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性电视剧的现实责任及其美学追求  ——谈山西纪实性电视剧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编者按:
  1995年9月9日——11日,正值秋风送爽之时,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与山西电视台在太原联合召开了“纪实性电视剧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两地专家、学者及新闻界人士计四十余人。
  会议就纪实性电视剧的产生、发展及现状,纪实性电视剧的特点,纪实性电视剧的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为了将研讨会的成果介绍给读者,我刊特辟专栏分期发表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以真人真事为题材的纪实性电视剧,是在现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望中孕育、产生、发展并不断走向成熟的。她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就要更好地担负起时代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一、纪实性电视剧在山西的崛起
  纪实性电视剧在山西的繁荣有它的历史渊源。
  我们得首先感谢黄土高原上这一块丰厚的沃土,在这里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
  我们还必须感谢在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顽强奋斗、勤俭生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纯朴善良的山西人民。
  山西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默默地劳作、耕耘、奉献着。他们无怨、无语又无悔的执着精神,体现了他们那种不善张扬,踏实肯干,甘于奉献的美好而博大的内心世界。
  新中国成立之后,从李顺达、陈永贵到栾弗、燕居谦、马牡丹、李双良、申纪兰、赵雪芳、周拉奴等一大批各个不同时代的名扬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山西的典型人物都集中体现了两个字——奉献。在默默无语的无私的奉献中,展示了他们在不同时代的人格魅力。这些创造历史的主人,这些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英雄,无疑汇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精神。也正是这种潜在的美学品格和巨大的精神力量,才使得我们一代一代的人,有了一种生活的信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创造和建设美好未来的动力。而我们的时代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这种民族英雄,我们的时代也无时无刻不在呼唤这种崇高而伟大的民族精神。既然我们这块土地上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精神矿藏,它的能量已远远超过了我们所站的这块土地下的“黑金子”的能量,那么我们这些肩负历史使命的电视工作者,没有丝毫理由放弃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而去鄙薄神圣、轻视高雅、趋时媚俗。历史和现实都不允许我们把奋起的时代变成提倡消沉,提倡自渎自亵的时代。
  因此,基于上述这种认识,山西的电视文艺工作者们,从未敢回避现实生活中改革开放这一人人关心的重大主题,也没有回避改革的最新变化和最新课题,更不会回避那些发生在这块淳朴的土地上蕴育出来的融真情与震撼力的人和事。纪实性电视剧在山西的不断繁荣不是偶然的,就是因为有这样一块土地,有在这块土地上默默奋斗的一批批的英雄,同时还有一批继承与发扬在革命年代形成的与现实紧密结合、为现实斗争服务的具有崇高使命意识的电视文艺工作者。是山西这块具有丰富历史文化传统的土地和沸腾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创作者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
  总的来说,纪实性电视剧在山西的崛起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
    1、报道剧
  以《栾弗》、《红梅绽雪》、《红烛》、《东郭村传奇》、《山溪之歌》为代表的报道剧,是一种生活的再现。它们以纪实的手法,如实地、直接地、形象快速地反映了客观社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以事实本身的涵盖力来影响现实,这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它的优点就是快速反映,其缺点则不言而喻,即缺少艺术的升华,缺乏强烈的渗透力。作为文艺作品,尽管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却没有高于生活。
    2、纪实性电视剧
  以《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咱们的老郑》、《土缘》、《我八岁》、《塞外有家》、《一个医生的故事》等为代表的纪实性电视剧,已不再是简单的复制或者仿真,它们已融入了创作者的情感和思考,融入了创作主体对生活、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理解,创作者已具备了用“电视眼睛”发现闪光点,捕捉闪光点,艺术地再现闪光点的能力。在这一批纪实性电视剧中,创作者较好地将纪实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比较熟练地通过艺术手法展现了纪实性的题材。尤其是《一个医生的故事》,显示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现实主义艺术的巨大魅力。正如有的文艺批评家所说,“《一个医生的故事》是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具有艺术魅力的精品。”
    3、高度艺术化的纪实性电视剧
  以《沟里人》为代表的纪实性电视剧,标志着纪实性电视剧在观众全新的审美能力和社会需求面前的一种新的走向。它更具有启迪心智、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的特性,在浓烈的审美鉴赏中凸现了具有震撼力的人的精神世界。
  以《沟里人》为代表的纪实性电视剧,更重视艺术地塑造人的文化精神,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脐带联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主题把握,从时代脉搏的跳动中思考社会的未来。《沟里人》集中体现了创作主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主张,反映了张绍林等创作者驾驭此类题材的高超的能力和艺术感觉,以及崭新的艺术审美判断。它不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再现,不再是简单的纪实与艺术的融合,而是高度艺术化的纪实,充满了对文化的审视意识,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表现有了新的运作手段,对提高纪实性电视剧的文化品格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具有创新意义的开拓。《沟里人》无疑将开辟一个纪实电视剧的新时代。
    二、山西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追求
  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山西电视台的电视艺术工作者们共拍摄了90多部报道剧和纪实性电视剧。如果说近两年山西的纪实性电视剧有了质的飞跃的话,那是因为多年来,我们的电视艺术工作者孜孜不倦地摸索、总结、再实践的结果。因为有了量的积累,所以质变是必然的。通过对这90多部电视剧的回顾,我认为这些电视剧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对美的无止境地追求。
    1、真实是纪实性电视剧的生命
  山西电视台的90多部报道剧和纪实性电视剧,尽管有些过于侧重纪实而缺少艺术的审美提炼,但它创作的初衷却是想使生活纪实与艺术审美更好地融合为一体的。生活纪实与艺术审美的融合,是纪实性电视剧的主要特征。所以,有些报道剧实际也可归入纪实性电视剧中(最起码也可称为纪实性电视剧的初级阶段)。它们体现了生活纪实的基调,以真人真事为主体,追求人物与事件的逼真性、现场感。他们不强调情节的因果关系,不人为地强化事件的戏剧冲突,而是在自然、朴实的生活进程中,使观众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进去,成为剧中的一员,那种亲切、自然的审美愉悦与审美享受也便同时获得。
  纪实性电视剧具有其它类型电视剧所没有的特征,那就是“艺术的真实性”。因为纪实性电视剧所反映的真人真事都是已经发生过了的真人真事,所以编导在再现这些真人真事,实现人物与事件的逼真性、现场感的美学效应时,就要运用和借鉴新闻报道的许多拍摄手法,营造事件发生与屏幕播出同步进行的场景与氛围,使观众感到事件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如《好人燕居谦》,是在燕居谦已去世后做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典型首先由新闻界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的。《好人燕居谦》这部电视剧尽管创作时间很短,但它毕竟还慢新闻报道一拍。因此,主创人员为了更好地实现真实性和现场感,烘托燕居谦生前的那种生活和工作氛围,就把拍摄现场安在了他当年工作的交城县县志办。编导在提炼主题时,并没有把燕居谦一生所做的好事都罗列出来,而是紧紧抓住燕居谦身患绝症却置生命于不顾,拼命赶时间撰写县志这一感人至深的事例不放。在那昏暗的灯光映衬下,他紧咬着牙抗拒着疼痛,一会儿写两个字、一会儿写两个字地坚持着。这种疼痛是燕居谦的,也是观众的,所以它达到了所希望达到的效果。这种典型事例的截取、提炼和加工,无疑又为自然、朴实的生活场景平添了一份栩栩如生的感觉。观众通过这个特定时空的真实感,看到了人物博大的内心世界,感到了人物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还有一些纪实性电视剧,虽然没有用英雄模范的真实姓名,如《有这样一个民警》、《沟里人》等。但它确实有过这样一个人、或几个人,在这个人(或这几个人)身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些真实而感人的事。创作者出于剧情的需要和主题需要,把几个人的闪光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来写,(如《沟里人》中的贺小庄)但它还始终保持着人物原有的性格特征,人的姓名仅仅是个符号而已,最主要的是它总是围绕着“真实”而展开剧情的。所以说,失去了真实就失去了纪实性电视剧的美学品位。反之,如果仅仅满足于真实人物事迹的罗列和真实事件过程的介绍,就不能揭示出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更不会揭示出人物和事件丰富的内涵与思想光芒,同时也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这便也是许多纪实性电视剧虽然真人真事本身很生动,可搬上屏幕后却索然无味的原因。纪实性和纪实是有区别的,具有纪实性并不意味着照录客观事物的原貌,而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选择和加工,纪实性电视剧就是对所选择事实的艺术的真实加工。
    2、纪实性电视剧的魅力就在于深刻地昭示美
  纪实性电视剧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调动电视艺术手段,精心地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努力揭示人物的人情美、人格美和事迹的崇高美、悲壮美,使观众在潜移默化的娱乐教育中获得思想和行动的力量。
  纪实性电视剧的创作者不能只满足于平凡、朴素或曲折、激烈的外部形态,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外部形态的透视,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内涵和本质,即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所以说通过真人真事的表象,去发现和发掘真、善、美的内涵,揭示人物的深层底蕴,对增强纪实性电视剧思想的渗透力、行动的震撼力、艺术的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个医生的故事》中赵雪芳这一形象的塑造就使我们感到,赵雪芳同志在那种朴实无华、恪守真诚、无私奉献的过程中,自然地展示了她清楚的人生目标和自觉主动的进取精神。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她不仅用自己高超的医术和丰富的医学经验拯救了一批批的病患者,而且,她还通过自己高尚的医德去温暖和感化了每一位患者。当她身患绝症而仍然想患者所想时,每一位观众都通过她这一面镜子,看到了楚楚衣冠下的“小我”。所以说,赵雪芳这一典型的成功塑造,使艺术典型与真人真事完美地融为一体,使观众的审美视角与新闻视角彼此重叠,达到了纪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很好地体现了现实主义的美学理想。因此,该剧播出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事实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真正标领文艺创作的进步潮流并成为那个时代发展标志的,肯定是那些深刻反映了时代主题并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的产品。
    3、艺术品位的不断提高是纪实性电视剧审美价值的保证
  艺术是无止境的,它没有极限,我们只有无限地去接近它。在艺术领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谁都不应当沾沾自喜。所以说,我们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不断实践和总结的过程。纪实性电视剧也同样有一个实践——总结——再实践的过程,只有这样,纪实性电视剧才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它应有的震撼力和感召力。
  以张绍林导演为代表的一批电视艺术家们,非常注意剖析过去的得失,不断创新,不断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去升华主题,提高纪实电视剧的艺术品位。
  如果说《无字的歌》、《山溪之歌》、《百年忧患》、《有这样一个民警》等不断形成了“绍林风格”的话,那么可以这样讲,《沟里人》是“绍林风格”的再突破。和许多大导演一样,张绍林同志有多年底层生活的经历,但他那种对生活和社会强烈的领悟和理解力却是独到的,他对艺术的追求是执着的,他那具有独特个性色彩的电视艺术语言就说明了他在无限接近“艺术的核”时所做出的不懈的努力。所以说,是张绍林同志带领山西一大批电视艺术工作者拔高了山西纪实性电视剧的艺术品位,为中国纪实性电视剧的繁荣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丰富的电视艺术形象。
  在《沟里人》的拍摄中,他将开山凿路作为背景,而把人放在前景,观众看的是人,路是人凿出来的,人们关注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物命运,人的生存状态。因此,他准确地把镜头伸入到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有目的地放大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贺小庄、菊香、老支书,大保等人物使“沟里人”与修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可亲、可信程度令人叫绝。观众的脉膊也因此紧紧地与沟里人跳在一起。为了酿造剧情的真实感,主创人员在艺术造型方面十分强调粗糙感,杜绝做作。他们注重人物造型生活化,用光效强化真实,制造大反差。摄影镜头的运动尽力生活流,以看不见镜头为最高追求。在表演方面,他们最大限度地缩小“演”的痕迹,尽力去“准确”地把握各类人物和生活场景。音乐配置上他们十分注意突出音乐的主体形象,强化音乐的张力,使音乐与主题浑然一体。既有生活的丰厚感,又有艺术的生动性,使《沟里人》成为一部气势恢宏的具有崇高美和悲壮美的现实主义优秀之作。
    三、山西纪实性电视剧走向成熟的几点体会
    1、立足本土,挖掘有深度的新意的题材
  电视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本土文化。许多世界级的影视大师离开了本国、本乡、本土便产生不出更好的作品便是有力的证明。
  事实也表明,只有生产出具有本国、本土、本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才能在世界影视艺术之林占据一席之地。山西电视台从《栾弗》、《无字的歌》、《有这样一个民警》、《好人燕居谦》等到《一个医生的故事》再到《沟里人》,成功率是比较高的,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作品有相当扎实的生活依据,人物和情节都有生活的原型。而这些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本身就离不开这块土地,脱离开本土,就失去了它强烈的感染力。电视艺术家们看准了这一点,紧紧抓住不放,然后再向纵深拓展,从新的审视角度去选材、展开情节、深化主题,再加上根据不同内容所采取的表现形式,才使得山西的纪实性电视剧耐人寻味。只有找准了纪实性电视剧本质的、规律性的、适合自身的、具有方向性的东西,才能使它更健康地发展起来。
    2、纪实性电视剧离不开宽松的创作环境和强有力的创作队伍
  电视文艺创作有电视文艺创作的规律,违背了自身规律,就肯定不会生产出好作品。山西的纪实性电视剧的繁荣,是与山西电视台的上级领导以及省委领导分不开的。在把握好导向性和原则性的基础上,他们给予的更多的是关心和支持。这样,我们的电视艺术工作者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创作主张和审美理想。
  在有了宽松的创作环境,确立了创作的基调的同时,山西电视台从台领导到部领导历来都全力支持,甚至协助策划、布置,调遣精兵强将,投入到电视艺术的创作中。我们要求主创人员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要“投入”,其余便是建议,很少有行政干预的。在多年创作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共同达成了一种相互间的信任和理解。
    3、给予纪实性电视剧足够的重视
  快捷、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和典型事例是山西纪实性电视剧的一个显着特色。要快捷、迅速,就必须使我们的方方面面都调动起来,重视纪实性电视剧生产的各个环节。
  纪实性电视剧比常规电视剧创作的难度更大,从它的方兴未艾的发展趋势和强烈的社会共鸣和社会效益来看,我们必须花大力气来抓,如果我们轻视忽略了哪一方面都会导致产品的不完整,就不会生产我们期望的效果。因此,我们历来都是以强烈的精品意识从抓本子,抓选题入手,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再决定拍摄的主题和组织再创作的队伍。然后再协助大家及时地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在每年的电视剧创作规划中,我们总是把纪实性电视剧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中国电视京014-019,048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陆嘉生19951995 作者:中国电视京014-019,048J8电影、电视艺术研究陆嘉生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20:51

[新一篇] 管仲賦稅思想的啟示

[舊一篇] 紀實性電視劇的美學特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