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到了风雨飘摇的唐僖宗时期,农民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进入了长安城,屠尽宗室,乱杀无辜,大唐江山到了大厦将倾的最后时刻,出身高门士族的凤翔节度使郑畋,给唐僖宗送去了用自己鲜血写成的效忠誓言,率领唐军在龙尾坡(陕西岐山县东)与黄巢军队展开血战,一战就让黄巢军伏尸两万,一举扭转了战场上的颓势,未能让黄巢“宜将剩勇追穷寇”,坐稳大齐政权的皇帝宝座。后来唐僖宗召集李克用的沙陀军起兵勤王,屡破农民军,一战就让黄巢军队伏尸几十里,走上了最后的穷途末路。对于黄巢这位“私盐贩子”出身的农民领袖,我们实在应该庆幸他的灭亡。他占领广州以后,世代在此经商的12万阿拉伯及南亚商人被农民军屠杀殆尽,放眼全世界,这种“打土豪分田地”的方式不会被任何一个文明国家所接受。黄巢当然仇恨贵族,但他只是仇恨自己没能成为贵族,他占领长安后,姬妾尽为勋贵女子就是明证。很难想象,一个把人放在石臼里捣碎、充作军粮的起义领袖,一个为一首诗就能杀掉三千文人的起义领袖,一个血洗长安、几乎导致民无遗类的起义领袖,会成为一个仁慈爱民的好皇帝,会让黎民百姓过上幸福安乐的好日子,比之唐朝的李姓皇帝,黄巢只会更凶恶更残暴,带给黎民百姓更多的离乱和痛苦,而能够清醒认识这一点、誓死扞卫大唐江山的中流砥柱,如宰相郑畋等人,恰恰来自高门士族(郑畋如果愿意投降黄巢,同样能够做大官)。他们在大唐帝国的危难时刻,奋不顾身,出生入死,以坚定的信仰、勇敢的行动,向大唐的君主和百姓奉献了血写的忠诚。
大唐帝国能够多次渡过艰难险阻,精英政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政治精英的士族是大唐帝国高瞻远瞩的优秀群体,从裴度平淮西,到李德裕平刘稹,处处显示了大唐士族卓越的执政能力。“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大唐宰相裴度许下的豪言壮语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平淮西碑。“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大唐宰相李德裕即使被流放到岭南,他的政敌也无法抹杀贫寒之士发自内心的拥戴。大唐的士族如同宏伟宫殿的坚固柱石,支撑了大唐帝国三百年的辉煌,他们象英国“日不落时代”的军事贵族,他们象一战前夕德国的容克贵族,他们象二战时期美国的名门子弟(例如约翰・肯尼迪),坚定执着,勇往直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许辉煌的历史只有这样的人物才能创造出来,所以大唐的军事贵族与英国、德国的军事贵族表现了惊人的共性,出身太原王氏的大唐名将王方翼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是同样出身太原王氏的王维写出的传世名篇,生动勾画了那个时代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大唐男子争相投身军旅,以建功塞外、万里封侯为人生最大的荣耀,王方翼被裴行俭慧眼识珠,顺利达成了他的人生理想。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别帅李遮匐联合吐蕃人进逼安西都护府,大唐朝廷打算派兵征讨,裴行俭提议见机行事,主张智取。他成了朝廷任命的安抚大食使,护送波斯王子回国继位,在裴行俭的要求下,王方翼担任了此行的副使。一干人路过裴行俭当年任职的西州时,一下子召集了上千豪杰子弟跟随他们一起西行,又以打猎游乐为名,召集龟兹、毗沙、焉耆、疏勒四镇的胡人子弟近万人,迅速向阿史那都支的营地靠近,在阿史那都支犹豫未决之际,一举抓获阿史那都支及其子侄,李遮匐闻讯,只得弃械投降。两位智勇双全的大唐将军,就这样兵不血刃,依靠当地土着,以夷制夷,完成了此行的目的,这与德国曼施坦因计划剑走偏锋、迫降法国政府的闪电战实在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唐军队就这样避免了血流成河的战争。
阿史那都支等人被裴行俭押回长安,王方翼作为检校安西都护留在当地,修筑军事重镇碎叶城。历时50多天建成的碎叶城,“纡还多趣以诡出入”,西域胡人们纷纷前来参观,“莫测其方略,悉献珍货”。修筑城池,对于王方翼来说,本来就是驾轻就熟,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实干家,会打仗的将军同样是个脚踏实地的建设者。
王方翼出生的太原王氏(祈县王氏)在有唐一代是第一等的高门,声势之盛,连皇帝也眼红心热。唐高宗显庆四年(659),朝廷颁下诏书,禁止太原王氏、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自为婚姻”,管闲事管到山东士族的婚姻上去了。唐高祖李渊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嫁给了王方翼的祖父王裕,唐太宗的女儿,也有嫁给祈县王氏的,唐文宗曾忍不住口出怨言,“大唐李氏立国已经二百年了,但是愿意跟皇族结亲的人竟然比愿意与王氏等大族结亲的人要少得多”,由此可见王氏家族在当时的显赫声望。但王方翼显然不是同安大长公主的嫡出,所以他的父亲王仁表刚刚去世,他就和母亲一起被公主赶到王家的凤泉别业。(幸亏是富贵人家,不然岂不是要赶到街上做乞丐?)年幼的王方翼成了当家的小小男人,他与仆人们一起劳动,开垦田地,种植树木,“既完墙屋,燎松丸墨”,成为一方富户。后来他担任夏州都督的时候,发明了人力耕地机械,代替牛耕,世称耕架代牛,力省而见功多,很快推广开来,百姓在没有耕牛的情况下,不至于抛荒土地,导致饥寒交迫,这实在是添砖加瓦的善举,对于百姓民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王方翼当然不会置身于隋唐时期贵族子弟浓厚的尚武风气之外,他勤练骑射,很快脱颖而出。同安大长公主去世后,他和母亲回到了长安。一次夜里出行,看见一个身高丈余的怪物,他不慌不忙,拉开弓箭,射中了怪物,走近一看,原来只是一副配木。唐太宗听说了这件事,提拔他为朝廷的右千牛,王方翼从此开始了建功立业的漫长历程。
唐高宗永徽年间,王方翼的母亲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在,令王方翼十分伤心,竟至病倒,高宗知道后,专门派御医为他治疗,虽然高宗当时的皇后王氏是王方翼的远房堂妹,但唐高宗未必是因为这个原因对王方翼格外亲善,后来武则天以掐死自己女儿为代价,夺走了王氏的后位,随即杀害了王氏和萧氏,王方翼作为废后的亲戚,终高宗一生,官位不断升迁,应该说是高宗极力维护的后果,高宗在武则天的教唆下可以害死自己亲舅舅长孙无忌,对王方翼却格外青眼,除了拉拢豪门士族的功利性目的以外,高宗对王方翼本人应该是非常喜爱和信任的,事实证明,王方翼完全当得起这种信任。
显庆四年,凉州长吏赵持满因为与长孙无忌有亲戚关系,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被陷害下狱,严刑拷打后死在狱中,尸体被扔到了城西,他的亲戚六眷中没有一个前去给他收尸。王方翼收敛了他的遗体,按照礼节把他埋葬了。当时自然有人向上打了小报告,唐高宗深受感动,不让别人据此追究王方翼。“栾布之哭彭越,大义也;周文之掩朽骼,至仁也。绝友之义,蔽主之仁,何以事君?”王方翼这种坚守信念的名门子弟在那个时代能够尽展其才,实在要感谢奋发向上的大唐社会没有泯灭人性的光辉,无论是君主还是百姓,在心田的某个角落,依然能够保留善良和侠义的情怀。
“忠君爱国”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当中。王方翼任肃州(今甘肃酒泉)刺史时,为这个词语写下了完美的注脚。当时的肃州,“州城荒毁,又无壕堑”,经常被突厥骑兵骚扰。王方翼按照兵书的要求,带领士兵修筑城墙,设置烽火,深挖沟渠,引水环城,构成护城河。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当然不如战场上的拼杀来得刺激,但正是这些坚固的工事减少了多少边镇士兵的伤亡,避免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的命运。仪凤元年,河西走廊一带发生了非常严重的蝗灾,饥民遍地,很多人投向了王方翼治下的肃州,王方翼来者不拒,他开仓放赈,修建了数百间房屋给饥民居住,竭尽所能,使饥民免于饿死。当时,其他州县的饥民饿死的不在少数,而留在肃州的饥民大多数都渡过了饥荒,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官,救了多少平民百姓。政治的清明,让多少人受惠,而政治的腐败,让多少人遭殃。如果别的受灾州县能象王方翼这样作为,又何至于有这么多百姓饿死?权利是上面所赐,官员对百姓的苦难视而不见,实在是封建制度最大的弊端之一,王方翼凭着良心和责任为百姓做事,实在配得上当地百姓为他书写的颂德碑文。
永淳元年(682年),西突厥十个部落跟随阿史那车薄举兵反唐,围困了西北边陲的弓月城。王方翼率军出征,在伊丽河与西突厥军队遭遇,唐军势不可挡,一次斩首千余级。西突厥伙同咽曲三姓,拥兵十万直扑过来,王方翼率军撤退到碎叶城附近的热海,在这里,与敌人展开了风云变色的血战。敌人的流箭射进了他的手臂,他马上用佩刀削去,以免自己的受伤影响军心士气。激战间隙,他获悉了一个重要情报,部下的七千胡人士兵打算绑架他,去投奔阿史那车薄。王方翼临危不乱,假装发放军资,把这些人召到军中,依次绑起来斩首,当时狂风呼啸,军中乘风振鼓,迅速处决了这些内奸,避免了临阵倒戈的可怕局面(后来的怛罗斯战役就是如此)。随后,王方翼委派副将分道袭击,几路重拳之下,敌军“皆惊溃,乌鹘引兵遁去”,唐军抓住突骑施等酋长300人,把西突厥军打得七零八落,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元气。“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戍断无烟”,当年大唐帝国的健儿是何等的英风飒爽啊,他们是天底下最勇武最坚毅的男人,到了今天似乎已经成为绝唱。
西域平定后的第二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召王方翼回京议事。在奉天宫,皇帝招待自己喜爱的臣子一起吃饭。高宗看见王方翼的衣服上有血迹渗出,连忙追问其故,王方翼讲述了热海苦战的情况,高宗卷起他的衣袖,仔细察看他的伤口,感动不已,他动情地说,“方翼是我的亲人呐”(仅仅以血源而论,他俩隔了八竿子之远)。
太平的日子总是十分短暂,外患才除,内忧又至。绥州的白铁余通过邪教起家,自称光明圣皇帝,组织信众,攻县城,杀官吏,朝野振动。王方翼和程务挺率兵进剿,“火其栅”,一举荡平了乌合之众,俘虏了装神弄鬼的白铁余(少数民族)。王方翼进封太原郡公,这时,他已经达成了那个时代男人梦寐以求的理想。他文武双全,是名重当世的书法家,与魏叔琬齐名,即使在和平年代,作为文臣,他也应该非常出色,出将入相,在汉唐时代虽然颇为常见,那个时代的男人,也颇有意兴飞扬的豪迈,但出众如王方翼者,又有几人?到了宋代,重文抑武,文人坐在轿子里指挥士兵打仗,屡战屡败,送银送绢,宋人能在游牧民族的攻势面前苦撑那么久,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具有讽刺意义的是,重文的最终后果没有让汉人更文明,反而让汉人更野蛮,而且是那种令人不耻的野蛮,猎猎唐风,已经成为后人遥远的梦想。
王方翼的最后一次出征是进攻犯边的阿史那元珍,当时,由于战争频繁,府库中没有完整的铠甲,王方翼“断六板,画虎文,钩联解合”,敌人马匹蓦然一见,受惊狂奔,阵势顿时大乱,唐军一鼓作气,俘获敌人两员大将,桑乾、舍利两个部落被迫投降。塞外的落日照着唐军胜利的大旗,见证了一位大唐将军每战必胜的光荣业绩,这一刻,他已经不朽,他的人格与他的战绩一起光耀千秋,战争时他是冲锋陷阵的将军,和平时他是造福百姓的实干家,他可以是百炼钢,他可以是绕指柔,他不会象一些为所欲为的将领,战时解救危难,战后成为祸害,因为他的意志足以控制他的妄念,这可以说是文化的力量,这可以说是文明的熏陶,使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我们永远的怀念和梦想。
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了。公元684年9月,英国公李敬业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大杀其亲戚同党。程务挺牵连在内,在边关驻地被杀,武则天“籍没其家”。王方翼与程务挺素有交情,武则天找到了借口,将王方翼逮捕下狱,然后将其流放崖州(今海南琼山),王方翼走到半路就病逝了,一代名将,客死他乡。以武则天杀害亲子的狠毒,斩草除根的惯用手段,能够放过王方翼的家人子女,已经是非常少见了,可见王方翼的人格魅力,即使女皇站在敌对立场,也不可能做到视若罔闻。后来王方翼的儿子通过科举入朝,武则天也没有蓄意加害。神龙初年,唐中宗恢复了太原郡公的爵位,给去世十年的名将送去了一份迟到的安慰。惊才绝艳的人物宛如流星飞逝,再也见不到他灿烂的光华,军事贵族随着大唐帝国的灭亡而悄然隐没,科举制度的兴盛,使从此以后的中国只有文化概念上的贵族,书生们由童生到秀才,由秀才到举人,由举人到进士,由进士到状元,在千篇一律的古文中渡过了索然无味的一生,当年的金戈铁马仿佛是别人国度发生过的事情,与今生今世产生不了任何关联。
转自天涯论坛 作者:嫣红1969
网载 2013-09-10 21: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