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可持续发展”一词在80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全球《21世纪议程》,旨在对“可持续发展”取得全球的共识、合作和政治承诺,以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保证人类拥有一个更加安全和美好的未来(陈耀邦,1996)。中国政府对于履行全球《21世纪议程》作出了承诺,并立即采取行动,1992年7月2日决定编制中国的21世纪议程。1994年3 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将其确立为中国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个指导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1994)。
      1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1.1 可持续发展问题通常被狭义地认为是环境资源问题, 有时甚至成为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代名词。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基于一系列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诸如:温室效应、臭氧层被破坏、动植物的灭绝、酸雨、荒漠化等而提出的,并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向全世界进行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概念本身的涵义已远远超出了环境保护的范畴。单纯从保护环境资源的角度去理解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则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可能会影响和阻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
  1.2  “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发展”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两个角度去理解。之所以提出“发展”,其重要意义就在于强调“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同时也强调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并不能代替社会的全面发展。发展是一项全面的和综合性的任务。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全面考虑与发展有关的各类因素的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可持续性”实际上是“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也可以认为是“健康发展”的标志。离开了“可持续性”,发展将不能长期进行下去;离开了“可持续性”,发展也只能是畸形的或不健康的。但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可持续性”仅仅是“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解决了“可持续性”问题,并不意味着同时解决了“发展”问题。解决发展问题还需要做其它方面的努力。事实上,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包括控制人口增长,着重解决的是“可持续性”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虽然它们可以保证发展的“可实现性”,但是它们对“发展”本身所起的作用并不大。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单纯重视保护环境资源或控制人口并不能全面地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1.3 既然发展是综合性的, 那么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素问题。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但是从宏观上看,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为四个方面,即:人口、环境(包括资源)、经济和社会。这些要素不仅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它们各自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单纯某一要素的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而应该是指各要素之间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它们之间的有机结合。要素的独立或非协调发展通常是不可持续的。
  1.4 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对人类社会而言,无非是“生存”和“发展”两大问题。在这两大问题的关系中,“生存”是基础。没有生存也就谈不上“发展”。相反,生存问题解决以后,人类必然要追求“发展”,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生存问题上,最直接的要属人的吃饭问题。随着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全球开始面临人口超越生态容量的威胁(乔晓春等, 1989),为此人类社会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以保证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对资源的毁灭性掠夺,不仅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将最终使其达到增长的极限,影响到发展问题。
  1.5 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和前提条件。 只有保证持续的经济增长,才可以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要注意的是,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世界上的很多经验都已证明,经济的增长并不能导致发展,即二者有时是不同步,甚至是相分离的,从而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人口研究编辑部,1996)。这也说明:持续的经济增长只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同时也说明: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谈不上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增长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条件。
  1.6  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或终极目标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或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这一点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和人的福利的增长。以往我们经常把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目标,忽视了人类的需要。最终的结果是: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是诸如贫困、教育、健康、就业和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为此,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必须重视解决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最终达到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目的。
      2 对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认识
  2.1 人口问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我国人口多, 不是指我国有12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是指相对于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对于社会经济实力和条件,我国人口是比较多的;我国人口素质低,也不是与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比所得出的结论,而是相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看,人口素质还相对较低。遗憾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关于中国人口数量多,人口素质低的论述,大多是绝对的。可持续发展要解决的是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问题,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口问题时,也必须从人口与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是否相适应、相协调来考察。因此,人口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人口发展与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相适应的问题。如果相适应就不存在人口问题;如果不相适应则意味着存在人口问题,不相适应的程度通常标志着人口问题严重的程度。
  2.2 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 从与可持续发展要素之间的关系看,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人口问题,即: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中国计划生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人口数量,或称人口规模问题;提高受教育水平、改善卫生条件,解决的是人口素质问题;人口结构不仅涉及性别、年龄结构,也涉及人口的婚姻、民族、就业、在业人口的职业、行业结构等;人口分布问题指的是人口在地域、城乡分布上是否合理,人口流动与迁移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等。由于无论从客观上还是从主观上,中国人口的数量问题都显得过于突出,从而掩盖了其它人口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其它人口问题已开始被提到议事日程,有些问题可能会成为新的热点问题。
  2.3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本身隐含着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往往更侧重于各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而“持续发展”更侧重于发展的纵向联系。但是,无论是协调发展,还是持续发展都不可能单纯指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因为横向和纵向联系是缺一不可的。以往我国人口学界常用“人口与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一词,这里面实际上也隐含着时间上的协调发展,即持续的协调发展问题。相反,可持续发展同样隐含着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的关系,即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无论是讲协调发展还是讲持续发展,都不是单纯指横向或纵向,而是二者的统一。虽然用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涵义上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是它们的侧重点却有所不同,从问题产生的背景和表述的直观性上看,用“可持续发展”可能更好一些。“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反映的是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反映了人口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其它要素相互协调的发展。
  2.4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察人口问题,不仅要关注协调性, 更应该注意它的可持续性。要明确:解决人口问题必须有长远的观点,短期的、权宜的、功利的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办法往往是错误的,这不仅无益于解决现实问题,甚至可能会给今后带来更多、更严重的问题。由于人口运动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惯性,那么从人口发展规律上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现实表现出来的问题,从长远看可能并不成为问题,或者并不是严重的问题;相反现实不成问题、或并未表现出的问题,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比较严重的问题。人口运动的特点往往会表现在:当你已亲自意识或感受到问题存在的时候,你已经丧失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中国在人口问题上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思想也正是我们以往考虑问题和制定解决问题的对策时最为欠缺的,也是我们时常感到事与愿违的症结所在。
  2.5 可持续发展是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指导思想。 中国人口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人口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问题的不断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正朝着多元性转化。不同的人口问题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表现的程度也不同。当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时,往往人口问题表现的就比较突出(比如象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当一个国家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育率达到了比较低的水平以后,年龄结构出现高龄化,老龄问题相对就更严重一些(象目前的发达国家)。但是无论不同阶段上主要矛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怎样变化,解决任何人口问题都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不仅要考虑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要考虑代际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即代际间的公平问题。这一点在解决人口问题时尤为重要,因为人口在代际间的周期性运动很容易导致人口压力或人口问题的代际转嫁。其原因是:在特定阶段上解决某一类人口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人口压力,虽然在某一代人身上问题得以缓解,但是很可能会出现同样程度的人口问题却以另一种形式转嫁给了下一代。这实在是不能称为解决问题,只是在转嫁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可取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恰恰是为了避免后代人的发展潜力被前一代人所破坏。遗憾的是我们很少从代际关系的角度来对以往的决策和行动进行检讨。
  2.6 人口问题实际上是指人口与环境资源、 与社会经济是否相协调、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是在处理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中,以往的理论则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人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相适应,即单纯强调人口一方要适应经济一方。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因为由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而表现出的人口问题,是双方的相互不适应造成的,不能把这种不适应全部归因于人口要素。倘若经济能发展的快一点、生产力水平再高一些,我国人口与经济的矛盾也不致于象现在这样突出。这里需要提醒人们注意的是:人口问题的罪魁祸首并不是人口本身;解决人口问题也不能只拿“人口”来开刀。在我们已经用实施计划生育的办法对“人口”动了“大手术”以后,可以说中国从“人口”角度解决人口问题已经做了相当大的努力。如果说目前仍有一些人口问题没有解决,或今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的话,则更多地需要在非人口学要素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遗憾的是,至今为止,很少有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需要从经济、社会和制度等方面入手,以致于无任何有效的办法和措施从非人口学角度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其最终结果是,不仅老问题没能得到根本的解决,新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2.7 要正确理解和摆正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以往的理论在认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中,总是把人口放在一个从属的地位上,不仅人口发展要适应于经济发展,而且控制人口增长、解决人口问题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发展经济。似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人只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存在的。到底谁是目的,谁是手段?发展经济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人的需求的满足、人的福利水平的提高,即人的全面发展。这里发展经济只是手段,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才是目的。以往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阐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时,则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今天,似乎我们已经忘掉了这一目的。但是西方学者们在讨论可持续发展时则把我们以往的东西捡了回来,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为了改善人的福利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虽然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初期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上,我们可以把主要注意力和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则不是某一阶段上的战略,它是一项长期的、跨越几代人的战略。在这样一个战略中,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2.8 如果把人口、环境和经济三者按性质进行比较的话, 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具有共同的特性。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利益驱动。对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具体部门来说,无论国家是否主张发展经济,它们都会自觉自愿地去想办法、找出路增加生产,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得到尽可能多的经济收入。但是,在保护环境和控制人口的问题上,企业、部门或基层地区对此则无利可图。它们自身对保护环境、控制人口没有多大的兴趣;相反可能还会影响它们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收入。虽然人口问题、环境问题与企业和小集团的利益关系不大,但是它却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利益,它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家对解决人口和环境问题有兴趣,从而这些问题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因此,人口与环境属于国家级的问题。如果说发展经济靠的是“看不见的手”的话,那么解决人口和环境问题必须使用“看得见的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强制执行,以保证有关政策在企业、部门和基层得到落实。这就是为什么解决人口和环境问题要比推动经济发展更为困难的原因。中央把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并于1997年召开了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座谈会,也是基于二者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性。
      3 对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3.1  中国计划生育的初衷是通过控制人口增长来解决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缓解人口增长给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经过20余年的努力,计划生育取得了显着的成绩,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生育率开始低于更替水平。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给中国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的压力。在这一点上,计划生育功不可没。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金融体制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上,并把中国经济的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归功于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但是也不应该忘记,没有20多年前开始的计划生育,中国可能要比现在多两亿人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会象现在这样高,也不会有现实这样稳定、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改革的成绩也不会这样显着。可以说,中国的计划生育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尽管如此,中国人口数量的压力并未完全解决,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首先,人们的生育意愿与国家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现实的“低生育率”很大程度上是在行政干预下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其次,中西部地区的生产力水平相对还比较低,人口与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的矛盾仍然很大;最后,计划生育在微观层次上的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比如计划生育服务、生育健康、工作方式和方法问题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计划生育仍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3.2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的理论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口发展不仅要在时间上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要求在空间的要素上具有协调性。从人口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协调性上看,中国人口相对于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仍然显得十分庞大,因此继续控制人口增长还是十分必要的。从可持续性上看,一代人的人口数量变化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人口结构的变化。为了避免过多的问题转嫁,应该坚持人口适度控制的原则,因为生育率过低并不是一件好事。中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生活资料还不可能满足过多人口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相对于生产力和生产条件,还必须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之更好地与初级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3.3 从人口问题的性质看,计划生育不可能解决一切问题。 因为产生人口问题不是单方面的,从而问题也不可能只从人口方面,即通过计划生育来解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解决人口问题必须具备全面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计划生育只能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计划生育也只能解决某一个阶段上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也随着人口增长这一单方面问题的不断解决,作为从控制人口角度解决人口问题的狭义的计划生育工作任务也将要完成。必须明确的是,中国人口问题虽然由于计划生育的开展有所减轻,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或全面的解决,换句话说计划生育并不能解决人口的全部问题。一些新的人口问题将会表现的越来越突出,很多是计划生育管理权限以外的问题,必须由一些具备新职能的机构来考虑和解决。由于人口运动在时间上、在代际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时,将新老问题通盘考虑,即解决老问题时避免带来更多的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必须以解决老问题为基础和前提。为此在现阶段,即新老问题转换阶段,全面协调和解决中国人口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3.4 虽然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使命并没有结束, 但是在以“低生育率”为标志的计划生育工作新阶段上,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在方式、方法和内容上都应该有相应的转变。在这方面国家近几年提出了推广“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等一系列新思路,这对转变各级计划生育部门领导和干部的观念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努力改变的还仅仅是观念,而在改变观念的过程中缺少对工作内容、具体管理方法和方式的相应改变,从而使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总是感到,计划生育的新思路和具体工作要求之间仍有相当大的距离,很难把二者统一起来。由于存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所以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则需要改进与宏观思路不一致的微观工作内容和方法,真正使计划生育工作既能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又能适应于低生育率阶段工作的客观要求。
  (收稿时间:1997—10)
人口研究京1~6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乔晓春19981998人口问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国的人口问题也不单纯是数量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是相互涵盖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人口问题不全是人口因素造成的,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不能仅从人口因素入手。人口控制不能单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善人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人口问题属于国家级问题,必须由国家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去解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成为现阶段中国计划生育的新的理论依据。Some Considerations on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Population problems are the relative rather than absoluteones, and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s are not merely thequantitative ones.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nent andthat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re overlapping while withdifferent emphasis.Population problems are not exclusivelyresulted from demographic factors, hence can not be dealtwith only through demographic approaches. Population controlmust not be solely for the purpose of cconomic development,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human- centered, with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human welfare and enhancing lifequality of people.  Population problems are those at thecountry level,hence must be dealt with by the country's government with a"visible h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the socialist preliminary  stage  theory  are  thenew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current family planning in Ch-ina.      乔晓春博士,1958年6月生, 现任《人口研究》杂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系副主任。  Qiao Xiaochun,born in 1958,Ph.D.in demography, is editorinch-ief of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Demo-graphy Department,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作者:人口研究京1~6C5人口学与计划生育乔晓春19981998人口问题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中国的人口问题也不单纯是数量问题。可持续发展与协调发展是相互涵盖的,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人口问题不全是人口因素造成的,因此,解决人口问题也不能仅从人口因素入手。人口控制不能单纯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改善人的福利,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人口问题属于国家级问题,必须由国家出面,用“看得见的手”去解决。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将成为现阶段中国计划生育的新的理论依据。

网载 2013-09-10 21:35:06

[新一篇] 憲法在社會轉型中的地位與作用

[舊一篇] 對中日韓高校招生制度的比較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