来
  一种是处所宾语,即宾语所表示的是处所(具体情况还各异),例如:
  (68)走进教室来/扔进教室去[宾语指明动作者或受动者位移的终点]
  (69)走出教室来/搬出教室去[宾语指明动作者或受动者位移的起点]
  (70)游过河去/扔过墙去[宾语指明动作者或受动者所经过的处所]
  4.2.1 如果跟(c)类趋向补语共现的是处所宾语,那么情况比较简单,在普通话里只能采用Z格式,不能采用X格式或Y格式。 (注:在有些方言里,如粤语、闽语,在新加坡华语和台湾国语里,X和Y这两种格式都能说。)请看:
   X Y Z
  (71)※走进来教室 ※走教室进来 走进教室来
  (72)※爬上去屋顶 ※爬屋顶上去 爬上屋顶去
  (73)※飞回去北京 ※飞北京回去 飞回北京去
  (74)※走下来楼 ※走楼下来 走下楼来
  (75)※跑出去学校 ※跑学校出去 跑出学校去
  (76)※游过去河 ※游河过去 游过河去
  (77)※拿进去房间 ※拿房间进去 拿进房间去
  (78)※送上去楼 ※送楼上去 送上楼去
  (79)※抬进来教室 ※抬教室进来 抬进教室来
  (80)※扔过去墙 ※扔墙过去 扔过墙去
  上述情况从性质上说,跟上文3.4所谈的情况是一致的。
  4.2.2 如果跟复合趋向补语共现的是施事宾语, 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复杂一些,还得看宾语的情况和补语的情况,还得看动词带不带“了”。
  4.2.2.1 先说动词不带“了”的情况。 这还得按宾语带不带数量成分,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宾语带有数量成分,当补语属于“(~)来”时,从接受程度说,首推X格式,其次是Z格式,Y格式列最后。请看:
   X Y Z
  (81)走进来一个孩子 ?走一个孩子进来 走进一个孩子来
  (82)爬上来一个人 ?爬一个人上来 爬上一个人来
  (83)飞进来两只苍蝇 ?飞两只苍蝇进来 飞进两只苍蝇来
  (84)走下来一个外国人 ?走一个外国人下来 走下一个外国人来
  (85)跑出来一条狗 ?跑一条狗出来 跑出一条狗来
  (86)游过来一个人 ?游一个人过来 游过一个人来
  当补语属于“(~)去”时,那么只能采用X格式,不能采用Y和Z 格式。请看:
   X Y Z
  (87)走进去一个孩子 ※走一个孩子进去 ※走进一个孩子去
  (88)爬上去一个人 ※爬一个人上去 ※爬上一个人去
  (89)飞进去两只苍蝇 ※飞两只苍蝇进去 ※飞进两只苍蝇去
  (90)走下去一个外国人 ※走一个外国人下去※走下一个外国人去
  (91)跑出去一条狗 ※跑一条狗出去 ※跑出一条狗去
  (92)游过去一个人 ※游一个人过去 ※游过一个人去
  如果宾语不带有数量成分,不管补语是“(~)来”还是“(~)去”,X格式不能采用;Y和Z这两种格式有时可以采用, 但都不能用于现实句。(注:非现实句如:“如果爬人上来,怎么办?”“别开窗,要不会飞苍蝇进来的。”“这么高的城墙,不可能爬上人来。”“小心飞进苍蝇来!”)请看:
   X Y Z
  (93)※爬上来人 ?爬人上来 ?爬上人来
  (94)※飞进来苍蝇 ?飞苍蝇进来 ?飞进苍蝇来
  (95)※走下来外国人 ?走外国人下来 ?走下外国人来
  (96)※跑出来狗 ?跑狗出来 ?跑出狗来
  (97)※游过来人 ?游人过来 ?游过人来
  (98)※走进去孩子 ?走孩子进去 ?走进孩子去
  (99)※爬上去人 ?爬人上去 ?爬上人去
  (100)※飞进去苍蝇 ?飞苍蝇进去 ?飞进苍蝇去
  (101)※走下去外国人?走外国人下去 ?走下外国人去
  (102)※跑出去狗 ?跑狗出去 ?跑出狗去
  (103)※游过去人 ?游人过去 ?游过人去
  4.2.2.2 现在说动词带“了”的情况。这也得按宾语带不带数量成分,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宾语带有数量成分,当补语属于“(~)来”时,那么X、Y、Z这三种格式都可以采用,有人认为Z格式的使用度要差些。请看:
   X Y Z
  (104)走进来了一个孩子 走了一个孩子进来 走进了一个孩子来
  (105)爬上来了一个人 爬了一个人上来 爬上了一个人来
  (106)跑出来了一条狗 跑了一条狗出来 跑出了一条狗来当补语属于“(~)去”时,那么Z格式不能采用,X和Y 这两种格式可以采用。请看:
   X Y Z
  (107)走进去了一个孩子 走了一个孩子进去 ※走进了一个孩子去
  (108)爬上去了一个人 爬了一个人上去 ※爬上了一个人去
  (109)跑出去了一条狗 跑了一条狗出去 ※跑出了一条狗去
  (110)游过去了一个人 游了一个人过去 ※游过了一个人去
  如果宾语不带有数量成分,那么当补语是“(~)来”时,X 格式不说,Y和Z格式可以说。请看:
   X Y Z
  (111)※爬上来了人 爬了人上来 爬上了人来
  (112)※飞进来了苍蝇 飞了苍蝇进来 飞进了苍蝇来
  (113)※跑进来了狗 跑了狗进来 跑进了狗来当补语是“(~)去”时,X和Z格式都不说,只有Y格式可以说。请看:
   X Y Z
  (114)※爬上去了人 爬了人上去 ※爬上了人去
  (115)※飞进去了苍蝇 飞了苍蝇进去 ※飞进了苍蝇去
  (116)※跑出去了狗 跑了狗出去 ※跑出了狗去
  4.2.3 如果跟复合趋向动词共现的是受事宾语,情况跟施事宾语稍有不同。现在还是分动词带“了”不带“了”两种情况来谈。
  4.2.3.1 先说动词不带“了”的情况。这还得按宾语成分带不带数量成分分为两种情况。
  如果宾语带有数量成分,当补语属于“~来”时,那么X、Y、Z 三种格式都可以采用,其中Y格式可用于祈使句。请看:
   X Y Z
  (117)抬上来一桶啤酒 抬一桶啤酒上来 抬上一桶啤酒来
  (118)扔下来一个酒瓶 扔一个酒瓶下来 扔下一个酒瓶来
  (119)搬进来一张桌子 搬一张桌子进来 搬进一张桌子来
  (120)拿出来一本词典 拿一本词典出来 拿出一本词典来
  (121)买回来两件衣服 买两件衣服回来 买回两件衣服来
  (122)搬过来一把椅子 搬一把椅子过来 搬过一把椅子来
  (123)捞起来一条鲤鱼 捞一条鲤鱼起来 捞起一条鲤鱼来当补语属于“~去”时,那么X、Y这两种格式都可采用,至于Z格式,有人认为不能使用,有人认为也可以使用,只是使用频率极低; 其中Y格式可用于祈使句。请看:
   X Y Z
  (124)抬上去一桶啤酒 抬一桶啤酒上去 ?抬上一桶啤酒去
  (125)扔下去一个酒瓶 扔一个酒瓶下去 ?扔下一个酒瓶去
  (126)搬进去一张桌子 搬一张桌子进去 ?搬进一张桌子去
  (127)拿出去一本词典 拿一本词典出去 ?拿出一本词典去
  (128)买回去两件衣服 买两件衣服回去 ?买回两件衣服去
  (129)搬过去一把椅子 搬一把椅子过去 ?搬过一把椅子去
  如果宾语不带有数量成分,不管补语是“~来”还是“~去”,Y格式可以采用,而且能单独成句(一般为祈使句);Z格式也能采用,但不能单独成句;X格式则不能采用。(注:也有人认为,X格式也并非绝对不说,如可以说:“我刚拿出来词典,就被他抢去用了。”但多数人认为,上面这句话一般得说成:“我刚把词典拿出来,就被他抢去用了。”)请看:
   X Y Z
  (130)※抬上来啤酒 抬啤酒上来 抬上啤酒来……
  (131)※扔下来酒瓶 扔酒瓶下来 扔下酒瓶来……
  (132)※搬进来桌子 搬桌子进来 搬进桌子来……
  (133)※拿出来词典 拿词典出来 拿出词典来……
  (134)※买回来衣服 买衣服回来 买回衣服来……
  (135)※搬过来椅子 搬椅子过来 搬过椅子来……
  (136)※捞起来鲤鱼 捞鲤鱼起来 捞起鲤鱼来……
  (137)※抬上去啤酒 抬啤酒上去 抬上啤酒去……
  (138)※扔下去酒瓶 扔酒瓶下去 扔下酒瓶去……
  (139)※搬进去桌子 搬桌子进去 搬进桌子去……
  (140)※拿出去词典 拿词典出去 拿出词典去……
  (141)※买回去衣服 买衣服回去 买回衣服去……
  (142)※搬过去椅子 搬椅子过去 搬过椅子去……
  4.2.3.2 现在说动词带“了”的情况。
  如果宾语带有数量成分,不管补语属于“~来”还是“~去”,那么X、Y、Z这三种格式都可以采用。请看:
   X Y Z
  (143)抬上来了一桶啤酒 抬了一桶啤酒上来 抬上了一桶啤酒来
  (144)扔下来了一个酒瓶 扔了一个酒瓶下来 扔下了一个酒瓶来
  (145)搬进来了一张桌子 搬了一张桌子进来 搬进了一张桌子来
  (146)拿出来了一本词典 拿了一本词典出来 拿出了一本词典来
  (147)买回来了两件衣服 买了两件衣服回来 买回了两件衣服来
  (148)搬过来了一把椅子 搬了一把椅子过来 搬过了一把椅子来
  (149)捞起来了一条鲤鱼 捞了一条鲤鱼起来 捞起了一条鲤鱼来
  (150)抬上去了一桶啤酒 抬了一桶啤酒上去 抬上了一桶啤酒去
  (151)扔下去了一个酒瓶 扔了一个酒瓶下去 扔下了一个酒瓶去
  (152)搬进去了一张桌子 搬了一张桌子进去 搬进了一张桌子去
  (153)拿出去了一本词典 拿了一本词典出去 拿出了一本词典去
  (154)买回去了两件衣服 买了两件衣服回去 买回了两件衣服去
  (155)搬过去了一把椅子 搬了一把椅子过去 搬过了一把椅子去
  如果宾语不带有数量成分,不管补语是“~来”还是“~去”, X、Y、Z三种格式也都可以采用,但都是黏着的,即都不能单独成句。请看:
   X Y Z
  (156)……抬上来了啤酒 …抬了啤酒上来… 抬上了啤酒来……
  (157)……扔下来了酒瓶 …扔了酒瓶下来… 扔下了酒瓶来……
  (158)……搬进来了桌子 …搬了桌子进来… 搬进了桌子来……
  (159)……拿出来了词典 …拿了词典出来… 拿出了词典来……
  (160)……买回来了衣服 …买了衣服回来… 买回了衣服来……
  (161)……搬过来了椅子 …搬了椅子过来… 搬过了椅子来……
  (162)……捞起来了鲤鱼 …捞了鲤鱼起来… 捞起了鲤鱼来……
  (163)……抬上去了啤酒 …抬了啤酒上去… 抬上了啤酒去……
  (164)……扔下去了酒瓶 …扔了酒瓶下去… 扔下了酒瓶去……
  (165)……搬进去了桌子 …搬了桌子进去… 搬进了桌子去……
  (166)……拿出去了词典 …拿了词典出去… 拿出了词典去……
  (167)……买回去了衣服 …买了衣服回去… 买回了衣服去……
  (168)……搬过去了椅子 …搬了椅子过去… 搬过了椅子去……
  X格式的使用场合如:
  (169)叫他们把桌子抬上来,可是他们桌子没有抬上来, 却抬上来了啤酒。
  Y格式的使用场合如:
  (170)他们桌子没有抬上来,却抬了啤酒上来。
  (171)你们抬了啤酒上来以后就没有事儿了。
  Z格式使用场合如:
  (172)当时,抬上了啤酒来以后我就下楼去了。
  4.2.4 最后说一下由“·开来”作趋向补语时跟宾语共现的情况,因为比较特别,所以需要单独说说。“·开来”这个趋向动词不能单说,也不能作别的句法成分,只能作补语。动词带上“·开来”这一趋向补语后,只能带受事宾语。而当“·开来”这一趋向补语跟受事宾语共现时,不管动词带“了”不带“了”,也不管宾语带不带数量成分,都只能采用Z格式。请看:
   X Y
  (173)※打开来(了)(一个)箱子 ※打(了)(一个)箱子开来
  (174)※推开来(了)(一扇)窗户 ※推(了)(一扇)窗户开来
  (175)※拉开来(了)(一个)抽屉 ※拉(了)(一个)抽屉开来
  (176)※掀开来(了)(一条)被子 ※掀(了)(一条)被子开来
  (177)※揭开来(了)(一个)锅盖 ※揭(了)(一个)锅盖开来
  (178)※挪开来(了)(一张)桌子 ※挪(了)(一张)桌子开来
  (179)※拿开来(了)(一个)石块 ※拿(了)(一个)石块开来
  (180)※翻开来(了)(一本)书 ※翻(了)(一本)书开来
  (181)※撕开来(了)(一个)信封 ※撕(了)(一个)信封开来
   Z
  (173) 打开(了)(一个)箱子来…
  (174) 推开(了)(一扇)窗户来…
  (175) 拉开(了)(一个)抽屉来…
  (176) 掀开(了)(一条)被子来…
  (177) 揭开(了)(一个)锅盖来…
  (178) 挪开(了)(一张)桌子来…
  (179) 拿开(了)(一个)石块来…
  (180) 翻开(了)(一本)书来…
  (181) 撕开(了)(一个)信封来…
  不过所形成的Z格式都是黏着的,不能单独成句。 像“打开(了)(一个)箱子来”等都不能单说,它们后面一定还要跟上别的词语,例如:
  (182)打开(了)(一个)箱子来一看,原来里面都是书。
  (183)打开(了)(一个)箱子来看了看就算检查了。
  (184)翻开(了)(一本)书来一看,书里尽是裸体画。
  (185)他翻开(了)(一本)书来假装在那里看书。
  (186)他翻开(了)(一本)书来看了几行字,又合上了。
   5 结语
  5.1 趋向补语,根据其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实指的趋向补语,即实实在在表示与述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相关的事物位移的趋向的,如“走进来一个老头儿”,趋向补语“进来”是表示“走”的施事老头儿位移的趋向;“扔过去一个啤酒瓶”,趋向补语“过去”是表示“扔”的受事啤酒瓶位移的趋向。二是非实指的趋向补语,即一般所谓的“趋向补语的引申意义”,如“下起雨来了”、“我爱上他了”里的趋向补语“起来”、“上”。本文所说的趋向补语都只限于实指的趋向补语。
  5.2 关于动词后的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问题,本文只进行了如实的描写,未作任何解释,更未从认知的角度加以深入而又合理的解释。解释工作有待于别人或以后去做。
  5.3 上述描写只是说明一个大致的趋势,不一定很准确,希望同仁,特别是北京人多提意见。
  5.4 上述内容,本人曾在日本讲学中试用过,效果还比较好。当然,我们跟外国学生讲解时,绝不能将上面所讲的内容一股脑儿全讲给学生听。脱离教学实际,倾盆大雨式的讲解会把学生讲糊涂,会把学生讲怕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点拨式”的讲解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关于“点拨式”的讲解方式,参见陆俭明(1998)。
世界汉语教学京5~17H1语言文字学陆俭明20022002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有无规律可循?根据前人的研究,当宾语和趋向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共现时,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将有三种可能:X.“动+趋+宾”,Y.“动+宾+趋”,Z.“动+趋[,1]+宾+趋[,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了更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描写,发现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跟动词的性质有关,也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而且也跟动词带不带“了”有关,有时还跟语境有关。文章以趋向补语为纲,并注意到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因素,详细描写说明了其中的规则。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趋向补语/宾语/语序/动词语义本文写作过程中,晁继周、刘一之、张伯江三位(均为北京人)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陆俭明,男,1935年出生,江苏省吴县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以及中学语文教学等。着有《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合着)、《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现代汉语句法论》、《陆俭明自选集》等,发表论文180余篇。 作者:世界汉语教学京5~17H1语言文字学陆俭明20022002动词后面如果既有趋向补语又有宾语,那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次序该怎么样?有无规律可循?根据前人的研究,当宾语和趋向补语都在动词后面共现时,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将有三种可能:X.“动+趋+宾”,Y.“动+宾+趋”,Z.“动+趋[,1]+宾+趋[,2]”。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作了更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描写,发现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受多种因素制约——既跟动词的性质有关,也跟动词所带的趋向补语的性质有关,既跟宾语的性质有关,而且也跟动词带不带“了”有关,有时还跟语境有关。文章以趋向补语为纲,并注意到上述几方面的制约因素,详细描写说明了其中的规则。本研究结果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将会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趋向补语/宾语/语序/动词语义本文写作过程中,晁继周、刘一之、张伯江三位(均为北京人)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在此深表谢意。

网载 2013-09-10 21:42:19

[新一篇] 動物:象征與禁忌

[舊一篇] 動詞重疊研究概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