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者 Anonymous (2011)

>>>  自由思想未来视角—精彩影視選  >>> 簡體     傳統

  在伊丽莎白女王统治英格兰的时代里,政治风云变幻。都铎王朝的成员和一些贵族都在预谋着反叛计划。影片的主角是爱德华·德维尔,他就是着名的牛津伯爵,影片从他的视角展开了叙述。实际上,爱德华·德维尔不仅仅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乱伦情人,他更是所有莎士比亚作品的执笔人。在影片的讲述中,莎士比亚,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

咱们也拍部《关汉卿》吧!

这位老兄的大部分电影都在2小时以上,不过娱乐性都还挺强。上联:莎士比亚小剧场;下联:宫廷纷争大舞台;横批:乱伦皇家。

真是拍得不错,这种忤逆历史/冒犯粉丝的题材,居然能拍得这么动人心弦,导演的功力不容小觑。许多场景都很值得品味,尤其不少远景更是美轮美奂。道具服装很有味道,人物心理的推敲很细腻,而故事本身也扣人心弦。但是到底有多少人会信莎士比亚是个鸠占鹊巢偷窃别人成果的小人呢?至少我看完有小动摇。

野史的高端玩法——《匿名者》中的史实梗

“莎剧其实不是莎士比亚写的,作者另有其人——此人乃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才华横溢的他碍于门第出身不便公开创作戏剧,只好假托莎士比亚之名发表作品,并利用戏剧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他是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情人,与她育有一子也就是南安普敦伯爵,更离奇的是他本人其实也是女王早年留下的私生子……”

噱头可谓惊世骇俗,创作态度却也严谨细密,非但不雷还做到了和正史的无缝衔接,各种典故信手拈来而又不着痕迹地化入惊天狗血的主线——本片堪称野史高端玩法的范例。一时兴起将剧中出现的史实梗总结一下,欢迎补充:

1、牛津伯爵爱德华·德·维尔

爱德华·德·维尔生于1550年,伊丽莎白一世生于1533年,影片末尾借罗伯特·塞西尔之口揭示出他实为女王16岁时留下的私生子,这一点确与二人的年龄差相符。爱德华·德·维尔在其父死后作为女王的被监护人被送至塞西尔府上接受教育、后娶威廉·塞西尔之女为妻,影片中则设置为知晓其身世的威廉·塞西尔为赋予后代王室血统而有意布局。影片中女王在生下爱德华·德·维尔的私生子后因名誉上的顾虑对其避而不见,后者为报复女王的薄情勾引了她的女侍,因此短暂地入狱并就此失宠、被逐出宫廷也确有其事,这位被引诱的女侍名为Anne Vavasour,只是爱德华·德·维尔的动机就是编剧的发挥了。

爱德华·德·维尔颇负才名,身为诗人、剧作家,亦是文学戏剧的慷慨资助者,称其为莎士比亚作品的实际作者的理论早在19世纪即已出现,最初是作为一个作者团体中的一员被提到,之后亦被一些学者指为莎士比亚戏剧的唯一作者。就这一点而言,影片选择他作为主角也算是其来有自。

2、本·琼森

本·琼森在影片中起着线索人物和见证者的作用,实际他也是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和剧作家,以长于喜剧着称。影片前半他因在所作喜剧中讽刺权贵而入狱、幸得爱德华·德·维尔的庇护获释,从而引出了本片的主角——这部喜剧正是他的名作之一《人各有癖》(Every Man in His Humour),莎士比亚作为此剧演员之一在影片中首次登场亦与史实相符。

3、莎士比亚

既然剧本基于爱德华·德·维尔是莎剧真正作者的理论,莎士比亚就只好扮演一个不光彩的丑角了。影片中他曾以揭发剧作者的真实身份相要挟向爱德华·德·维尔敲诈金钱,声称要用这笔钱建自己的剧场,这个剧场正是着名的环球剧场。与影片中一样,此剧场曾被焚毁,不过此事发生于1613年,而非如影片中显示那样的发生于爱德华·德·维尔逝世的1604年左右。另一处有趣的情节是,本·琼森因不满莎士比亚的小人得志,当众令其提笔写字,心知此举会暴露莎士比亚身为文盲的事实。而质疑莎士比亚作者身份的理论,其论据之一便是莎士比亚出身低微、受教育情况无从查考、字迹丑陋。

4、克里斯托弗·马洛

另一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诗人、剧作家,与莎士比亚存在竞争关系。同样在剧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向官方告发了莎剧《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被刺一幕喻指对威廉·塞西尔死亡的期盼,又猜出莎剧作者另有其人,借此向莎士比亚敲诈,后被发现倒毙街头,剧中暗示可能是被莎士比亚灭口。史实上马洛的确是被人刺杀而死于非命,凶手的动机则众说纷纭。

5、埃塞克斯伯爵

埃塞克斯伯爵是伊丽莎白一世统治后期的主要宠臣,通常认为他是女王的情人,而影片中选择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的爱情加以重点刻画,可能是为了避免冲突而将埃塞克斯也设置为女王的私生子、以此解释他所获的恩宠。影片中提到了他和南安普敦伯爵一同前往爱尔兰平叛的事件,莎剧《亨利五世》便是借亨利五世与法军作战的典故来称颂他与爱尔兰叛军作战的功业,电影中亦有表现,而他返回英格兰后擅闯女王寝宫与未戴假发、未施脂粉、只着睡袍的女王面面相觑的一幕也是真实发生过的。和影片中一样,埃塞克斯谋逆时其党羽曾前往环球剧院要求上演一出莎剧为其造势,只是此剧并非影片中所称借驼背的剧名主角喻指同为驼背的罗伯特·塞西尔的《理查三世》,而是描述君主因昏庸而被罢黜的《理查二世》,其喻指的对象显然是伊丽莎白本人。

6、《维纳斯与阿多尼斯》、《十四行诗》、南安普敦伯爵

影片中爱德华·德·维尔为争取女王赞同他及埃塞克斯一派的政治观点,献诗于女王以唤起女王对他们昔日恋情的回忆,此诗便是《维纳斯与阿多尼斯》。诗的主题是女神维纳斯对美少年阿多尼斯的求爱,维纳斯相较于阿多尼斯自然被塑造为年长强势的女性形象,影片以此作为女王与爱德华·德·维尔之间关系的写照倒也说得过去。实际上此诗是题献给南安普敦伯爵的,有趣的是,亦有流传广泛的猜测认为莎士比亚另一首具有强烈同性恋意味的诗作《十四行诗》也是题献给他——此诗的题词注明献给某位W.H先生,恰是南安普敦伯爵之名Henry Wriothesley的倒写。影片中将南安普敦伯爵设定为主角的私生子,片尾爱德华·德·维尔将作品集交托于本·琼森时,亦附有一封致南安普敦的短函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不免让人想起《十四行诗》的题词,倒似将此诗中的同性情结圆成了父子情。南安普敦卷入埃塞克斯反乱,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于詹姆士一世继位后获释,影片中亦改为经爱德华·德·维尔向女王求情而获释。

7、众生百态

尽管着墨不多,影片对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剧场艺术、网球运动、贵族教育、街市景观所做的十分写实的还原以及伊丽莎白、塞西尔父子、埃塞克斯、南安普敦、詹姆士一世等角色与其本尊肖像酷似的造型亦是看点之一。


2023-06-18 19:15:04

[新一篇]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 (2016)

[舊一篇] 戰爭之王 Lord of War (2005)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