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性质的再认识:超越交易费用标准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 (2000)03—0084—06
  新古典理论由于简单地将企业视作一个生产函数,从而未能认识到企业所扮演的社会性角色以及企业内部或企业与外部的联系问题,同时也无法对企业的出现及性质进行解释,从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将交易费用引入对企业的分析,超越了新古典理论的缺陷,但由于过分强调交易费用标准而产生了企业与市场简单的两分法,从而造成了对企业认识的不完整性。
      一、现代企业理论对于企业的认识:市场与企业简单的两分法
  企业组织的性质、效率和规模是由什么决定的?这方面的最早开拓者是科斯。如果我们将企业理论定义为一门解释企业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企业内部组织的经济学意义的学说,那么科斯1937年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则是企业理论的首创性论文。科斯认为,“企业的显着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Coase,1937), 企业的出现一定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差别就是企业出现的原因,企业的性质就是出于交易费用的节省而对市场的替代物。
  科斯关于企业与市场相互替代的观点得到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继承与发展,构成了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企业最基本的看法,即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机制,而交易费用标准是评判企业与市场机制效率的中心(甚至唯一)标准。按照这一思路,事实上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企业与市场可以完全隔离开,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当其中一者的交易费用较高时,就出现了另一者的替代形式。这种以交易费用为标准的对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成为贯穿当前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的认识与分析的主要线索。
  从这种企业与市场的两分法,必然得出处于市场与企业组织这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组织之间的形式并不常产生,且不稳定( Williamson,1985)。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交流的便利,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网络化组织、具有固定关系的分包制以及特许经销等方式的大量出现,表明市场与企业组织之间的中间形式不但常见,而且稳定,日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经济组织形式。这是当前企业理论所无法很好地解释的现象,因为这种理论基调是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是相互替代、相互对立的,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和可测的。
  事实上,市场和企业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这种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最终导致了企业间复杂易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黄泰岩、牛飞亮,1999),也就是说,企业组织与市场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边界。
  因而,有必要对企业的性质进行再认识,现代企业理论说明了一些问题,却无法说明另一些同样重要的问题。“经济组织的问题各式各样,绝不只是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所造成。从交易或监督的角度研究企业理论的做法,可能已经大大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在既无交易成本也无监督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也会存在,即使其组织形式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Demsetz,1988)
      二、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性质认识的不完整性
  现代企业理论对于企业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作用的认识的局限性,并非是市场或企业组织内部不存在交易费用,而在于其逻辑概念上的混淆,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功能不完全相同的经济组织,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在科斯提出市场与企业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协调交易的机制或制度,企业的显着特征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的着名命题时,事实上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假设前题,即市场与企业具有相同的特征与性质,否则两者不会发生“替代”或完全的“替代”现象。在我们认识这种“替代”现象之前,有必要提出一个问题:企业与市场是否具有相同的特征与性质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种“替代”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用科斯的这个命题就会导致理论逻辑上的混淆,因为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是无法进行比较,至少是无法替代的。
    1.市场的特征
  我们谈及市场时,往往是与价格机制相联系,而价格的存在是因为市场中存在着分工与交易活动,因为如果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自给自足,也不需要交易其生产的产品,这种产品就无从确定其价格,也没有必要确定价格,产品价格的确定是为了使交易得以顺利进行。从而可以看到,对分工生产活动之间的交易进行连接与协调是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首要功能。具体地讲,市场具有以下特征与功能:将信息通知潜在顾客,该信息表明有可供出售的货物或服务及其价格、质量和数量;通知供应商存在着对其产品的需求;与产品或服务的交换相关的财产与契约承诺等等。
    2.企业的特征
  按照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与市场是同时存在的,有市场,必然有企业,如果没有企业的存在,市场中的产品无从而来,从而也就没有人们对产品的消费活动。因而,企业是市场的微观生产单位,被抽象地看作是一个生产函数。新古典经济理论虽然没有探究企业由何而来的问题,但是,它却告诉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企业首先是一个生产性的经济单位,怎样对产品的生产进行集中管理是其基本特征。
  具体地讲,企业具有如下特征:
  (1)企业是若干环节的组合体
  企业具有生产功能,它有生产要素的投入环节,有产品的生产(或加工)过程,有产品的销售环节,这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了完整的企业运作活动。即使只包含一个人的企业也具有这种结构特性与功能,只是要素的取得方式(例如劳动力是自我投入,不需购买)、如何组织生产与多人企业略有不同。
  (2)企业活动建立在市场活动的基础之上
  企业功能的实现,与市场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要素的获取与投入以及销售是通过市场而得以实现的,也就是说,企业生产活动的两头存在着与市场的交易活动,这种交易活动的实现与否及效率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活动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效率高低。
  (3)企业内部存在着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功能
  企业内部存在着对投入要素、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组合与管理功能。如果将企业的活动简单地细分,可以发现,它是由众多的专业化分工活动所组成。但是,企业内的分工活动与市场中的分工活动所不同的是,这些分工活动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联结,而是通过一定的结构与方式聚集在一起,这种联结与聚集方式既可以使不同分工活动之间的关系简单化、顺畅化,也可以产生某种联结与聚集效应。前者类似于市场对市场分工活动的协调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与企业可以是两个对分工生产活动相互替代的机制;后者具有系统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系,即1+1>2的性质,也就是说, 企业具有比单个分工生产活动简单联结或聚集较大的优势,它可以产生一种系统集成放大的作用,这也许在一定意义上隐含着企业作为一种生产性经济单位之所以出现与存在的原因之一。
  (4)企业功能的各构成部分决定着企业的结构特征
  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的投入方式与组合方式决定着企业的产权结构,即谁是雇主谁是雇员,从而也将涉及到不同劳动要素投入的控制与激励问题;物质要素(如原材料等)的性质决定着这个企业在整个市场生产活动中所处的环节,要素投入数量决定着企业的规模;企业内部生产环节中人员通过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从事不同的分工活动又决定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原料的采购与产品的销售方式也决定着企业的结构与规模(例如是通过市场采购、自己销售还是与其它经济单位通过某种方式联合供应或销售等)。
    3.现代企业理论对企业认识的片面性
  在认识了市场与企业的特征之后,我们可以看出科斯的“市场与企业互相替代”命题的片面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由于利用市场交易费用相对较大而导出企业存在的必要性,那么将这个观点颠倒过来,即认为企业内部的组织成本相对较大而导致市场存在,同样能够成立(Alchianand Demsetz,1972), 而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事实上,只要承认在市场与企业中同时存在着交易费用,那么科斯的这个观点则存在着同义反复的嫌疑,他是这样阐述他的观点的:“假如……各种交易可在企业内部以少于通过市场进行同样交易所花费用来组织,企业在经济体制中就有了某种作用。当在企业内部组织追加的交易的费用超过了通过市场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企业的规模便……达到了极限。”科斯将之称为“显然正确的命题”(Coase, 1988)。
  第二,由于忽视了企业是作为一个生产性的单位而存在的事实,从而导致了科斯理论的另一个片面性,即认为市场可以在没有生产活动的环境中存在,而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在企业组织并未出现之前,市场中也存在着一个分散化的个体生产单位,企业是通过某种机制从这种分散化的生产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市场本身并不能生产,它只能将生产活动联系起来。
  第三,虽然科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组织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从而可以对市场进行替代,但却没有研究外部市场条件变化时,企业结构与规模如何变化。这是因为,现代企业理论以交易费用为其中心概念,从而决定了它采用的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它主要比较研究不同规制结构或不同经济组织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属于一种静态比较方法。而企业组织既然是分工的产物,其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性优势上,分工的动态过程将对企业组织产生一定的影响,外部环境也将对企业生产因素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决定了企业组织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组织具有动态特征,其效率也将是始终变化着的。因而,任何对企业组织性质及效率的认识,都必须结合一种动态的方法进行,而这在现代企业理论分析方法下是无法达到的。因此,需要从科斯的静态观点转向一种动态的观点。
  如果我们对科斯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这种感觉就更明显了。在科斯看来,企业之所以出现并替代市场,是因为企业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换个说法,如果市场中的交易效率提高,那么企业对市场的替代程度就会减小,也就是说,当交易制度或交易条件改善时(比如,法律的完善、交通通讯的发达、交易方式的完善等等),将导致市场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规模将会相对减小。但这和现实经济发展不相吻合。钱德勒曾经用大量实证资料对现代企业组织代替古典企业组织以及现代企业规模的发展进行过研究,认为这种变化是建立在市场规模扩大,尤其是技术、通讯、铁路、运输等交易条件极大改进的基础上的(钱德勒,1987)。虽然企业涉足的生产领域在不断地变化,但规模却在不断地膨胀,而这与科斯的理论隐含的思想是不相一致的,从而,完全简单地以交易费用概念是无法对此进行解释的。如果我们在此继续沿用科斯的标准,把企业规模的扩张简单地归为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而引起的市场交易复杂化,企业组织规模膨胀是将市场交易内在化的结果时,就难以全面理解现代企业发展之初其规模的膨胀为何如此迅速、如此急剧地变化。我们需要知道,当企业外部条件变化时,企业规模是变小呢,还是变大,或是保持不变?这种现象背后是否还隐藏着某种更深刻的原因?
  由此,如果完全沿用交易费用标准是无法完全解释清楚企业的出现与性质,必须对以交易费用为分析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加以理论突破。
      三、对企业性质的再认识
  企业与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主要体现在:内部都有专业化分工生产活动,内部都有交易活动。略有不同的是,企业是在市场中生存的,市场同时为分散化的个体分工生产活动与企业分工生产活动提供协调,而企业内部的交易是一种在行政权威指导下的内部交换;但更重要的是,企业与市场并不具备完全的同一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显然是作为将不同投入要素与不同分工生产活动通过某种方式组织起来的生产性经济单位而存在的,其内部虽然存在着使不同分工生产活动之间关系得到较易协调的作用,但这种协调是通过与市场不同性质的方式,并通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而实现的。另外,即使是从事协调管理的人员本身也是在企业内部从事着所限范围内的专业化生产活动。从而,企业具有显着的专业化生产性特征。
  2.企业的生产性特征与市场相比,一个很大不同在于资源管理要建立在搜集企业内部与外部市场的信息,以及与内部员工沟通等过程上,从而具有主观与客观相结合、有意识有方向的决策与协调特征,这一点与市场的完全自由的协调本质相区别。
  3.企业内部的生产与交换并不是市场中分散化的个体分工单位的简单聚结。市场中分散化个体的专业化分工生产,其递增报酬对生产率的提高受个体劳动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或学习效应递减的影响(杨小凯,1999),从而这种个体生产率的提高程度,与把若干分散化个体置于企业之内进行集中生产要小得多。因为,企业内部除个体专业化生产之外,还存在着利用个体的效应进行集中创新的可能性。
  可以看出,企业是可以产生交易与生产两方面效应的某种联结方式与结构。企业一方面具备着市场本身所无法实现的生产功能(而科斯的观点忽视了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其功能是市场所无法替代的),另一方面具备着类似市场对分工生产活动之间交易的协调功能。
  因此,用科斯的观点以及交易费用标准只能说明已经存在的生产活动之间的交易是如何被组织、协调的,并不能说明生产活动本身。也就是说,科斯的理论更多地是描述了生产活动之间的交易是如何进行的问题,而对这些生产活动的特性以及因何出现无法放在他的以交易费用为分析标准的企业与市场两分法框架内进行分析,因此也就无法完全说明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相对于市场的效率。
  近年来,关于企业的生产性特征以及对科斯等人的简单的市场与企业两分法对经济现实的解释困难性已引起企业理论界的反思。迈克尔·迪屈奇在系统反驳科斯的“市场与企业互替”理论以及威廉姆森的交易规制范式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关于企业认识的理论。他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生产性单位,其功能是市场本身所无法替代的。他的理论在同时采用成本与收益相结合的方法对企业进行分析时,具有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由于对企业可产生的生产效益过于笼统化,因而也存在着一个与交易费用理论相同的缺陷,即这种收益过于抽象与宽泛;二是他认为,产生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有限理性而不是机会主义,从而机会主义不适合与有限理性一起成为个体行为的基本假设(迪屈奇,1999)。他明显忽视了机会主义是内生交易费用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囚徒的困境”:虽然双方都完全理性,并且有完全的信息,但由于各自具有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产生了内生交易费用,从而使资源配置效率较低。即使存在着这种理论缺陷,但他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企业分析的重要思路,即企业生产性收益因素是不容忽视与回避的。
      四、结论
  通过上面对现代企业理论的评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在理论分析思路方面,应该认为企业是由具有共同经历与知识技能的人所组成,也是若干分工生产活动的某种联结体,企业的主要特征是对某个或某些分工活动的承诺,其出现与存在与交易费用的节约以及生产方面具有的优势有关。因而,市场中分工活动与交易活动的演进、发展决定着企业的出现与存在方式,而企业组织的效率——一方面体现为对交易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体现为生产优势的加强,与分工和交易的演进息息相关。任何对企业深刻的解释与分析,只有考虑到除交易费用之外的企业生产性优势与标准,并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才能够作出。
  收稿日期:2000—01—17
经济学家成都84~89F31工业企业管理姚小涛/席酉民20002000现代企业理论由于过分强调交易费用标准,以市场与企业简单的两分法分析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作用,忽视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导致对企业性质认识上的不完整性。因此,必须对以交易费用分析为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加以理论突破。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与产生生产性收益两方面的功能,只有考虑到除交易费用之外的企业生产性优势与效益标准,并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才能对企业作出深刻的解释与分析。企业/市场/交易费用/两分法  enterprise/market/transaction cost/bipartition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理论、 模式和政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79830010。A  Re —study  of Enterprise's Quality:Super TransactionCost Standard  YAO Xiao-tao XI You-min  (Xi'an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Management School,  Xi'an,Shanxi,710049)Modern  enterprise's  theories   over —   emphasizetransaction cost standard.Based on a simple bipartition ofmarket and enterprise, these theories analyze the inter —substitution effect of enterprises and market, which ignore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enterprises and market and lead to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enterprises'quality.A theoreticalbreakthrough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simple bipartitionmethodology. Enterprise could save transaction  cost  andproduce production income.A deep explanation and analysis ofenterprise could only be made by considering enterprise'sproductive advantages and efficiency standard and using adynamic analysis method.姚小涛、席酉民,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作者:经济学家成都84~89F31工业企业管理姚小涛/席酉民20002000现代企业理论由于过分强调交易费用标准,以市场与企业简单的两分法分析企业与市场的相互替代作用,忽视了企业与市场的不同功能,导致对企业性质认识上的不完整性。因此,必须对以交易费用分析为标准的市场与企业的简单两分法加以理论突破。企业具有节约交易费用与产生生产性收益两方面的功能,只有考虑到除交易费用之外的企业生产性优势与效益标准,并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才能对企业作出深刻的解释与分析。企业/市场/交易费用/两分法  enterprise/market/transaction cost/bipartition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企业集团组织、发展与协调管理的理论、 模式和政策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批准号:79830010。

网载 2013-09-10 21:29:36

[新一篇] 憲章精神長存--《聯合國憲章》簽署50周年紀念活動

[舊一篇] 對企業競爭的再認識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