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译文]  我要使当今皇上达到古唐尧和虞舜的治国境界,使社会风俗再次归于醇厚朴实。

    [出典]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注:

     1、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2、注释:

     纨绔:指富贵子第。

     不饿死:不学无术却无饥饿之忧。

     儒冠多误身:满腹经纶的儒生却穷困潦倒。这句是全诗的纲要。《潜溪诗眼》云:"此一篇立意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这里指韦济。

    贱子:年少位卑者自谓。这里是杜甫自称。请,意谓请允许我。

    具陈:细说。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这两句是指开元二十三年(735),杜甫以乡贡(由州县选出)的资格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的事。杜甫当时才二十四岁,就已是"观国之光"(参观王都)的国宾了,故白"早充"。"观国宾"语出《周易·观卦·象辞》:"观国之光尚宾也"。

  破万卷:形容书读得多。

    如有神:形容才思敏捷,写作如有神助。

   扬雄:字子云,西汉辞赋家。

     料:差不多。

    敌:匹敌。

    子建:曹植的字,曹操之子,建安时期着名文学家。

    看:比拟。

    亲:接近。

    李邕:唐代文豪、书法家,曾任北海郡太守。杜甫少年在洛阳时,李邕奇其才,曾主动去结识他。
    王翰:当时着名诗人,《凉州词》的作者。

  挺出:杰出。

    立登要路津:很快就要得到重要的职位。

    尧舜:传说中上古的圣君。这两句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这是当时一般儒者的最高政治理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这两句说,想不到我的政治抱负竟然落空。我虽然也写些诗歌,但却不是逃避现实的隐士。

  骑驴:与乘马的达官贵人对比。

    十三载:从开元二十三年杜甫参加进士考试,到天宝六载,恰好十三载。

    旅食:寄食。

    京华:京师,指长安。

    主上:指唐玄宗。
  
    顷:不久前。
    见征:被征召。歘(然:忽然。欲求伸:希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致君尧舜的志愿。
 
    青冥却垂翅:飞鸟折翅从天空坠落。蹭蹬:行进困难的样子。无纵鳞:本指鱼不能纵身远游。唐玄宗下诏征求有一技之长的人赴京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宰相李林甫嫉贤妒能,把全部应试的人都落选,还上表称贺:"野无遗贤"。这对当时急欲施展抱负的杜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这两句说,承蒙您经常在百官面前吟诵我新诗中的佳句,极力加以奖掖推荐。
 
    贡公:西汉人贡禹。他与王吉为友,闻吉显贵,高兴得弹冠相庆,因为知道自己也将出头。杜甫说自己也曾自比贡禹,并期待韦济能荐拔自己。
 
    难甘:难以甘心忍受。
    原宪;孔子的学生,以贫穷出名。
 
    走踆踆:且进且退的样子。
 
    东入海:指避世隐居。孔子曾言:"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
 
    去秦:离开长安。
 
    报一饭:报答一饭之恩。春秋时灵辄报答赵宣子(见《左传》宣公二年),汉代韩信报答漂母(见《史记·淮阴侯列传》),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报恩故事。
 
    辞大臣:指辞别韦济。这两句说明赠诗之故。

  没浩荡:投身于浩荡的烟波之间。

    谁能驯:谁还能拘束我呢?

 

 

     3、译文1:

     纨袴子弟却能平地青云,诗书饱学真是自误前程。致书左丞大人您请静听我说,听卑贱的杜甫述说前因:杜甫还是少年的时候,就已周游四方,考察都城。苦读诗书不下万卷,笔底文章泉涌,胸中如有神灵。我作的词赋可与扬雄匹敌,我写的诗不让给曹子建三分。就是文豪李邕也愿意和我见面,名诗人王翰也愿间和我为邻。自认为是人中骄子挺立于世,很快应该被任用在重要的部门。可以辅佐和尧舜一样贤良的君上,重新振作国家再使风俗淳。不想我的理想竟一再破灭,我用诗歌抒怀,但我并不想归隐。从上次我求你引荐已经十三载,我一直在京华游历苦等。早上扣开有钱朋友的家门求三餐热饭,晚上追随豪门的车马惹一身灰尘。饮残杯酒与食冷盏菜看人脸色,世间处处留下我的悲辛。玄宗皇帝有意征召民间贤士,我忽然萌生得到任用的愿望。想飞翔于青天之上却没有双翅,行进艰难,就像水中不能快游的鱼鲸。我有愧于大人的厚待,我也知道大人您是一片真心。你经常在百官面前夸荐我,向他们诵读我的新诗和旧文。 希望也能像贡公一样出人头第,不甘心如原宪那样一生一世清贫。怎能够心情怏怏一蹶不振? 我吸得进也难退也难试探前行。 实在不行我只好效孔子“乘桴浮于海”,离开西京长安我将去四海逡行。不过我是真正喜爱京城边上的终南山啊,我舍不得这渭河的岸绿水清。乞丐都知道要回报一饭之施舍,何况我要告辞的是当今大臣。我将如白鸥出没于浩荡烟波,翱翔万里我的傲气谁人能驯!

    译文2:

    贵族子弟永远不为饥饿忧虑,读书读书反而耽误了我自身。韦先生您就试着静听我的解释,请让鄙人把一切为您详细述陈。 想想我杜甫以前年青时代,早早就成了让人羡慕的“观国宾”。我博览群书,读书超过千万卷,我落笔敏捷,如同助我有仙神。我写辞赋可与有名的杨雄比比高低,我写诗歌能与着名的曹植水平接近。着名政治家李邕奇我之才曾主动与我见面,着名大诗人王翰爱我诗文愿意与我做近邻。我自认为自己才能很突出,很快就可以踏上高位,建立功勋。我的理想是促使皇帝比尧舜更伟大,我的壮志是使社会风气比上古更真淳。谁能想到,此理想竟然落空竟然无望,我写诗文,是为国做事不是为了归隐。可叹我骑着瘦毛驴奔波游走整整十三年,我乞食京华长安,白白度过十三个秋与春。早上厚着脸皮,只为了混口饭吃,小心敲扣富人大门,晚上含羞回家,跟在华车大马后,一头一脸一身灰尘。天天年年吃得是剩酒与剩菜,时时处处暗含着悲苦与酸辛。皇上不久前征召读书人来京应试,我突然觉得自己理想可以从此展伸。哪想到一个不录取,我如同天上鹰折翅坠地,哪想到行走太艰难,我如同水中鱼不能纵身。很羞愧先生您对我的厚遇,很了解先生您对我的诚真。您每每在朝廷百官面前,屈尊诵读赞美我的新诗文。我私下很想学学贡禹,为您当官而兴奋,真想得到帮助,我难以甘心如孔子学生原宪一样,有才有德却生活苦贫。我哪想到十几年只能郁郁寡欢,只能徘徊又等待,难退又难进。现在我真想东寻大海孤岛隐居一世,现在我真想离开长安暂时躲避伤心。一直叹息有人在终南山假隐居就能当官,但我不是,一直羡慕姜子牙渭水边假钓鱼就当宰相,可我机遇难寻。古人一饭之恩尚且重重回报,我也常常想回报您的大恩,可我力不从心,现在与您相别,愧心难禁.您知道吗,我就是白鸥,渴望飘飞在浩渺烟波里。我直说吧,我志在万里,谁都永远不能把我服驯!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在这首诗中,杜甫直指用人环境的不合理,他认为这是一个小人得志而才志之士被埋没的时代。他自认才华可以跟扬雄、曹植等人相媲美,当朝的大文人李邕和王翰都愿意跟他交往,于是,杜甫也曾非常自负地向世人宣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即便是怀着一身的才情,杜甫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落到一个极其悲惨的境地:三十多岁了,在长安名利场里努力奋争,却过着无比艰辛的生活,早上敲着富贵人家的门,晚上跟在富贵人家的大肥马后面,不辞辛苦地希望能得到权贵的赏识。政治上没有着落,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辛,终日吃他人吃剩的残羹冷炙。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杜甫也不能不发出“到处潜悲辛”的感叹。诗中对于生活状态的描写可能是有些夸张,但是心境却是绝对真实的,虽然生活还没有马上陷入困顿不堪的境地,但是在心态上,在精神状态上,却已经是近乎崩溃的边缘。这种悲凉的心境就是这次考试遭受失败后造成的。他的人生目标太高,而社会又没有提供给他这样的平台,从而造成高峻的人格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并引发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造成的无穷无尽的烦恼与喟叹。

 

    6、杜甫写此诗,目的在于求官,也就与今天的求职信差不多,然而诗中流露出的自负已到了极点,可称为天下最狂妄的求职信,略微有些社会阅历的人都清楚,如此自负决非自荐之道。然而,海纳百川的盛唐社会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宽容,初出茅庐、两试不第的杜甫,并未因自负而求荣反辱,最后还得到了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可说是时代的恩赐,如果在现代,“狂妄”的杜甫恐怕早已被封杀.

  试想在当今社会,一个学业初成的青年,没有令人艳羡的高学历(如同杜甫屡试不第),却突然在求职信中自诩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结局不问可知。即便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教授、学者、作家,如果胆敢出言狂妄,照样会受到同业人士的无情排斥和打压。现代社会中,也有所谓“狂人”反其道而行之,以种种包装把自己神秘化、传奇化,但那只是一种商业炒作,与杜甫的自负不同.

  我常常在想,在等级森严、循规蹈矩的封建社会,“清高自负”的杜甫尚且有生存空间,表面上看来进步开明的现代社会却为何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呢?

 

   7、 尽管出自名门,有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博大伟才,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鸿鹄伟志。在泰山“荡胸生层云”的意境里,更是胸怀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万丈豪情。

      然而,“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求仕途中,你是那样如草芥般卑微,感受到“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几近乞食的京师求仕生活何其酸辛。我总也闹不明白:无数凡俗之才,跃龙门入金榜有如囊中取物,当时诗名赫赫,后世湮没无闻。唯有胸怀鸿才的你,总也未能名入进士林。何其荒谬:唐诗盛世里竟没有用来养活诗圣的五斗米。

      更具讽刺意味的事则是:十年苦盼,终于被“施舍”了一个芝麻粒大的从八品小官,仅隔一月,渔阳叛军的铁骑来了,铁马金戈,滚滚洪流,挟裹起漫天烟尘,惊天动地。转眼间,锦绣河山化为焦土!

      从此,你只能在干戈骚屑之际,茧足荒山,在秦陇的原野中负薪拾橡。哪怕冒生命危险,去效忠那沙碛里的蒙尘君主, 也不过是取得短暂信任,命途多舛的你终逃不脱贬谪的恶运。只得隐居于散漫,以菜圃与茅屋为伴,旁观着唐王朝剜肉补疮调西北戍军平叛(后来西北疆土尽失),细味着“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的骨肉离忧,为石壕老妇的彻骨凄寒而悲,为“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令泪眼枯干的沧桑而慨叹。诗风所及更为犀利,隐隐的锋芒剑透千古。

      终于,借了回纥骑兵的官军光复了长安收复了河南河北,你是多么欣喜若狂啊,以为天下苍生从此当乐业安居了。殊不知,朱门发臭的酒肉和路旁的冻死骨越发多了。中兴的少主继续安享霓裳的光华,然而,华美的盛唐早已是淡泽无痕。绯紫金袍的大历十才子还可在长安金殿上意气风发洒墨挥毫,而贫病的你在一抹残阳下,一叶小舟里,饱餐下最后一顿牛肉白酒,魂逝湘江!

       欣逢盛世的你何其不幸!

      但滔滔江水可以作证,这一缕孤魂,飘散不逝,终是化做了中国古典诗歌不朽的精神脊梁。却又何其有幸!

      有人说,少时好李(白)而厌杜,久之,阅世路艰辛,方味杜诗之醇之博之悠远绵长。诚哉斯言!

 

    8、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也具有从政济民的远大理想,在《望岳》诗中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吐露了自己的鸿鹄之志,在《后出塞》诗中也表达了“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的坚定心声,但他始终没有得到大展身手的机会。杜甫亲身经历和目睹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促使他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写了“三吏”、“三别”等忧国忧民的着名诗篇,气宇非凡。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达了强烈的关心人民疾苦的诚挚思想和为国忧愁、为民流泪的宽厚情怀。杜甫关注国事民瘼,具有强烈的安邦报国之志,青年时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中发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时代强音,高度凝练地表达了唐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9、伟大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看到了自然经济繁荣造成了开元盛世,而且看到了自然经济繁荣的根源--“男耕女桑不相失”。中国封建时代自然经济的根本秘密,就是农业和手工业,即手工耕田和手工织布相结合。正是由于这种紧密结合,中国古代的小生产才创造了举世震惊的巨大物质财富。大唐帝国登上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傲视整个世界的力量即来源于此。而大唐中衰,也正是由于戌役繁重,诛求不已,“农力废耕桑”(《又上后园山脚》),破坏了这个完美结合的结果。所以,诗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努力,实际上就是实现或恢复“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小生产秩序。

    这种努力,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是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行为。孟子站在封建长河的源头上,设计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王道蓝图,是这样。陶渊明身处封建社会的上游,幻想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世外桃源,也是这样。直到太平天国,站在封建社会的尾巴尖上,还是这样:“天下田分九等,不论男女平均分配,好丑各半”,“妇蚕绩缝衣裳”。这就是支持中国封建社会的脊柱。杜甫“尚思未朽骨,复睹耕桑民”(《别蔡十四着作》),“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表明诗人也正是这根脊柱的中坚一环。

      总之,杜甫,这位封建时代的诗圣,也是典型的农民圣人,他在历史上的意义,跟手工种田和手工织布相结合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相一致。这就是诗人的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真实内蕴,也就是诗人思想的实质。问题在于,封建主义的生产力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到唐代已有新的因素出现,手工业发达了,商业发达了,商品生产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商人乘间而起,连唐玄宗面对富可敌国的长安巨商王元宝也不由得发出慨叹,“朕,天下之贵;元宝,天下之富。”安史之乱平定后,建立在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耕织结合上的租庸调法废除了,实物地租转为以收钱为主的两税法,不就透露出个中的消息么?所以,恪守自然经济的理想,强调耕织结合,以粮为纲,无视手工业,鄙视商业,显然是泥古不化,不合时代发展的方向,高固然高,作用却不是正面的。可惜的是,中国封建主义生产力中耕织结合的太紧密了,再生能力也太强,而“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传统又势大如天,顽固似铁,微弱的手工业和商业,当时并未得以长足发展,后来即使又经千年,仍然冲不破耕织结合的自然经济牢笼,自给自足的小生产一直是封建社会的广大基础。一直到十八世纪中叶,大画家郑板桥还在呼喊,“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所以,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虽不先进,但却成了对历史的最好继承,对现实的恰当总结 ,对未来的准确预言,因而,赢得了后人最崇高的敬仰。后人在继承伟大诗人光辉的文学遗产时,也随之接受了诗人这个向往自然经济繁荣昌盛的美好理想,中华民族追求尧舜之盛的思想传统,在后代,也因而更坚定,更顽强了。

 

     10、  道德模范的崇高精神确使人景仰,他们的事迹实感人至深。对他们进行宣传和学习肯定是应该的。以我愚见,学习效果要好,是不是应强调干部们的学习。在上位者的""一旦表现出来,人心自然乐于顺从,向着""去安排自己的人生,自然可以天下太平。上行下效,虽说的是不好的东西,但道理应该是相通的。

     果得致君尧舜上,幸能再使风俗淳。

 

    1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在很长的历史段落里,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治世理想的最高实现形态。上面说的那些,就是风俗。风俗是一种和蔼、一份暖意,这是社群的热度和人际的黏合度,这是五千年来我们的民族相互酬送往来的基本方式,这是亲切,是古朴,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

    西方人心中有上帝、头顶有法律,他们靠着宗教的原罪意识和精细化的制度建设规范着社会的善行,他们的文明一直以来都有四个基点:希腊哲学、罗马法律、基督教、民主政治。但我们的文明里没有这些,我们的文明只有风俗。

   只因为有了风俗,哪怕这片土地天灾不断、战乱频仍,哪怕庙堂里的统治者隔上一百多年就得彻底换过一茬, 哪怕县衙里偶有贪官污吏、山头上偶有草寇匪盗,哪怕部分恶霸老财盘踞着酒楼、赌场、古董行和生药铺,还时不时地试图抢占一下良家妇女,老百姓们依然生活得昂首挺胸、自给自足,急公好义、乡里互助、尊师重教、父慈子孝,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老者衣帛食肉,黎庶不饥不寒。

   然后有一天,有人告诉我们,咱们大国崛起了,咱们伟大复兴了,咱们的庙堂里住进了人民大救星了,咱们的县衙里全是人民公仆了,咱们的山头上全是文化遗产了,咱们的酒楼、赌场、古董行和生药铺全是财富精英与成功学了。结果我们发现,风俗不见了。

 

 

    12、儒家强调的是人格的自主性,这个修己的道德进程是可以永无止境的,自我的道德提升通达的是个人的内在自由,这种自由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心智自由和道德担当,而对于士大夫群体以外的苍生,儒家并未以自身阶层的道德标准来强作要求,他们体察民瘼,关注民生,以教化的方式来“治人”。正如杜甫在诗歌中所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化民成俗或者移风易俗,让普通百姓的生活回归安居乐业的淳朴敦厚之状态,是君子治理天下的目标。可见,对于传统的儒家来说,修己与治人是遵循着两套不同层次的道德标准的,这说明了儒者的审慎,也证明了儒者在骨子里的精英意识,其与大众在人格上从来就没有被预设为平等的。人格上的平等却是自由主义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13、传统中国教育是一种正本清源的德行教育,其以四书五经为教材,以德行操守为教学内容,意在培育国民以德行操守为根基的家国意识。在此种教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传统文人,自然便有极强的家国意识和功业意识,并且往往以治国平天下为职责,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生信条。因此,在道德境界上,推崇孔孟,形成“孔圣情结”,在文学艺术上,仰慕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执着精神,积淀成“诗圣情结”。对这种因德行教育而激发出来的崇高理想,以及由此积淀而成的圣人情结,后人理当报以深挚的敬意。因为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辉煌历史,亦正是在传统文人此种崇高理想和圣人情结之激励下创造而成,历史上亦的确出现了若干被这种精神所感召和被这种情结所驱动的圣人、准圣人、圣人后。  

 

    14、所谓读书致君尧舜上,下笔能使风俗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佛缘送我的话,我还是没有做到能心静地去看待世间的这些情缘。曾几何我无法凝视那双眼睛,我本着善良与真诚,信任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有一刻善良的心,有一刻善待彼此的心,可是计较得太多,在爱情里占有和欲望,在乎都会让人变得自私。

     当欺骗,隐瞒,迷茫和自私在我的身边上演,我祈祷我能淡然看待人性,学会宽容,让自己少一份冲动和任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