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潜能的哲学意蕴——论人的潜能与需要、可能和现实

>>>  古風悠悠—傳統政治與精神文明  >>> 簡體     傳統


  提要 人类的发展以需要为根本动力而处于一种由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无限转化过程之中。若把人类的现实视为植根于人的需要本质而发生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主体化、手段化和对象化新形式,则人的潜能就是这“三化”通过本身的特殊机制而标示出来的、带有一种强烈必然趋势性的可能性。整个人类的发展,就是以“需要——潜能——现实”这样一种整体化的演进方式不断地向新的境界推进的。
  关键词 人的需要 可能性 现实性 潜能 主体化 手段化 对象化
  笔者曾在几篇论文中,初步阐述了人类潜能在跨学科意义上的基本含义及其与自然生物因素和社会后成作用的基本关系。[(1)]那么,隐藏在这些关系背后的人类潜能的具体生成机制、表现形式、运动规律以及本质特征等等又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以哲学解析的方法来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
  这一角度,就是既借鉴智能哲学的研究方式,又超越其只将人类智能视为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转化运动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一种新形式[(2)]的局限,把主体人的已有发展水平的方方面面——自然生理结构的、社会后成结构的、主观精神结构的、智能系统结构的等等,都视为大自然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演化运动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一种新形式,从而到这一“现实”所标示的那无数可能性之中去寻找人类潜能的踪迹。
    一、潜能与需要,可能和现实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进程来看,存在一个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态问题;又由于对人类潜能的探索和研究,目的在于不断克服和超越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境,为未来的发展寻找新的动因,这决定了人的潜能问题在时间的取向上是立足现实而面对将来的。如此,人的发展的“现实”问题成为首先要涉及的基本范畴。还因为人的现实是一个源于人的“需要”而产生“可能”,再由“可能”经过适当的转化而成的结果,于是“需要”和“可能”也成为必须涉及的两范畴。另外,可能到现实的转化和现实本身的存在,都是离不开必然性的,所以“必然性”同样要有所涉及。
    1.需要和人的需要
  所谓需要,即“生物体、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其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3)]也就是一个生命化系统对外部条件所保持的摄取和交换状态,是有机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无机物由于不存在对外部条件的定向选择,所以不发生需要问题。
  在所有生物体的需要中,人的需要(或称人的发展的需要)是一种最为高级和复杂的需要。它指的是由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长期演化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类主体为保持和优化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特有运动方式,而对其他物质、能量和信息客观条件的依赖和要求。这是人类维系自身开放社会系统保存与进化的根本性和原初性动力。
  人的需要超越了一般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本能层次,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劳动)形成和发展到对实践对象、实践手段(主要是工具)、实践动力、实践产品(物质成果、知识经验、科学艺术等)等等的物质能量需要和精神信息需要。因为,社会运动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必须随时对外界保持一种开放的摄取状态,与外部世界进行广泛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非此不能存在、发展和进化。然而社会又是人的社会,人是它的基本元素。社会系统就是依靠人自己对物质、能量和信息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巨大力量来维系的。这是一种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丰富和复杂状态,亦即人类发展的根本要求。
  唯其如此,才有学者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人类的“需要”和“创造”视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需要——创造”统一体。从而揭示出人类“由自己的需要驱动自己的创造,用自己的创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最高本质”。这是深藏于人类的一切问题之中并从根本上支配它们的真正的“基因”和“以太”。人类因为具有这种特殊的因素才构成了人类社会,才创造和发展着自己的历史。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得以发展的动力。[(4)]
  人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存在的客观要求,是这一历史进程发展到某一阶段时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成熟而提出的某种任务。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亦即,在人的发展的总体历史进程中,人对任何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需求都必须以现有条件为基础。这表明需要的内容是客观的,带有客观必然性。但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最终是要通过动机指向目的的,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这表明了需要的形式是主观的,乃客观的需求在人的心智中的主观反映。此二者本该是统一的,但由于受到源于主客观方面的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作用,就出现了统一程度高低的问题。又由于主观需要指向目的,客观需要又与客观可能性相统一,所以主客观需要的矛盾最终就表现为主观需求与客观可能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克服就是需要的满足或者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如此,我们的思维程序中出现了“可能”和“现实”这对基本范畴。
    2.可能性与现实性
  可能或者可能性,作为与现实(性)相对应的一个哲学概念,反映的是事物或者现象出现之前的发展趋势,是客观事物内部包含着的各种倾向的总和,或者说是某一事物向另一事物转化的“苗头”或“势头”。由于任何事物都要向其他事物转化,但转化成什么却是由该事物的内部规定性(矛盾)和它与其他周围事物的联系所决定的。这就使得事物的转化具有了不确定性——只要转化尚未完成,任何新的因素的介入都可能改变它的方向和性质。这说明可能性是标志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或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基本范畴。这种或然性和不稳定性的存在,根源在于可能性与偶然性是相互联系起来的。
  尽管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均受其内在的必然性(规律)所支配,但这种必然性却是无数偶然性作用的结果。它使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偶然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多种可能性来。其实这也正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外部联系复杂性的反映。在这些同时存在的多种可能性之间,根据各自所带有必然性的多少而表现出有些可能性相互对立和排斥,而有些则相互容纳和并存(前者如成与败,进与退等;后者如其人可以同时取得多方面的成就等)。这又逻辑地将可能性和必然性联系到了一起。因为事物变化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不会齐头并进和平行转化。一般而言,在特定条件下“只有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或一种可能性首先变成现实。……这种变成现实或首先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就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不言而喻,那些没有变成现实或者没首先变成现实的可能性一般不会包含或者至少暂时还不包含必然性”[(6)]。所以,是否包含必然性是可能性能否变成现实的关键。
  而现实或者现实性作为与可能(性)相对应的哲学范畴,反映的则是事物(或现象)出现之后的实际存在,指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着的各种客观实在的总和,或者是实现了的可能性。就现实性范畴来说,原也许出现也许不出现的事物出现了,或者如此或者不如此的东西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样式存在了。它改变了那种寓于事物的关联之中的、依附于一定的根据和条件而存在的可能性的局限,直接地表现为事物之间的既成关联和现实的根据及条件。又由于“现实的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的东西”[(7)]——只有具备了必然性,不是现实的可能才能变成现实。但需要指出的是,现实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这种关联有别于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联:一个是既成的和稳定的,另一个则是潜在的和不稳定的。具体而言,就是现实性中一定包含着必然性,而且是既成的事实,而可能性中则不一定都具有必然性。在多种可能性中,只有那些基本形成转化成现实的所需条件的,或者体现事物发展方向的,才具有必然性。在转化未完成之前,这种必然性只是一种潜在的趋势而已。[(8)]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已经把需要、可能和现实三个基本范畴作了简要区别。同时,也揭示出这三个范畴之间以客观必然性而内在地关联起来,保证了相互之间的渗透和转化。就人而言,主体的需要是客观的需要,也是渗透着必然性的需要,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为主体提供了相应的必须实现的发展目标,因为这种目标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而包含了必然性,同时也就具有了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只要代表着主体发展的根本方向,它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现实。如此,现实就是实现了的可能,也是实现了的必然性。从需要到可能,再到现实的运动状态,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程式。每一种需要既经满足和实现,新的需要又随之产生。这种需要、可能和现实在客观必然性基础上的无限往复循环的转化,充分说明了两点:其一它推动了社会发展目标的不断更新——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指出的:人类的历史活动从需要开始[(9)];其二这三个范畴均是一种历史性的概念。
  至此,我们可以根据上述逻辑铺垫来大概地描述一下什么是“潜能”了。
    3.潜能
  大家知道,历史上最早使用“潜能(希腊文dynamis)”一词的人是古希腊大哲学者亚里斯多德。在他那里,这是一个与“现实(希腊文energeia)”相对应的基本范畴,意思是“可能性的存在”。正如他在自己着名的哲学着作《形而上学》第九卷中所写的:“现实之于潜能,犹如正在进行建筑的东西之于能够建筑的东西,醒之于睡,正在观看的东西之于闭住眼睛但有视觉能力的东西,已由质料形成的东西之于质料,已经制成的东西之于未制成的东西”,人们可以“用对立的一方来解说现实而用另一方来解说潜能”,等等。[(10)]显然这是把潜能看作现实的来源和基础,将现实视为潜能经过运动变化而具体化的结果。并且将潜能与可能性对等起来了。
  然而,任何概念范畴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要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不断改变,以顺应历史发展的新要求。潜能概念也不例外。历史演化和发展至今,无论是以关心人类潜能问题着称于世的西方人本主义学者,还是我们周围的寻常百姓,包括我们自己,在使用“潜能”这个概念时,所强调的都只是事物发展中那些对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具有积极意义、积极作用或促进功能特点的正向可能性,而舍弃了其余那些消极的负向可能性。换言之,人们今天使用的潜能范畴,已经远远超越了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局限,有了新的发展。而对这种新发展及时作出相应的概括和抽象,提高到哲学理性的层次来思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为此,我们试对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潜能问题作如下界说:如果把可能性视为已经产生和存在了的现实事物(现象)在自身的继续发展变化中,所标志或者预示着的关于前途的种种趋势,则潜能就是这种种趋势中带有客观必然性的部分。概言之,所谓潜能,指处于某一运动阶段的事物,通过自身特有的运动形式,在相应的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必然趋势性。它不仅是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而且是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和必然趋势的可能性。
    二、人类发展的潜能和现实
  以上我们所作的、从需要开始,对可能性、现实性和潜能概念范畴进行的一般哲学意义上的解析,旨在于为加深对人类发展的潜能和现实问题的理解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这些概念范畴在人的发展领域中的具体所指,是下文即将展开讨论的重要问题。
    1.人的现实
  根据本文开篇所提出的基本思路和上述论要,我们可以把人的现实(或称人的发展的现实)概括为:植根于人的需要本质、由人类发展的以往无数可能性实现而来的人的实际存在状况。借用智能哲学的表述方法,把作为大自然中物质演化的最高产物的人(和人类社会)视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那么人的现实就还可以表述为:在需要的驱动下而发生的、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和相互转化在人那里所达到的新形式。具体而言,这种新形式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主体化形式、对象化形式和手段化形式。
  主体化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基本现实,意为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在长期的演化运动和相互作用过程中,从机械运动开始,到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最后形成能够自成体系并独立于自然界的特殊的主体结构——人和以人为核心的人类社会。这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分别形成了主体的自然结构(人体)、社会结构(社会属性)和精神结构(各种心智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并表现出一种自觉的能动性来。这一能动性作为人类特有的一项基本现实,是人的上述三种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积极、自觉和主动的综合性活动性能,是物质力量与精神(或心智)力量的有机统一,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结合,也是自然历史进程所赋予和人类主体的对象性关系、社会性关系不断生成的必然结果。实质上就是人类主体认识、改造客观世界(自然和社会)的一种既成定势结构——以人的自然机体为物质基础的属于主体内部的复杂精神世界,包括有世界观、经验、知识、社会属性、价值观念、意志情感等等。这些因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通过共同劳动、社会交往和历史继承等社会运动而相互联系、转化和协同作用才形成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源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和转化的人的主体能动性定势结构,才使得作为自然结构的人类主体能够发挥作为社会结构的主体功能。如此,主体化形式使人类获得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基本现实力量——作为人的内部准备状态和主观条件的能动性,同时,由于物质不灭,运动不止,决定了这种主体化进程是永远没有止境的。或者说,达到主体化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范围在总体趋势上是无限可能的。
  对象化是人类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现实。它指的是在一部分自然界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化成能动性主体的同时,另有一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必然地受到了这种转化的影响,变成主体活动的对象(包括有自然的、人工的;物质的、精神的),从而使人类主体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了对象性,成为对象化的活动。或者表述为:在一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演化成主体之后,另有一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则演化成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以客体的形式而存在。那么,我们又为何不用“客体化”来代替“对象化”呢?原因是宏观上作为物质世界总称的客体,能成为人类的活动对象的只能是其中一部分。马克思曾指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11)]此即尽管外部客体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它的某一部分能否成为主体认识和改造的对象,还要取决于主体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水平。这说明了对象的历史性和具体性,也说明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人那里的对象化,永远只会是一个随历史的演进而不断深化的过程,没有止境。从而也就表现出一种无限的趋势性来。
  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对人来讲除了经过主体化形成人类主体,经过对象化形成主体的活动对象而外,还有一部分在主体的能动作用下实现了手段化——转变成主体与对象之间的中介因素,诸如技能、技巧、工具、原材料等凭借条件和相应的活动方式方法等等。其中,虽然工具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我们没有用“工具化”来代替“手段化”,是因为置于主体人类和对象之间的中介因素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不仅仅是工具性的,工具化不足以概括所有充当主体对象性活动(如劳动)手段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形式。又由于主体化和对象化都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则手段化的进程自然也就是带有递进性质的。
  如此,人的现实的发端就成为主体对其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转化过程。这种情形从自然界的一部分物质、能量和信息通过主体化运动演变成人类主体那时起就开始了。对此,学术界已有人作了较充分的和相类似的探讨。[(12)]但仍须指出的是:他们所述的三种转化——人通过劳动对物质的转化、对能量的转化和对信息的转化,仅仅是针对“人类智能”这一单项的现实而言的。而在笔者看来,不仅仅人类的智能发端于此,人类的体能、心能(除智力之外的心理能)等等也同时发端于此。这样的理解具有更为广泛的含义。从此层面返观文献[(12)]的相应内容,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认识到人的现实为何发端于上述三个“转化”,从而为本文节省许多笔墨。
    2.人的潜能
  透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这样的判断:从物质世界的本源着眼,人类是自然界的产儿;其基本现实则是通过社会的实践活动(特别是劳动)在大自然中长期孕育的结果。或者说,人的现实是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主体化、对象化和手段化形式。又因为社会运动是物质运动的最高级别,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它必须永远对外界保持开放,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系一种生机勃勃的“需要——创造”状态,以确保自身的存在、进化和发展。这决定了人类的现实永远只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永远不会在任何一个已有的水平上停留,总是向往着自身已有的运动形式所标示(标志和预示)出来的、顺应客观必然规律的更高层次——进一步的主体化、对象化和手段化迈进,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必然趋势性来——我们就把这种“强烈的必然趋势性”称作人的发展的潜能(简称人的潜能)。
  具体而言,就是自然界(或宇宙中)的物质运动发展到社会运动的历史阶段,不但出现了以人体(特别是人脑)自然结构机能为核心的、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转换于一体的新形式,更重要的是出现了人类朝向这种形式所预示或标志出来的、更加光辉灿烂的更高一级形式运动的强烈必然趋势性,即人的潜能。整个人类社会系统的现有平衡,依靠人的现实来维系;新的发展,则全靠人的潜能的外化(或扩展,或实现)去达成。顺便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根据人的需要透过动机在人的发展的诸种可能性中确定人的潜能;二是创造出实现人的潜能的条件;三是选择实现人的潜能的恰当方式(诸如用自我控制来调节思场流,用接受良好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等);等等(限于篇幅,详情另文再叙)。
    3.人的潜能的起源和发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个图形把人的潜能与人的需要和人的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附图 B1101.JPG
    人的需要、潜能与现实三者相关图
  透过此图,可以比较直观和形象地把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潜能和现实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如下描述:某一阶段的需要是人的发展原初动力;潜能是使需要获得满足的必然趋势;现实则是潜能的实现,是该需要的真正满足。接着又产生出新的需要来,又开始了从需要到潜能和现实的新一轮运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又将继续如此走下去,直至永远……
  所以,“需要——潜能——现实”这样一种整体化演进规范,构成整个人类发展的基本模式,它以一种“铁的规律”(恩格斯语)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由此可见,作为人类维持种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潜能的根本起源,也是人的发展的生命动力学本质;而作为人类现实基本发端的前述三个“转化”——人对物质形态的转化、对能量的转化和对信息的转化,由于本身预示着一种强烈的必然趋势(可能性),同时也就成为人类潜能的三个基本发端。它还规划了人类潜能外化(或扩展、或实现)的整体轮廓。
    三、人类潜能的表征概说
  反观前文,我们可以将人类潜能的表现特征作如下归结:
  从其物质本源来讲,它是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经过长期的演化,在人那里所达到的主体化必然趋势、对象化必然趋势和手段化必然趋势;就其功能表现而论,它是以主体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和精神结构功能为核心的、集外部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于一体的运动趋势。这些趋势无一不代表和顺应着人类发展的客观需要。作为相较于人类已有现实层次更高的未来现实的客观可能性,具体讲它有下列几方面的表现特征:
  1.人的潜能是一种对人的发展起积极和内隐的导向作用的趋势。人的发展具有多种多样的可能性,但其中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必然性的可能性——人的潜能,代表着或者标示着人类未来发展的光明前景。这种前景虽然由于面向未来的时态取向和未现实化的实际特点,而不能直观地向人们展示出来,但它也因为本身的潜在性和内隐性而内在地规定了人类发展的总方向,对人的发展起着一种带必然性的积极的导向作用。
  2.人的潜能是一种对客观规律的内隐性预知趋势。千百万年的生命进化和历史发展,证明了人类的特别之处根本在于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认识方面。人们从外部世界的星移斗转、风吹草动和社会变迁等无数现象之中,不断洞悉着从已知推导未知的逻辑奥妙,凭借主体特有的思维和想象来预知世界的未来图景(包括自身在未来的发展状况),从而形成一种把握和认识客观规律的行为模式,使自己能够不断地认识和适应社会和自然界。人类发展,人的认识不但随之发展,而且还作为一种预知倾向而渗透到人的发展趋势中去,使人的潜能具有了内隐性预知规律的特点。
  3.人的潜能是一种物化(或物质化)认识(根据客观规律和自身需要转化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趋势。既然人的潜能是一种预知的趋势,就有超前认识的倾向(或特点);又由于认识必须物化之后才会最终实现推动人类发展的作用,所以人的潜能中无疑包涵了物化这种预知的倾向,并因此而表现出物化预知的特点来。这也正是笔者将未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也视为人的潜能[(13)]的根本原因。
  4.人的潜能是一种优化主体结构,提高主体性的趋势。一方面,人的潜能作为代表着主体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可能性,它的实现就意味着主体在自然、社会和精神三种结构上获得新的发展,实现了又一次优化;而在未实现之时,就必然表现为一种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主体性是主体之所以成为主体的根本属性,是主体在需要的满足(和目的的实现)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等;而人的潜能则是这种需要(和目的)的倾向所带来的可能性,它的发挥(或者实现)显然就是人的主体性的丰富或者提高。所以,人的潜能当然是作为提高主体性的趋势而存在的,是主体性的客观基础,也是人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的内在因素。
  另外,人的潜能还是一种价值中立和有限与无限相统一的趋势。对此笔者在另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从略。[(14)]
  顺便指出,本文把人的潜能界定为人的现实所标志或者预示出来的强烈的必然趋势性,与人们通常把人的潜能理解为“人的潜在能力”这一在逻辑学上未免同义语反复的概念并不矛盾。因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与自然的实际能力水平,是被用来衡量人类现实发展水平的、最为直观和常用的指标;而从动力学的角度(或本质)来看,人的潜能作为一种源于人的需要这一内在动力而指向未来的必然趋势性,同时也就是一种潜在的能量或者力量的源泉,此也可当作人的潜能的另一种表征形式来看待。
  总之,本文对人类潜能问题的探讨,是一种舍弃了其具体内涵的哲学抽象。由于它涉及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演化进程,所以对认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社会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等等重大的哲学问题,无疑具有促进与深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 博泉)
  注释与参考文献:
  (1)详见《云南教育研究》1989(2);《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4)和1993(5)。
  (2)(12)徐才等:《物质·能量和信息与人类智能的起源和本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12)。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该全书出版社,1985:1044。
  (4)章绍华等:《需要——创造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83。
  (6)(8)顾乃忠:《主观能动性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232;234~23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72:21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32~33。原话为“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
  (10)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第九卷,转引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该全书出版社,1985:415。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125。
  (13)崔金赋:《人的潜能探源》,《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3(5)。
  (14)崔金赋:《再论人的潜能、价值与教育》,《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4)。
  
  
  
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昆明043-050B1哲学原理崔金赋19951995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昆明043-050B1哲学原理崔金赋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18:52

[新一篇] 人的尊嚴意識——《隨想錄》人文思想資源探索

[舊一篇] 從“大谷文庫”看中國古典小說的東傳與回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