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才子――文章四友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初唐诗坛不能与盛唐相比,风骨甚至不如晚唐,其时有四位诗人杜审言、苏味道、李峤、崔融,合称“文章四友”,这个外号颇有大气,但是事实上他们在文学上的个人成就却不是很高,乃至人品也有许多可被指摘之处,不过作为唐代承合时期的诗人代表,对他们略作了解还是有点意义的。    一般认为,“文章四友”中成就最高的当数杜审言,看到这个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杜甫,他也的确就是杜甫的祖父。他自己字必简,祖籍襄阳,据说是西晋时名将杜预的后裔。杜审言生子闲,闲生甫。杜甫对自己这位老祖父是相当推崇的,曾经赞道:“吾祖诗冠古。”有点替先人脸上贴金的意思,不过后世文坛对于杜审言的评价倒也的确不低,杜审言的五律写的比较出色,对近体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章四友的仕途都比较坎坷,杜审言也不例外。他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了进士,此时他只有二十多岁,高中之后他就去做了个隰城尉(今山西汾阳),后来辗转做了个洛阳丞,都是县级干部,颇为不得志。后来“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被整到了江西。
  杜审言这个人,平时比较自负,曾经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就是文才自比屈原、宋玉,书法自比王羲之的意思了。(怎么看也不像杜甫的爷爷,说李白的爷爷我还相信一点)。这种牛人在平时生活中自然不免得罪人,而这次的问题在于他得罪了两个小人――州司马周季重和司户郭若讷。此两人暗中设计诬陷杜审言,将他弄进监狱,并且准备置他于死地。这两人眼看计谋成功,得意之下就摆起酒席一起庆祝了,喝得正开心时,只听一声大喝,杀进一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娃娃。可这孩子煞是凶悍,杀到周季重座前就是一刀,旁边的一群酒客回过神来连忙上前将这孩子乱刀砍死,不过司马大人毕竟还是一命呜呼了。临死前,周季重叹道:“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原来这孩子正是杜审言的儿子杜并,此时他才只有十三岁。这下子事情搞的大了,武则天听说杜并的烈事之后,“甚加叹异”,顺便就把杜审言也召进了宫。此时看起来,杜审言到是有点因祸得福了,不过后来发生的种种只有让人感叹造化了。
  杜审言被武则天召见之后,授着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从地方官做到朝官,是仕途上的提升。但处在朝廷的风口浪尖之上,不免身不由己得受到各方斗争的牵连。这杜审言自己的操行也算不得好,首先他在武则天面前就表现了阿谀之态,“武后召审言,将用之”,问他说“卿喜否”,也就是“你开心吗”?杜审言乐得手舞足蹈,来了个“蹈舞谢”,写了一首《欢喜诗》拍武则天的马屁。然后他又搞政治投机,依附了武则天的两个面首张易之、张昌宗,没想到二张极不得人心,群臣在神龙元年(705年),乘武则天病重之时杀进宫内,硬是将二张给杀了。杜审言此时已经六十多岁了,落得给流放峰州的下场。峰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内,是不折不扣的蛮荒之地,杜老惶惶戚戚,路过湘江的时候倒写了首好诗:“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或许杜审言毕竟没做什么恶行,而且在诗坛也有点名气,最后朝廷很快就将他召回来了,让他做了个国子监主簿,也就是掌管国子监印鉴和维持学生纪律的官员,一年之后他就“卒”了。    杜审言为人狂放,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官员考试,主持考试的是当时的大才子苏味道。杜审言考完后对别人说:“苏味道必死。”旁人吓了一跳,连忙问为什么。杜审言说:“我的判词写得这么好,苏味道看了后一定惭愧得羞死了。”
  苏味道有没有惭愧这个问题不知道,不过死毕竟还是没死,不但没死,还留下大大有名的几个子孙,也就是北宋时的“三苏”。苏味道的后代不比杜审言来得差,他本人的诗歌水平同样和杜审言有一拼。据说他9岁就能写文章,以才华着称,20岁的时候他就进士登第,比杜审言还早了两年。苏味道大力创作近体诗,对唐代律诗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他的代表诗为《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 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 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写得韵致流溢,历来为人传诵。
  苏味道早期仕途一直很得意,初中进士他就被授予咸阳尉,后来跟随当时名将裴行俭征西突厥,奏为掌书记,从军至安西,颇得赏识。而让他真正得以名扬天下的一件事是他为唐中宗李显的宠妃之父裴避道作谢表,他挥笔而成,写得辞理精密,一时盛传于世。从此之后,前程就一片坦荡,在武则天掌权的时候先后担任凤阁舍人、 检样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等官职,凤阁就是中书省,凤阁舍人就是皇帝的秘书,做到凤阁平章事也就是位居宰相。当时狄仁杰垂垂老矣之际,武则天向他咨询谁能接班,狄仁杰答道:“文学蕴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宜矣。”苏味道的确是很被看好的,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狄仁杰这位一代名相算是看走了眼。苏味道也许有出色的才华,但是他的人品实在不能让人信服。比较有意思的是两次拙劣的拍马屁事件,一次是在长安元年(701年),当时三月大雪,苏味道以为是祥瑞之兆,率领百官向武则天进贺。这时殿中侍御史王求礼看不过去了,他当即指出:“三月雪为瑞雪,腊月雷为瑞雷乎?”整得苏味道面子上很过不去。还有一次有人向朝廷呈献一头三条腿的牛,苏味道又带头上朝祝贺,在当时被人引为笑谈。
  不过人家笑是人家的事,苏味道在厚黑学方面,黑算不上黑,脸皮倒也够厚。他的名言是:“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时人赠其一雅号为“苏模棱”,又称“模棱手”。后人更是从中引申出成语一条――“模棱两可”。此种为相原则在某些时候倒也适用,比如萧规曹随,但苏味道的这种态度却是纯粹为了明哲保身。可惜他的不作为却不能保证他在官场上做长久的不倒翁,在延圣元年(695年),他还是因为受人牵连而被贬为集州刺史。不过此人手段倒也是强,没多少时间就又回到了宰相位置。战战兢兢的当了几天,他又犯事了。毕竟官做大了,就想改葬老父的墓地,毕竟是高级官员,在迁墓过程中难免占点乡人的小便宜。结果正好被政敌抓住把柄,一个“侵毁乡人墓田,役使过度”让他被弹劾为坊州刺史,后来又迁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地位一落千丈之后,前任宰相苏味道颇不甘心,于是想寻找了一棵大树张易之做后台,试图东山再起。可张易之还没怎么搭理他呢,二张中的另外一人张宗昌却急了,将苏味道贬为d州长史,去了大西北支援西部建设了,没多少时间又迁为益州长史,还没到地方,就卒于上任道中了,时年也不过五十八岁而已。他死后,朝廷赠了他一个冀州刺史的封号。    在苏味道年轻的时候,他与同乡李峤齐名,并称“苏李”。李峤出身于小官吏家庭,他的父亲李镇恶是襄城县令,不过很早就去世了。李峤论才华不在苏味道之下,据说小时候他梦见有神人给了他两支笔。他也是弱冠之年就中了进士,并且不久就做到了监察御史,后来一直做到了凤阁舍人、同平章事,和名相姚崇共事。李峤活了六十九岁,先后在武则天时期,中宗、睿宗担任要职,做过中书令、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中宗时被封为赵国公,也算位居人臣了。直到玄宗时期,还因为涉及到宫廷斗争差点被处死。
  李峤的操行在四友中应该是最高的,在他担任给事中的时候,当时权倾一时的酷吏来俊臣构陷冤狱,试图诛杀当时的名臣狄仁杰、李嗣真、裴宣礼,武则天令李峤与大理少卿张德裕、侍御史刘宪去复查这个案件,结果后面两位老兄都是明哲保身的主,哼哼哈哈的就准备跟着来俊臣说话。只有李峤凛然不惧说道:“岂有知其枉滥而不为申明哉!”又引了句孔子的名言:“见义不为,无勇也。”把张德裕他们也给感动了,一起写奏章替狄仁杰翻案,最后被贬为润州司马。
  其实李峤的勇敢早在他当监察御史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岭南的少数民族叛乱,唐高宗令他去前线监军。好一个李峤,竟然亲自带着圣旨到少数民族的大本营进行招降,他一介书生就这样兵不血刃的平定了这场战事。
  李峤做官颇有政绩,敢直言,敢抨击,也能提出一些出色的政见。比如武则天搞个人崇拜,想建自己的像。李峤上疏说,菩萨都是慈悲心肠,普救众生的,现在您老人家造像要花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钱,如果这钱用来救济百姓,那您的功德才是无穷啊!
  按说李峤有这些壮举,也足以青史留名了,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当时张易之权倾朝野,百官争相阿附,李峤竟也不能免俗,投到张易之门下。中宗即位之后将他贬为豫州刺史,这次贬斥警告的意思多于惩罚,他还没上路就又改为通州刺史,没几个月又召回做了吏部侍郎。虽然这件事情弄得不算很大,但是毕竟给李峤的人生留下了很不光彩的一笔,也使得“文章四友”中竟没有一个可被称为是保持节气的。    最后一个崔融,字安成,齐州全节人。此人的文才也是极出色,早早做了直崇文馆学士,后来做了中宗的的侍读,最后也官居凤阁舍人,成为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可是他在节操方面也不能免俗,如其它三友一般,阿附张易之,结果最后也被贬为袁州刺史,去了江西。不过有才华的人毕竟还是有利用价值的,没多久他又被召回当了国子司业,也就是国子监副校长。或许教育行业才是最适合这些文人的职位吧。崔融的文章在当时和李峤齐名,文采非常华丽典雅,被认为罕有其比,朝廷的一些颂文都由他来写。他写文章非常用心,或许是因为思虑过度,五十四岁就去世了,被追赠为卫州刺史,谥号为“文”。
  杜审言看起来和崔融关系很好,曾经写了一些诗送给崔融,其中一首《送崔融》比较有名:“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旌旗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坐觉烟尘少,秋风古北平。”    “文章四友”都具有出色的文采,从朝廷委任他们书写诏策来看,他们写的文章无疑也是很漂亮的。但是,他们的成就也主要是在文学上了,就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四个人除了李峤略有一点政治眼光和胆略,其它几人都是一介书生而已,尤其是苏味道的模棱之名,实在是一种耻辱。而且四人的德操和品行也不是很好,四人都党附张易之,很被人看不起。《旧唐书・列传四十四》里面谈到他们时说道:“才出于智,行出于性。故文章巧拙,由智之深浅也;行义诡实,由性之善恶也。然则智性禀之于气,不可使之强也。”的确,文章和品行有的时候的确不能简单等同的啊。
  这正是:杜审言,不审言;苏味道,没味道;崔李文章天下道,不堪半载党张名。    附:杜审言事迹可见《旧唐书・文苑上・杜审言传》,苏味道、李峤、崔融事迹可见《旧唐书・列传四十四》。

网载 2013-09-10 21:24:12

[新一篇] 剛愎自用,身首異處的的吳國權臣

[舊一篇]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大唐名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