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译文] 这里的青山绿水虽然很好,但也还是不如归去。
[出典] 北宋 晁补之 《临江仙》
注:
1、 《临江仙》 晁补之 信州作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注释:
信州:今江西上饶。
残僧:老僧。
“松间”句:在松下捣药,竹间晒衣。
水穷:水之源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诗语。
缘底事:为什么。
不如归:杜鹃鸣声悲切,如呼“不如归去”。
3、译文:
贬谪江城无钱买屋,借宿荒郊野寺与老僧相依。苍松下臼中捣药,翠竹中晾衣。有时一直漫步到水溪尽头,悠闲地坐望着风生云起。
一个躲藏在密林里的禽鸟因何啼叫,何苦在我耳边不住地悲啼。月色西斜,银光洒满西院,更觉得它的啼声壮悲。难道说这里的青山绿水虽然很好,但也还是不如归去。
4、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着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宋史·晁补之传》曰: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1079)进士第一及第。以元佑党籍坐贬。大观四年卒于泗州官舍。有《琴趣外编》,笔锋甚厉,时有奇气,风格与东坡为近。
当然,说晁补之属豪放词家,师承苏轼,只是就其主导倾向而言,实际上,晁补之全部词章中,伤春惜别、相思忆旧之传统题材的作品仍占约半数之多,并颇具清新蕴藉韵味与柔丽绵邈情调,合乎词的当行本色。如他的《引驾行·梅精琼绽》一词,起首说春光满园,人却独自落泪,中间略事点染,歇拍便揭示出“忆年时,把罗袂”的缘由:全在旧情难忘啊!过片转过笔意呼应,只写了恋人留在印象最深处的一个细微动作,则她的风采便跃然可见。那艳红的樱桃仿佛一根基线,将今春与去春连缀起来,韵华依然,芳姿历历能迹,人竟一去无音讯,当时的离别实出无奈,但此情有谁知,又堪向谁人道呢!全词用铺叙手法,章法缜密不懈,不作大幅度跨跃摇曳,率拙间饶见浑厚气,表现出作为驾驭长调的能力,得益于柳永处实多。
5、 这首词是作者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这二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松间药臼竹间衣”三句紧承“残僧野寺”一句而来,写其行迹。词人并没有因与残僧野寺相依而感到凄惨悲伤。反而,在松荫竹翳的掩映下,一声药臼响,一角衣衫影,就能给心头增加无限的欢愉。这里“一臼”、“一衣”,由于意象的典型性,取得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化用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虽然只是在文字的排列上略作了调整,但由于将“水穷”“云起”突出到前景位置。因而其艺术效果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行到水穷处”是顺写,象征意义不大明显,而“水穷行到处”强调了“水穷”,就突出了山穷水尽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在宦海中的山穷水尽。同样,“云起坐看时”较之“坐看云起时”也突出了“云起”的意象,使人联想到词人此刻是在冷眼旁观政治上的翻云覆雨。
下片仍然描写“野寺”中的所见所闻,但心绪的苍凉、悲苦却借景物的描写较为明显地流露出来。“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这两句词巧妙地抓住一个 “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作者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一句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仔细品味词意,这里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这两句托出全词的主旨:这儿的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在这里实际是借鸟的啼声,表达自己“他乡虽好,不如归去”的心声。这“青山无限好”显然由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诗句化出,两句合起来又暗用王粲《登楼赋》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二赋作意。尽管这儿的山水很美,有松林竹林可供盘桓,有水有云可供观赏,但毕竟身在官场如鸟在笼中,终不如退守田园那么自由自在。
这首词以鸟能人言、人鸟共鸣的巧思妙句,外化了词人自身微妙复杂的隐秘心态,可谓深得托物言情之真昧。(池万兴)
6、布谷鸟又名杜鹃、杜宇、子规等。杜鹃,既是鸟名,又是花名,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而作为鸟类的杜鹃,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在文人墨士里,有一则不同于前面所述的种田人所口头传说的关于杜鹃的传说,据《太平御览》中引用《十三州志》的记载:“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归。”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文人墨士所记载的这个传说,读起来使人有点莫名其妙,杜宇禅位让贤,总归是好举措,不搞“家天下”,大公无私,于民有益,为什么“遂自亡去,化为子归”,作日夜悲啼状,莫非他仍然舍不得他的帝位?但是,文人墨士们却从它的悲啼声中听出它是在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于是在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眼里,杜鹃这种鸟就被定为一种悲鸟,是“天地间的愁种子”,是一种悲愁的象征。这在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听来,杜鹃的啼叫声已经不是种田人所听到的唱“担粪撒谷,担粪撒谷”,而是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了。于是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就有了这样的句子:“胡不归,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粤剧《胡不归》);“……镇日叮咛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说;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南宋康伯可《满江红》);“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北宋 晁补之 《临江仙》)。于是,就有了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凄苦万状;就有了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的极度哀怨;就有了秦少游《踏莎行》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孤寂清冷。
同样是布谷鸟的叫声,音乐家听了,非常愉悦,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于是有了《春天圆舞曲》,亦名《杜鹃圆舞曲》。但是,单身的汉子听了,想到自己仍是孤单单一个,孤零零一人,“布谷,布谷,光棍儿好苦”。
根据布谷鸟的鸣叫声,人们记下了如此多的意思:“家家看火”、“割麦插禾”、“淮上好过”、“短募把锄”、“沙糖麦糖”、“阿公阿婆”、“脱却布裤”、“郭嫂打婆”、“一百八个”、“扎山看火”、“家家好过”,还有“担粪撒谷”。同一种鸟的叫声,人们理解它的意思,会因地域方言的差异,时节变化而不同。但这些不同的理解之中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形象、浅显、上口、好记。
同一种鸟的鸣叫声,田夫野老,蚕妇村氓听到的是“担粪撒谷,担粪撒谷”、“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文人墨客听到的是“归去归去,不如归去”。大自然真是神奇,它创造了布谷鸟(杜鹃)这样伟大的歌手,这个伟大的歌手所唱的歌能适合不同人的口味,读书人听到的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庄稼汉听到的是通俗的“下里巴人”。
7、不是一个纯粹的校园,她是一首诗,一幅画,她背负着教育的凝重与光荣,她肩负着遵义教育的未来和希望……
< 蕴育希望寄桃李 ?
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无论走得多远,一中总是校友们人生航船的起点;无论走到哪里,遵义总是各位校友魂牵梦绕的根。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90年来,一中像一块肥沃的苗圃,把一棵棵幼苗培育成参天大树、栋梁之才。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一中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实现了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传播知识到培养能力的转变。一中在变革中求新的发展。
8、一大早,我被一只小鸟叫醒,那是一串什么样的声音啊,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诗经》里的农耕时代。
我就站在新插的稻田里,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四周是一片清汪汪的水,黑黢黢的泥,还有那刚栽下去的一根根散发着汁液香气的禾苗。眼前是温庭筠的《郊居》:“稻田凫雁满晴沙,钓渚归来一径斜。”那只清早的鸟儿,喙里含着圆润的玉石一般,清越地奏着天然本真的乐曲,“叽里咕噜,咕噜叽里。”哈,我真不知道它要说的那句,是否正是几千年来传唱至今的一对旧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刻,我何只求做一位窈窕淑女?那清音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动人心弦,触发灵感:我的心乘着风的翅膀,飘荡在松涛阵阵的山谷里,穿越蓝天掠过碧水,涉江而过看芙蓉千朵,白云为翼自在闲游。
一天,确实就这么被掀起了,在一句鸟语中,如蓓蕾一般,次第绽开来。我留意地站在窗外,想辨一下这位“歌唱家”的真容,循声而望,它就在不远的那棵玉兰树梢,歪着小脸,转着眼珠,与己无关地看地面上偶然来往的人和车。它修炼了多久?以至于巧舌如簧到辨不清什么言语,应该算作禅语梵音了吧。它在欢唱,也飞栖于灌木之上,但曲调不是“唧唧喳喳”,因而不是书里那只黄鹂;晨光给它披上了霞彩,尽管它着一身灰黑的蓑衣,不在寒江,不钓江鱼,却是一副遗世独立的淡定;它是泰戈尔笔下那只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将自由和背叛一股脑全丢给我,它鸣啭的歌唱零碎、轻盈、刻骨、灵动,分明不是叹息,为何竟如此难以取舍?
小鸟唱着我的幻想,携着我的孤独“腾”地飞去了,窗外依然是喧嚣渐起的市声,而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隐约有个声音在耳边说:“归去归去,不如归去”,是杜鹃,那悲愁的种子。粤剧《胡不归》有一句唱词“胡不归,胡不归,杜鹃啼,声声泣血桃花底”;与晁补之的《临江仙》“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可谓异曲同工。不如归,伤情切,人生多少离愁别恨,都在一声鸟鸣中了。
晨曦渐薄,窗外的鸟多了起来,此起彼伏地鸣叫,空灵、流转,似是岁月安好的背景。直至读了徐志摩在《猛虎集序》的一段,“我再没有别的话说,我只要你们记得有一种天教歌唱的鸟不到呕血不住口,它的歌里有它独自知道的别一个世界的愉快,也有它独自知道的悲哀与伤痛的鲜明;诗人也是一种痴鸟,他把他的柔软的心窝紧抵着蔷薇的花刺,口里不住地唱着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非到他的心血滴出来,把白花染成大红他不住口。他的痛苦与快乐是浑成的一片。”
我忽然觉得这窗外的飞鸟,是透过了岁月的积尘而来,为了探访一个古旧的梦。它打量着陌生的街巷,仿佛寻不到一丝共鸣的回声,它那灵智而透明的、近乎于神话的啼鸣,终于伴着我的怀想绝尘而去。拂去烦乱,红尘渐去渐远,倾听窗外的鸟鸣:那是生命的响箭,是情感的萌发,是万物对爱无与伦比的吟诵。( 潘姝苗)
9、从前读这些诗句,是读读而已。而今这些偶上心头,默诵之,别有一番意蕴。古往今来,人们对故乡的情怀,是多么的真又是多么的深啊!何以如此呢?我想,人大概是都有两种恋情的。一种是爱人之恋,它即便海誓山盟,也常常并不那么巩固,甚至常常喜新厌旧。一种是家乡之恋,这是人最长久的恋情,最巩固的恋情。无须海誓山盟,人永不会变心,更不会喜新厌旧。正是“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梁晓声
10、一缕缕槐花清香袭进小屋来,月儿弯弯挂在窗外树枝头,随着花香荡着秋千,篱笆墙上蔷薇开得正芬芳,还有几树玫瑰开得沉醉了天上的星子,灿烂了满天星光。
突然就想起那几句宋词:“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又一次听到那鹃鸟在林间飞来飞去,在不停的啼叫着,可真是杜鹃啼血呀,我知道也记得那词句“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知道鹃啼的是这样四个字: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可我宁愿是从我心里自然而然流泻出的那四个字:天荒地老,天荒地老……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47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