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动势与反思  网络文学之我见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一、网络文学栖身网页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诉诸多样化的感觉通道,是原始形态的“多媒体”。其后,这种“多媒体”由混沌走向分化,由此诞生了林林总总的艺术门类,如音乐、美术、文学等。这些艺术门类内部进一步分化为各种样式、体裁,彼此之间又相互渗透,形成戏剧、影视以至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多媒体等综合性艺术。在艺术家族中,诗、乐、画堪称最有代表性的成员。如果说以乐为代表的听觉艺术和以画为代表的视觉艺术都向人们提供直观的形象的话,那么,以诗为代表的语言艺术则向人们提供间接的、相对抽象的描述。一般认为:语言艺术有着深层结构、适宜表现更为复杂的思想观念。基于网络的电子超文本为人类历史上所曾有过的艺术门类、体裁、样式的重新组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不过,对于网络文学来说,重要的不是这些门类、体裁、样式的差别,而是各种不同文件格式的意义。不同的文件格式经常与不同的应用软件相联系,意味着不同的显示效果。如果能够顺利实现不同格式文件的相互转换,就意味着信息可以跨平台自由流动,文学在网络便拥有了回转自如的发展空间。
  在网络中,网页是基本的信息载体,网络文学赖之以栖身。网页具有诸多不同于书页的特性,其中最明显的是:数码活字没有实体。在严格的符号学意义上,数码活字除自身之外根本不代表任何东西。由它排成的网页是虚拟文本,并非书页那样物质意义上的实体。虚拟文本可以通过包交换流水般地在网上游动,可以通过浏览器的设置显示出不同的字体或风格,所有这一切都使关于图文呈现的传统观念受到巨大冲击。最早的稳态网页发展到现在绚丽多彩、充满互动性的网页,主要归功于两大类技术,即网页动态表现技术和网页动态内容技术。网页动态表现技术可以溯源于Sun公司在自己的网页上所呈现的装有热气腾腾的咖啡的杯子动画(Gif格式),目前更高级的技术有Flash、DHTML(动态超文本标记语言)和VRML(虚拟现实造型语言)等。网页的动态内容技术主要有通用网关接口(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和动态服务器网页(ASP,Active Server Pages)。这种技术的实质,是通过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程,使计算机按照我们所希望的网页格式,产生出包含用户所需要内容的网页,传送给用户浏览。例如在网上查询时,我们先设定好查询条件,然后编程,把数据库返回的查询信息转化成网页形式。这样,用户每次查询时,服务器都会按查询条件自动生成不同的网页返回给不同的用户。有了上述两种技术的支持,网页便显示出迥异于书页的动态特性,由此可能形成新的美学趣味。
  网页是通过链接相互联系的。罗歇·拉波特说:“我以为,你们早就想找一个既表示差别又表示结合点的词。如果要使用这个词或指出它的双重意义,我只需翻翻《罗贝尔法语辞典》。这个词便是brisure,释义为‘接口、裂缝’。参看breche,cassure,fracture,faille,fente,fragment。木器或锁的两部分的接缝。百叶窗的折缝。参看joint。”(注:引自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12月版,第97页。)“链接”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既表示差别又表示结合点的接口。格莱齐尔(L.P.Glazier)对它作过有意义的分析:“链接给文本带来一种发现的谜,这种谜是步入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文化的土壤的人类学家所经历过的:一旦这样一种脚步在沙子上留下印记,文化就不再是‘本地的’。一旦链接被选中,它不再是链接,而是已经被旅行的叙述的一部分;链接失去其潜力,但在这样做时打开了其它链接的可能性。如果某些这样的链接失败,情况将如何?我们所得到的不是内部的系统的失败,而是在任何内部作品相对于外部次序的胜利。”(注:Glazier,Loss Pequeno.Jumping to Occlusions.http://wings.buffalo.edu/epc/authors/glazier/essays/occlusions.html.)网络超文本作品所拥有的迷宫一般的美,正是以链接为基点的。链接就是通幽的曲径,就是激扬文字的航道。由于有了链接,网页成为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媒体,成为电子出版的平台,成为文学作品的新家园。
  由于栖身于网页的缘故,网络文学在写作与阅读两方面都高度依赖于复杂的工具(计算机软件与硬件),这一点是和书面文学大不相同的。对于网络文学作者来说,工具软件可以分为兼用、专用、通用三大类。兼用是一般的软件兼有制作网页的功能,这类软件如WPS2000、Word2000等,它们本来都是字处理软件,但也能胜任制作网页的任务。通用是指专门用于制作网页的工具同时具备网站和网页维护等多种功能,如HomeSite、NetObjects Fusion、FrontPage等。专用则是指工具主要为网页而开发,这类软件有UltraEdit等HTML编辑工具,Paint Shop Pro、Ulead GIF Animator等图形和多媒体辅助工具,Red Tea、Green Tea等JavaScript编辑器,StyleMaker等CSS(Cascading Style Sheet,层叠样式表)编辑器,CSE HTML Validator等网站和网页维护工具。有些工具已经相当专门化,基于Java语言的交互按钮专用设计程序Button Applet(由Ulead公司开发)就是如此。对于网络文学读者来说,最重要的软件首推以下三种:一是浏览器。某些浏览器只能读取文字(如Lynx等),但目前常见的浏览器都已经摆脱了上述局限。1992年,伊利诺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的安德里森(M.Andreessen)等人开发了Mosaic浏览器,它可让用户通过点按鼠标遨游电子信息世界。从那时以来,浏览器已为电子超文本网络的用户所不可或缺。二是搜索引擎。它们让用户得以利用关键字(或根据一定的概念)在网上查找信息。目前,知名的搜索引擎有AltaVista,AOL.COM Search,Direct Hit,Euroseek,Excite,Fast Search,Google,Goto.com,Hotbot,Look Smart,Lycos,MSN Web Search,My CompuServe,NBCI,Netscape Netcenter,Open Directory Project,Web Crawler,Yahoo!,以及中文雅虎、搜狐、番薯藤等多种。它们对于信息的收集与分类,部分依靠人工,部分依靠名为“蜘蛛”(spider)、可自动在网络上不断检索网页信息并分类建立目录索引的软件。三是数据库,即储存在电脑里可供查询的资料。在网络上,有专门的电脑为用户存取数据提供服务,这就是数据库服务器。跨越单台电脑、在网络上建立与运行的数据库,称为网络数据库。与单机数据库不同,网络数据库为数据存储与提取提供了多种路径,这是通过在数据之间建立多种关系而实现的。各种数据组件分布在网络的不同主机的网络数据库称为“分布式数据库”(distributed database),这种数据库最为典型地体现了网络的特征。以上关于创作工具与阅读工具的区分当然只是相对的。正如网络中创作活动与阅读活动经常相互转化那样,这些工具很可能同时具有创作价值与阅读价值。
  工具理应进入网络文学研究的视野。不论创作工具还是阅读工具,都具有自己的审美特性。这些特性具体体现于界面设计等方面。美学从两方面研究软件:一是开发端,二是应用端。成功的软件具有流畅、简洁的美,行云流水般的风格。这自然要归功于开发者的高超能力。成功的软件又是获得用户青睐的精品,面向对象,替用户想得周到。上述工具不仅自身拥有某种审美特性,而且对文学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网络文学贵在鲜活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也没有唱不完的歌、说不完的话。在这一意义上,口头文学的存在是有局限的。史诗也许是例外。它往往汇聚了一个民族的情感、被人们长久传唱或吟诵,并在这一过程中丰富自身。尽管如此,除非它被记录下来、转化成为书面文学,否则的话,任何一次具体的传唱或吟诵都有停止的时刻。就此而言,书面文学似乎可以自诩,因为文章是“不朽之盛事”。但是,口头文艺即使生命短暂,只要它还存在,便是活泼泼的,远非一旦问世便趋于僵化的书面文艺可比。基于超文本技术的网络文学可望兼有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优点。它们既是鲜活的(只要不断有人参预),又是长存的(只要广为粘贴,便很难将它们从整个网络中彻底删除)。
  网络文学之所以具有动态性,原因之一是它始终在人机互动的条件下运作。印刷品的结构是封闭的,一经印成便难以更改。相比之下,真正的网络文学在结构上是开放的(如果“结构”一词还适用于此处的话)。它不断流变,处于持续的在线-脱机、移动-重建、增添-删除、链接-脱钩的过程中。它的意义是生成的、暂时的、随机的、以内插值替换的。它绝非蚀刻于金属版或印在纸上的文件,而是一种安装或事件。印刷品的各个要素根据作者的统一安排而存在于某种空间连续体(如页面),网络文学所包含的词语、图象、动画、音响等要素则是作为离散实体分布在存储器的不同位置,很像一个个各自待在家中的演员。用户发挥着与导演相类似的作用,在调用文件、点击链接的过程中分别将这些演员召唤到计算机屏幕这一虚拟舞台上。用户常见的动作有登录(含远程登录)、注册、邮寄、回复、订阅、抄送、授权、认证、点击、复制、粘贴、载入(包含上载、下载)、刷新、下行、上行、前进、后退、张贴、跟贴、层叠(排列贴子)、忽略(见于IRC聊天室,作用是屏蔽自己所讨厌的人的发言)、潜伏(lurk。指在聊天室、BBS或论坛中一言不发)、踢(kick)、删除、列表(列出目录)、排序、更新、升级,等等。
  互联网经济被称为“眼球经济”,这一称呼反映了它所固有的动态性特点。人体里再没有比眼球转动得更灵巧、更频繁的器官了,历史上也再没有比“眼球经济”更灵活、更多变的经济类型了。农业时代曾有过“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好光景,竞争主要是围绕着产品质量与服务功用进行的。工业时代已经把早先酒店的招牌与幌子变成了大众传媒上的广告,公众的注意力相对被媒体的支配者所控制。大众传媒的有限性导致了公众注意力的稳定性。当数目从总体上说并不很多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面临着网络上林林总总的站点的竞争时,公众的注意力变得空前珍贵。为了挑选自己所喜爱的产品而辗转于纽约、巴黎、伦敦与上海等大都会之间,这在过去是常人所无法办到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技术完全可以轻而易举地在赛伯空间中实现。人们感叹在信息社会中公众的注意力像水一样流动,事实上就是肯定眼球经济的瞬息万变。如果说自古就存在稳态美与动态美的分野的话,那么,眼球经济无疑更青睐于后者而非前者。因此,文学家、文学作品与文学站点若想在网络中立足的话,就必须着力于捕捉用户时聚时散的注意力。
  在考察物理特性时,我们很容易将网站想像为赛伯空间中的建筑物。建筑物的主人便是网站的建设者,来客则是川流不息的用户。事实上,网站贴切的比喻应当不是闹市中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高楼大厦,而是信息海洋里利用舰只改造而成、时出时没的宫殿。网站生生灭灭,几乎是瞬息万变。不仅如此,它并非以恒久来引得人们“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是以不断更新的内容赢得网上游子的青睐。网站投资不可能一次到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保证“常见常新”。要想让用户“常见”,网站不仅得有易于记忆的域名,而且要能提供足够的带宽保证他人快速访问、安装可以常年稳定工作的服务器,最好还能提供本网站内容的全文检索。要想让用户觉得“常新”,网站必须经常更新网页的内容与版式,并在首级主页中显示最近更新的目录。要想将“常见”与“常新”有机结合起来,则必须从技术上保证网站建设者与访问者能够进行方便、及时的信息交流。这种信息交流既体现了用户对网站的支持,又是网站规划、改版、推陈出新的根据。就文学要素而言,词语、声音、图像和图表等都是网络文学作品的组成部分。与传统印刷出版不同,现今的网络出版使形式的动态塑造成为可能,网页通常处于持续不断的流动状态。用户跳跃于超文本链接之间,在调整显示参数的过程中改变网页的外部形态,使阅读的过程有机化、动力化。被动的书页死了,字体作为意义的哑巴送信人的观念也过时了。作为踪迹的文字被作为有机体、活跃代理、效果生成者的多媒体所取代。与此相应,网站必须考虑清晰性和可读性这两种影响读者对文本反应的因素。前者指的是字体对流畅阅读过程的支持,后者指的是能否容易地阅读具有连续性的页面。据研究,读取单词的整个形状比挨个字母读来得快。大号字在屏幕上较易阅读。翻转的文本也会影响阅读,因为黑底白字使文字趋近,影响阅读效果。有衬线的比无衬线的文本易读,因为衬线有助于视线在词语中穿行,背景亮或有彩色时尤然。与印就的书页不同,网页并非平坦的、现成的表面,而是在时间中舒展开来的虚拟文本。网页的篇幅越大,下载、舒展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滚屏就越费事。这些问题都应列入网络文学的研究日程。
    三、网络文学研究的视野
  上文所说的“栖身网页”、“贵在鲜活”,都是由网络文学依附于网络媒体这一事实决定的。离开了网络这一根基,网络文学就丧失了自身的特性。当相关作品将栖身之所由网页转移到书页时,原先四通八达的链接不再起作用,人们决不能指望由网络文学的纸质版进行“冲浪”、“航行”。印刷、装订使作品定型化,即时更新不再可能,鲜活性随之丧失。更重要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平等对话、角色灵活转换的优势大为削弱。因此,如果以为坊间出售的“网络文学大赛获奖书系”之类纸版书代表了网络文学的特色,那真是笑话。
  网络文学研究应兼顾“网络”与“文学”。
  若对网络媒体本身加以考察的话,不能不注意21世纪初正在发生的一种变革,即从计算机具有联网功能发展为网络具有计算功能。所谓的“网络计算”(Network computing)实际上是指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Network-centric computing)或是基于网络的计算(Network-based computing),它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与平台无关的、以网络为中心、确保不同用户在协同工作时的时域和空域的一致性的计算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位于不同地点的人员,针对共同的问题,可以远程地实现对求解问题的思路、方法、程序、数据、图像以及其它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协同计算的任务。(注:参阅汪成为:《未来10年内计算机技术的变革》,《计算机世界》2000年1月3日,F1版。)还有人预计:网络计算仅仅是21世纪初占主导地位的IT模式,继之而起的将是划时代的相关计算模式、自然计算模式。相关计算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家庭、办公室中以及用户可随身携带的设备的激增,其优势在于:当用户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环境之间移动时,计算任务与计算活动可连续进行。自然计算时代的到来以低开销、普遍可存取的无线能力的应用为条件。进入这一新时代之后,人们可通过具有高度便携特性或可佩戴的系统,随时随地存取信息与消息。(注:杜荣华编译:《IT技术的跳跃》,《中国计算机报》1999年12月27日,A26版。)这无疑将大大改变文学活动赖以进行的技术条件。
  从文学的角度看,传统文学理论是以线性文本为基础而构建的,这不仅是说它的主要材料来自线性文本、主要成果采用线性文本表述,而且是指它的理念体现了线性文本的特点,即单向性、径直性与稳态性,这种理念有别于以交互性、交叉性和动态性为内涵的超文本理念。相比之下,网络文学理论应以超文本为基础而构建。建设网络文学理论的思路可能有以下三种:其一,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传统美学命题。例如,从交互性理念分析古人所说的“以文会友”,从交叉性理念分析江西诗派的“点铁成金”,从动态性理念分析刘勰所说的“质文代变”等。其二,运用传统美学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例如,引入传统的“悲剧”、“喜剧”、“正剧”、“闹剧”等观念研究网民的悲欢离合及以之为题材的作品,借鉴传统的“趣味”、“个性”、“风格”、“流派”等观念研究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等。其三,运用超文本理念研究超文本命题,在指导思想和研究目标两方面都亮出自己的特色。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第三种。
  当然,“网络文学”不单单是网络,也不单单是文学。它以自身的存在证明了文学与媒体、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既昭示着新世纪科技进步对文学的影响,也表明了文学本身进入数码时代以后自身形态与特质的变化。就此而言,文学理论工作者绝不应满足于阅读网络文学的印刷版(虽然这种版本仍有存在的理由,至少对于扩大网络文学影响来说是如此),必须防止它们束缚了自己对文学未来的洞察力。
社会科学战线长春89~109J1文艺理论黄鸣奋20032003责任编辑注:原文共有五篇文章谈网络文学,本刊只选载前3篇,读者如需全文请参阅原刊,特此说明。黄鸣奋 男,1952年生,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与计算机文化。厦门大学中文系 作者:社会科学战线长春89~109J1文艺理论黄鸣奋20032003责任编辑注:原文共有五篇文章谈网络文学,本刊只选载前3篇,读者如需全文请参阅原刊,特此说明。

网载 2013-09-10 21:18:10

[新一篇] 網絡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舊一篇] 網絡文學的現狀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