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艺术史话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内画艺术,主要是指内画鼻烟壶,又称“内画壶”。是一种既有欣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的民间特种工艺品。
  鼻烟原产欧洲,它是由烤烟研成粉末加香料配制而成,供“瘾君子”放入鼻孔嗅闻。明代万历九年(公元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壶献给明神宗。后来随着外国使者的不断传入,逐渐在王公大臣中传开。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鼻烟由上层社会流传于黎民百姓。由此,做鼻烟壶的行业应运而生。康熙曾命内府造办处玻璃厂生产鼻烟壶。而在民间,也出现了仿制者。据清代王士祯着《香祖笔记》记载:京师“有制为鼻烟者”,(将烟草)“以玻璃为瓶贮之。瓶之形象,种种不一”。“皆内庭制造”,“民间亦或仿而为之”,“终不及”。
  乾隆皇帝是个“烟壶迷”。他对好的烟壶经常玩赏,爱不释手。有时还赐于宠臣。上行下效,所以乾隆年间烟壶之风甚盛。料质由玻璃、瓷器发展到玉器、水晶、琥珀、象牙等高贵原料,致使烟壶造型精雕细琢,成为一件件别致的工艺品。当时的“古月轩”烟壶已闻名中外了。乾隆皇帝又常将这些烟壶赠予各国使节,使之传向海外。
  鼻烟壶,本系泊来品,但经过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吸收、发展,改造成为造型考究、外雕内画、小巧扁平、便于携带和置于掌心玩赏的高雅艺术品,成为国外人士欣赏和收藏的珍品。现在世界上有两个国际鼻烟壶协会(在美国和英国)。他们出版会刊,每年召开年会,并经常邀请我国鼻烟壶大师与会,成为世界性的鼻烟壶学术研究团体。
  嘉庆初年,京城出现了内画鼻烟壶。这是在透明或半透明的烟壶内壁作画的新工艺。它一出现就使世人惊奇,认为系鬼斧神工之作,被外国人称为“不可思议”的奇妙艺术。
  关于内画壶的起源还有一个民间传说:乾隆年间,有个嗜好鼻烟的地方小官进京办事。因为没有贿赂朝廷官吏,致使公事一拖再拖,最后盘缠用光,寄宿一小庙内。晚上烟瘾来了,可鼻烟壶已空,无耐烟瘾难耐,于是用烟匙去瓶内掏挖粘在壶壁上之烟垢。掏来掏去,壶壁上划出的道道痕迹,似乎绘出的山水一般。这些动作,被坐在一旁的和尚看在眼里,深受启发,他琢磨出用一根竹签,将头部弯曲,醮上墨汁,伸入壶内作画,于是发明了内画壶。这个传说虽无据可考,但内画艺术的出现,表明了我国人民的聪明和才智。
  内画壶是集料器造型、绘画、书法于一“壶”的综合艺术。刚出现时,由于壶壁光滑,不易着墨上色,所以构图简单,色彩单调。后来,艺人们用铁砂、金刚砂先将壶内壁磨成乳白色磨砂状,就易于着墨和上色了。于是方寸壶壁,出现了海阔天空,如山川风光、四时花卉、古今人物系列群像,形成了一个新的绘画空间。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是内画壶的兴盛时期。一批画工精湛、技术高超的内画艺人脱颖而出。当时京师出现了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四大名家。他们都以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娴熟的内画技艺,对内画工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值得指出的是马少宣的内画特点:书画俱佳,相映成辉。内画壶中正面为画,背面为字,画以人物为主,书法为欧体,他的绘画书法造诣颇深,他的作品曾在1918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
  民国以来,旱烟、纸烟盛行起来,逐渐代替了鼻烟。鼻烟壶成了只供玩赏的工艺品。因而这一行业也由盛而衰。后来随着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国家多难,烟壶艺人为了糊口,纷纷改行,到解放前夕,烟壶行业已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京城的四大名家,除叶氏外,其它三家的内画技艺均已失传。
  叶仲三善画山水、花鸟及文学名着的人物插图。以《三国志》、《红楼梦》、《聊斋》人物为主。他还有画古月轩壶之绝技。庆幸的是他将技艺传给其子叶晓峰、叶běng@①祺。
  解放后,民间艺人受到国家重视。北京市政府将叶氏兄弟请出,安排在北京工艺美术厂专搞内画艺术。使这株将要枯竭的民间艺术之花又结出了丰硕之果。叶氏兄弟既继承父业,又传授技艺,承上启下,培育出叶树英、王习三、刘守本、李克昌等高徒。他们已成为我国当代着名的内画艺术家。
  随着内画艺术的发展,内画技艺也向着更广阔的领域延伸。现在,除了内画壶外,艺人们又创出了内画台灯柱、吊蛋坠、寿桃、首饰和大型水晶炉等内画新品种。我们祝愿内画艺术这朵民间艺术之花,不断开放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附图 j77b67.JPG
  内画壶作品:《俞伯牙敲琴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艹下加奉
  
  
  
中国档案报5京⑴J7造型艺术研究董梦知19971997 作者:中国档案报5京⑴J7造型艺术研究董梦知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42:09

[新一篇] 養老保險基金對國民收入分配的影響分析

[舊一篇] 內蒙古農牧民收入增長制約因素和對策研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