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译文]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朦胧中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西江月》

  注:

  1、《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2、注释: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

 

 

  3、译文1:

     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译文2:

   喝醉酒的时候,自己只管笑啊,闹啊,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发愁?近来我终于觉得古人写在书中的一些话,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昨天夜里我醉倒在松树之下,居然醉眼惺忪地问松树说:“我醉得怎样了啊?”朦胧中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来扶我,便用手推松树说:“去!”。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他的词不仅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而且是任何“意”和“事”都能表达得很自由很充分。这样,词的创作才完全摆脱了羁绊,进入了自由的境界。

 

  5、 欣赏这首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品读辛弃疾的词,可从词中品出更有韵味的戏剧来,虽然在写词中,恰如其分地引入戏剧性场景并非辛弃疾发明,但是在他手上得到了发扬光大,在他的词中,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这是值得肯定的。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否。盖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才叙饮酒,又说读书,并非醉后说话无条理。这两句是“醉话”。“醉话”不等于胡言乱语。它是词人的愤激之言。《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以上种种,如直说出来,则不过慨叹“世道日非”而已。但词人曲笔达意,正话反说,便有咀嚼不尽之味。

  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在当时的现实生活里,醉昏了头的不是词人,而是南宋小朝廷中那些纸醉金迷的昏君佞臣。哪怕词人真醉倒了,也仍然挣扎着自己站起来,相比之下,小朝廷的那些软骨头们是多么的渺小和卑劣。

  辛弃疾的这首小词,粗看,正如标题所示,是一时即兴之作。但如果再往里仔细一看,那么会发现作者是在借诙谐幽默之笔达发泄内心的不平。如再深入研究,我们还可洞察到作者是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6、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饮酒,后两句写读书。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这是什么意思呢?“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出自《孟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尚书·武成》一篇的纪事不可尽信。辛词中“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两句,含意极其曲折。他不是菲薄古书,而是对当时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词。辛弃疾二十三岁自山东沦陷区起义南来,一贯坚持恢复中原的正确主张。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辛弃疾,迫使他长期在上饶乡间过着退隐的生活。壮志难酬,这是他生平最痛心的一件事。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境中写成的,它寄托了作者对国家大事和个人遭遇的感慨。“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就是曲折地说明了作者的感慨。古人书中有一些至理名言。比如《尚书》说:“任贤勿贰。”对比南宋统治集团的所作所为,那距离是有多远呵!由于辛弃疾洞察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所以发为“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的浩叹。这两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不要相信古书中的一些话,现在是不可能实行的。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7、他几乎是不写诗的,因此,词就成了与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缠悱恻的唯一温暖虽然他是个一心盗取天火给人间的、燃烧着的普罗米修斯,但他自己是不温暖的。

    他豪放了一辈子,将硝烟焦土当成了玫瑰花园去守持。

    想来给孩子取名“弃疾”、“去病”的,大都是怕孩子羸弱不能长大的父母吧?可是,他们的孩子却成为豪放派大诗人或大将军,成为某一个或两个领域里的灯,光照千里。

    他是豪放派大诗人,又是大将军;他是屈原、谢安、贾谊、马援、刘琨,更是廉颇、李广、祖逖、孙权和孔明还在青少年时期,就曾闯入数万敌军的大营深帐中,刃如霜,马如龙,取得叛徒首级。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就有一些不可思议的人,他(她)轻易地就获得了石头与月亮双重的品质。如同一种高贵至极的树,一枝枝全往天上长,风来了,雨下了,雪落了,霜铺了,露掉了,雷劈了……但是,它也坚韧不动。十年、百年、千年,也不开花,天长地久般绿了枯、枯了绿,怒发冲冠,斗志昂扬,不像棵树。

     它是不是记住了许多的事,跟杜工部的“诗史”一样?否则,如此倔强的躯干里留下那么多的年轮做什么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是宋词史上创作最多的作家,什么都可以纳入笔下三寸之地就连骂儿子也可以写成词。他的整个一生,时刻准备着出发,然而,最后只能原地踏步,任时间流去,一寸寸,老尽少年心。

    他在独处,独处中的人最易蔓生出孤独的无力感。寂寞和孤独在本质上是不同的生命体验,寂寞是世俗烟火的情绪感,是人皆有的源自于本能的感受,孤独则是超越一般情绪、升华为融于天地的深沉情感,它厚重到会让人感到齐天地、平日月的脱俗之境,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大境界。所以情歌唱得再好,还是寂寞,而辛词一出,便倍感孤独。他的孤独,夹杂着被团揉成一小把的柔情万丈,在一片杂乱的声音中更显寂静。

    八百年也挡不住他出师未捷的疼痛。《破阵子》是他的伤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沙场,在书上是那么远的一个词。是琵琶弦上拨着的徵音,是一挑过了年忘了摘下来的红灯笼,独自挂在屋檐下,晃啊晃……他以抗金复国为己任,聚义军,杀叛逆,策动万人,北伐,南下,几乎穷尽了一生。

    词中密集的军事意象群,连续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有着无以言表的、茂长的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这个时代多么缺乏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精神力量和崇高就有多么美。

    我们需要精神力量美和崇高美,就像我们已不再常去看月亮升起,而生活需要披一身的月色,如此,才能把故事静静展开。

     哪个朝代的哪个诗人不想归隐呢?他也是归隐的。那本应是他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累了的时候,他偶一为之,就手写下那些清甜小瓜似的词句,叫每一笔速写都带给人无以言表的美好,譬如:“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而他在田野上自由自在走来走去的样子,仿佛伸手可及他在那样的词里,活泼、愉快,仿佛只是一名在愁人的月光下醉酒的书生,坐着慢船去了一个并不在地图上存在的地方,四面全是树,很绿,一层一层,掩映得一些低小的草房子仿佛有许多意味深长的话语,闭口没说出来;许多不知名的鸟雀飞过,说着与人不相干的事。那里当然仍旧存在着每一样都有趣无比的农事以及每一个古老朝代里失传的方言,山坡上撒满一群被他驯养了的、无人认领的小羊似的汉字,充满喜悦和安详。

    然而他生命中始终不曾真正有过一天安心安稳的日子,辜负了他多么恬淡的田园词。

    他几乎是不写诗的,因此,词就成了与他的生命可以互相交缠悱恻的唯一温暖。虽然他是个一心盗取天火给人间的、燃烧着的普罗米修斯,但他自己是不温暖的。

    所以,我们无法记住他走过的全部路程,却永远地记住了他一生的不温暖。虽然我不曾迎风饮酒,但是一点也不妨碍我在似是而非的睡眠中开出一间铺着夕光的酒馆,让时间在那一瞬穿越到遥远的某个时候,与“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他盐水花生黄酒红酒青灯对坐,白发翁媪,说一点热乎话。

 

 

   8、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人在失意时难免会发牢骚,无论屈原、李白、杜甫,在他们的作品里,发牢骚的诗篇随手可拾。辛弃疾并不似今天一些练武值人那样,痛苦时狠狠地打几十下沙袋就行了,他的心中,那种不能率领将士北伐的痛苦中永存的,不能靠简单的几下就可以宣泄,使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长期的在胸中奔腾,形成了无法排解的漩涡。在他作品里,这样的词俯首可拾。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在这首词里,老辛头故作旷达语:人生有无数的事情需要去做,即使满腔愁绪,也没有时间去愁啊。只是近来感到古先贤的那些名言,实在相信他没有意思。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都是扯淡!自古读书误书生,我被圣贤误一生啊!

  从表面来看,作者对自己饱读史书,投身复国事业失望了,无奈之下,就在杜康里换得快乐吧。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牢记先儒的教诲,自己长期的忧国忧民,换来什么?很明显,这是词人对南宋小朝廷的深深失望,而不是后悔自己饱读对当朝一味沉醉于歌舞升平的当权者失望了。苦闷中,只好用酒来麻木自己的神经。

   词人真的喝得醉醺醺了,在恍恍惚惚中,他似乎感到松树在眼前走动,似乎要过来扶起东倒西歪的他。他立即伸出手推开松树,大喝一声:“去”!将醉态刻画得如此维妙维肖、生动风趣,却叫人如论无何也笑不起来。他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深孤独寂寞的辛弃疾。没有人陪他饮酒,他寂寞得只能与松为友,只能独饮独醉;醉倒时也只有松树在旁,也唯有松树想扶他一把。虽然词的下片一字未曾提“愁”,但隐藏在词人醉态之中的寂寞与忧愁又是何等的深重,多么的难以排遣!而一句“以手推松曰去”,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屈不挠、倔强好胜的壮士。即便是在醉中,辛弃疾也顽强地保持着他的壮士本色。虽然身处逆境,他的意志并没有崩溃,他的精神拒绝倒下,他不需要怜悯,不需要同情!

   读这首词,使我想到屈原的“举世浑浊,唯物独清,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狂放与悲哀!

 

 

    9、这首是老牌卖萌词,末尾两句集傲娇呆萌于一体,如见其声。但耐琢磨的地方不只此。《词谱》里说《西江月》上下半片,开句都是仄声。仄声音重,得有分量。所以只有苏辛两人爱填。

     这词的萌点是醉态横斜,哪得工夫,全无,醉态迷离但爽快洒利。下半片有一处是我喜欢的小笔法:醉倒是仄声,何如是叶平,你反复念,就显得前一句前俯,后一句后仰,摇摇摆摆的醉劲,出于音韵,最后还挺胸仰头“我醉何如”,又是醉劲。

 

 

   10、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说实话,这真算不上什么佳作,只当是词之小品欣赏即可。但词人饮酒之趣味鲜活纸上,很有趣味。醉后竟觉书无用,不如眼前酒一杯。俨然爱过,痛过,发誓不再相信爱情,其实心中还是隐藏着落寞后的不甘。

    更可笑的是,醉后倒在松边,还痴痴地问:“你看我喝多了吗?”风吹松影摇动,以为松树要来扶他,一甩手:“去,谁用你扶!”倔强得可爱,可却又隐约可见其内心的孤单与孤单后的悲凉。

    不是谁都做得出这样近痴的潇洒,因为我们总有太多的放不下。

    我们景仰他们,是因为我们不敢为的,他们却乐而为之;我们羡慕他们,是因为他们不放弃的,正是我们不得不放弃的。

 

 

   11、诗词有趣则有味。辛弃疾有一首《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首词以一个醉汉身份来写,既有生活的真实,又有一种情趣,巧妙地把自己的人生品格和追求表现出来了。

 

 

   12、素来喜欢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中那段千古佳句: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细细去品味其人、其事、其言,彼情彼景、字里行间,豪放中何等的无奈?无奈中何等的傲骨?傲骨中何等的凄凉?

 

 

   13、这首词写表面上看起来很是有酒趣,但一读再读之后,就可以从他字里行间读得出某一种隐隐约约的忧郁来了……毕竟在南宋那样低迷、压抑的政治环境中,又不断地被朝廷中人的猜疑、歧视和排挤,不忧郁才怪……估计也只有幼安这种性格之人才能如此不着痕迹的借词来发发牢骚罢……

    有时候我在心里会拿老苏和幼安作比较,虽然他俩都是宋词中豪放派的代表。但老苏毕竟是仕大夫一个,除了深懂为官圆滑之道外,在他的诗词里儒佛气息亦很浓厚。而幼安则本是军中一员大将,奈何英雄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在他的诗词里多是痛苦灵魂的真实再现……或许,和诗词有关系的人,总有着这样那样的灵魂之痛吧……

 

 

   14、你将身世藏于酒杯中,把酒而歌,长歌当哭,岂知身醉心醒最是伤人。要是果真醉后何妨死便埋,是否还会有你这千古悠悠家国梦,相思愁,儿女泪?

你将抱负寄托于诗词,有一天却蓦地惊醒。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不敢再轻易登上那落日楼头,因为纵使栏杆拍遍亦枉然。

 

你本该是一位旌旗拥万夫的将军,直到白发苍苍也只能在梦里布阵点兵。可惜你这把锋利的剑,始终未能再饮胡虏血。一腔壮志未酬的悲愤,化作一首首剑一般豪雄的词,在那里,热血撞击你心壁的声音清晰可辨。

 

 

   15、辛弃疾酷爱种树,既是出于对家国的挚爱,也是出于对自然的痴情。官场的奸诈,世俗的善变,早已让他十分痛恶,感觉中,只有自然界的山水田园、草木鸟兽,对人始终真诚,穷达如之。他在词中动情地写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鹧鸪天·博山寺作》)“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定风波·山路风来草木香》)他由衷赞美这些“真朋友”、“好弟兄”,与之掏心掏肺,亲密相处。

  辛弃疾直道立世,正气浩然,辛词中的松竹也和他一样。他写杭州灵隐飞来峰下冷泉亭,劈首就是气度非凡的松和竹:“直节堂堂,看夹道冠缨拱立。”(《满江红·题冷泉亭》)以“直节”喻竹,以“冠缨”喻松,端然伟然,一下就把冷泉亭的审美高度,苍松翠竹的正气大气,发抒得淋漓尽致,让人肃然起敬。他向友人介绍自己的瓢泉新居,自豪地以苍松作标识:“但笑指吾庐何许?——门外苍官千百辈,尽堂堂八尺须髯古。”(《贺新郎·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称松为“苍官”、为凛然正气的大丈夫,自己是与这些禀赋古节的君子在一起。是的,他特爱和这些真君子真朋友在一起。他常常趁着酒兴,走进山路旁的苍松间,“溪欲转,山已断,两三松。一段可怜风月欠诗翁。”(《乌夜啼·山行,约范阔之不至》)只觉自己一来,这段本就让人爱怜的自然风光,顿时变得更加美好了,变成一幅诗意盎然的松友图了。在他看来,苍松其实就是本色诗人,吟出的诗篇美妙无比。雨岩飞泉,声如风雨,人们纷纷赞美。有人喻之为“春雷鼻息”,有人喻之为湘灵奏乐,他则力主是苍松吟诗:“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水龙吟·题雨岩》)而松林更像威武雄壮之师,常常钩起他对“壮岁旌旗拥万夫”那段英雄岁月的回忆,退隐而不退志,长葆浩然英概。“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沁园春·叠嶂西驰》)面对松林,这位昔日的抗金义军首领依然气吞万里如虎。有时醉了,他就睡在松间,和这些真朋友老战友说些醉话,耍点酒疯:“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西江月·遣兴》)

  有道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辛弃疾生活在这么多的绿色知己中间,虽是被迫退隐,山乡岁月却也乐趣颇多。“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丑奴儿近·千峰云起》)他热爱这种生活,感到很满足,在词中反复吟咏:“吾爱吾庐多松菊。”(《满江红·老子平生》)“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晚年,他将家务全都交付儿子们,唯独放心不下对松竹的管护,要亲自操劳,告诉儿子们:“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他把自己的感悟介绍给好友:“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敷文韵》)

 

 

   16、喝酒讲情调,喝得雅致是最好的,如王羲之等在绍兴引曲水以流觞的兰亭聚会,如《红楼梦》里的饮酒赏桂作菊花诗。至于酒量,喝到三分,情致刚起、幻想联翩时收杯,可能最好,像李清照词里写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风来急。”当然,爱喝酒的人多数做不到。那就喝到意态朦胧、似醉非醉也好,像李商隐能“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又像辛弃疾,还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至于他说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看上去却是真醉了。

 

 

   17、诗酒文学集大成者,非辛弃疾莫属。他的诗词写酒的很多,被后人一直广为传诵的也很多。“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可醉得不轻,已经是分不清人和物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生后名,可怜白发生。”感伤哀叹旧时事,昔日辉煌已作东流水。

    “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大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世事无常,人生无奈,万古同一悲也。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身在愁中只能问酒解愁,这种悲哀似乎从古至今都如此啊!

     到了晚年时辛老先生的诗词还是离不开酒:“万事烟云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想来人生莫不如此啊。岁过半百,路也行过大半;该看的都看了,不该看的也看到了,历经风雨,心情已是波澜不惊。少年时的那种血性此刻已化作绵绵春雨,即便还会愤怒还会抗争,也不会拍案而起的勃然大怒了。这时的心境,喝点小酒儿,忘情于山水间,自在舒服的睡个懒觉;惬意的享受人生,渐入佳境也。

 

 

   18、少年读辛弃疾,只是强说愁;中年读辛弃疾,才是于我心戚戚焉。因为少年得意,哪知词人的艰辛?中年失意居多,方知英雄的不易。

  想辛弃疾这哥们,当年也有事业的高峰期,20出头,就带着两千人马,突破金兵封锁,在杀声震天中渡江东来投奔南宋。小伙子一时盛名覆盖大江南北,正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哪晓得,事业得意过早,失意却成下半生的主旋律。他所托身的朝廷已是一个对中原彻底失去责任心的政权,守着残山剩水,浮在西湖的烟波上渐渐泡沫化。这样的氛围与他的激情背道而驰,英雄不得志,只得泪眼“西北望长安”。

  无奈,只好买醉。喝得醉醺醺的,只贪图高兴,哪里有工夫去愁呢?其实,这正是忧愁弥漫,无处消遣的一句反话。醉意中,忽然意识到一个道理:古人书里的话,全信不得。真的信不得?非也,正是感叹当今的现实,正是和圣贤的理想背道而驰。喝两盅吧,在一棵松树边醉倒,问松树:“哥们,我醉得如何?”醉眼朦胧中,松树过来扶我,也就是“墙走我不走”的境界,我以手推开松树,笑着说:“去,去。”松树可以推开,推不开的却是一腔热血得不到施展的苍凉和辛酸。

  松扶我,我推松,主观上的一扶,客观上的一推,正是滑稽的醉态中饱含着苍凉的失意之态,但又有挥斥之态。

  辛弃疾的词要读出味道来,一定要在中年。原来,辛弃疾的失意,我也有;我的不得意,辛弃疾也有。写词的,读词的,都是知己。读到这个境界,也就对头了。

  然而,人不得意时,又只有辛词最适合读。辛弃疾失意,却是阳刚、英雄的失意,不是儿女态的失意。英雄之愁,悲壮而不悲惨,失意中不沉沦,却又奋起。 (来源:广州日报)

 

 

    19、人类从发明酒之日开始,就注定了总会有这些酒事发生的。酒,无酒不成席是中国传统的酒席、接待文化的一大核心观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由此诞生了很多关于酒的丑话或佳话。在中国诗词艺术达到顶峰的唐宋两代,文化可谓也达到了历史的两大高度,其中酒文化自然发酵如影随形,酒与文、酒与诗、酒与词乃至酒与文人的故事从历史上看从此不再分离,也不能剥离。其中,文人们平日里文质彬彬、礼貌有加,但一旦与酒挂钩起来后,也会发生很多“酒后失态”的场面,只不过古文人善于以诗词雅句掩饰,把醉塑造成“醉亦醉得雅致”而已,还有不少文人其实都是当时的政治人物或官老爷们,幸好那个年代没有网络之类的传播渠道,所以这些酒后失态行为不致通过网络等被迅速传播而影响他们的前途及形象,至今才给后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记、至多也是“恃才放旷”等褒多于贬的评价。

    这是古文人的幸运。

    今日,不妨将古典诗词中描写的一些酒后失态行为选择出来,以现代流行的评比方式辑成“十大”,还原当年历史上那些酒后失态形象,以资示范,及作趣品。

    第一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等人)

    这回高登榜首的酒后失态仍然是“千古第一酒文人”李太白同志!只不过,这回不是他的自写了,而是一向也严谨的杜甫描写的,所以更加可信。这是他在《饮中八仙歌》描摹自己评出来的同时期“八大酒人”各自的醉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第二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

 

    之所以将老曹的《短歌行》列为酒后失态第二位,是因为正是这首诗,使曹操在酒后玩出了人命,一代音乐奇才师旷当众被他酒后刺死的血腥场面至今仍让人触目惊心。

    失态如此,一点都不比当代的醉驾撞死人那样吓人。何况他还是一个高级干部呢!

    严以律人,宽以待己。曹操的奸滑自古闻名,酒后的失态也打上了这个特别的印记。

    当时,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大宴众官,大喝杜康酒(当时可不是如今的“杜康”那么低端),甚为得意,酒兴中作《短歌行》一首,乐官师旷听后,认为歌词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四句不吉利,性格直而告曹操,却被酒后易怒的曹操一槊刺死。酒醒后,曹操甚悔,下令厚葬之。但扼杀一位音乐大师的损失则无可挽回了,不然,深受西汉大师李延年乐风影响的师大师是很有可能在“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方面做出比李更大贡献的,这是音乐界的一大损失(这在以后帖子中再阐述)。

    而曹大败于赤壁,也是一种报应,更是一种酒后失态所付出的历史上最大一宗“埋单”了。可谓,史上最牛的“酒后失态责任事故”。

     第三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这是喜好喝酒的王翰同志在《凉州词》中写到的醉态。凉州,在今甘肃河西、陇右一带,州治在现在的武威。王翰的《凉州词》共二首,此是第一首。

     这首诗在酒史上的一大贡献就是辨清“葡萄酒不是民间误认的源头在西欧”这一理论,只不过西欧的是在发明了蒸馏技术之后才将葡萄酒推上一个划时代的新水平而已。

    王翰守边疆,自然是要喝酒的,而且因为豪放,每喝必醉才罢休,即使是在古战场上,当然不是战时的战场,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喝特喝葡萄酒,不管军中号令已要催动部队出发了。他的喝酒状态及胆量可想而知。

    而他的理由则是催人泪下的:古来征战几人回?

    知道此去是死,又为什么还要拘束人,不让人好好地喝上一次酒后再去死呢。这是千古以来一大悲壮但难解的情结。而根据历史事实,秦能灭六国,其治军之道之秘密其实正在于“酒”字。凡战前,必由将军总动员,带领统一喝酒,半醉后厮杀,虽死则能因酒而减少痛苦,酒发则能奋勇当先,因此才铸成辉煌战绩,大将军白起、章邯、蒙恬等名人个个都是酒量过人啊!

    只是立国后,要礼法,才淡化这一灭六国的治军之道,趋向“正统手法”治理国家。酒,才成难言之隐变成潜规则,始终存在于军中、国中及正规场合中,一直到当代还是如此。

       第四位: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辛弃疾)

 

    一向严谨的辛同志居然也有如此酒后失态举动!他之前即使喝再多,也还能“醉里挑灯看剑”,军营中还是无人敢趁他酒后冒犯这位文武全才的辛将军的啦。

    而这次他之所以醉成如此,原来是在一番顿悟之后,心情极端愉快,才放开喝成如此的。他说,最近才觉得古人的书,有时候真的不可相信啊,这和《孟子》说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吻合了,书都是人写的,就都存在着人为的痕迹,和天道比起来,有些道理真的不是“道理”啊,还是不可完全相信。而是需要从生活中去感悟真理,才好!

     第五位:白发对绿酒,强歌心已摧。君不见梁王池上月,昔照梁王樽酒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卧桃园东。(李白)

    又是李白同志入选,这回排名又升高了。因为这次的醉后失态不是和友人两人而已了,也不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自醉,而是“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当众而“醉卧桃园东”了,人可就丢大了吧!

    这是一出典型的召妓酒后失态图,尽管唐代的妓远比如今高档得多,不只是纯卖身、两腿一张开就收钱那么简单的货色,而是需要懂音律、会将文人随时随地所作的诗词当即谱成曲现场弹唱助兴,兼会配合饮酒而后才能入闱的“艺伎”(日本的也源自大唐),层次可不低呢。

    但无论如何,李白同志在有人款待之下,如此喝酒,喝到随便就地躺倒而不顾旁人及封建礼节的情况,还是非常荒唐的啦。就算在当代,也应算是严重失态之一,进入本排行榜“罪有应得”。

    第六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

 

    粗看之下,很多人不知道这是一首醉词,苏东坡同志在写这首词前,醉得一塌糊涂,但这才更激发了他的文思,终于成就了这首“从此中秋无诗词”的千古名篇来。酒,妙趣无穷。

    很简单,该词在前面有段小序说得很明白了:“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丙辰年,是指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怀念不在一起的兄弟苏辙,于是作了这首着名的《水调歌头》。

    大醉之下,他才翩翩起舞,飘飘欲仙的。酒精作用之下,太守也就是市长大人在高朋满座情况下以为自己已是神仙了,希望飞到天上,飞回去和自己的兄弟团圆。但此时此刻“人在高位”,贵为一城之长,走不得的,其豪放派的性情就此毕露无遗。

    高处不胜寒啊,而山东可是喝酒高手多的是之地呢,市长大人不被灌醉那才怪啊!因此,苏同志大醉之下已知道自己失态了,回府后乘兴急忙写下这词,第二天清醒后拿给众人看,借此转移大家注意力,将昨夜自己的酒后失态乱舞窘境及场面忘掉。呵呵,众人于是心照不宣,也叹服他的文才,高,实在是高!  

    第七位: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

    诗出自白居易同志的长诗《琵琶行》,太长,不用尽录。其失态的语句在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上。

    这描写了古文人历史上堪称佳话的一大夜幕下之浔阳江头夜宴场景。白居易同志到江边夜送客人,古文人是很重视送别的,且白同志好歹还是当时的江西九江市委书记啊,所以送别就要设宴、喝酒,尤其是面对茫茫大江,生命显得何其渺小,船的质量及技术在当时也没保障的,故此那时的一别,等于生死各茫茫,送别是有真情实感的,不比当代那么“无情”,反正还有电话可打嘛。

      第八位: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陆游)

 

    这是陆放翁同志的《剑门道中遇微雨》诗作所述场面。该诗作于南宋乾道八年(1172),陆游同志入蜀赴任途中已47岁,但宦海浮沉、人生坎坷,多愁的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无望,无时无刻不令诗人忧心忡忡,只好在途中不时借酒浇愁,使自己在麻醉状态中进入剑门关。此时,他已忘记了自己是来做官的,而是在昨夜醉酒弄得一身酒痕都不换衣服的状态下,自言自语:我这样喝,喝成这样,在远行的旅途中都常常喝酒消魂,如今在毛毛雨中骑着这只瘦驴进入四川了,应该是符合“诗人”的标准了吧?

    此时此刻,他的心中绝对有“幸福不是毛毛雨”的感觉。显然,他此时的潜意识中,残存着与李白对照的影子。自唐一代后,李白以才闻名,多少潜移默化使后代的文人都喝上一点小酒了,否则如何符合“文人的标准”呢?因此,宋代酒风也是极盛的,到哪里一歇脚,都是三碗浑酒一盘牛肉上桌来的(类似于今天的风干牛肉),更不要说会写一点诗词的“文人”了。不然,连酒都不会喝,谁承认你是“文人”啊。这也奠定了后代文人与酒的情结基础。

    你看,陆游可是一个干部啊,在白日大庭广众之下满身酒痕“颓废”上任,影响可想而知,这不是一种酒后失态么?换在当代,早被人举报到四川省纪委那里了吧。

      第九位: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及友人)

 

    这是李大才女着名的《如梦令》小词,由于被收录入课本,所以很多老师在解释“沈醉不知归路”时都解释为作者及友人是沉醉于美景而误入歧途的。其实不然,词人虽是女人,但却是酒中豪客,从未嫁赵明诚开始就以酒、词结交济南乃至附近名士的,出阁后夫妻恩爱,自然要继续喝酒享乐了;后期逢国破、夫亡等一连串变故,更是嗜酒如命,也写下了很多酒后的词作以寄愁怀,比如“浓睡不消残酒”等等。品读李清照同志的词,十有八篇必有酒、醉等字眼,所以应先熟悉其生活状态及爱好,才能更好理解她的词作内涵。

    本词描述的是一群醉友尽兴玩乐后回舟溪中,中途因酒发而无法控制船只引发的故事场面,你看,她是一女流之辈,却还和男友人如此疯玩,船入莲花丛中走不动了还拼命争着向前,惊得本趁夜色要栖息的鸟儿都不安稳了,可见酒后失态之一斑。看来,婉约派的人酒后还是和豪放派者一样的,酒使人回复本性也。

      第十位: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陶渊明)

 

    这是酒仙兼诗仙李白同志的诗,诗意直白,基本不用翻译成现代汉语就能看懂,可知古代的人们口语化的诗词还是和如今的并无太大差别,现代人绝对不要以高深莫测、故弄玄虚的手法去学汉语、古文,而是要悦读,持之以恒,自能读懂。那些在学生时期课本里见到的古文只是古人的书面语而已,考验及炫耀的是其实不值得提倡的象牙塔里东西,是用来摆门面的,而古人的口语文化还是和如今的相差无几,不必高山仰止。

    回到本诗来。李白在醉后大声叫退朋友,让对方不要打扰自己睡觉,其实已是酒后失态的了,即使该友是多么熟悉,因为古代是远比当代讲究礼节的啦。不过,李白描写的不但是自己的醉态,其实还连带描绘出另一他的前辈文人的醉态,那就是东晋名士陶渊明同志。原来,“我醉欲眠卿且去”并不是李白的原创呢。

   《宋书·隐逸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陶渊明不懂音律,但喜欢藏放不加装饰的古琴一张在家,琴上不设琴弦。每次和友人酒喝到舒服时,就上前作弹琴状以寄托自己喜欢音乐却不懂音律的遗憾之情。凡友人来访,不分贵贱,他都会摆酒宴接待。如果自己喝不过友人先要醉的话,就直接对客人说,我要醉倒睡觉了,你可先回去啊。他的直率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可见,李此诗第三句几乎袭用陶潜陶渊明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坦荡的风度。在文才及酒量上,两者应堪称双雄。但酒场有趣的现象是,往往越是能喝的人,直率的人,醉得越是快,因为“没遮拦”不使心计也!(原作者:杜帝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5f4c00100f38y.html?tj=1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17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