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I与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309(2006)9—0062—09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这种区域经济不平衡,最明显的表征是东中西三大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① 改革开放后,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东中西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发生了什么变化,本节将通过经济总量差异和引入经济增长熵来进行分析。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实状况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总量差异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建国前就已存在,改革开放前的三线建设为西部地区打下了现代工业基础,但东部地区的率先全面开放、然后逐次开放内地的战略,进一步拉大了东中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从总量规模上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GDP一直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一直高于西部地区(见表1)。1985年,东部地区GDP在地区GDP总和中的比重为52.57%,是中部地区的1.69倍,西部地区的3.24倍;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东部地区占地区GDP总和的比重不断上升,到2003年,已扩大到60.51%,同时,它对中部和西部地区GDP的比率也已上升到2.31和4.54倍。这表明,东部地区与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规模差距在改革开放进程中进一步拉大(见表2)。
  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的差异,1985年中部是西部的1.92倍,1990年它们的差距有所缩小,但1992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后,这个中部与西部的经济总量差异又开始拉大,1997年达到最高的2.02倍,此后相对有所回落,2003年,中部地区的GDP总量仍然达到西部地区的1.96倍。
  表1 历年东中西三大地区GDP总量规模(1985~2003年) 单位:亿元
  F107R232.jpg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计算,各省市的具体数值见附表11。
  注:统计年鉴中,东中西三大地区的GDP之和与全国的GDP在量上并不等同,估计缘于统计误差。表中数据根据附表11计算,1985年数据来自:赵晋平编着:《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
  表2 东中西三大地区GDP占地区总和的比重及地区之比(1985~2003年)
  F107R233.jpg
  资料来源:根据表3—1计算。
  东中西地区GDP总量差异,选择1985、1992、1997和2003年四个典型年份进行考察,用饼状图来表示,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变化趋势。
  但需要考虑的是,即使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趋同,如果各地的GDP基数不一样,那么在经济总量上仍然表现为地区差异拉大。因此,仅仅从GDP总量变化上加以考察,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有必要重新寻找某个经济变量来考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F107R205.JPG
  F107R206.JPG
  F107R207.JPG
  F107R208.JPG
  图1 东中西地区典型年份GDP变化图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标准差异系数
  统计学中标准差异系数的计算,是消除总量影响的有效指标。标准差异系数越大,说明考察对象间的差异越明显。以地区GDP增长率为计算基础的标准差异系数公式表示如下:
  F107R209.JPG (1)
  上式中S为经济增长的标准差异系数,f[,i]表示系统某个组成部分的GDP增长率,F107R210.JPG为整体经济的GDP增长率。上述公式中如果用人均GDP差异来计算区域经济增长的标准差异系数,则上述公式又可以变为:
  F107R211.JPG (2)
  上式中(PCG)i表示地区人均GDP,F107R212.JPG表示地区人均GDP的简单算术平均值。
  本文利用公式(1)和公式(2)进行数据计算,即以地区GDP增长率和人均GDP为基础,来计算经济增长的标准差异系数,以比较不同年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计算期的选择是上世纪的90年代到2003年。
  从表3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发现,以GDP增长率为计算基础的经济增长标准差异系数,整个90年代除个别年份外,总体上呈不断增加趋势,这说明东中西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不断加大。同时,由于整体上东中西经济增长率逐次降低,以GDP增长率为基础的经济增长差异系数,也说明东中西地区经济总量在以更快的速度拉开彼此之间的差距。
  因此,总的来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地区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在加大。与这种经济增长差异加大相对应的是,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增加,尤其是1992后,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外商直接投资更是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尽管地区经济增长不平衡由众多因素所造成,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差异的同步性,仍然使人们有理由去怀疑,在某种程度上它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
  表3 以GDP增长率为基础计算的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增长标准差异系数
  (1991~2003年)
  F107R234.jpg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
  注:地区GDP增长率是在消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加以计算的,在计算时根据1983年为100的CPI指数进行修正
  表4 以人均GDP为基础计算的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增长标准差异系数
  (1991~2003年)
   F107R235.jpg
  资料来源:2000年前数据来自赵晋平编着:《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2000年及以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加以计算。
  注:2000年及以后计算的人均GDP数据,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地区GDP数值和总人口进行计算,但考虑到《中国统计年鉴》中地区总人口不是地方统计的户籍人口数目,因此,本表根据1999年引用数据与通过《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值之间的差异来进行修正。
  二、FDI与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
  FDI在地区间的分布如何?这种分布对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起到了缓和作用还是加剧作用?本文将在探讨地区FDI业绩指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FDI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结构绩效。
  (一)地区FDI业绩指数
  从FDI流入中国的起步阶段起,东部地区FDI流入的绝对规模就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其在地区FDI流入总和中的比例也一直高于中西部地区70和80个百分点以上。在80年代,中部地区绝大部分年份的FDI流入额要小于西部地区,但到了90年代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部地区则始终高于西部地区,2003年达到历史最高,中部地区高出了西部地区8个百分点以上。
  从1983年到2003年的二十多年间,东中西地区的FDI流入,从总体上讲就是由东向西逐次递减,从图2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整体变化趋势。
  F107R213.JPG
  图2 中西地区FDI比重雷达图
  表5 东中西三大地区历年FDI(1985~2003年)
  F107R236.jpg
  资料来源:2000年以前数据来自赵晋平编着:《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2000年及以后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加以计算。
  注:表中的FDI金额为实际利用金额。
  为了更好地消除地区GDP规模对吸收FDI的影响,可以使用FDI流入业绩指数来衡量地区FDI的流入情况。
  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开始使用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业绩指数(In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来衡量一国吸收FDI的现实状况。UNCTAD给业绩指数下的定义是:一段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FDI流入量占全球FDI流入量的比例与该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的比值。若指数值大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大,也就是业绩突出;反之,若指数值小于1,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要小,即业绩低下;若指数值等于1,则表示该国吸引的FDI在全球所占规模较其GDP所占规模相当,即业绩正常。业绩指数的数学表达式为:②
  F107R214.JPG (3)
  式中IND[,i]表示第i个国家的业绩指数,FDI[,i]表示某国的FDI流入量,FDI[,w]表示全球FDI流入量,GDP[,i]表示某国的GDP总量,GDP[,w]表示全球GDP总量。 将上式公式变形为以下公式:
  F107R215.JPG (4)
  尽管公式(4)是公式(3)的恒等变形,计算结果一致,但含义却不一样。公式(4)可以理解为某国单位GDP吸收的FDI与全球单位GDP吸收的FDI的比值,这实际上是消除了一国GDP规模总量来考察FDI的流入状况。
  如果将以上公式引申到一个国家内部,则可以测算出各地区FDI业绩指数,从而衡量各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状况。因此,用于我国地区FDI业绩指数的公式可以定义为:
  F107R216.JPG (5)
  式中IND[,n]表示我国某个地区的业绩指数,GDI[,n]表示我国某一地区FDI流入量,FDI表示我国各地区FDI流入量之和,GDP[,n]表示我国某一地区的GDP总量,GDP表示我国各地区GDP总量之和。
  利用公式(5)可以测得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FDI业绩指数如下:
  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业绩指数一直大于1,即其吸引的FDI规模在全国所占规模较GDP大,业绩比较突出;相反,中西部地区的业绩指数都一直小于1,说明业绩比较差。此外,表6的数据也说明,东部地区单位GDP吸引的FDI量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除85年与90年外,也一直高于西部地区。
  表6 东中西三大地区FDI业绩指数(1985~2003年)
  F107R237.jpg
  如果假定FDI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效率相同,即同样FDI的流入,导致GDP的增加额相同,那么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即FDI流入量在东中西三大地区的逐次递减,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FDI的地区效率差异
  资本发挥作用,有赖于其它要素的配合和所处的经济环境,比如资源、劳动力质量、配套设施建设等等。尽管中西部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对外开放早,且人力资本较高,所以总体上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的效率要高于中部地区的效率,中部地区的效率要高于西部地区的效率。
  武剑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西部地区之间效率差异进行了测算,发现在1995~1999年间,单位FDI产生的国民收入,呈东中西递减状态,即FDI投向东部地区的效率最高,其次中部地区,再次西部地区。③
  从总需求的角度考虑,FDI是GDP的组成部分,所以本期GDP受本期FDI、前期GDP和前期FDI的影响。为了进一步验证FDI和GDP之间的关系,考虑需求的滞后期限为两期,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如下:
  F107R240.jpg
  表7 东中西三大地区历年政府消费(1985~2003年) 单位:亿元
  F107R238.jpg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统计年鉴》省市政府消费加总。
  注:1996年数据《统计年鉴》为社会消费。1993年及以前数据,是按照1995年的扩张速度推算
  利用表1、表5和表7的数据回归,可以得到表8的回归结果。从表中回归的数据可以看出,LN(FDI)[,t]的系数基本也是东中西依次递减,这说明FDI的变动百分比所引起的GDP的变化同样是东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
  表8 GDP与FDI之间的关系(时间序列)
  F107R239.jpg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改革开放后,FDI在地区间的不同分布,导致东部地区FDI流入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最少。加之,FDI在东部地区效率最高,而西部地区最低,从而使得FDI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当然,资本逐利的本性以及对投资效率的追求,必然会导致FDI区域分布的不平衡,并有加剧这种不平衡的趋势,但从客观上讲,这事实上不利于改善区域经济的不平衡状况。
  三、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前我国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在改革开放后,并没有得到好转,反而有所恶化。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就是外资在我国蓬勃发展的过程,外资没有在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是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起到了负面影响。这不仅表现在FDI在流向上呈东中西递减的趋势,而且在效率上也表现出由东向西逐次递减的趋势。
  因此,我国应考虑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以减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调整产业布局,制订产业优惠政策。对东中西地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产业优势互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空间上应呈东中西递减趋势,而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呈东中西逐次增加的趋势。同时,考虑不分企业性质,而只制订针对产业优惠的政策措施,保证东部在高新技术方面获得FDI的同时,中西部地区也能得到足够的FDI,逐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2、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投资。在进一步改善东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同时,重点做好中西部地区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对投资政策实施地区倾斜。更关键的是,要加强人力资本投资,这是吸引FDI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提高FDI效率的重要举措。国家不仅在教育财政上应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应高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3、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形成良好的产业配套能力。行政审批的繁琐,影响了政府办事效率,这是阻碍外资企业进入的主要软环境之一。中西部地区应该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着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此外,应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企业配套能力,形成和外资企业产品链条的联接,从而有利于外资企业的进入。
  收稿日期:2006—07—30
  注释:
  ① 在2000年前,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内蒙古;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2000年开始将广西和内蒙古划到西部地区。本文如不特别说明,东中西的划分沿袭2000年前的划分,以便于数据的处理,这并不会对问题的说明产生影响。
  ②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2》,UNITED NATIONS,2002,P34.
  ③ 武剑:《外国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及其经济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
上海经济研究62~70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沈桂龙/于蕾20072007
FDI/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效率差异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总量差异上,而且也表现在速度差异上,这种东中西经济发展速度的递减特征和FDI在我国的地区分布相一致,实证数据表明FDI并没有缓解东中西三大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反而起到了相反作用。
作者:上海经济研究62~70F107城市经济、区域经济沈桂龙/于蕾20072007
FDI/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效率差异

网载 2013-09-10 21:25:30

[新一篇] EPR論證之哲學意蘊

[舊一篇] HM理論在市場營銷中的應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