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rnrnrn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rn rnrn rn
[译文] 长恨此身不归我有,何时能忘却逐利争名。
rn[出典] 北宋 苏轼 《临江仙》
rn注:
rn1、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rn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rnrn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rn 2、①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作于黄州。临皋,即临皋亭,乃长江边的一个水驿官亭,在黄州朝宗门外。作者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东坡,本为黄州城东的旧营地。作者于本年春在此开荒植树,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东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为“东坡”,并取以为号。又建雪堂,其时堂未建成,故仍回临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营营,为名利所纷扰。
④ 夜阑,夜深。縠,有皱纹的纱。縠纹,喻指水面上细小的波纹。
3、 译文
rn东坡在夜间饮酒,醉后睡下,醒后又继续去饮酒,直到大醉酩酊。归来的时候,时间已到三更。家童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象打雷。怎么敲门也无人答应,只好拄着手仗,走到江边,静听长江奔流的壮阔声。我常常怨恨,我自身没有自由,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名利,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平静。我将驾着小舟悄然引退,度过余生。
rn4、【乌台诗案】
rnrn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rnrn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rnrn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rnrn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rn常言道,“患难见真情”。苏轼入狱,平日里的好友人人自危,大多不敢出头为他说话。苏辙也因受牵连而日子难过,但他不仅未有丝毫怨言,还将哥哥的家小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并一再上奏神宗皇帝,欲学汉代“提萦救父”典故,愿免一身官职为兄赎罪。
rn元丰二年(1079年)12月,“乌台诗案”终于结案,苏轼死罪赦免,但活罪难逃,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辙也被贬为筠州监酒。《蓼花洲闲录》记载,苏轼出狱时,苏辙来接他,特地捂住自己的嘴巴,提醒他对这次“口舌之祸”引以为戒。随后,苏辙在小客栈里为他饯行。时值隆冬,寒风凛冽,苏辙拿起筷子,吃了几口面条,心中凄苦,难以下咽,连连停下。而苏轼重见天日,早将入狱的悲痛扔到爪哇国去了,狼吞虎咽地吃着面,完了拍拍肚皮,大呼“好,好”。苏辙脸色一变,一边向仔细四周查看,一边急忙暗示苏轼要“三缄其口”,不要深谈。
rn5、 "乌台诗案"对苏轼的影响是刻骨铭心的。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曾欲置之死地,虽然最后宋神宗网开一面,将他谪为黄州团练副使,使他逃过一死,但经此事变,他一面如惊弓之鸟,一面重新参悟生命。他援道、释以自救,从而发现生命之多维度的意义。
rn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rn6、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rn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rn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rn7、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rn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rn“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rn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
rn9、苏轼谪居黄州,内心是愤懑而又痛苦的,所以,酒无疑成了词人消愁解忧之物。这首词所写的就是作才与朋友夜饮雪堂,醉归临皋的感受。 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并没有为痛苦所压倒,本词不达意上片着意渲染其醉态,下片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这首词做到了情、景、理的巧妙结合,颇见词人真性情。“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两句辞意顿转,突发愤慨、激切之音:久郁于心恨愤,向奔腾浩荡之和茳喷发出内心的抗议。
rn苏轼谪居黄州,内心是愤懑而又痛苦的,所以,酒无疑成了词人消愁解忧之物。这首词所写的就是作才与朋友夜饮雪堂,醉归临皋的感受。难能可贵的是,苏轼并没有为痛苦所压倒,在这首词中,词人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一种在精神上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一种磊落豁达和襟怀。
rn10、到了黄州,建了雪堂,自号东坡,生活渐渐安宁,孤独寂寞逐渐被晴耕雨读的生活所消融。何必委屈了自己,何必念念不忘,何必归去风池?比苏轼晚辈的辛弃疾说过:“却将万卷平戎策,换取邻家种树书”,说的轻巧,一句话,把多少辛酸无奈一笔带过。苏轼现在大约也是这样的心境吧,收起万言策论,收起治国平天下,收起十年生死和乘风归去那些繁复的情感,醉,再醒,醒,再醉,足矣。
rn回来的时候已经三更了,只好门外悄然独立。就是这夜涌大江,明月秋色,让东坡蓦然酒醒,他望了望江水,轻轻叹了口气。
rn陶潜早就说过,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他们对于人生价值观思考过再三,这让他们总对“身、形、心”的矛盾忧心忡忡。恨,何时不恨?营营碌碌,意欲何为?夜阑风静,波纹不兴,他还是叹了口气,问江水,更是问自己:何不驾舟以遨游?何不委心任去留?
rn这个时候的苏轼,到了他勾留黄州的第二个阶段,不再孤寂了,他幻想出世,幻想离开。并不是真的离开,而是让心离去和自由。
rn 11、一个人,和沧海相比,和大自然相比,其实和一粒粟没有两样,实在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可是,就是这样的可以忽略的人,却总是营营碌碌,为小利钻营,为浮名钻营,为锦衣钻营,为玉食钻营……至死方休。
所以恨啊!恨此身非我所有,这躯壳只属于自然;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物资永恒;恨不能忘却营营,却总是龊龊计较,至死方休。
能感受到苏轼的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而且大多人都认为自己过的不容易。否则怎么会有广大的宗教信众,会有寄寓理想的童话、小说。甚至好莱坞大片里的孤胆英雄,他们惩恶扬善,打抱不平,挽救人类众生于水火之中,这不也说明了一种向往么?!
人类自从诞生起就没有如意过吧,不管是人在自然中搏命,或是社会产生后阶层与阶层的对垒,或是个人自个内心的彷徨。在这个飞快发展的时代,人被迫卷入滚滚洪流,或浮或沉。当梦想像气泡破裂时,身体就是行尸走肉,完全失去自我,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勉强支起内心的期盼,想放弃当前,偷生世外桃园!于是想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是千古的疑问,这是不了之情。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谁也不能超脱凡尘。也许看穿红尘那就修仙成佛了!试读东坡此句,产生共鸣,发觉前人无法忘怀,举杯醉饮,我一凡夫俗子更不能免俗。于是口呼“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随波逐流......(wuyujunsky )
12、平静的心情常常让我叹息,“一舟而逝”的长啸而去亦可。甚至在想哪怕今天有人告诉我得了不治之症,仿佛也没什么可惜、可怕的。活着尚且不怕,难道,还能怕死吗?哪怕明日就是我的终点,想像中,我也能平静的、平常的、平淡的度过今天的每一时刻。就好像生命的意义无论看破与看不破都仿佛是没有意义的,一意的执着着破与不破,都是虚妄的。顺其自然的、宠辱不惊的、宠辱有惊的等待着无论你如何的想、如何的去做都会到来的明天,才是我们今天活着的意义吧。“死生亦大矣”,古人长叹若此,是啊!这大到及至的时候,却又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rnrn
rn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2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