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汤显祖当时对人做过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以宇宙论为这一思考的逻辑起点,认为宇宙是一个自然生化的过程,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寓于万物万象之间具有绝对普遍性。并以此为根据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主张充分发挥人格化的生命力。创造合乎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这种人格理想使汤显祖最终关切人的个性自由这一现实问题。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但在基本精神上判然有别,而与本世纪初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思潮中 思想家的一些思路大体一致。和西方柏格森生命哲学思想也有相通的迹象。
关键词 生生不已 生命力 人格 个性
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至晚明,出现了尊重人的感性生命和个性的哲学思潮。 在当今研讨传统和现代性问题中,这成为学术界时时关注的热点。
汤显祖是晚明享有极大盛誉的剧作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对人做过深 刻哲学思考的非凡的思想家。探究其思想轨迹,汤显祖认为“生生不已”乃是 宇宙的根本属性,并因此确立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从而积极肯定人 的感性生命,提倡高扬个性的人格理想。汤显祖的思想渊源于中国传统哲学, 但显然已不能为哲学传统所羁绊。从中可以相当真切准确地窥见中国文化一个 鲜明的精神品格,即它的不断被创造,被超越的特性。这对于认识传统如何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存方式之中,以及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创新的诠释而走 向世界,都不无裨益。
一、“生生不已”是宇宙的根本属性
汤显祖对人进行哲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宇宙论。他的《阴符经解》(1) ,可以说是其人学思想的张本。该文旨趣似乎是“养生”,其实是从哲理角度 探讨人的生命肯定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问题。他通过建构起一个人与 自然合一的机体系统,表达了自己的自然人性观。宇宙论的展开是为了从本源 角度揭示自然赋予人的生命力,是生命对自身进行肯定,持存和发展的内在动 力;当人的这一内在方面被认识,并与人生行为谐调整合时,才能实现人的价 值。
在汤显祖看来,宇宙是一个大化流行、自然生化的过程:
天道阴阳五行,施行于天,有相变相胜之气,自然而相于生,生而相于杀 。 对这样一个被赋予生命性质的宇宙,他进一步描绘出一幅生机活泼的图景:
生以杀之,天道自然也。故天地以五贼盗万物,万物以五贼盗人,人以五 贼盗万物。一气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万物。 所谓“盗,机也”。即人与天地万物具有的内部功能。因此,自然生化实际上 就是宇宙间万物万象发挥自身功能,相互影响,导致对方或自身的变化。“一 气混成,三才互吞,以成宇宙,以生万物”表明,汤显祖认为天、地、人同质同构,在宇宙间产生恒动的生命效应。
宇宙的万物万象均为“一气”构成,所以,宇宙生命效应是一个气化过程 。气化又“有相变相胜之气”两个层次。“相变”之气属阴阳范畴,“相胜” 之气属五行范畴。五行相胜,他称作“五贼”(2)。
阴阳相变,是指统一物内两端的对待变化。汤显祖从自然界中举出两种不 同形态的现象,加以说明,一是天地之气的聚散屈伸,“迅风烈雷”;一是天 体的趣时定位,日月盈虚。对待变化无论迅烈还是缓和,它们都有往复的特点 ,所谓“地机发在雷,则龙蛇气流。龙蛇者,地之气也。天地杀机,即其生机 。”又所谓“日月在于数中,小大定于象中。”这种一阴一阳变化不已,他认 为就是不生不易、生生不已。据此,汤显祖强调天地万物和人的生命具有相同 的基本功能:
生死相根,恩害一门。生者死之,死者生之。恩者害之,害者恩之。乃为 反复天地,圣功也(3)。 由于这种“生生”的功能产生宇宙生命效应,是宇宙间万物万象的普遍属性, 因此,具有超越性而成为宇宙的根本属性,所谓“天道害而生恩,公而成私。 ”“生以杀之,天道自然也。”“公而成私”就是说宇宙的普遍属性具备于万 物万象之中。如不遵从天道,违背“生死相根,恩害一门”的自身属性,就不 能持存自身,即“道不自然,有害无恩。”
五行相胜,在自然生化过程中居于更为具体的层次,是阴阳相变在宇宙间的实际展开。汤显祖称之为“浸”。“因浸以胜阴阳之制,自然也。”意思是 说五行浸微渐渍的运作,才导致阴阳相变。他概括宇宙根本属性和具体运作:
天之道自然,天之行浸。 认为宇宙是一种有序的恒动的非平衡状态,是时时处于阴阳相变五行相胜运动 之中的相对平衡,人的生命存在也相同,不是绝对的静态平衡,而是有本质区别的动态平衡。人要持存生命就必须认识宇宙“生生”的根本属性,并把握五 行功能,“故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值得强调的是,天道作为宇宙本源,汤显祖看作是宇宙的根本属性,没有 当成实体性的东西,不是“妄立一体,而消用以从之”(王夫之语)。关于天 道的本体品格,他说:
夫道,视不可见,听不可闻,体物不可遗。讲者不知是讲体是讲物。讲物 则不尽,讲体则不能(4)。
以这种方式规定本体,就是因为它寓于万物万象之中,它的超越性在于绝 对普遍性,而不是一个绝对的实体。汤显祖认为,天道不是极度膨胀的主观精 神,反对把天道观从属于心性论,所谓“非心之所为也,道也有然。”(5) 同时,也不是程朱标榜的“理”,对此他做过这样的表述:
自孔孟没而微言湮,越千百载而宋四子续。四子之于道也,其几乎?余独 于茂叔、伯淳窃有慕焉。盖尝读《太极说》、《定性书》,而知其学;读风月 玉金之@②而知其人矣。他如正叔、张、朱不无少逊,而名言非乏。总之,逊心圣道而窥其藩焉者(6)。 周敦颐、程颢之说为汤显祖所赏识,是因为《太极图说》关于宇宙生化的观点 ,和《定性书》关于人的心理状态与宇宙自然相合为一的观点。从这段表述中 ,可见汤显祖对天道的认识吸取了周、程的一些见解。但和宋代理学诸子的天 道观念是不一样的。
对宇宙“生生”这一根本属性的认识,成为他确立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的根据。
二、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
汤显祖论证人与天地万物同质同构,产生宇宙生命效应之后,便展开了对 生命、人性的直接考察:
精气往来,起于命蒂。推反阴阳,交割天地。所谓宇宙在手,万化在身, 可以定基,可以定人。天机定也。
天机者,天性也。天性者,人心也。心为机本,机在于发。 “精气”是宇宙间构成生命的基本元素。《吕氏春秋·尽数》将气分为精气、 形气,精气产生意识、思维、智慧等等。《管子·内业》则说,精气可以寄寓 于形气所构成的身体。《阴符经解》认为,“精气往来,起于命蒂。”“人大 形能食味,神能食气也。食失时,灵物受病。”应当是与这种看法相通而有所 发展。
汤显祖曾明确提出:
知生之为性是也,非食色性也之生(7)。他并不否定“食色”这种人的自然物质属性,曾说:“有尽者生之所资,无尽者性之所惬。居室饩籍,所以资生;山水咏述,所以惬性。”(8)又说:“孟子恐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9)但是,他强调的不是“人大形能食味”,反对“以道性为虚,以食色之性为实”(10)。相反,认为人的自然物质属性及其作用“有尽”的,也就是对人的生命肯定、持存、发展自身的作用是有限的。“食色”之性只是“资生”而“非食色性也之生”,即不是生命的根本属性。显然,在汤显祖看来不脱离人的生物性存在,有一种植根于人的生命的内在力量,这就是“神能食气”之“神”,“无尽者性之所惬”之“性”,是精气赋予人的内在禀性,即“灵物” 之“灵”。这才对生命肯定、持存和发展自身,实现人的价值,起着“无尽” 的作用。所以,“知生之为性”,不是泛指生命的一切本能,是指与天道为一 的“道性”,即人的生命力(11)。他认为,生命力就是人的“天性”。天 性指天命之性,也就是宇宙“生生”这一根本属性的内在化,所谓“天机者, 天性也”。
这样,生命力就被提到本体的高度。而作为自然的赋予,这是生命的本能 和潜能,是可以为人心所把握的。所以又说:“天性者,人心也”。汤显祖进 一步指出,生命力的发挥就是人的心理生活的展现,“心为机本,机在于发” 。他肯定生命的需求不仅有物质的,而且有心理的精神的。并且,物质需求也 会反映在心理生活中,如:对“形色”“宜宝而奉之”。总之,在他看来生命 的本质在于生命力。
“化之所至,气必至焉。气之所至,机必至焉”(12)。生命力与生俱 来,是人的内在经验可以感受到的一种原型功能。汤显祖谈过自己的有关体验 ,“列子庄生,最喜天机。天机者,马之所以千里,而人之所以深深。机深则 安,机浅则危,性命之光,相为延息。此旨令人焉恍焉。大病月余,益知有此”(13)。《汤显祖集》于此文后附有沈际飞的评语,“似《阴符》”, 即和《阴符经解》意思相通。可谓得汤显祖之真意。晚年,他屡屡说到自己“禅寂意多,渐致枯槁”(14)。甚至“疑是死陈人”(15),期待“速贫 宁速朽”(16)。意志冷漠和死亡本能反映他体验到生命力的衰竭。
于此可见,汤显祖认为,生命力是一种感受生命,从而使之肯定和确证自 身的与生俱来的能力。并且,作为生命的本能和潜能,它的发挥将成为实现人 生价值的强大推动力,就这一意义而言,从汤显祖的着作中可以归纳出,他主 要指的是人的情感和心智能力(17)。正是在确立生命力为本体,在认识生命力是生命、人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方面,他积极肯定了人的感性生命。并且 ,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人生与自然合一的,高扬个性的人格理想。
三、臻于自然人生境界的人格理想
生命力是自然赋予生命的内在力量,如果始终处于无意识的本能状态,则 无助于生命的持存和发展。所谓:
天地交合,宇宙不散。人在其中,因能见此五贼,发而制之。静则潜于恩 门,动则转于害机。
“静则潜于恩门”,是指人生应合乎阴阳相变五行相胜的自然规律。“静 ”是就这一逻辑意义而言;“动”也是在这一逻辑意义层面立论,即违反天道 的意思。所以,必须让处于本能状态的生命力进入意识领域,与人生行为协调 整合,得以升华。他认为人可以做到这点,“能见此五贼,发而制之”。由此,他提出了关于“人心”的一个重要命题:
此中生死全系于心。心以物生,则神不居妙。心于物死,则精可合明。 汤显祖曾指出“心”对生命有能感能应的感受功能,这里又认为有能知能思的认识和抉择能力。强调必须发挥这种能力合理调节人的心理生活。“心以物生 ”、“心于物死”仍然是在合乎自然规律与否这一逻辑意义层面立论。那么, 怎样认识生命力呢?他认为关键在于自我体悟、自我意识,“倒握天机”,“ 反精自照,五贼可见。因而制之,圣功在根,神明此运也”。“倒握”、“反 精”不是自天而人,而是自人而天,也就是通过自身体悟达到对天性的自我意识(18)。并“因而制之”,使人生行为合乎天道。所以,他说:“食天地 万物以时,则养不屈。人心机也,动天地万物以机,则动不危”。
这样,就使生命力进入意识领域,与人生行为协调整合而人格化,也就是 生命的感性和理性交融一致。所谓“知而修之,谓之圣人。君子窃其微妙以资 性,小人窥弄其机以轻命”。“若不转自机关,必在情中生死”。在汤显祖看 来,如不在意识领域整合生命力这一生命的原型功能,则是任纵感性生命处于 本能状态而泛滥,结果是“必在情中生死”。但是,如果使生命力顺应宇宙根 性及其运作规律,感性生命就升华到了理性的层次(19)。这时理性不是压 抑、拒斥感性生命。相反,是要充分发挥已人格化的生命力,作为内在动力, 促使身心协调,保证生命不仅能持存自身,并且能发展自身的价值。也就是“ 圣人”、“君子”创造合乎自己天性的人生,进入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人生行为因而展现出“天性之人”的自由人格的美的节律。《阴符经解》中 比附迅风烈雷和日月运行,描述了两种人格范型。其一:
天性之人,迅风烈雷,大发杀机,以开生气。百骸万化,鼓动欣然,所谓 害气生恩,美哉乐哉。乐则似其性中有余。这里展现的是生命力强盛者如何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其二:
巧绝物死至静也,静则似其性廉。夫至静之性,乃天性也。 这里的“至静之性”不是指人生行为。汤显祖说:“藏巧绝利,不可以愚虞” ,“至静之行,非有律历也”。人生行为是“静中若动,奇器生焉。奇者,独露之机;器者,运功之象”。“至静之性”也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一种天性流露 ,它有追求自己理想人生境界的独特表现。自然给予人的禀赋是不一样的,前 者“性中有余”,后者“性廉”。汤显祖认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伏藏 为机,伏藏为巧”。就是说生命力的禀赋尽管有“巧拙”之别,但把握自然规 律,追求与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是应该一样的,都应认识到“伏藏为机 ,伏藏为巧”。
总之,宇宙是个生生不已的大生命,每个人禀赋不一,但都要自觉发挥自 己的生命力才合乎天道。而“真宇宙在手”,便能进入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人 生境界,实现自我的独特价值。这种基于自然人性观的人格理想,是他考察“ 社会的人”的出发点,成为他主张现实生活中个体身心自由的理论依据。从他 对几个历史人物的赞赏中,能清晰地看到这一主张的思想脉胳:
李青莲居士为谪仙人,金粟如来后身,良是。“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心神如在。……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 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从阶升、娱广寒。令白也生今世,滔 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 吏法(20)。汤显祖热情礼赞人的感性生命、礼赞“以才情自胜”而高扬个性的人格。同时 ,也对封建专制的、宗法的束缚痛心疾首。
东方曼倩以岁星入汉,当其极dǒng@②,时杂滑稽;马季长不拘儒者之节,鼓琴吹笛,设绦纱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石曼卿野饮狂呼,巫医阜隶徒之游。之三子,曷尝以调笑损气节,奢乐堕儒行,任诞妨贤达哉(21)?这种各具个性的生活方式,汤显祖认为,是实现了感性与理性和谐一致的人生境界。
在宇宙论的背景中,汤显祖展开对生命肯定、持存和发展自身的论证,提出了关于人性、人格和个性的基本看法。可以说,他对人进行哲学思考的理论立足点是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最终关切的现实问题是个性自由。他首先着眼于个体的“自然的人”,进而才是人的社会存在。就理论思路而言,他肯定生命的本质是生命力,通过生命力在意识领域与人生行为整合,得以升华,使生命的感生和理性交融贯通,臻于和天道合一的自然人生境界,从而自然人性观中引出了价值观。并且,这成为他伦理道德思想的出发点(22)。就人生实践而言,他反对妄从社会价值标准,与感性生命相抗。主张发掘生命 的潜能实现自我,展现“以才情自胜”的高扬个性的人格风貌。
四、比较和评价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从其源头直至汤显祖的时代,都视宇宙为一个真实 的存在,为一个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过程。传统哲学的人生观,历来认为人的 生命源于宇宙的大生命,并为宇宙的最高产物。所以,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自然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即天人合一。汤显祖对人进行哲学思考正是渊 源于此,他直接使用前人的思想成果,却不是简单地拾人牙慧,而是提出了以生命力为本体的自然人性观这一创新的见解,在这点上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 精神判然有别。
造成这种差别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看待人的感性生命和理性生命。汤显 祖不是把生命的感性和理性截然分作两橛,在他看来生命力贯通感性和理性两 个层次。不仅是感性生命的本质,而且只要从宇宙根性的角度去认识把握它, 就自然地升华到理性层次,它实际是整个生命的本质。汤显祖的自然人性观是 彻底的,他的人本主义价值观从中引出,正是由于这点才能提出高扬个性的人 格理想。如果把在传统哲学中居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可以看到差异 是很大的。儒家哲学确实并不一般地拒斥感性生命,但着重的是以理性去转化 感性。它注重人的群居性,把现存社会价值标准视为根本,所谓“以礼节情” ,乃至“存天理,灭人欲”,可以说,在它那里感性生命的一切都成为道德理 性的附庸。儒家哲学的人本主义的立足点是人的社会属性,并以这一立场去接 纳、转化人的自然属性。这和汤显祖在理论思路上是不一样的,对人生实践的 指导也就不一样。儒家哲学所高扬的个人主体性主要是社会道德理性和这方面 情感的展现,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3)“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4)而汤显祖所主张的和近代以来倡导 的个性自由相合拍,主要是指个人的身心自由。当然,并不是说汤显祖不注重 人的群居性,他基于自己的价值观提出了对社会伦理道德的看法,即“贵生说”(25)。同时,他对个体人格社会性一面的张扬也是积极肯定的,如对同时代人李贽、达观舍生取义就推崇备至。
汤显祖的思想和儒家哲学精神的另一个显着差异,表现在理想和超越问题 上。儒家哲学视超越理想和现实生活为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对社会、人生取 一种平实、理性的态度,几乎近于把现实存在等同于超越理想本身。汤显祖高 扬个性的人格理想,则无疑给现实人生的评判提供了超越的尺度和依据。生命力 的“内在”,和能否从宇宙根性的角度认识把握它,即“超越”,形成了某种 紧张关系。只是二者并非异质,生命力可以贯通生命的感性和理性、人的自然 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现实存在和理想境界,所以,“内在超越”是可以实现 的。先秦儒家本有“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即超越而内在,和“尽心、知性 、知天”,即内在而超越,两种理路(26)。汤显祖关于宇宙根性和“倒握 天机”的立论,正是将超越而内在和内在而超越视为一体两面。从而形成他的 个性论。后世儒家扬弃先秦儒家的精神,或把现实的道德理性赋予宇宙本体属 性(程朱一派),或将心灵规范为具有先验的道德属性(陆王一派),把在现 实情景下道德的自我完善,视作超越。二者是很不相同的。
二十世纪初,中国现实人文主义哲学思潮是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出现的, 开其端绪者之一的梁漱溟受到西方生命派哲学,特别是柏格森学说的影响,而 似乎未受到中国哲学异端如汤显祖思想的影响。但梁漱溟从儒家哲学出发,对西学冲击做出创见性回应的时候,却有许多方面与汤显祖的思路大体一致。比 如:梁漱溟认为,宇宙根性不是物质而是生命;只有用与生命本质上同一的非理智的直觉才能把握生命;只能从“情的方面”规定“理性”等等(27)。 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看,这对于认识传统如何存在于今天的生存方式之中,以 及反思传统而面对现代,更为积极地做出创新回应,不是极富启迪意义吗?
西方生命哲学各派,对中国思想界影响较着的是柏格森学说。柏格森认为 ,生命冲动是宇宙唯一的真实存在,它的自然运动产生一切生命形式,它的自 然运动的逆转产生一切无生命的物质事物。汤显祖所论“生死相根,恩害一门 ”、“道不自然,有害无恩”等,似可看出思想相通的迹象。柏格森认为,构 成世界的物质是不可分割之流,透过物质的生命也是不可分割之流(28)。 这和汤显祖所说的“一气”,及其“气”与“机”的关系,极为相似。但两人 的差别是明显的,柏格森学说是西方近代文明演进的产物,他理论上主张非理 性的直觉主义,然而他思想的表述却是运用现代理性的方式。汤显祖在对宇宙 根性和生命本质的认识上也主张非理性的直觉,但表述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所 规范,二者迥然不同。此外,和柏格森所说的宇宙生命冲动具有盲目的性质相 比较,汤显祖思想更具价值理性的色彩,这表明汤显祖虽已不能为中国文化传 统所羁绊,但他也不是抛弃传统远liù@③而去。他的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这块土壤,和西方哲人的异同,不仅可以说明中国哲学的欠缺,同时可以看到它的丰富性和创造性,看到它较之西方哲学的优异之处。
(1)《汤显祖集》第1207页,中华书局1962年7月版。以下引文出自此篇的,不再加注。
(2)五贼,《阴符经》太公注:“圣人谓之五贼,天下谓之五德。”(见南怀瑾《历史上的智谋》一书所附《阴符经》,汉张良等注。)自汉代始,五行说又称作五德终始说,五德即五行之德。其中包括五行相克说(又叫相胜说),和五行相生说。汤显祖用五贼指五行相胜。
(3)《易传》:“于事无不通之谓圣。”圣功,汤显祖此处指“生生”这一宇宙根性无处不通的功能。
(4)《汤显祖集》第1367页,《答陈古池》
(5)同上,第1106页,《顾泾凡小辨轩记》
(6)同上,第1471页,《包xī@④宋儒语录钞释序》
(7)(9)(10)同上,第1166页,《秀才说》
(8)同上,第1082页,《阳秋馆诗赋选序》
(11)生命力,是从西学引进的术语,中国哲学中没有专用的对应词,“生”涵义较多,但其中有生命力一义。关于生命力,美国着名的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看法,如“原始生命力是能使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性与爱、愤怒与激昂、对强力的渴望等”,“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毁灭性的”,“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类经验中基本的原型功能”,“是一切生命肯定自身、确证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等等。见《爱与意志》第126、127页,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年8月版。
(12)《汤显祖集》第1068页,《朱懋忠制义叙》
(13)同上,第1237页,《答王弘阳卿》
(14)同上,第1062页,《如兰一集序》
(15)同上,第658页,《负负吟》
(16)同上,第658页,《贫老叹》
(17)(18)(22)(25)本文主旨是论述汤显祖对人进行哲学思考的基本方面,其余问题不似旁鹜,他关于情感、心智、非理性认识以及伦理道德的观点,将分别撰文一一论述。
(19)现代“理性”通常指推理判断能力,长于分析的理智功能。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理”“理性”无此义,它是指事物固有之“理则”或“宇宙本体”。汤显祖所说对宇宙根性及其运作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中属于“理性”的问题。
(20)《汤显祖集》第1112页,《青莲阁记》
(21)同上,第1482页,《点校虞初志序》
(23)《论语·子罕》
(24)《孟子·滕文公下》
(26)参阅郑家栋《理性与理想:中国现代人文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8期
(2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三卷,第126、128页),《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8)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责任编辑:郭贤逢)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认去人加赞
@②原字认去人加练右
@③原字风加戮去戈
@④原字火加喜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赣州007-012B5中国哲学史张贤蓉19951995 作者: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赣州007-012B5中国哲学史张贤蓉19951995
网载 2013-09-10 21: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