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译文]  想要把琴拿出来弹奏,却遗憾没有知音来欣赏。

  [出典]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注:

  1、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2、注释:

    山光:山上的阳光。

  池月:池边的月色。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终宵:整夜。

  劳:苦于。

   梦想:想念。

 

  3、译文1: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韵译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 东边池角明月渐渐东上。

    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 开窗闲卧多么清静舒畅。

    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 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

    心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 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

    感此良宵不免怀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梦想一场。

     译文3:   

    西山的夕阳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渐渐升起。我散开头发独自纳凉,推开窗户,看着幽静而宽敞的厅堂。夜风吹来阵阵荷香,翠竹上滴下的露水,发出清脆的声响。本想取琴将心曲弹出,可惜眼前却没有知音来欣赏。想到此处,怎能不令我怀念故友,通宵达旦梦中也在想你。

 

   4、孟浩然生平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诗的内容可分两部分,即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同时又表达对友人的怀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开篇就是遇景入咏,细味却不止是简单写景,同时写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忽”、“渐”二字运用之妙,在于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虚设。

  近水亭台,不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凉的。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散发”不梳,靠窗而卧,使人想起陶潜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三四句不但写出一种闲情,同时也写出一种适意——来自身心两方面的快感。

  进而,诗人从嗅觉、听觉两方面继续写这种快感:“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所以“风送”时闻;竹露滴在池面其声清脆,所以是“清响”。滴水可闻,细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无声息。诗句表达的境界宜乎“一时叹为清绝”(沈德潜《唐诗别裁》)。写荷以“气”,写竹以“响”,而不及视觉形象,恰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响”,那样悦耳清心。这天籁似对诗人有所触动,使他想到音乐,“欲取鸣琴弹”了。琴,这古雅平和的乐器,只宜在恬淡闲适的心境中弹奏。据说古人弹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杂念。而南亭纳凉的诗人此刻,已自然进入这种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适而不拟动弹,但想想也自有一番乐趣。不料却由“鸣琴”之想牵惹起一层淡淡的怅惘。象平静的井水起了一阵微澜。相传楚人钟子期通晓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绝弦,不复演奏。(见《吕氏春秋。本味》)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弹琴,由弹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无知音赏”的缺憾,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纳凉过渡到怀人上来。

  此时,诗人是多么希望有朋友在身边,闲话清谈,共度良宵。可人期不来,自然会生出惆怅。“怀故人”的情绪一直带到睡下以后,进入梦乡,居然会见了亲爱的朋友。诗以有情的梦境结束,极有余味。

  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严羽《沧浪诗话》)

 

    6、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感情细腻,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富于韵味。“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句,纳凉消暑之佳句。

    浩然诗的特色是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夏日南亭怀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孟浩然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诗意感受。此诗不过写一种闲适自得的情趣,兼带点无知音的感慨,并无十分厚重的思想内容;然而写各种感觉细腻入微,诗味盎然。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而达于浑然一体,极富于韵味。诗的写法上又吸收了近体的音律、形式的长处,中六句似对非对,具有素朴的形式美;而诵读起来谐于唇吻,又“有金石宫商之声”。

 

    7、夕阳从天边悄无声息地滑落,一转眼便没有了踪影,仿佛一颗落入大海的石子,瞬间被海水吞没,世界立刻陷入无尽的黑暗。月亮此刻却像刚出浴的女子,纤尘不染。她对镜梳妆,略施粉黛,轻描µ¬写,着一袭洁白无瑕的轻纱,款款而来,翩翩而至。

  晚风轻抚,褪去了白昼的疲惫和喧嚣,犹如一曲飘渺空灵的天籁之音,穿越熙攘凡尘的缝隙,裹卷一袭荷芳稻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撩人情思。

  香气一丝丝一缕缕地盘旋在空中,幻化成一根根柔韧的琴弦,风撩起她的纤纤玉指,轻抚琴弦,悠扬清越的琴声流淌在空中,惊动了竹叶尖上晶莹剔透的露珠,一阵怦然心动之后,带着美的眩晕,碎裂在大地上,只留下一声清脆的声响,还残留着一丝袅袅余音。

  解下发簪,任发丝散乱地披挂在肩头,风过无痕,却留下了一抹清凉在耳际萦绕。闲来斜卧窗前,屏气凝神,侧耳倾听大自然的每一个音符,如此清幽绝俗,禁不住也想取出瑶琴弹奏一曲,与你共度良宵,奈何你身在异处,昔日高山流水遇知音,如今是曲高和寡无人识。琴弦,在手指间怎么也滑不出动人的声线。张开眼帘,那个可以迷醉在一曲清音里的知己啊,你会在哪一边?

  清风、明月、微露、荷香¡¬¡¬清新宜人的,每一样都镌刻了心中那份最纯净的理想,琴弦,也应该为之潺潺而唱。可是,在这样一美丽而清雅的时刻,为何不是盛满了快乐,而是让清寂像藤蔓一样爬上树梢?

  兴许,夜里它也会穿过草堂,轻轻扣响我的柴门,揭开我的蚊帐,潜入我的梦里。梦里,你我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纵然尘满面鬓如霜,却也金樽对月,把酒话凄凉。

 

 

    8、在“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中国历史上,“知音难觅”的苦痛困扰着很多读书人。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所以,古人所珍视的友情其实大多为事业上的相通或相互理解。因此,自古流传下来的关于友情的故事也很让人感动。最为着名的也许要数“高山流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了,那种为了朋友舍弃音乐的精神确实很让人感动,也让后使很多人懂得要珍惜知己。除此之外,“管鲍之交”和桃园三结义的豪情也很值得赞颂。(不过,个人认为,鲍叔牙对于朋友如此大公无私在现代社会来看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

 

 

    9、“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中国古代文人对琴情有独钟,认为诗是风雅,琴则是大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在文人情趣中,琴位列首位。优美的琴声,时而高山流水,时而青松朗月;时而疾风骤雨,时而湖水涟漪。灵巧的双手抚摸琴弦,可以弹出《阳春》《白雪》,也可以弹出《下里》《巴人》,可以使人悲,也可以使人喜。许多知识分子把弹琴作为最好的修身养性,怡情悦目之道,很多诗人都是操琴高手,以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戏剧,比比皆是。

     最着名的琴诗有唐代刘长卿的《弹琴》诗: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王维的《竹里馆》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人生自古知音难觅。如果说相爱时的人们是找到知音,那么爱一个人从来不需要理由。如果要理由,这理由就是他们是知音。他们互相理解对方,一个眼神,一个行为,都可从中读到无声的语言。伯牙鼓琴,子期听之。当爱远去,知音不在,那一言一行都化作厌倦。其实,知音也就是那段时期的心境,如伯牙子期者能有几人?所以,花心成为了知音不在的代名词。而男人似乎尤甚。

     我爱过,也拥有过,以为今生知已已得,夫复何求,只须安然度日即可。可是当爱情离我远去,我才知道原来我只是渴望被爱,渴望爱的感受,渴望被爱的执着,渴望心心相印,渴望自然的组合。当离去已变成回忆的时候,我终于知道原来爱不只是享受幸福,更多的还是爱的付出,感情的逝去导致人生的残缺,而对逝去我只是愧疚与无声的泪水。虽说泪水无法安抚受伤的灵魂,但希望有人能明白我心。

    从相识到相爱,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我以为我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完整的爱情,然而苍天给我的却是无言的伤害。他到底还是离我远去,感情在别处,生活在远方。

    回忆过去的每一个日日夜夜,似乎在昨天,就在眼前。放弃了还有美丽的回忆,不放弃也许连回忆也会变味。就这么反反复复,无法放下。在这痛苦的挣扎中,忽悟忽谜,忽醒忽睡,忽明忽灭,真真把心撕开千千万万遍。

    总以为只有子期伯牙的千古绝唱,却原来,恨无知音是所有性情中人的共识。
    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恨无知音赏,也就是对知音难以割舍。如果放下了,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知音。
    子期死,伯牙不再弹琴,恨无知音赏。世间已无知音或正当知音的人呢?或许或多或少,或早或迟终会走上无知音之路。
    欲取鸣琴弹,终无知音赏。

 

    11、纵览古今,如东坡般有真情意者实乃凤毛麟角,这一点,从他对待妻子的情谊上可见一斑。第一任妻子王弗与苏东坡生活了十一年后病逝,东坡在她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经寒历暑,沐雨栉风,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又是十年后,苏东坡为王弗写下了那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生时十年相伴,死后十年相思,王弗何幸,得如此优秀的男人“不思量,自难忘”,“年年肠断”!作为女人,得其中一个十年就已足矣,二十年乃至一生的魂牵梦绕,王弗地下有灵,也该笑得如鲜花般灿烂吧。何况此时的东坡已于六年前娶了小苏东坡十一岁的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了。苏东坡并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再说王闰之。作为进士之女,嫁一个年轻貌美前途无量的书生应该不成问题;作为王弗的堂妹,她是应该了解甚至见过苏东坡这个姐夫的,据说当年王弗嫁给苏东坡时,很令她羡慕了一番。王闰之能以十一岁的年龄差距去做填房,除了崇拜和敬佩,大概就是感动于东坡对妻子的深情厚谊了。不幸的是,二十五年后,王闰之又病逝了。这个陪着她宦海浮沉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穷达多变中绝无怨尤的贤惠妻子、视前妻子如己出的贤德母亲的去世,使东坡的情感再受重创。苏东坡曾与王闰之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王闰之死后百日,苏东坡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公麟(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请和尚给她诵经超度往来生乐土时,将此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并终于在十一年后由苏辙将停放在京西一座寺庙里的灵柩与苏东坡埋在了一起,苏辙是了解这个哥哥的,帮他实现了生则同室,死则同穴的誓言。
  除了这两个妻子外,还有一个由侍妾扶正的王朝云。这个十二岁进门的丫头,几十年来侍奉在苏东坡左右,在他最得意时,也在他最倒霉时。特别是在坡翁最后的流放海南的岁月里,在那些侍妾“树倒猢狲散”的时候,朝云的生死相依,更应该源于刻骨铭心的敬爱,东坡这个比朝云大二十六岁的“白须消散”的“病翁”,能打动朝云的除了才气,应该就是深情了。朝云没有看错,三个妻子中,苏东坡给朝云写的诗词最多,坡翁称之为“天女维摩”(类似于后来我们说的天使),以知己看待。大概是上天也嫉妒东坡如此得女人的垂青吧,三十三岁的朝云在扶正了十一年后又病逝,苏东坡将她埋在惠州城西的丰湖边上,俯瞰二人一起开辟的放生池,一湖净水,有如朝云的一片丹心,竟然令东坡不忍重游。朝云死后,苏东坡就一直鳏居,再未婚娶。他给朝云的楹联是: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东坡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夜雨孤灯夜晚,就有多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百结愁肠。朝云就这样款款地走在暮年东坡的深情里,直到永远……

 

    12、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汤问》,书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我记不清是那一本书了,同样记载了这个故事,但要比这个要长一些,它的记载是:在山之滨,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与山野樵夫钟子期相遇,琴韵丁冬声里,弥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开阔吞吐万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钟子期听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声相和。俞伯牙把钟子期引为人生知己,因为音乃心之声,听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灵魂,这是知音。后来二人不但是知音,还成了终生挚友,钟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了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生不复鼓琴。
  在中国古典文学或传说中令人神往的故事应不在少数,无论我们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删繁取简,我想高山流水至少算一个无法取缔的。这个典故里体现着千百年来人们对那种情谊的渴求——知音。 人们常说,千金易得,朋友难求,其实我认为知音比朋友更难得。知音不是求来,是可遇不可求的。或许你从仆如云,一呼百应,但未必有一个知音;或许你高朋满座,珠玑妙语,但知音不是虚位以待就来得;或许你在亲情的环绕下,有人嘘寒问暖,但其中他们不一定真知道你;或许你佳人携手,如花美眷,但爱人不一定能如花解人语。知音不是金钱财宝换来得,也非功名权位招来的,它是一种灵魂的召唤与相应,是灵魂与灵魂的互答。在属于人的构造中,最让人难以琢磨或理解的应当是灵魂或说是心灵,它是一种纯粹的精神,看不到,摸不着,它依附于人体存在,而又超脱于人体。绳索可以捆绑住肉体,却无法困住灵魂,灵魂才是一个本真的自我。人的四肢、五脏六腑都可以放到显微镜下从细胞分析到碳水化合物,进行物理性研究,但灵魂不可以,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它不可以物理性分析,只能用另一个灵魂来体会。当一个灵魂理解另一个灵魂时,两者融为一体,是相通的,犹如弦与音箱的关系,弦在响,音箱也在响,习惯上我们称之为——共鸣或共振。共鸣是知音的先决条件,有了共鸣才有了知音。真正的知音是肝与胆的相照,琴与瑟的和鸣,是闪与雷的交乍,心与脑的一拍而合,宛如一场大雨淋湿了你,也浇透了我,那是你我同在,天地共存,也是灵魂与灵魂的融合,灵魂与灵魂交织。两个知音的相遇就是两颗流星相撞,在刹那的撞击中,人生最灿烂的火花迸射出炫彩夺目的光华,书写出人生最优美的乐章!
  朋友与知音不是同一个含义,朋友来源于相互的敬重,而知音来源于相互的共鸣;朋友之间是一种情感的爱护,而知音却是精神的高度一致;朋友是相互的欣赏与认同,而知音是“于我有戚戚焉”的相互拥抱。白头如新的可能是朋友,但倾盖如顾的一定是知音。朋友一定会生死相扶,患难与共;但知音可能却是将逢良才的生死宿敌。 但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陆抗和羊祜这样肝胆相照的知音必竟是稀少的。孟浩然长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午夜无眠长歌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象苏轼那样的天纵奇才,可谓合唱者众多,他却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
  人间的知音太难得了,越是杰出者越寂寞,也就没有知音,或许这是曲高和者寡。有的人寻觅一生也得不到一个知音。高朋满座,载誉而归也遮不住他落寞身影,还是身在喧嚣中能听到自己的心跳,锦衣还乡也如夜之归途。如梵高生前无人认同,最终以枪自毙,死后纵是遗画价高数千万美元又于他生前的寂寞何干;屈原忧国忧民,但朝廷中却无知音,赋完《离骚》逐水而眠;曹雪芹用血泪涂写成了《红楼梦》,最终泪尽而逝。难怪《红楼梦》结束一场无垠苍凉的大雪,温瑞安在《神州奇侠》系列里每位高手死时都说一句:人生好寂寞。
  知音太难得了,纵是是杰出者之间也不能成为相互知音。据说,当年歌德听完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激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他愤怒的冲着歌德吼道:“你根本没有听懂我的音乐!”高更与梵高同样杰出,但他们相处不长时间,高更就愤然的搬离了梵高为其精心准备的房子。再者清华大学同学聚会时钱钟书先生的一位同学对着钱先生说,你的《管锥编》什么都写了,就是没写你自己,钱先生恼怒的说:“你根本没读懂我的书。”于是把一套《管锥编》寄给同学,让他再读。 知音太难得了,所以我们更能充分的理解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先生写下那句长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
  中国自古以来就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格言,人们是那样的注视知音,知音知己,为其生死而无怨无悔。我们不必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也不必说易子救孤的程婴,我们就翻开《史记·刺客列传》吧,翻开这一篇,那是满纸的豪气干云,热血纵横,洋溢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视死如归。专诸、预让、聂政等为报知遇,死而无怨,尤其荆珂刺秦王,更是浴血奋战生死无悔。荆珂原为齐国人,后迁徙卫国,他刺杀秦王即不为利,亦非为民族,为国家诸等正义,他是为了受托于知己田光,报燕太子丹之知遇,他让秦王惊慌失措,负剑逃窜,尽失王者风范。在身受巨创,面不改色,倚柱而笑,并且指着秦王骂道:“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这是知音知己的最高礼遇,用血涂满寻找知音的路。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然而生命在这条路上,只不过寻找灵魂共鸣的一堆血肉。灵魂的归宿是那共鸣的歌声,知音说在嘴边不是花言巧语的轻诺,那是灵魂深处释放的沉重。
  当今的人啊,越来越自我封闭了,谁还注重灵魂的共鸣。肉体的享受,物欲的泛滥,它能代替我们那精神上的空虚吗?能填补我们灵魂的寂寞吗?我们的精神塑像在坍塌,我们迷失了自己,我们想通过高科技的手段满足我们的口舌,我们却把心灵囚在城堡里,我们是物欲中的囚徒。我们要释放自己,寻找灵魂里那个真正的自我,我们要寻求一种精神,寻求精神上的共鸣者,我们将不再独自吟唱,或许有一天我们站在山之滨,水之湄独自漫歌时,有一位倾听者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若江河!”

 

    13、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啼,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许多人喜欢慨叹:知音难求。
  
  然而:何为知音?谁又能完美地诠释这“知音”二字呢?
  
  《列子·汤问》记载了春秋战国时的一段流传千古的知已佳话:伯牙善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善听,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皆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意。俞伯牙为此感叹:“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后来:钟子期因打柴不幸滚落山崖身亡。伯牙觉得失去了知音就不再鼓琴。知音已去,留琴何用?就此琴碎、音绝。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而乐为知己者奏。为此:岳飞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要知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古人亦知知音的可贵。所谓知音,便是两人的心灵相通;只需那么轻轻一点,心灵即可穿越时光隧道,寻访知音的足迹,跟着就会产生美妙的共鸣。
  
  唐朝诗人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可见:虽然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却不在乎距离的远近,只要相知,哪怕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万水;且无论何时、何地,依然可以感觉到对方的心声,并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它不仅是好朋友的超越,更是友谊的升华。即使一生无缘相聚,知音依然能如此地理解你、读懂你。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必日日相厮守?犹如长风绕战旗、相得益彰;繁星缠明月,互相辉映。只因为有了心灵的真正吸引,方能相知与相惜。
  
  知音虽不是情人,不需要承诺,也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铿锵誓言;它却可拥有情人般的浪漫、温馨;但更多的是坦诚相对、宽容理解,相互指点迷津;敬而不畏,亲而不狎,互相一见倾心。
  
  当你失落灰心时,他或她能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他或她能给你理解和支持;当你成功喜悦时,他或她会由衷地替你鼓掌欢欣。它超越名与利的诱惑,如行云流水,默契相依。即使是相对无言,默默无语,彼此也能深切地感受到对方的喜怒哀乐,由此而心灵相通、心心相印。
  
  所以知音尤为珍贵,大诗人杜甫老知音李常仙逝后,诗人哭道“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从而萦系一生,难以忘怀。
  
  当我们在人生的路上颠沛漫行,虔诚地祈求着爱的降临,时时刻刻把知音寻觅,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寻找共同的心声;用心灵对话,用心灵之和,奏一曲高山流水,在同一条心路间将心灵的脉搏传递。
  
  知音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式上的结果;只是在心中,永远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但人生若有知音,生活就滋润,犹如小溪汇入河流,注入大海。其间有那一段永恒的记忆;生命:也就因此而不会感到茫然,抚掌叹息。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岂知一个真正的剑客,终生寻找的往往是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即使为此失去生命也能含笑而别,在所不辞。要知道:历尽天涯三尺瑶琴,甘愿只为知音吟奏。
  
  然而:知音,尽管你可以拥有也应该拥有,正如乐为知己者奏;正如鱼需要水,鸟需要巢。但你不能占有,更不能驾驭。因为:知音可以飘然而至,也可潇洒而去。
  
  岂不知万紫千红,芳香四溢;青山依旧,绿水依旧。人生的相知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片绿叶、每一叶花瓣,收获你我的真诚在你我的心底,就象那一汪湛蓝清澈的湖水,湖底浸润的是一颗纯净透明的心,那么真诚而细腻。
  
  千古感叹——知音难求!其实:我们的要求并不很高,只是希望:在自己听到一首美妙的乐曲时,可以欣喜地告诉另一个人,与其同悦;当读到一篇拍案叫绝的好文时,可以兴奋地告诉另一个人,与之诉说心中那点滴的领悟和感慨,能即刻得到共鸣;并因此而收藏你的点点滴滴,与自己的心声融为一体。
  
  我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感叹:
  
  因为徐志摩曾经写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可见“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的人生境遇,也让他觉得求之不得,枉自伤悲。
  
  而我:却因有幸拥有知音而倍觉欣慰。真不知这感叹的文字,是为了你读,还是为了我写?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0:36

[新一篇]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舊一篇]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