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评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系统深入地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方法以及相关难点、焦点和争论问题,已经成为在我国构建一套科学、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方法体系的当务之急。
  一、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综述
  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估问题与自然科学、科技评估制度的形成密不可分。美国是最早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国家。20世纪初,美国成立国会服务部,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一般认为是科技评估的雏形。目前基本仿效美国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国家有:瑞典、德国、丹麦、荷兰、澳大利亚;部分借鉴美国科技评估的国家有瑞士、匈牙利、墨西哥、俄罗斯等。这些国家的科技评估是以定性分析为基础,定量分析为手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评估的一般步骤分为项目论证和筹备阶段、基础准备阶段、数据资料收集和分析阶段、汇总阶段。
  与自然科学界类似,国外人文社会科学关于评估的研究与运用,最广泛采用的是专家同行评议的方法。学术研究中的同行评议制度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首创聘请同行评审投寄给皇家学会《哲学会刊》的文章。美国是第二个采用这种办法的国家。20世纪50、60年代专家评审制度在美国被广泛接受并大力推行。同行评议后来被用于决定研究经费的分配。从1950年以后美国联邦政府预算通过这种程序资助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这种制度也被看成是促成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实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但由于同行评议中主观因素的作用,有些评价很难保证客观性,20世纪中期以后,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界普遍呼吁更为客观的评价标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对如何科学合理地借鉴科学计量学成熟的方法的研究随之兴起。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界已有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和法国国立科学技术研究所等几项着名的统计分析研究机构。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相继研制成功了《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这可以说是用文献计量学评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开端。1972年,法国国立科学技术情报所也建成了可以用于人文社会科学检索的数据库,它可以检索除史学以外200万件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据。欧洲其他国家用科学计量分析方法评估人文社会科学的情况也非常普遍,如芬兰赫尔辛基大学1999年借助SCI和SSCI数据对其心理学系进行评估,比利时林堡大学用SCSI评估社会科学机构,等等。
  近年来,日本在人文社会科学界采用了以国际比较进行评估的方法,如国际间人力资源比较、研究费用比较、学术论文在国际上出版数量的比较、国际合作研究的比较、接受留学生和外国研究人员的比较等,这些评估指标对推动日本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起到很大作用。而欧洲一些国家(如芬兰、瑞典等)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估,比较注意对项目协调人的作用、项目对研究者所提供的学术训练、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合作网络、项目成果的客观性和适用范围等方面的考察,进一步丰富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和实践。
  我国全面系统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时间并不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评价机制,研究评价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设计指标体系,介绍了许多国外的评价理论与实践。
  从评价对象角度看,国内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较多、又相对比较成熟的问题和领域,是关于成果评价的研究。成果评价研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2年前后到1993年左右,为自发、分散研究阶段;第二阶段从1994年前后至现在,为有组织、系统研究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社会科学管理界就开始讨论和研究成果评价问题。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夏禹龙主编《社会科学学》、陈建坤等主编的《社会科学科研管理概论》、张武主编的《社会科学管理理论与实践》,在有关章节论述了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原则、标准尺度、评价指标、评价系统和程序等问题。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为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立项开展研究,标志着成果评价研究进入有组织的系统研究的开始。199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和发布了院科研局课题组和新闻所课题组从不同角度和思路设计的两套《社会科学成果评估指标体系》,为社会科学成果评价提供了比较公正客观、操作简便的评价指标体系。科研局课题组设计的成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专着、论文、研究报告、译着、学术资料、工具书等六种最常见的成果形式的分指标体系,较好地扩展了同行评议的功能,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后来被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指定作为社科基金课题鉴定结项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在全国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评奖中使用,成为国内被社会科学界普遍认可的、较具权威性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199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的卜卫等编着的《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价》一书,不仅从哲学价值理论的高度探讨了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判断问题,而且从技术层面提供了较为有效的、公正的和易操作的成果评估指标与体系。这本着作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的主要疑问,如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能否量化的问题,人文科学成果的主观性特征是否适用客观的方法评估的问题,以及评估成果指标是否会限制研究者的创造性等问题,都做出了比较科学的解释与回答。其设计的成果评估体系只以论着本身为评估对象、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的一些原则(主要是不以课题来源评成果、不考虑媒体的报道和评价、不承认所谓“核心期刊”、不以评奖论英雄等),至今对规范和完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仍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问题仍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有很多文章发表,其研究也受到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以及各学术单位的重视和支持。
  除了成果评估以外,随着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发展的需要,对相关学术机构评价,特别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大学排名日渐兴起。大学排名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和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成为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此外,对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的界定和期刊影响力等问题的研究,对学科、人才发展状况评估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发表,这些研究拓展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从评估手段或方法角度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自然科学借鉴而来的同行评议制度已广泛运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规划、项目鉴定与成果评奖中。同行评议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本领域专家的学术判断力和经验的作用,可以避免或减少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精确而产生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特别适用于一些难以量化的成果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往往受评价者主观意志的影响和专家知识、认识水平的局限以及评价过程中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容易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同行评议的局限和困惑,后来成为将文献计量学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之中的一种无形的推动力。
  我国对使用人文社会科学文献检索系统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学术评价的重要性的认识是比较晚的。较大规模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计量学研究约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建立的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数据库和引文数据库,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承担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等,都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再认识
  目前,国内对国外社会科学整体状况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其研究中也涉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介绍了一些国外的做法与经验,但这类研究一般较为零散,不够系统,特别是部分学者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际管理工作不够熟悉,其研究和介绍的针对性略显不足,与我国社会科学评价的实际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距离。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有关全面系统深入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的着作,国内尚属罕见。从理论角度一般地探讨评价的基本认识、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从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标、评估动机、评估效果检验、评估效果利用、评估程序等诸多视角,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估这个十分丰富的系统进行的研究,还显得非常不足;从哲学视角阐述社会科学的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也较多,但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进行多学科和跨学科多种理论的综合研究的较少;对社会科学评价活动存在的问题,如学风建设、规范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等,讨论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的文章也有不少,但大多缺乏从细微之处所作的实证研究和以此为基础的深入的理论分析概括。
  其次,我们尤其缺乏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出发,尤其是从科研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准确梳理与总结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难点,以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既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的实践活动,又是具有较强的思想探索性质的理论研究活动。因此,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研究,特别要注意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流于空泛的讨论抽象的评估理论,又要注意从评估管理的实践活动中总结概括出科学的评估原则;要将历史的和逻辑的研究结合起来,要注意继承中国传统中那些行之有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也要注意吸收国外最新的文献计量学的一些方法。目前,在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的深入认识基础上,我们急需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也即从人文社会科学评估与管理的具体案例入手,对一些具体评估方法、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研究。
  最后,人文社会科学评估是一个包括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目标、评估动机、评估效果检验、评估结果利用、评估方法、程序、指标等内容丰富的大系统。我们现在亟需在对有关评估的基本认识、方法以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在对20世纪以来国内外诸多学科中关于学术评价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回顾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对构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理论、方法和评价活动的学术规范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而进一步拓宽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范围,探索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和学术评价规范体系,以丰富和完善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的研究。除此而外,对国内现有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估研究的梳理、总结、概括,对学科发展、学术机构、学术期刊、学术经费等评价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社会科学发展政策、社会科学管理与决策的评价问题的研究,均很有必要。这些问题也是目前社会科学界评价问题研究的薄弱环节和空白之处,其选题和研究本身,在某种程度上就具有创新意义。
  具体来讲,就目前国内对社会科学评价问题的研究而言,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其不足和薄弱之处主要表现于以下几点:第一,研究科研成果评价的相对较多,而对课题研究、学科建设、学术机构、学术刊物、科研经费、科研人员、社会科学管理与发展政策等评价的多领域的系统研究相对较少,有的问题很少有人涉足。第二,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同行评议、文献计量学)、从哲学视角探讨和阐述问题的较多,而从多学科、跨学科、多视角进行综合研究的较少。第三,理论研究的成果抽象思考的居多,而将评价理论研究与评价活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较少。一些理论分析的结果脱离评价活动的实际,政策建议和对策研究缺乏操作性和有效性。第四,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际问题的研究,一般性地发议论的多,开展深入细致的实证研究的少,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深入的理论分析与概括更少,实际问题研究缺乏理论思考深度。第五,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和介绍的成果较多,探究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与管理自身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少。第六,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既有关于国内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也有关于国外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成果,但将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比较研究和分析的相对比较缺乏。
  三、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问题意识及创新性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至今没有建构起一套公认的评价准则和评估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人文性、历史性、独特性、创新性特点,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广泛性、差异性等特征,决定了要制定一套科学和公正的人文学科评估体系,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而准确梳理、总结与探讨人文学科评估中的难点或令人困惑、争论不休的问题,有利于在人文学科评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中,找准问题,建立正确的“问题意识”,从而为正确解决问题提供探索性方向和启发性思路,这对深化人文社会科学评估问题的研究,对探索构建真正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评估理论和学术规范,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意义。
  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难点问题或困境,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与解决,是建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估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例如,如果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应该是以寻求共识性价值判断为目标的话,那么我们如何以这种评估原则来评价那些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凝聚于一体的评估对象呢?同样,这种规范的、以共识性批判为基础的价值认定方法,如何评价与其评价方法会相互冲突的创新性价值?科研管理中的主观化、实用化、行政化,以及计量泛化的非学术评价因素,如何能与那些符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本性的纯学术因素的评价相互协调?也即我们如何合理解决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建制与学科主体性的正常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问题?诸如此类问题,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从科研管理实践中产生的具体问题出发,准确梳理与探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遇到的关键性难点问题,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可行性的论证原则和启发性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第一,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如何清楚定位“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层次与本质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这是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的最基础的认识,也是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估体系、评估准则与评估指标等问题的“原点”问题。
  第二,确立科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范式或评价标准,是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性问题。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面临诸多评价标准间的冲突,如定量标准与定性标准、学术标准与非学术标准、创新性标准与规范性标准、价值标准与科学标准,等等,这些不同标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决定了寻求不同标准间的“合理张力度”及建立“共性标准”的困难。另外,如何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协调以上不同评价标准的冲突,以确立一些统一的标准,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方法问题。目前,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两种基本评价方法(同行评议和文献计量方法),同时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同行评议方法的局限和困惑突出表现为:如何最大程度地减少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对评价活动的影响?如何避免诸多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如专家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等所造成的评估的片面性问题?有人提出对遴选专家及评估专家的反评估问题,那么,我们又如何解决反评估的客观性和标准问题呢?关于用文献计量方法评估人文学科的研究,更是争议颇多,诸如:文献计量分析法对人文学科的特点考虑不够,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学科的本土化特点考虑不够;人文学科评价涉及价值判断、时间——历史判断和性质判断问题,而这些非单一性的指标是无法用一种单一的量化指标来涵盖的;文献计量法本身存在的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合理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评价问题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
  第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建立中的难点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如何正确解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目标的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矛盾的问题;如何实现政府评价和民间评价的和谐共存、过渡或转化的问题;如何保证评价中介机构的非功利性目的;如何建立公开公正的评价监督机制问题;等等。
  评价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多个层面展开创新性研究。我们要在宏观理论研究的层面,系统研究和阐述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不仅从哲学层面思考社会科学的评价问题,还需要梳理和阐释科技哲学、科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形成和确立的影响,从多学科、跨学科视角研究和概括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在中观和微观层面,不仅讨论科研成果的评价问题、同行评议及文献计量学运用中的评价问题,还需要拓宽领域,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术机构、学术刊物、科研经费、社会科学发展政策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的评价问题。目前,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估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创新性方法,包括一些创新性指标体系、创新性评价程序等。我们应对这些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的创新性思想和创新性评价方式(如代表性学术论着制度、评议人信用评价、学科积累指标、学科个性指标、学术创新价值指标)进行具体分析,既探讨这些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也分析其在理论认识和实践建构中存在的缺陷。
  此外,在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的结合上,还特别需要将国内研究和实践与国外的相关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展开深入系统细致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积极探索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相适应的多元化、本土化的评价理论与方法。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京42~47C1社会科学总论韦莉莉/孙晶20072007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理论与方法
文章在对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从科研管理实践与评价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角度、从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系统的整体及部分的研究出发,剖析了目前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文章指出,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中建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可以为解决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评价问题提供探索性方向和启发性思路,这对深化人文学科评价问题的研究,对探索构建真正适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与管理的评价理论和学术规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作者: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京42~47C1社会科学总论韦莉莉/孙晶20072007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理论与方法

网载 2013-09-10 21:33:13

[新一篇] 人文學科與公眾知識分子

[舊一篇] 人文科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