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译文]  草木的生长自有自己的天性,并不是希望让美人来欣赏攀折的。

  [出典]  张九龄   《感遇十二首》其一

  注:

  1、《感遇十二首》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2、注释:

    兰:此指兰草。

  葳蕤(wēi ruí):枝叶茂盛而纷披。

  华同“花”

  生意:生机勃勃。

  自尔:自然地。

  佳节:美好的季节。

  林栖者:山中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指林栖者山林高士、隐士。

 

   3、译文1:

    春天里的幽兰春天里翠叶纷披,  秋天里的桂花秋天里皎洁清新。

  世间的草木展现出了勃勃生机,  自然地顺应了美好的青春时节。

  谁想到山林里那些隐逸的高人,  闻到了草木芬芳因而满怀喜悦。

  草木散发香气源于它们的天性,  那里会希求观赏的人来攀折呢!

    译文2:

    泽兰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洁清新。 兰桂欣欣生机勃发, 春秋自成佳节良辰。

    谁能领悟山中隐士, 闻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为天性, 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译文3:

    兰叶在春日日益繁茂,桂花在秋天多么皎洁。它们蓬勃茂盛啊,充满着生气,为春秋装点着美好时节。无人知晓那山林中的隐士,风闻芳香便产生了对他们的慕悦。草木啊,你有着如此美德,哪稀罕美人来攀折?

   译文4:

   春日里兰叶生机旺盛,秋天桂花多么皎洁。它们欣欣向上一派生气,使春秋两季成为美好时节。有谁能知道山林中的隐士,从风中闻到了芳香因而产生了慕悦。草木如有此心,哪里稀罕每人来攀折? 

 

   4、张九龄(678-740), 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唐代有名的贤相。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678—740 ),唐着名政治家、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中宗景龙初( 707)举进士,任校书郎。唐玄宗先天二年(713),登道侔伊吕科,升任右拾遣。后历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桂州都督、中书侍郎等职。曾因张说举荐,任集贤院学士。开元二十一年(733)任宰相,翌年迁中书令,兼修国史。后加金紫光禄大夫。为相贤明,刚直不阿,敢于直谏,主张用人不循资格,设十道采访使。后遭奸相李林甫诽谤、排挤,开元二十四年(736)罢相,自此朝政日渐昏暗,“开元之治”遂告结束。次年贬为荆州长史,不久病卒。

  工于诗,格调清雅,兴寄深婉,较出色地继承了汉魏诗歌的优良传统,骨峻神竦,思深力遒。其代表作《威遇》诗运用比兴,寄托讽谕,继了阮籍《咏怀》和陈子昂《威遇》诗的优良传统,风格沉挚刚健。 有《曲江集》。《全唐诗》录其诗三卷。

 

   5、这首哲理诗是张九龄贬为荆州长史后所作。开元末期,唐玄宗沉溺声色,怠于政事,贬斥张九龄,宠任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和专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结党,把持朝政,排斥异己,朝政更加腐败。张九龄对此是十分不满的,于是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托物寓意,写了《感遇十二首》,朴素遒劲,寄慨遥深。此为第一首,诗以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孤芳自赏,不求人知的情感。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兰桂两句分写之后,用“欣欣此生意”一句一统,不论葳蕤也好,皎洁也好,都表现出欣欣向荣的生命活力。第四句“自尔为佳节”又由统而分。“佳节”回应起笔两句中的春、秋,说明兰桂都各自在适当的季节而显示它们或葳蕤或皎洁的生命特点。(“自”当“各自”解,“尔”当“如此”解,即代表“葳蕤”和“皎洁”。)这里一个“自”字,不但指兰桂各自适应佳节的特性,而且还表明了兰桂各自荣而不媚,不求人知的品质,替下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作了伏笔。

    起首四句,单写兰桂而不写人,但第二句却用“谁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即那些引兰桂风致为同调的隐逸之上。“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最后二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何求”又作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未,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却不顺此理而下,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它们的本性,而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很清楚,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全诗的主旨,到此方才点明;而文章脉络也一贯到底。上文的“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与这里的“草木有本心”互为照应;上文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尘相悦”,又与“夫人折”同意相见。这最后十个字,总结上文,滴水不漏。

    古体诗而只写八句,算是短小的了,而张九龄在寥寥短章中,狮子搏兔,也用全力。诗前二句是起,三四句是承,五六句是转,七八句是合,结构严谨。而且做到了意尽词尽,无一字落空。表现形式上,运用了比兴手法,词意和平温雅,不微不昂,使读者毫不觉得在咏物的背后,讲着高雅的生活哲理。(沈熙乾)

 

   6、开元后期,唐玄宗沉溺声色,奸佞专权,朝政日趋黑暗。为了规劝玄宗励精图治,张九龄曾撰《千秋金镜录》一部,专门论述前代治乱兴亡的历史教训,并将它作为对皇帝生日的寿礼进献给玄宗。唐玄宗心中不悦,加李林甫的谗谤、排挤,张九龄终于被贬为荆州长史。遭贬后,他曾作《感遇》十二首,运用比兴手法,表现其坚贞清高的品德,抒发自己遭受排挤的忧思。本篇为《感遇》之一,诗中,诗人以春兰秋桂自比,表达了其坚持理想政治,决不与奸佞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诗一开始,用整齐的偶句,突出了两种高雅的植物—— 春兰与秋桂。屈原《九歌·礼魂》中,有“春兰与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句。张九龄是广东曲江人,其地多桂,即景生情,就地取材,把秋菊换成了秋桂,师古而不泥古。兰桂对举,兰举其叶,桂举其花,这是由于对偶句的关系,互文以见义,其实是各各兼包花叶,概指全株。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的意思,“葳蕤”两字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然有皎明洁净的感觉。“皎洁”两字,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诗的前四句说兰、桂这些“草木君子”只要逢时就会欣欣向荣,生机盎然。兰叶在春风吹拂下“葳蕤”繁茂,桂花在仲秋明月的辉映下更显“皎洁”秀丽。春兰秋桂生意勃发,也给季节带来了荣耀,春、秋因兰、桂而成为美好的季节。这里既包含了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说明了时势造英雄,英雄壮时势的客观辩证法;也表达了真正的贤人志士只有在政治开明的时代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的思想,流露了自己对重新“遇时”的渴望。

  诗的后四句从春兰秋桂芳香袭人的社会效果来委婉地说明自己行芳志洁并非为了求人赏识,以博取高名;象春兰秋桂的香气一样,它博得山林隐士的喜爱,只是客观效果而已;实际上,兰、桂散发芳香并非有意希求人们来折取它,欣赏它,而是纯粹出于它们的本性。“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感觉。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芬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犹深也,殊也。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其中说:“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就把这章中的“闻风”毫不费力地拉来用了,用得这样恰如其分,用得这样自然,用得这样使读者毫不觉得他在用典故,这也是值得一提的。“何求”二字用得斩截有力,它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

  这首诗以兰、桂自况,借兰桂之芳香比喻自己的高志美德,使人感到贴切自然,蕴含深厚,耐人寻味。

 

   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草木”指春兰和秋桂,兰在春天枝叶繁茂,桂在秋天花色清雅,它们都是顺着自己的本性开花长叶的。“美人”喻指君王。诗人以兰桂开花长叶散发芳香不是为了求得美人的欣赏折取。意谓自己洁身自好只是天性,并不是为了求得君王的赏识以博取功名富贵,表现了诗人以美德自励的高尚节操。

 

  8、许多花儿都静静地在各自芬芳,自得其乐地开谢。“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实在是很有道理的。

 草木是这样的,人却未必是这样的。像作者张九龄虽自命为芳草美人,写《感遇》诗十二首,托物以喻志,而从骨子来讲,还是希望为人所赏,无论为人为政为诗,皆当有意于知音的。孟浩然所谓的“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毕竟是无可奈何的喟叹了。倘不是李林甫当道,他急流勇退,以求明哲保身,而今又丢了相位被贬为荆州长史,那他必踌躇满志于高位,又何必写诗以表心志,托寓言以寄微意呢?

   就人的自然性而言,人就是一丛兰花,是一树桂花,因时而生,“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何求美人折”,因时而逝,消失于天地间,“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遵循自然,开落有时,如是而已。而人的社会性,则殚精竭虑,务求得人知,务裨益于社会;“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强烈的心声。受挫于社会则遁退于自然,在自然情人的怀里,或表高洁之节或诉不平之愤或抒不得之哀或言不遇之痛,舔舐累累伤痕,平静躁动的心,以获得精神的安宁。而一有机会则言“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毅然杀向社会。

   9、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是什么时候爱上茶的味道? 茶,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品茶独思,心若绿潭,空灵,静谧。以前去庐山游玩时,巴巴地带了两大包上好的云雾茶孝敬嗜茶的父亲,当时只是因为喜欢它的名字,象极了庐山的一方雾景,如幻似真,徒惹人怅惘,而今,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象茶一样,清雅、淡泊、馨香、碧心……
如此而已。

    窗外是风雨的五月,雨斜斜地飘在眼帘,促我来看看这张精美的静物PHOTO,无他,喜欢那种清澈宁静的空气感觉,似乎在记忆中的某个清晨,走在石板青苔的路上,看成荫的树叶里躲藏着的一张张阳光的脸,阳光在树叶上流连,自然,平实,以至仿如不真实般恍惚,光影的画卷,总让人有种眷恋的遗憾和憧憬,走过去,是一片炽热的蓝天……
 
    月亮并没有在走,是我们的心在走,
    大家习惯的,是她在永夜里的恬淡的美学
    月光,星际的邀约,美在这里,可望而不可亵渎焉。  
 
 
   10、经典作品的经典之处在于它的光明磊落,坦荡到你可以处心积虑地做任何推敲琢磨,而不会有丝毫的畏缩和慌张,相反是越品味越有味道。就像看漂亮的女孩子,有的第一眼望过去是惊喜,第二眼便是浮华之后的看穿,索然无味;而另一类就是用她的气质和修养跟你对话,让人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不可亵渎的美,正如时下充斥着包装花哨的各类书籍的书店,静静地立在架上一角的经典,用意味深长的眼神静静地与你交谈,正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是一种拒绝世俗拥抱高雅的境界。
 
 
 
   11、工作的疲惫、失意,生活的平淡、压力,感情的厌倦、乏味……林林种种的东东。自己再坚强,自己再乐观,当一人静静时,自己永远是那么的渺小和脆弱。

   再细小的草,它也可把压在身上的石块掀翻;

   再细小的草,它也可在偏僻的角落里焕发生机;

   再细小的草,它也有它的“本心”!

   面对过去一年工作上的委屈,生活上的委屈,我就是那“细小的草”,应有着“何求美我折?”的气魄!

 

  12、花开花落,叶青叶黄,乃大自然的生态属性。风花雪月本身并无美丑之分,金银细软亦无贵贱之别。“夕阳芳草本无恨,才子佳人空自悲”,“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那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类,皆是庸人自扰,无事生非,“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既然“草木有本心”,又“何求美人折”,最终落个“多情总被无情恼”。

 

  13、《诗经》中的描写属于比较含蓄的手法,用隐喻,用借代来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有时过于苍白,不如唐诗读来另人回味。“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凉州词•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这样的诗句明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理想,却又不失含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在政治失意时,虽有愤懑,依然超脱潇洒。王维的《老将行》隐隐看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的影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诗经》和唐诗中的这一类诗。表达方式虽不尽然相同,但是志士的高洁表露无疑,心系社稷,不管是怎样的社会形态中,都会有这样一些人,在“先天下之忧而忧”,这些思想者作为时代的先驱,为思想的进步提供了引导,这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14、现实生活中,懂你者,爱你者,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匆匆过客。这时,我们更需要有一种“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的心态,来宽慰自己内心的浮躁和不安。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0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