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浅说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摘要 本文从姓氏、龙蛇文和八卦、远古东西大交通这三个方面来论证推断我国古文字至迟产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
  关键词 姓氏 龙蛇文 八卦 东西大交通 母系大族公社
  * * *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文字,已得到历史学界一致公认的是殷商甲骨文。而甲骨文以前中国的原始文字创始于何年代,历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把陕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钵口沿上的二三十种符号,看成中国原始文字的少数遗存[①],有人依传说认为文字始于黄帝时期[②],有人认为在原始氏族公社阶段,还没有出现真正的文字[③]。我的看法,根据现有的史料,大致可以推断:我国古文字迟至产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下面我分别从姓氏、龙蛇文和八卦、远古东西大交通同中国古文字的关系这三个方面来论证。
   一、姓氏与文字
  我国的文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④],具有形音义有机结合的特点。根据汉文字的这一特点,我认为迄今发现的我国远古时代人类刻划在石壁或器皿上的图案符号,只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就可以称为文字:(一)有一定的可供识别和刻写的符号,这种符号不应是自然物的复写,必须在结体、形态和笔划方面比自然物简化或抽象化;(二)这些符号必须各具一定的意义;(三)人们看到这些符号,就能直接发声读出其确定的读音。对远古时代的图案符号,现在人们很难辨明其究竟有无实在意义,特别是有无确定的读音,故局限于一隅,就事论事的争论很难有个明确的结论,于是我另寻了一条路径:从中国远古时代姓的产生探求出我国古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
  我认为姓起源于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和母系氏族社会同时产生的[⑤]。图腾在母系氏族时代存在的社会意义在于使氏族群体明确自己的血缘关系以加强氏族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作为族徽藉以区别或威慑其他氏族。图腾被原始人类标志在多种用具和建筑物上,并逐渐与人们称呼其名称的声音结合起来。因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从广义上讲,当人们看到图腾标志而直接发声说出其名称时,这时的图腾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字的意义了。后来,当这些图腾被进一步简化或抽象化成为一些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并与读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些被简化了的图腾符号本质上讲已不再是图腾,而成了今天严格意义上的文字,也就是“姓”了。因此,姓与姓的文字载体是一母同胎的连体儿,都是图腾演变发展的直接产物。而只有发音,没有形体符号的姓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固定、流传,故在文字产生之前,只有图腾,没有也不可能有姓。只有出现了文字,姓才能够凭借文字这个载体存在、固定、流传。出于人类对自身的关心总是多于对自然界其他事物的关心的缘故,表示姓的文字自不迟于标志其他事物名称的文字,因此,姓的出现,可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字产生的显着标志。
  姓开始出现于历史上的哪个时期呢?
  考中国远古时代的传说人物,有的称氏,如有巢氏、燧人氏等,有的既称氏又有姓,如太昊伏羲氏姓风,帝舜有虞氏姓姚[⑥]。什么是姓氏呢?词典解曰:姓氏是“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区别,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来说姓氏,专指姓。”“氏就是姓”[⑦]。从现代词义上看,姓氏都是表示家庭血缘关系的字,可在远古时代,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
  姓,从构字上看是会意字,从女从生。它的原初含义是“人所生也”、人“起于女系”,也就是指某人、某些人、某群人是哪个女人所生、哪个女人的后代或出自哪个女系血亲集团。用现代历史语言讲,即出自哪一个母系氏族公社的意思。姓从女旁,和姓起于女系,表明了文字是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产生了。因为如果文字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或更后的历史时期产生的,在父权制已经确立的社会里,子女被按父亲血缘确定亲属关系,按中国远古人们会意的构字方法,姓当从男从子,写成“男生”或“子生”,即包含有某子女为某个男子所生的意思。何谓男?《说文解字》曰:“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男子是原始社会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文字“男”的创造反映了男子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可农业生产并不是开始于父系氏族时期,而是开始于母系氏族时期,如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都已开始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⑧]。在母系氏族社会,男子虽然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但在社会生活中还不占主体地位,社会还是母权制社会,子女们仍按母方血缘确定亲属关系,文字“姓”在这个历史时期创造出来,当然从女不从男,姓字也只有在这时创造出来才会从女不从男。我国远古时代创造出来的姓字没有从男旁或从子旁,而是从女旁,确凿地证实了我国古代的文字是在父权制社会确立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已生产了。
  中国远古传说中的着名人物,炎帝是姜姓,颛顼是姬姓,少昊是嬴姓,舜是姚姓,禹是姒姓,祝融之后有坛姓[⑨]。他们的姓氏都从女不从男或子。炎帝、颛顼、少昊、舜、禹等都是远古父权制社会中的帝王(首领),如文字产生于他们那个时代,则创造出来的姓字当写成“男生”或“子生”,因为子是古人对男子的敬称,姓也许更多可能是从子,他们各自的姓将分别写成羌、@①、子兆、子以、子云。炎帝等远古人物的姓没有从子而从女,表明了他们是继承了母系氏族时代的祖先流传下的姓,而姓和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据《说文解字》:“虞舜居姚虚因以为姓。”何为姚虚?古虚与墟通用,姚墟,当为舜以前较远时代的姚姓氏族曾经居住过而又荒废了的村落。姚,从女从兆。兆是古人占卜时火炷烧灼甲骨、甲骨正面呈现出来的“卜”字形裂纹。[⑩]在人类文明不发达的远古时代,能预卜吉凶祸福、杀伐攻取、行动休止的占卜者,在氏族中自是很受尊崇的。我揣测舜的姓,很可能来源于一个居住在姚这个地方的善于占卜的远系女祖。
  传说炎帝因生于姜水而以姜为姓。据范文澜云,姜即为羌,羌本西方民族,炎帝是羌族人的首领[①①]。炎帝得姓于姜水,从构字上看,姜从女,表明姜水名称源于母权制社会。姜与羌一音之转,女变成了儿,从文字的演变透露出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转化的过程,也显明地证实了文字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
  据《说文解字》:“黄帝居姬水以为姓。”按舜得姓的同样道理,黄帝得姓于母姓氏族社会的一个姬姓女祖。但据《史纲评要》,黄帝另姓公孙[①②]。一人而有二姓,且一姓从女,一姓从子,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以为,历史上传说黄帝的史官苍颉造字[①③]并不确实,我国历史上就有伏羲氏“以龙纪官”、神农氏“以火纪官”、有熊氏“以云纪官”、金天氏“以鸟纪官”[①④]的记载,近似于这些文字的图纹符号在近代考古中亦屡有发现,表明了自伏羲氏时代起,先后出现或同时共存过龙蛇文、火形文、云形文、鸟文等文字,但自少昊氏以后,再不闻中原通行过以上图案文字。这其中的原因也许是,黄帝这个统辖中土广大地区有雄才大略的部落联盟首领,组织部属对当时流行于统辖区内的各类文字做了一次整理统一工作。《荀子解薮》云:“好书者众矣,而苍颉独传者一也。”荀子这里所讲的一,就是统一文字的意思,也就是荀子认为仓颉远在秦始皇以前二千余年就进行过统一文字的伟大工作。
  黄帝称有熊氏,也许他自视雄勇壮健如熊,不可以从柔弱女子姓姬,因而改姓或创姓公孙。公孙者,公以背私[①⑤],孙以系子,突出地标榜自己是社会公推出来的男子。又黄帝以后的少昊姓嬴,另姓已[①⑥],或云另姓巳[①⑦]。已是天干第六位,巳是地支第六位(传天皇氏时代已有干支),少昊可能在部族同辈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以排行为姓。黄帝以后时代姓氏的这一变化,清晰地透露出母权制社会向父权制社会转化过程中,一些男性部落首领有意识地提高、加强男性地位的企图,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帝时代文字反映社会人事的作用不断增强,文字的体系已相当严密、完整、成熟,文字早在黄帝以前的母权制社会就已产生了。
  有人要问:传说中的人物,最为久远的一般称氏而无姓,如盘古氏、天皇氏、有巢氏、女祸氏等,稍后的伏羲才既称氏又有姓,是否表明文字产生母系氏族以前的历史时期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
  (一)母系氏族社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据历史学家推测已有5—10万年甚至更长的历史。5万年以前的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方式极为简单,文字在生产生活中还没有成为十分必要的东西,加之人类尚处于蒙昧状态,还不具备创造文字的能力。
  (二)从文字“氏”的意义上,看不出文字产生的历史时期。《说文解字》云:“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据此,氏乃山崖绝壁处欲坠未坠之巨大石块,氏崩落下来会激起巨大的传之久远的声响,这种崖崩石落的声响是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
  考女娲氏以前的远古人物,如构木为巢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相厥山川”、划区分处的居方式,大率以其生平事迹而称呼之。按照“氏”的原初意义,我推测以上远古各氏并不是他们在世时自称或被人称呼的,而是后代人们因其生平事迹卓着,有功于人类且声名远播有如巨氏而称呼他们的。从这些远古人物流传下来的事迹极为简扼来看,显为口碑流传的人物,不象是当世文字记载的人物。这样,对远古传说人物何时称氏、称氏时是否出现文字就无从可考了。另外,远古的氏有男性人物,也有女性人物,氏的称号开始只与生平事迹有关,并没有同血缘关系联系起来,并没有作为区别血缘关系的标志,所谓“氏起于男系”,是父权制社会以后的事,这同样使人们无法确定“氏”字也可以说明文字产生的确切的时期。
  (三)《说文解字》说氏是象形字。从字的形态看,氏并不象山崖边即将坠落的石块,倒很象是一个人手里持着一柄翻土的农具。在农耕时代,艺五谷、务农事是关系人类生存、传之久远永无尽止的大事业,故氏从务农者之形态。如此揣摩不太离谱的话,“氏”字当创造于农耕时代,即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或稍后的历史时期,这与“姓”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相互印证,并行不悖,同样证明了我国古文字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结论。
   二、龙蛇文与八卦
  据载,比炎黄更早处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的太昊伏羲氏,姓风。何谓风?《说文解字》曰:“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取虫的意义为姓,以今人的眼光,其自侮蔑如此,似不近情理。但在远古时代,很可能是取虫的孳生繁殖能力很强的意义,反映了远古人类希图保持旺盛的繁殖能力、迅速地滋长繁衍人口以壮大本部族的强烈愿望。还有一个更充实的理由是,伏羲氏部落以蛇为图腾,在古代,蛇归为虫一类,这样,伏羲氏以风为姓、取虫的意义就不值得奇怪了。
  传伏羲氏“始面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以龙纪官”[①⑧]。八卦、书契都是用刀刻在竹、木片或龟甲、兽骨上,似乎八卦就是书契。但太昊氏姓风,风是会意字,意义从虫;八卦中的风叫巽,写成“”,从中却看不出从虫的意义。由此我们只能推测,书契与八卦并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书契呢?我以为书契并不是正史上所说的按今天的六种构字方法构成的六书,而是伏羲氏部落“以龙纪官”所使用的龙蛇象形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仓颉之初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从文字的发展史来看,表形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初阶段,它的造字原则是描摹事物的形状,象形文字都属于表形文字系列,龙蛇文是象形文字,亦属人类最初出现的古老文字之一。在我国南方地区,近代出土的古陶器上有不少几何图案,据专家分析与蛇图腾有关,螺旋纹似蛇的盘曲状,水波纹似蛇的爬行状[①⑨]。必须指出的是,这些在南方出土的古陶器上被简化了的蛇形纹饰,当远古人类一眼能够辨认出它们表示的意义并直接读出他们的读音时,他们就已不是单纯的图腾,而是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字。尽管我们今天面对这些图纹符号还不能破译他们的确切意义,但我们不应否认它们已实实在在具有文字的意义了。古越族自称是禹的后代[②⑩],大概他们在远古时代来自中原,或受了北方南迁部族的影响,保存了对蛇的崇拜信仰和龙蛇形文字。这样说来,南方出土的龙蛇文是源于远古时中原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伏羲氏部落“以龙纪官”,存在龙蛇文的真实性。
  又我国西周时通行于中原地带的篆籀文中,虫写成象一条盘身探头的蛇的形状,还有风、子、女、纠、虹等字的篆文形体,都显明地具有蛇的形状[②①],表明了这些字很可能是从更为久远的蛇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这从另一侧面证实了伏羲氏时代曾经存在过龙蛇文。
  八卦是不是文字呢?参照我在上文提出的确定古文字的三条标准,八卦是由两种长短不同、交叉变化的线段所组成、具有固定读音和明确意义的符号,把它看做文字应是无误的。从八卦符号本身不明显示物象来看,显然它比龙蛇文抽象得多,因而它是比龙蛇文更进步的文字,当出于龙蛇文之后,如果说伏羲或那个时代的人创造了八卦文字,则龙蛇文的出现还要在八卦之前若干年代。
  伏羲究竟有无其人,他究竟有没有作八卦文字,都无从考证,但伏羲时代存在文字却是可信的。因为:
  (一)语言和文字都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半坡、河姆渡氏族都已从事农业生产,“太昊始作网罟,以佃以渔”、“帝……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于人”,“作甲历,定四时”、“定姓氏。”[②②]记载渔猎收获、畜牧生产的种类及数量需要文字,为区别血缘关系,使姓成为形象具体明确的家族标志更需要藉助于文字。故伏羲时代的社会进化程度,已使文字成为迫切需要的东西。
  (二)伏羲时代已有产生文字的可能。传说伏羲、女娲均人头蛇身,人们能够在身体上、器皿上或居住地到处刻划着蛇形图案;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半坡氏族彩陶上图案形象生动,笔划简练,表达的主观意向显明准确,这些都表明了当时人类已具备创造文字的能力了。传伏羲时“天应以鸟兽文章,地应以河图洛书,于是……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为六十有四……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②③]历史上有记载而近代中国考古先后发现的龙蛇文、鸟文、蝌蚪文、龟文、鱼虫文、草叶文等文字表明了古人造字时,大多受了自然界事物的感触,伏羲或其前后时代的人以蛇的盘曲、爬行之状创造龙蛇文,或依水波流动之势创造性地抽象出八卦文,是完全可能的。
  (三)正姓氏的传说,反映了当时存在龙蛇形文字。传伏羲氏对婚姻制度作了变革,并适应改革婚姻制度的要求正姓氏,将自己的部族定为风姓。这个历史传说,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血族群婚演变为族外婚的进程是吻合一致的,太昊氏部族以风为姓,与当时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和思想开化程度也是吻合的。正姓氏需藉助于具体明确的文字符号作为载体才能确定,于是蛇图腾演变为风姓之时,也就是龙蛇形图案演变为文字“风”之际,故伏羲氏正姓氏和姓风,透露出伏羲氏部落确实使用过龙蛇形文字。
  (四)历史史料证实了伏羲时代八卦文字的客观存在和实用性。范文澜云:“太昊……画八卦代替结绳。八卦……在中国西南部落后种族的苗瑶中,确普遍使用过。南宋周去非做广西灵川县官,有瑶人投木片告状,木片上刻长短条痕,据翻译说,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请求县官究办’,依此作例,八卦原来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②④]据此,历史上八卦确曾作文字使用过,而且还一直使用到宋代甚至更远的时期。传为东方太昊氏(夷族)部落创造的文字,到南宋时却为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这是什么缘故呢?
  在远古时代,“济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据地,大概从东北沿渤海岸入山东境,南下到淮水流域。”“南部是蛮族,苗、黎、瑶总称为南蛮。蛮族大概从安南迁来,发展到长江流域,又北进到淮河流域。”[②⑤]蛮族既北进到长江、淮河流域,必与东方太昊氏部落似锯齿般楔合相邻,文化上必然互相影响,蛮族人吸收了太昊氏部落的楔形八卦文字是很有可能的。由于黄炎部落联合击败了蛮族,蛮族退居西南继续使用八卦文字,一直沿袭到宋朝甚至更远,而创造八卦文字的东方太昊氏部落,却因融进了炎黄等部落更先进的文字,渐将八卦文字转为卜筮的符号了。这样说来,南宋时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八卦文字确实源于远古时代的太昊氏夷族部落,从母系氏族时期的太昊氏八卦文字推及更早的龙蛇文字,我国的文字的确已有六七千年以上的历史了。
   三、东西大交通与中国古文字
  历史学家推算,约在公元前4000年,历史上有一个东西大交通时期[②⑥]。在这个东西大交通的历史时期,究竟有没有中、西亚甚至欧洲的部落、民族东迁呢。
  范文澜云:“中国中部黄河南北……有一种苗人叫黄猫头蛮,发拳曲,作黄金色。这当是欧洲人种,先从西方迁来,后被汉族压迫逃到南方,后冈(河南安阳)发掘,最下层是红陶,中间是黑陶,上层是白陶……可以想见远古种族间文化间的斗争情况。”“后冈发掘最下层的陶器,以赤色为主体,……也许这就是羌族文化的遗址。赤色和彩色(主要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②⑦]从古代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看,确实存在着西方部落民族东迁中国的情况。考炎、黄两部落本来自西方。黄帝部落的文化即仰韶文化(或称彩陶文化)与古巴比伦的素沙、中亚细亚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文化同一系列。炎帝部落既有彩陶文化又有赤陶文化[②⑧]。时间上当早于黄帝部落而又与之参差衔接,地区上也曾与黄帝部落比邻相近。传黄帝部落约在前2700年前后进入中原,炎帝部落比黄帝部落早[②⑨]。后冈的发掘表明其在河南安阳一带的生活时间甚至比夷族部落还要早,这就使人很容易联想到,炎帝部落或他们的祖先也许就是在6000年前的东西大交通时期来到中原的。
  无论是黄猫头蛮还是炎帝部落,这些部落在东迁渐进的漫长历程中,必定要受到中、西亚文化甚至与之相近的北非埃及文化的影响,他们在文化上必定要带有中、西亚甚或欧洲文化的痕迹。而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前5000年左右开始农牧业生产,前3000年左右就已建立奴隶制国家[③⑩],其文字的产生至少也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古埃及约在前4000年就出现许多州国,文字的出现也应早于这一时期[③①]。这么说来,西亚苏美尔人和北非埃及人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就已有了文字,与苏美尔人生活在同一地区又与埃及人毗邻的东迁部落同样具有文字并随着部落的东迁将西方文化东传是完全可能的。
  事实上东西文化的相互影响有案可稽。如在古代欧洲、西亚、中国都有过洪水漫天的传说。关于人类的产生,又都有类似的泥土造人[③②]的传说。传说中,中国和古埃及的造人者女娲、哈奴姆、哈托都是女性;女娲是人头蛇身,哈奴姆是羊头人身,都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结合体,表明了造人的传说都源于母系氏族图腾时代;女娲和上帝都是用吹气法使泥人变活,哈托把生命注进泥人身体,是否用吹气法不得而知,但造人都经过了捏泥人、注生命两道工序。在亚、非地区广大范围内历史传说如此惊人的相似,只能是远古历史上文化大交流大传播的结果。
  再就文字本身来看,中国盛行于商代的书契文字,似与西亚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中国伏羲氏及其先后时代的八卦等文字都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楔形文字用芦管、小木棒刻写在未干的软泥版上,中国的书契用刀刻写在竹、木条或龟甲、兽骨上。中国的书契文字在
  (附图 h17g01.JPG
  V、Y、M、S、T、F、G,[③⑦]金文A、B、D、E、H[③⑧]等与现代西方拼音文字在结体、形态、笔法上有的完全一样,有的大致相似。在我国古文字符号中同时呈现亚、欧、非文字的特点,甚至有不少文字与欧、非文字雷同,绝不能看成是偶然的巧合,由此我们只能推出一个结论: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东西大交通中,在中国土地上发生了东西方民族文化的大汇聚、大交流、大融合。炎帝、黄帝等东迁部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与东亚太昊氏等部族使用的龙蛇文、鸟文、八卦文字等同时使用,相互影响,渐趋统一。我国历史传说苍颉造字,正是对这些在中土同时流行的各类文字,进行了采摭考订和简化统一的工作,在此基础上,终于形成了一种新的较为整齐统一便于刻写的文字。我国古代二里头陶钵符号、甲骨文、金文等都明显地带有古代亚、欧、非文字进化合流的痕迹,应该看成是6000年前古代大交通东西各族文化文字大交流打下的鲜明烙印。
  东西方文字的交流发生于6000年以前,中国的古文字龙蛇文、八卦文字和其他类型的象形文字出现的历史时期当还要早得多,故推断中国的文字至迟产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公社时期,可以说是准确无误的。
  注:
  ①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第8页,第16页。
  ② ③ ⑩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第23页、26页、37页。
  ④刘兴策等编着:《语文知识千问》,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54页。
  ⑤ ③①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第27页、第37页。
  ⑥ ①② ①⑦ ①⑧ ②② ②③李贽:《史纲评要》,中华书局,1974年第11版,第3页、第5页、第6页。
  ⑦《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二版,第1293页,第1054页。
  ⑧ ③④ ③⑥ ③⑧ 8)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版,第14页、第35页、第31页、第36页。
  ⑨ ②①许慎:《说文解字》第十二、十三等,中国书店,1989年第一版。
  ①① ①⑥ ②⑩ ②④ ②⑤ ②⑥ ②⑦ ②⑧ ②⑨范文澜编着:《中国通史简编》,中华书局,1950年第6版,第5页、第9页、第11页、第10页、第8页、第4页、第6页。
  ①③ ①⑤ ①⑨施宣圆等主编:《中国文化之迷》第一辑,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22页、第23页、第7页。
  ①④[清]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1960年第一版,第6页、第8页、第9页、第14页。
  ③⑩高中《世界历史》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二版,第13页、第11页。
  ③②初中《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第2页、第3页。
  ③③初中《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74页。
  ③⑤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第279页。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工学院)
   责任编辑 袁廷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子加臣
  
  
  
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都匀16-22H1语言文字学仓林忠19971997 作者:黔南民族师专学报:哲社版都匀16-22H1语言文字学仓林忠19971997

网载 2013-09-10 21:26:34

[新一篇] 中國古典詩歌音韻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舊一篇] 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五十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