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译文]  郴江水啊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它要离开郴山流往潇湘去呢?

  [出典]  秦观  《踏莎行》

  注:

  1、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2、注释: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3、译文1: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译文2:

    夜雾如厚重的帷帘把楼台掩蔽,
    月亮迷失方向我找不到渡口的痕迹。
    我极目远望,桃源仙境你在哪里?
    怎忍受,孤寂的客馆在春日寒风中紧闭,
    还有:杜鹃的哀啼, 斜阳无声地落去……
    驿站转给我友人馈赠的梅花,
    驿使捎来的是亲人的信息——
    如今却堆砌成无法数得清的离愁别绪。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什么——竟向潇湘水流去?

    译文3:

     夜雾茫茫遮掩了楼台,月色朦胧迷失了渡口,理想的桃源仙境啊,望断了天涯也无处可寻。怎能忍受,在春寒料峭中独自幽闭在孤寂的旅舍,听杜鹃鸟在日暮斜阳里一声声悲鸣着“不如归去”。
   远方的朋友寄来慰问的礼物,牵挂我的亲人捎来安慰的书信,这样的关怀更引起我无限的愁苦,新愁旧恨重重堆积,难以计数。郴江水啊本是绕着郴山而流,为什么它要离开郴山流往潇湘去呢?

    译文4:

   楼台在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我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斜阳下,杜鹃声声,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译文5:

    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之中,月色朦胧,渡口消失不见,我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我哪堪在孤独的房屋中躲避春天的寒冷,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在夕阳下响起。受到了远方的问候,接到了朋友的问候,但越是受到来自朋友的慰籍,越是增添重重愁绪。郴江本来应该围绕着郴山流的,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

   译文6:

   漫雾遮没楼台,暗淡的月色蒙住津渡,桃源美境任你怎样盼望都是无法找到之处。怎能忍受这孤独的馆舍正紧紧关住春天的冷寒,特别是在杜鹃悲啼不停夕阳将暮。

  驿站寄来了梅花,鱼雁传送到书素,堆砌起来的怨恨重重叠叠无法指数。郴江幸运而又悠然自得地环绕着郴山,为了何人又要流向潇湘去。

 

 

  4、秦观生平见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秦观逝世25年后,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记载,江南绍兴的一位士人,妻子怀孕后,竟然梦到了他。这个士人,又惊又喜,心怦怦地跳,想:“秦观来送梦,莫不是,我们的孩子将有他那样的才华么?”于是,就给将要出生的孩子取名为“游”,字“务观”。
  果然,这个孩子出生后,才华冠世,所取得的诗文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远远超过了秦观。孩子成年后,亲眼看到了秦观的画像,为表达仰慕之情,作了一首《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的诗,云:

  “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

  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

  这个孩子,就是陆游!

 

 

  5、“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6、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佑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之,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再的变动和颠簸,这就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心情因之也极度低沉。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作者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滴而产生的不满之情。就作者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看,似不能简单地把这首词归结为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

    上片写孤独的处境。开篇三句便勾勒出一个夜雾凄迷、月色昏黄的画面。雾气的浓重是从遮蔽楼台这一点上烘托出来的。“雾失楼台”的“失”字用得生动,因为整个空间布满了浓雾,所以在作者眼中,楼台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月迷津渡”与首句两两相对,十分工整;同时,它又是首句的补充。雾,遮住了楼台,当然也遮住了行船的渡口。“ 迷”,指月亮迷失了方向。每天,当明月东升之后,它总是照射在楼台之顶,辉映于渡口之上,然而,此刻,由于大雾茫茫,不仅吞失了楼台,连往日那熟悉的“津渡”也不知去向。一个“迷”字的出现,仿佛连月亮也有了人的情感。当然,作者瞩目之所在,并非眼前的“楼台”与“津渡”,而在于那长期索系于作者心头的“桃源”。所以第三句便明确点出:“桃源望断无寻处”。

    词中的“桃源”,曾有不同的解释。有解作刘晨、阮肇天台山逢仙女的桃源者,此解似太牵强。这里仍以解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为妥。一是,桃花源在湖南武陵(今桃源县),作者贬往郴州,虽与桃花源相隔甚远,但作者来到湖南,自然要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二是,桃源在古诗词中,不仅是避乱隐居的处所,而且也是大多数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理想寄托之所在。所以,这第三句写的既是现实中的桃源县,又是写作者的理想。

    然而,即使作者望穿双眼,“桃源”仍无处可寻。以上三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屡遭贬滴之后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有了这样的一种情绪,作者的凄苦心情已经可想而知了。然而,更有甚者。作者此时独处“孤馆”,并且遭受着“春寒”的袭击,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 。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于此,禁不住惊呼:“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了。

    “可堪”二字是感情的直接抒发。“闭”字准确生动、含有多层意思。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说明作者于此几乎断绝与人的来往,故“门虽设而长关”;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鹃声”、“斜阳”在古诗词中都是引起乡愁的客观事物。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由于杜鹃的啼声,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所以张炎《高阳台》中有“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这样的词句。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产生了把耳闻目见一概拒之于门外的情感。这是由“不堪”忍受而产生的怨恨。

    下片写被贬谪的不满心情。“驿奇梅花”三句承“闭”字加以展开。“闭”在“孤馆”之中的情况又如何呢?一般说来,有了“梅花”和“尺素”这样的礼物和音信,似可略慰远谪他乡的客子之心了,然而事与愿违,这一切反而加重了孤寂怨恨之情。“砌成此根无重数”便是发自作者内心的最强音。“砌”字新颖、生动而有力。有此一“砌”字,于是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变成一块块砖头,层层垒起,甚至发展到“无重数”这一极限。作者心情的沉重是可想而知了。

    那么,这“恨”字的内容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说。这正是秦观词婉转含蓄之所在。不过,从这首词的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从上、下片用意深微的收结来看,仍可体味出作者的甘苦用心。“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便是即景生情,寓情于景的警句。表面看,这两句似在写远望思乡之情,不过表现出一种羁旅相思之情而已。

    实际上,“郴江”离开了“郴山”,并非简单地比喻人的分别,联系秦观政治上的不幸遭遇,这两句是有深刻的含义的。这就是,按作者的志愿,本该在朝廷里为国家做一番有益的事业,犹如“郴江”紧紧围绕“郴山”旋转一般。然而,如今却不知为什么被贬到这荒远地区,就象眼前的“郴江”一样,离开了它日夜索绕的“郴山”,竟然匆促地向潇湘涌流而去。

     据宋惠洪《冷斋夜话》载:“坡翁绝爱此词尾两句,自书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武不仅赏识秦观的才能,而且也十分了解秦观的为人并同情他的不幸遭遇。秦观之所以被贬,也正是受到苏轼的牵连。所以“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喟叹、不仅发自秦观的内心,实际也说出了苏轼(包括与苏轼有相同命运的知识分子)的深切感受,引起他强烈的共鸣。这才是苏轼极端欣赏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本篇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情新洗炼,风格婉转含蓄,在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地,因此为后人所称道。但除此之外,结构的匀称与构思的精到也似乎值得一提。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相等,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由于上下两片完全对称,除平仄与韵脚以外,我们不妨把这首词当作一幅对联看。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这首词在构思上的艺术匠心。

    (上片即上联)在构思上是收束式的,作者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小单位,处于浓雾的重重包围之中,在“孤馆”里独处、孤寂无依。下片(下联)是开放式的,作者通过虚(如“此恨”、“潇湘”等)实(“梅花”、“尺素”、“郴江”、“郴山”等)两方面有关细节的描绘,展开了作者想象的翅翼,把“闭”在“孤馆”中的自我与大世界联结了起来,抒写出超越时空拘限的内在情感。上片与下片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这。

 

 

    7、“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北流向潇湘而去呢?

     关于这两句的蕴意,或以为:“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胡云翼《宋词选》) ;或以为词人“反躬自问”,慨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唐宋词鉴赏辞典》)见仁见智。

    对这两句蕴意的把握,或可空灵一些。词人在幻想、希望与失望、展望的感情挣扎中,面对眼前无言而各得其所的山水,也许他悄然地获得了一种人生感悟:生活本身充满了各种解释,有不同的发展趋势,生活并不是从一开始便固定了的故事,就像这绕着郴山的郴江,它自己也是不由自己地向北奔流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依着惯性,滚滚向前,它总是把人带到深不可测的远方,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远方啊!

 

    8、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我望断了双眼,也无处寻找理想中的桃源。独住在旅舍里,听杜鹃声声悲啼,看夕阳下沉暮掩黄昏,被紧锁其中的我哪里还能经受得住春天的寒冷啊?驿站中不断有友人与家人寄来书信,而我心中的离恨也越堆越多,重重叠叠不知有多厚。郴江本应该围绕着郴山流淌啊,却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   

这是一首凄迷绝望的小词,充分表现出了词人无端遭贬后内心的悲苦与迷茫。

高大的楼台在大雾中迷失,通向远方的渡口在月色中不见,理想中的生活已经没有了踪影。前路渺茫的词人,不得不独自面对着眼前这难以忍受的孤馆寒窗、听着那杜鹃的声声哀鸣、看着夕阳一点点地下落,暮色一点点地降临。此情此景,让人不忍卒读。被贬异乡已经很痛苦了,如果没有什么东西碰触这伤痛还好,偏偏朋友和亲人们的牵挂一封封地传来,时时提醒着自己过去曾有的美好,而那些美好如今已恍若梦境。郴江本来应该好好地围绕着郴山流淌,却怎么无缘无故地就流到潇洒去了呢?这是多么让人想不明白的事啊。

命运啊,为什么常常不能按照我们预想的轨道运行,不知在何时,它的大手就那么轻轻地摆弄一下,于是所有的志意所有的努力都离我们而去。

秦观这首词倍受历代文人和学者的推崇。其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及“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受倾心。据说少游死后,苏轼曾把这首词自书于扇面以志不忘连连叹呃:“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清人王士祯更称最后二句为“千古绝唱”,并赞东坡与少游云:“高山流水之悲,千古而下,令人腹痛!”(《花草蒙拾》)

 

 

9、【秦观一生积聚了满腹伤心失意的泪水,把深沉的心酸苦闷融注在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之中,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从而给传统的艳情注入了新的情感内涵。《踏莎行》中,词人一凄婉的笔调,描写谪居地的自然环境和孤寂怅惘的思乡之情,流露出处对现实政治的怨恨。由于他的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故一旦希望破灭,就异常失望和痛苦,年已四十八岁的秦观因“谒告写佛书”被贬到彬州,这实在让他感到“雾失”、“月迷”之茫然,失去人生信仰的方向和少年壮志的追求,而“桃源”本来的虚无进一步抒发了他理想之破败,三句叙写,表面虽是具象之景物,然不同于现实中之景物,进入了一种含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幻象中之境界,【这是其敏锐之心性和悲苦之遭遇的相互结合的产物,遂以其锐感深思中之悲苦,凝聚成了如此深刻真切的饱含象征意味的形象】,身处“孤馆”,又遇春寒,其寂寞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在杜鹃的啼叫声中,无边的愁怨笼罩压抑着一颗苍老的心。同时,“梅花”和“尺素”又在暗示中转化为一种对己对身世不解的理想与现实的隔阂。其恨积累之深重与坚固不可破除。最后,锐感多情之词人秦观,在其历尽远谪思乡之苦以后,在“为谁流下潇湘去”的疑问中抱恨长叹……这种不自愿的离别产生的酸楚化作江水流泻与悲悯之际,遂又如此江水一样“连遭贬谪”,经不起风浪与谗言侵蚀的脆弱之心在四年后流向了人生长河之尽头,但那些“伤心词”会永远浮飘在时间长河之上,绽放其永不逊色的光辉,以飨后人。

秦观词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在词史上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直接影响后来的周邦彦、李清照和南宋雅词作家,在词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10、若求情语之新,必先用情深,若浅情辈,常情曾不能察,遑论其新乎?

   曹子建“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陈子良“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张 藉“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韦端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张 泌“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崔怀宝“平生愿,愿作乐中筝。得近玉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死也为荣”。

   何 凝“却爱蓝罗衫子,羡他长束纤腰”。

    顾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牛希济"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冯正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少游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姜白石“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1、秦观一句诗“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今读来。有别是一番滋味。黛玉之泪,说是为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而哭。一株世外仙姝,来到滚滚红尘中,自然没有长歌当哭之豪气,业务“初闻涕泪满衣裳”的为国为民,这只是一个有独一无二真性情的弱女子,悄悄拭去一颗冰凉的泪,犹见得泪痕未干。“天涯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这株幽草生活在静谧的溪涧旁,遗世独立,无香气,无花色。毕生,她结出了一颗绦红的果子,就像泪珠般。也许她太过纤弱,太沉默,但却流露出潇湘流水般的气质,悠悠过,不停留。美到出尘,美到极点,却也无可把握。

 

 

    12、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山和水自古就是天生的一对,就象日与月一样无可匹敌的默契,似乎盘古开天地以来,他们就是天造地设无法分割的一对。

    有山无水的地方——荒凉,有水无山的地方——空茫。无山无水的地方很难拥有迷人的景象,有水有山的地方必定造就人间的天堂。即便是残山剩水在明眼人的眼中也有着独特的光亮。

    山以它的高大壮观站出一种庄严,水以它的温柔透明流出一种缠绵。山对水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水不语,只用它细腻轻柔的笑语回答了山的问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即便是鸟已飞绝,人踪已灭,江已冰封,山已飘雪,山和水都无法分开。山以它的呼吸吹着片片雪花狂飞乱舞,水以它的纤纤之手把不死的柔情化为雪洒向空中。山接受了雪因为它是水的灵魂,水之魂是那样的纯白无暇无可挑剔。水接受风因为风是山的情话,山之情是那般的深沉热烈至真至纯。

    雪,是山的风衣,是水熬过了春夏秋,在寒冷的冬天,不惜冻坏了了双手,才把它披在了山的身上,山能拒绝吗?山不能拒绝,山只能默默的注视着水,然后历经冬春秋,把满腔的泪水奉献给水,山对水说,今生只会为你落泪。

    风是水的长裙,是山参透了日月星,在转瞬的流星消失的刹那想到的最美好的礼物,水能拒绝吗?水不能拒绝,水能含情地望着山,然后穿起长裙,用轻盈的舞姿裙角飞扬,荡起阵阵涟漪。水对山说,今世只为你伤悲。

    山不希望水伤悲,水不希望山流泪。山会为水坚定不移,站住脚跟,因为它今生为水。水会为山留连忘返,独守河床,因为它今世为山。

    天可崩,地可裂,海可枯,石可烂。山和水也不分。

    沧海变成桑田时,水都会叮咛着山与它长相厮守,面对水的切切叮咛,山只对水说,你是我一生的追寻。

    巍巍高山,涓涓流水,守在一起,究竟是一种端庄还是一种无法企及的妩媚?作者:
恋桢

 

 

    13、秋衫零落,茕然独立于花廊下,抬头望着楼上的爱人,脸上有阳光阴影的柔弱女子,有着暗雅如兰的忧伤。那春草清辉般的邂逅,应是她的。
骨子里是凄婉的,连思人也是“倚危亭,恨如芳草,过尽飞鸿字字愁”,比易安的“满地黄花堆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还要幽邃深长的思意。有时候,我甚至怀疑眉间的愁绪,是她钟爱的男子也抹不平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隐晦深流,隐约才是她的心曲。我的生命里一定会有相爱如欢的时候,共一个气宇昂轩的男子。春日浓醉,他与她画堂做戏,并肩携游拼酒,恩爱如蝶;夏日暂有别离,也是眷眷难当,遥看星河辽阔,织女牵牛天各一方。盈盈一水间多少轻愁喜悦,亦只有相爱的人才领会得到。

 

 

    14、从心理学和美学的观点来看,人类的惆怅感恐怕是最混沌、最朦胧,当然也是最摄魂的一种心境了。其中最不可思议的是,惆怅里居然会有一种很深沉的美感萦怀!越是能创造、表述惆怅美的作品,便愈能引起观者的共鸣!

    惆怅是种空灵的高级文化,体验惆怅需要文化,需要内外的阅历。诗的气质越浓烈的人,就越会得“惆怅症”。它能让你哭不出,也笑不出,只是在你的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苦笑,苦中又夹杂着一丁点甜美。这就是人生的真正的心境!

    一首好的曲子之所以能拨响听者的心弦,往往是因为它吐露了一种惆怅美。像忧郁和哀愁一样,惆怅也富有一种美感,一种揪心捣肺的美感。不管是一首民歌还是一部交响乐,要是它令听者惆怅不已,低回久之,它就是成功的。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既怕惆怅,又喜欢独自体验,玩味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惆怅。

    中国的古琴曲《广陵散》、《潇湘水云》、《雁落平沙》等,就是因为它们都传达出了“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凄苦失望心境。

    普遍世界的惆怅比个人具体的惆怅更有艺术的魅力。好的艺术作品都在于它陈述了普遍世界的光和暗、欢乐和悲哀的搏斗,于是普遍世界的惆怅便油然产生。

——也许世界上一切最美好的事物都会引出大惆怅,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也许文化层次越高,感情越细腻、越丰富、越敏感的人,他的惆怅感也就越微妙。

——也许惆怅是人类潜意识王国里最复杂、最活跃的一种情绪。

    年事越长,我越感到人生的欢乐总是转瞬即逝、昙花一现,更像闪电破空飞逝而过。而惆怅却像那神秘莫测的月亮,虽然发出的是幽幽的光,却是昼夜不熄的!

    人生的惆怅在于无法直面实在的无助;

   生命的惆怅在于最美好的时刻不能重现;

   成功的惆怅在于等你得到它,它好像已经没有以前那样诱人。

   没有惆怅的人生是单调的、枯燥的、贫乏的!

   我喜欢品味惆怅,但又害怕面对!!!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5:07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