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是女权运动发展如火如荼的时代,也是女性参与科学活动最为显着的世纪,其中不少女性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她们参与科学活动是有多种原因的,而她们的价值取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
  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与科学界的女性群体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关,是建立在女性文化基础之上的最能体现女性价值的一种选择。科学女性,作为当代知识女性中的精英,作为一个高素质、高地位的群体,她们的价值取向、角色定位是令人瞩目的,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 科学女性的层次分析
  1.获诺贝尔奖的女性 诺贝尔奖是根据着名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Alfred Nobel)的遗嘱以其名义和大部分遗产设立的永久性国际大奖。是举世公认的最高荣誉。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自设立以来,已颁发过92次。世界上共476位科学家荣获此奖,男性人数为457人,女性10人,占2%。其中获物理学奖的科学家159人,女性2人;化学奖139人,女性3人;生理医学奖169人中有6名女性。在如此众多男性中,这10位女性的成就显得尤其难能可贵(见表1)。
  女性获诺贝尔科学奖统计表 表1
学 科   年 份   人 名    获 奖 原 因            国 籍物理奖   1903   M.居里     从事放射性研究          法国      1963   M.G.迈耶    从事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研究    美国      1911   M.居里     发现镭和钋            法国化学奖   1935   I.J.居里    发现人工放射性          法国      1964   D.M.C.霍奇金  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      英国                  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      1947   G.T.科里    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美国      1977   R.S.雅洛    放射免疫测定的研究        美国生理    1983   B.麦克林托克  发现移动的基因          美国      1986   R.L.蒙塔尔西尼 帮助调节细胞生长的化学      意大利医学奖               物质的发现      1988   G.B.埃利昂   对药物研究的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美国      1985   C.C.N.沃尔哈德 发现同样适用于高度有机体(包括人)                  的遗传机理            德国
  此外,还有10位女性获和平奖,9位女性获文学奖。
  通过表1可以看出,首先,获奖女性不仅人数极少,而且学科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表现在获物理学奖的人数较少,获生理、医学奖的相对居多;其次,在10位获奖者11次获奖(玛丽·居里2次获奖)中,仅1人M.C.迈耶获理论科学奖,其余获奖者都是在实验、应用科学方面取得成就的;第三,最早的三位获奖者都是与丈夫分享的。
  2.女院士概况 院士——科学金字塔尖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它不仅代表着代秀的专业才能,同时也是一种终身荣誉。
  1666年,法国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批国家科学院的院士。此后,英国皇家学院,普鲁士皇家科学院,彼得堡皇家科学院,纷纷使用“院士”这一称谓来命名自己国家最杰出的科学家。这是学术界给科学家的最高荣誉称号。
  中国自1955年开始选聘院士至今45年来,先后评出了91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88名(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女院士分别为40名和30名。占院士总数的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女院士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她们的学科分布情况及所占的比例如表2所示。
  中国女院士学科分布及所占比例 表2
学科分类  总人数 女 所占比例数理部    164  10  6%化学部    147  9   6%地学部    166  6   4%生物部    198  8   4%技术科学部  239  7   3%工程技术学院 448  25  6%
  通过上表可发现以下两种现象:一是女院士所占的百分比很小;二是不同学科中,女院士分配不均。若把数理部归为基础科学,化学、地学、生物部归为应用技术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学院归为技术科学。女性人数及所占比例如表3所示。
  表3
学科门类 女性人数 占女性院士          总人数比例基础科学  10     15%应用科学  23     35%技术科学  32     49%
  可见,从事基础科学的女性所占百分比最小,三分之一以上的女性从事应用科学工作,将近一半的女性是从事技术科学工作,她们当中又有一半多的人(17人)集中于医疗卫生技术方面。
  3.其他高级科学女性介绍 在现代社会,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女性进入高级知识阶层的数目不断增长,比例不断提高。以我国为例。
  我国女科技人员数目逐年上升 表4
年代 1957  1988  1993  1994  1999人数 23万 296.9万 809.7万 988万 1020万
  美国女性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接受大学教育和训练最多的,在入学和获得学位数目上能与男子平起平坐。1997年美国大学毕业生中有半数以上是妇女。获得博士学位的白人妇女在1997年占25%,1998年已上升到44%。(注:刘芸影.闲话美国妇女一旅美随笔.环球巡礼.1999(7).)但是在自然科学各专业的教授和副教授中,妇女只占5%;女科学家、工程师只占总数的14%。日本为12.5%,德国为28.1%,法国为32.8%,英国1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为女性,女教授的比例为8.19%,但是理科的女教授只有3%。澳大利亚妇女占总人口的一半,但在有学士学位的人中妇女占34%,在博士和硕士中妇女占14.6%。1983年澳大利亚大学中每7名教授中才有1名女教授。(注:[苏]T.伊万诺娃.妇女在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国外社会科学文摘,科学学类.1987(5).)
  中国科学界的高级知识女性相对西方女性来说所占比例较高。这与中国政府一向重视男女平等,并不限制女性能力的发挥有极大的关系。最明显的口号:“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也能做到。”这种至上而下的解放就使得中国科技界的女性进步大于西方女性。在中国科学院,女性担任研究室主任的有186人,占11.9%,任课题组长的有514人,占14.8%。(注:唐亚辉.中国妇女百年奋斗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46.)在中国医学院,高级职称的人员中妇女占40%以上;在112项重点学科研究项目中,47.3%由妇女主管。(注:冯媛.中国科技女性队伍有长足进步.妇女之声.1995(8).)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220人中,女性占48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2874人中,女性占542人;获国家发明奖的180人中,女性占4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中,女性占105人;在专业工程师中,女性占19%,而英国为5%,美国为6.7%;(注:人民日报(京).1992-3-6⑤.)至1995年,在我国高校的正、副教授中,女性分别占总数的10.5%和21%。而在英国和德国,女教授所占比例分别为3%和5%。(注:吕继华,吕频.科技界女性“顶天立地”.中国妇女报.1995-7-11.)我国有20多位女性担任了大学的校长、副校长。(注:唐亚辉.中国妇女百年奋斗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46.)
  以上分析,分层次对科学界的女性作了简要的介绍,虽然是局部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些方面反映了现代女性从事科学研究的情况。
  二 女性在科学方面的价值取向分析
  科学研究离不开科学家的精神气质、个性和情感。也就是说,科学家的情感积淀,研究风络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研究成果。科学女性作为一个群体,她们的研究倾向、了解事物的特定立场及研究成果都与女性的价值取向不无关系,也是科学女性区别于男性的标志之一。
  1.何谓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主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价值取向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追求,表现为这个主体所信奉的而且影响其行为的价值标准。由于价值选择总是主体有意识地进行的,所以价值取向又与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价值观念是价值取向的观念形态,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它把人的精神、思想、意志融合为一个稳定的整体,对人们的社会活动起着行为导向或规范的作用。科学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必然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事实上,科学就是服务于人类的。可以说,科学就是由指导其发展的价值观念建构起来的。同时,价值观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进步,新价值观不断取代旧价值观。在一般情况下,主体的价值观念作为能够代表它的基本价值取向,对主体行动有着巨大影响,它调节并使主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
  女性价值意识就是女性把自身视为主客关系范畴时,女性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女性的情感、愿望和追求。包括女性主体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在科学活动中,与男性相比较,女性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女性在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对科学的至善目标给予特别关注。
  2.科学女性价值取向的形成 个人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代妇女“足不出户”是她们的价值取向。世界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女权运动的兴起,科学女性的价值取向在变化中形成。
  西方传统的女性形象中,懦弱无能受到歌颂,成就、能力、技巧似乎都为男人所专有。这种古老的偏见世代困扰着广大妇女,使妇女对科学望而却步。20世纪后半叶,不断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从政治运动、意识形态向整个文化界、学术界弥漫,并由人文、社会科学逐步渗透到自然科学。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从寻找这一所谓“女性在科学中相对缺席现象”的原因为起点,对科学活动中的性别偏见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我国妇女传统的价值观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学为核心,倡导“男尊女卑”的宗法观念。在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导引下,偶尔有几位女性在文学、艺术或科学中显露才华,但终未能形成主流。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思想的输入,中国女性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和超前的态势。一大批知识女性脱颖而出,这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女性,从男性和社会的认识和评价中挣脱,她们寻找自我的价值,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她们主动投入科学研究领域,并要求社会和他人尊重自我的价值,这是中国科学女性主体意识开始确立的体现。
  科学女性价值观念的形成产生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觉醒后就追求完善。科学女性正是在追求独立人格的过程中。她们的人生航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家庭走向社会,并逐步树立了这样一种价值导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强调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打破了由社会尺度规范自己的历史格局。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她们主动地寻找社会的需要;自觉地设定和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追求属于自己的,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工作,通过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方式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今科学界的佼佼者,如女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女院士及其他高级知识女性都可称作完美的女性。她们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成就昭示人们:只有获得事业的成功,女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尤其当今人类正迈向新的文明,这一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上,而且表现在文化观念上。它不仅要求人们能够充分、全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且要求具备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协调与群体、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每个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妇女来说还要摆脱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世俗观念。当人类社会踏入了智能时代,智能标准正在蚕食乃至部分地代替了体力标准对两性进行新的价值定位时,科学女性率先打破原有的角色规范。彻底抛弃了“女子无才便是德”传统的封建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由于社会为这些具有新观念女性的自由驰聘打开了通道,而她们优秀的素质又为自身的发展输入了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使她们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自身价值也得到了社会、他人的肯定。这样,科学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识由表面上升到本质,对科学价值的选择和评价由潜到显,不断扩展,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3.科学女性价值取向的表现
  (1)关心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命质量
  女性是生命的直接创造者和养育者,她所担负的人类自身生产的重任,使人类生命之流超出了个人生命的限制而绵延不绝。由于生命的生产和养育在女性的生存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女性对生命有着本能的热爱,这种热爱生命的天性,使女性有着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价值取向。
  从获诺贝尔奖的10位女性中看,除居里夫人外,就有6位女性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们在攻克和预防人类重大疾病并有效地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方面做出了贡献。两次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居里夫人发现了使癌症的治疗首次出现曙光的“镭”,这一发现轰动了世界。如果她申请专利,可获得巨额资金,但为了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镭”的好处,她毅然毫无保留地将这种技术公之于众;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医学奖的女科学家是格蒂·科里。1947年,她和她丈夫由于发现了糖原的催化转化过程而获奖。他们的工作澄清了以前关于供给生命活动能量的糖代谢知识中的模糊之处,揭露出肝糖转化成糖是涉及数种复杂酶的多重步骤的过程,他们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地运用至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治疗上。格蒂·科里还对儿童糖原贮存疾病作了重要的研究,认定这是由于缺乏某些酶而引起的遗传性疾病;罗萨琳·耶洛是继格蒂·科里之后第二位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的女性。她获奖是因为“肽激素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发明”。放射性免疫测定是将核医学和免疫学结合起来,测定血液中的微量物质。这是内分泌学上一种革命性的测试方法,可用以治疗像糖尿病等分泌失调的疾病。到1977年,这种方法不仅用来测定激素浓度,而且用来测定数百种维生素、病毒、酶、药物和其他物质的浓度,帮助决定人体是处于正常状态还是疾病状态。借助于这种高敏度的测定方法,医生们可以诊断一些过去无法诊断的疾病。这种方法还可被用来检测在癌症初期引起的病毒在体内的生命史。R.L.蒙塔尔西尼发现影响未成熟细胞之发展的分子——神经成长因子。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成长因子现已可以加速治愈灼伤,而且减少化学疗法和放射性疗法的副作用。神经成长因子本身已知属于一种称为神经营养素的因子家族,有助于减缓如阿耳滋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症等疾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有一天,神经成长因子也许可以协助治愈糖尿病患者的末梢神经系统损害,并防止接受化学疗法的病患遭此损害。G.B.埃利昂的研究成果不论在制药或医学上都有革命性的影响。她使器官移植成为具体可行的事实;她发明的药物治愈儿童白血症;她发展了的痛风和疱疹的疗法,使之不再对接受化学治疗的病人造成生命威胁;她发展出对抗滤过性病毒的第一种药物;她的研究为AZT奠定基础。而多年以来,AZT一直是联邦药物管理局(Federal Drug Administration)唯一许可适用于艾滋病患的药品。而比这些个别药物发展更重要的是,埃利昂改变了发现药物的方法。
  (2)对人类的温情,对生命的热爱
  着名的科技史专家萨顿说:“无论科学活动的成果会是多么抽象,它本质上是人的活动,是人满情激情的活动。”(注:乔治·萨顿.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 .北京:华夏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1989.38.)相对于男性科学家更注重对世界的理性审视和规律探求,女性科学家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例如,1934年,剑桥大学31名女科学家在其男同事埋头于“纯”科学时,对于英国失业人员的营养不良、科学军事化这些与科学相关的社会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然而,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二分法,将理性与情感、心灵与自然、客观与主观、公众与私人、工作与家庭等对立起来。这一系列的二元性把客观性、理性和心灵归为男性的,把后者归为女性的。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建立,学会的秘书长登伯格(H. Oldenburg)就宣称,学会的意图,是“要宏扬一种阳性的哲学……凭借这种哲学,男人的头脑可因坚实的真理而变得更尊贵”。(注:Brian easlea. Witch Hunting, Magic and the New Philosophy (Brighton,England. Harvester Press;1980).P70.)这种阳性的建制支持了一种特殊的科学观,即征服自然,支配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服务。这被认为是一项理性的事业,而女性与科学,似乎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就像水与阳光,虽对人类同等重要,却互不相属。女性是温和、柔弱、感性,而科学却是冷酷、严谨与理性,这种刻板印象使得一般观念中将女性与科学远远区隔。
  现代科技的发展,被奉为万能的科学不断地向人类、自然和社会展示出种种难题。例如,战时科学产生出原子弹、氢弹等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科学家利用人体进行生物武器实验和化学实验,化学工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臭氧层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传统的观念提出了有力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呼唤感情的介入。缺乏逻辑理性的推演固然难窥自然科学的堂奥,但若没有至情感性的心灵,也永远无法成为洞明宇宙真理的大师。只有理性和情感的充分合作,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只有情感和理性的充分交融,才能构筑起人类文明的大厦。印度大诗人泰戈尔(R Tagore)说:“完全按照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的思维,就好像一把两面都是利刃而没有把柄的钢刀,会割伤使用者的手。”(注:转引自托·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37.)
  女性进入科学领域,给科技界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女科学家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科技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她们的价值取向首先表现在其研究方向的选择上。一般来说军事领域的研究对女性毫无吸引力,而动植物生命、环境、生态平衡等问题更受女性的关注,她们主要致力于消除导致剥夺和破坏自然,有损于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研究。以中国女院士为例,在科学技术领域,一半以上的女性从事与生命有关的领域。
  作为生命的创造者,女性最早体验了人类最原始的情感——母性的情感,这种情感作为女性文化的一种原型,经过世世代代女性的重复和遗传被保存下来。因此,母爱是女性文化情感价值中最自然,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此外,由于历史上社会分工不同,造成女性生活的主旋律是家庭。与男性在社会中所处的利害关系、竞争关系相比,女性更具有宽容、同情、爱怜一类纯朴的人类情感。当女性进入科学领域后,她们仍把特有的情感价值注入科学界,而远离男性文化价值的功利性和理性的冰冷性,从而保存了未被男性功利所污染的最原始的人类天性和未经雕琢最自然的人类温情。正是女性特有的情感,奠定了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观察世界和经验世界的基础。除了科学研究要求的客观性以外,女性保持了其特有的直觉性。有一种追求主客体之间和谐境界的期待,用人格化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把周围的世界看作人的世界,看作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表证,并以情感为中介达到物我同一。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林托克(B. Mclintock)的研究就是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
  麦克林托克长期致力于玉米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在50年代初发现了玉米染色体中遗传因子的“转座”,但这一重要的发现却因为长期不为遗传学家共同体所理解而被忽视,直到30年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基因转座的重新发现,才使麦克林托克的工作重要性得到承认,最终因此而获得了198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遗传学共同体排斥她的原因之一是方法上的差异。这位女遗传学家以其独特的、与主流科学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在她的研究工作中,主体与客体,或者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不再截然分开。她强调人们必须有时间看,去“倾听”材料的说话,强调对生命有机体的“情感”,正是这种情感扩展了她的想象力:“凡是你能想象得出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够发现”,以至于,“每次在草地上散步时,我都感到很抱歉,因为我知道小草正冲着我尖叫。”(注:E. F. Keller,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 The Life and work of Barbara Mclintock, Freeman, 1983.)而这种对情感、对直觉、对和谐的理解力的强调,恰恰和标准的科学准则中要求的理性与情感、心灵与自然的分离相反。标准的“科学方法”把科学的东西等同于“真实”的知识,而这种真实的知识的性质是抽象的、逻辑严格的。而那些被认为是阴性的思维特征的直觉等方法,则被认为是不适当的。事实证明,女性独特的研究方法也是获取知识的一条正确的途径。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科学界弘扬一种女性眼光,即尊重女性的视觉感知、心理感受和思维评价,充分认识女性视角的重要性。
  显然,这并不证明女性缺乏科学所需的客观性、公正性,实际上,“客观性”、“公正性”与情感并不对立。科学家们缺乏或压抑情感并不是科学的要求,从公正、独立这种意义上看,科学研究并非是不动情感的。相反,最富有创造性的科学研究往往是满腔热情所驱动的。女性的这种情感性价值取向并不影响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还有助于消除理性的冰冷性。女性作为研究主体,以女性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改造世界,表达了女性自己特有的能力、特点及心声。也使我们揭开科学冷漠、疏离的面纱,看到了科学女性至情至性的真实面貌。她们的价值取向及取得的成就,或许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女性投身于科学研究,也可以使更多的人进一步深思女性在科学中的角色和地位。我们也有理由期望,科学将因更多女性的参与而受益,因为科学领域将注入许多从未开启的天赋,科学领域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值得考虑的,将因更多女科学家的加入而出现变动。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太原35~39,44D423妇女研究董美珍20012001当今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那么,科技界女性的状况如何呢?她们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表现及对科学的作用就非常引人注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科学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并指出随着科技文化意识的生态化重建,女性价值观念必然在现代技术建构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女性/价值/价值取向董美珍,1971年11月生,现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山西 太原 030006 作者:《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太原35~39,44D423妇女研究董美珍20012001当今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日益紧密。那么,科技界女性的状况如何呢?她们的价值取向的形成、表现及对科学的作用就非常引人注目。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科学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价值取向,并指出随着科技文化意识的生态化重建,女性价值观念必然在现代技术建构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科学女性/价值/价值取向

网载 2013-09-10 21:39:21

[新一篇]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高校知識分子的心理困境

[舊一篇] 試論科學的合法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