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近21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几年,由于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各项农业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1997年,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在连续两年大丰收之后,在遭受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较好的收成,农民收入继续增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预计粮食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或略减,粮食储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供求关系特别是品种和地区平衡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棉花生产在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300多万亩的情况下, 预计总产量达到8700多万担,增产300多万担,亩产创历史最高水平;油料产量略减, 糖料产量略增。“菜篮子”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预计肉类总产量6200多万吨,水产品总产量3500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6%以上,禽蛋、奶类、蔬菜、水果等均有较多增产。乡镇企业平稳发展,预计完成增加值2.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9%左右,实现利润和上交税金均增长15 %以上,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400万人。 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香港顺利回归和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同时也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九五”计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对当前农业形势,既要肯定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连年丰收之后,更要汲取历史教训,保持清醒头脑,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农业。一方面,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较快增加,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是基本解决现有58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矛盾没有根本解决,突出表现为“四低”:(1)人均资源占有率和利用率低。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2亩,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 而且有效利用率在95%以下;人均占有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灌溉水利用率不到40%,而发达国家在70%以上;化肥利用率仅为30%,比先进国家低30%。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解决我国吃饭问题要比其他国家困难得多,过去是这样,今后随着人多地少矛盾的加剧更是如此。 (2)劳动生产率低。全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户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一定程度地带有自给、半自给的特点,同发展市场农业很不适应。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仅能养活4人,而美国可养活22人。(3)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贡献率和成果普及率低于发达国家30%以上,再加上劳动者素质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物质装备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产量的提高。(4)抗灾能力低。农业受气候因素影响很大,据测算, 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损失粮食约200亿公斤, 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二、我国农业面临的三大趋势和三大挑战
  我认为,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周边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竞争和冲击,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三大趋势:一是以结构转型为特征的工业化趋势;二是以体制转轨为特征的市场化趋势;三是以经济开放为特征的国际化趋势。这“三化”将是今后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大背景。
  (一)工业化趋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现在正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迈进。根据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这一时期,一方面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大,不仅要解决好吃饭问题,还要搞好建设,需要大量的农产品作原料;但另一方面,农业又面临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从而出现停滞甚至萎缩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从已有的实践看,主要采取的是两种解决办法:一是眼睛向外,靠大量进口农产品,或掠夺殖民地,西方发达国家多数采取的是这类模式;二是先工业后农业,畸形发展,这种模式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不得不再补上“农业”这一课。对我国而言,显然不会走第一条路;走第二条路我们有过实践,但不符合国情,走不通。这样,我们只能寻求走第三条路,即要探索和找到一条工农业协调、稳定发展的路子。
  走第三条路,意味着我国在工业化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避免农业份额的急剧下降,农业停滞甚至萎缩的一般趋势。事实上,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沿海一些省份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要扭转这一趋势,显然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效率还比较低,要求国家对农业实行较大规模的“反哺”也不现实。
  以上表明,我国国民经济实现向工业化中期成熟阶段的结构转型,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农业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对农业是个机遇,是有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工业化中期农业停滞的一般规律及我国农业外部不宽松的经济环境,对农业始终是个极大的挑战,这是不利的一面。
  (二)市场化趋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我国十多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也证明了这一点。但由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再加上其自身的弱质性,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的功能性缺陷更容易在农业上体现出来。这决定了一方面发展农业完全依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需要政府的调控、支持和保护。而我国在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度上和政府保护农业的程度上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另一方面,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也极易使农业受到损害,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矛盾摩擦往往转嫁到农业上。
  可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业内外部改革的任务都很繁重。然而,也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坚持用深化改革的办法来不断克服和解决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选择,那么,在农村初步建立和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有希望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国际化趋势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大趋势。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快速上升和资源的约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下降,开始把眼睛转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建生产基地,这给我国农业引进外资和技术无疑提供了机遇。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复关”谈判以来,我国已做出很大的努力与国际市场接轨,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已取得重大进展。今后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农业将更积极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也要受世贸组织有关贸易规则的约束,要放开我们的农产品市场。
  世纪之交,我国农业在上述三大背景下,将面临三大跨世纪的严峻挑战:
  第一个挑战:如何实现中长期粮食供需平衡问题 据研究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2.8亿左右,到2010年将在14亿以内;到2030年将达到16亿的峰值。从人均粮食消费水平看, 到2000 年、 2010 年和2030年人均占有粮食水平稳定在400公斤,能够基本满足消费需求。 这样,200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近5亿吨;2010 年的粮食需求总量约在5.5亿吨; 2030年约在6.4亿吨。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采取什么政策措施来实现粮食中长期供求平衡,既能够满足消费需求,又比较经济合理和安全可靠,始终是一个事关国家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的大问题。
  第二个挑战: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人地矛盾本来就很尖锐的情况下,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解放以来,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由15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增加到180 万平方公里,两项相加达3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 沙漠化面积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平均扩展1500平方公里,80年代以来每年平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治理的没有扩展的多,少数地方人进沙退,多数地方还是沙进人退。目前,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20万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也很突出,尤其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匮乏,有时人畜饮水都难以解决,更谈不上发展灌溉农业。如何正确处理开发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的关系,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事关千秋万代、必须认真研究对待的严肃课题。
  第三个挑战:如何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这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一个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1996年底,我国总人口12.24亿,乡村人口9.2亿,乡村劳动力为4.53亿。而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据测算只需要两亿左右的劳动力,即使把乡镇企业职工都算作充分就业,剩余部分至少也有一亿多。按80年代的转移速度,加上新增人口每年产生的750万剩余劳动力, 到本世纪末农业剩余劳动力累计将达2亿人。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只是一个资源浪费的问题,而且是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城镇存在大量失业(待业)人员的背景下,我们究竟还有没有可能、以及采取什么方式来转移安置城乡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业,确实是一个世界级的大难题。
      三、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为实现“九五”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紧紧围绕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两大基本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的保护支持,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总的原则是:“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切实做好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各项具体工作,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
  (二)完善农村所有制结构,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积极支持引导乡镇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出售、破产等多种形式的改革,逐步形成“产权明晰化、投资多元化、职工股东化、决策民主化”的新机制,增强其活力。对大型企业,要在改制的基础上组建企业集团,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举措。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两个”转变的重要内容来抓,紧紧抓住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科技导入、规范建设等关键环节,正确引导,稳步推进,切忌“一哄而起”。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革命,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第一,要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力争在动植物新品种选育、病虫害与自然灾害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及综合利用、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同时,加强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争在农业生物技术、遥感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三,坚持“三为主”原则,实施引进计划。坚持以增产粮食技术为主、以适用先进技术为主、以近期能见效的急需技术为主的原则,引进一批国际先进农业技术。第四,农科教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五)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要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在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转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畜牧业的结构调整,要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牛、羊、兔等食草动物,以及饲料报酬率高的禽类生产。要充分利用秸秆和农副产品等饲料资源,促进农牧结合。水产业要在继续开发远洋捕捞业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浅海滩涂、江河湖泊、水库等水面和低洼地,发展海淡水养殖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一些经济价值高的名优水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要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向精细化、系列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扩大出口创汇。
  (六)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继续抓好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基本农田、种子工程、农业商品基地、菜篮子工程以及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用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继续抓好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村能源综合建设,依法保护农业资源,开展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加快污染治理,防治荒漠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动农业持续发展。
  (七)深化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重点是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配置资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关键要实现“四分开,一完善”,即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分开、新老挂帐分开,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坚持“一主多辅”的经营原则。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要继续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建立符合棉花产销特点的市场流通体制。当前,要鼓励棉花加工企业到产区投资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要完善棉花供给办法,通过棉花批发市场、拍卖市场、交易会等市场方式衔接好棉花供求关系。此外,要积极发育各种流通组织,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八)改善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 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更多、更好地运用经济、法律、信息等手段,引导、支持、保护和调控农业。首先要建立以政府各级财政为主导、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基础、社会多方面投资为辅助的农业投入机制。其次要健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制度及相应的风险基金制度。要多渠道扩大粮食风险基金的来源,特别是由地方配套的粮食风险基金要保证足额及时到位。第三要完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第四要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体系。第五要逐步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内外贸脱节的问题。第六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九)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从长远看,加快城市化进程,将是未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首先是发展小城镇。把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工业小区相结合,有利于带动乡镇企业特别是农村第三产业和各项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富于劳动力就近转移。据推算,到本世纪末,如果我国3000多个3—5万人的镇,人口规模平均扩大2万,近1400个5—10万人的城镇平均扩大3万,10万人以上的城市平均扩大4万人,那么现有3 万人以上的城镇可吸纳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其次是适当发展中等城市,中等城市综合功能强于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程度一般高于小城镇。随着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改革,相当一部分农村人口将进入中等城市。此外,大城市也应当允许一部分农村劳动力进城。这既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要强化管理,有序流动。
  (十)加强农业法治工作 要加强农业立法,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强化法制监督,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十一)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继续改善农业投资、贸易环境,鼓励外商来华投资,参与中国农业开发和建设,积极引进与借鉴国外农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发展开放型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京7~12F2农业经济万宝瑞19981998农业部副部长 万宝瑞  作者单位:农业部 北京 100026 作者:农业经济问题京7~12F2农业经济万宝瑞19981998

网载 2013-09-10 21:28:59

[新一篇] 體育的使命  ——淺探人類學視野下體育對個體的人文價值

[舊一篇] 促進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金融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