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

  [出典]  欧阳修  《戏答元珍》

  注:

  1、《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 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2、注释:

     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军事判官。

  天涯:极边远的地方。诗人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市),距京城已远,故云。

   山城:亦指夷陵。

  “残雪”二句:诗人在《夷陵县四喜堂记》中说,夷陵“又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 冻雷:春天的雷声。

  “夜闻”二句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归雁:春季雁向北飞,故 云。隋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感物华:为物华所感染。物华 :美好的景物。

  “曾是”句: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至景元年(1034),欧阳修曾任 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花着称,作者《洛阳牡丹记 风俗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

  冻雷:寒日之雷。

  乡思:相思之情。

  物华:自然景物。

 

   3、译文:

     我怀疑春风吹不到这荒远的天涯,已是二月这山城怎么看不见春花?残余的积雪压在枝头好象有碧桔在摇晃,春雷震破冰冻那竹笋也被惊醒想发嫩芽。夜晚听到归雁啼叫勾起我对故乡的思念,带着病进入新的一年面对春色有感而发。我曾在洛阳做官观赏过那里的奇花异草, 山城野花开得虽迟也不必为此嗟叹惊讶。

 

   4、欧阳修生平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5、宋仁宗景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县令。此诗乃次年春在夷陵 作。一本题为《戏答元珍花时久雨之什》。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此篇不过是游戏之作,其实正是他受贬后政治上失意的掩饰之辞。全诗先是描写荒远山城的凄凉春景,接着抒发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及眷眷乡思,最后则自作宽慰之言,看似超脱,实是悲凉,表现出作者平静的表面下更深沉的痛苦。写景清新自然,抒情一波三折而真切诚挚,感人至深。开头二句起得超妙,欧阳修自己也颇为自得,他曾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蔡眦《西清诗话》)起句不凡,下面又环环相扣,故方回《瀛奎律髓》说:“以后句句有味。”

  首句写夷陵山城的恶劣环境。二月时分在其他地方早就应该花开满眼香气逼人了,但在此地却遍地荒凉。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但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言下之意是朝廷的关怀怎么就不再远度天涯光顾一下这小城的官员呢?残雪压枝,但夷陵还有鲜美的柑橘可以品味,意即尽管如此,但在山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着,并且还要品出美味打破生活的寂寞;冻雷初响,惊醒熟睡的竹笋,它亦积蓄着力量,正要冒出新生的嫩芽,突破严厉的压制。“夜闻归雁”与“病入新年”两句反映出诗人心里的苦闷,流放山城兴起乡思之情在所难免,而这乡思之情又变成乡思之病,面对新年又至物华更新不免要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暂。

  诗末两句诗人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说他曾在洛阳做过留守推官,见过盛盖天下的洛阳名花名园,见不到此地晚开的野花也不须嗟叹了,但实际上却充满着一种无奈和凄凉,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上的感慨。

  此诗之妙,就妙在它既以小孕大,又怨而不怒。它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在他的内心中,他是深信名君不会抛弃智臣的,故在另一首《戏增丁判官》七绝中说“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而此诗却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他的怀疑,也不失为一种清醒。但在封建朝政中,君臣更多的是一种人身依附、政治依附的关系,臣民要做到真正的人生自主与自择是非常痛苦的,所以他也只能以“戏赠”“戏答”的方式表达一下他的怨刺而已,他所秉承的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据说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原因恐怕也就在这里。

 

    6、 这首戏答元珍就是被贬到夷陵时作的,这首诗即可以算作欧阳修诗作的一篇代表,也可以算作宋诗自觉的一个典型,大抵唐人的律诗,都是用的平列的意向,断续或跳跃的衔接,这首诗却把八句诗构成了一个流动而又连贯的节奏,这是一条新路,是宋人自己走出来的。

    元珍是当时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的字,他先前写了一首《花时久雨》送给欧阳修,欧公便作了这首诗以答,题首用了个“戏”字,表明自己写的只是开玩笑,千万不能当真,更不能送给皇帝去搞“文字狱”,其实宋朝的政治环境相比是非常宽松的,尤其是欧阳修所处的仁宗时代,他这个担心是比较多余的。

    首联表明了时间,是二月的早春,所谓“春风疑不到天涯”,表面上是说自己在夷陵(今天的湖北宜昌)这个边远山城,虽然到了二月,但春风难到,山花不开,这个用法其实王之涣就用过,他说“春风不渡玉门关”,暗里是要说皇恩不到,欧阳修也正是用的这个意思,他自己非常欣赏这一联,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首句以问起,后句给答案,因此就不是平列的,而是有波折的,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望的心情。宋人的诗,有时候读起来就和口语一样平淡无奇,但其实中间大有讲究。所以方回先生读了之后就说“以后句句有味”(瀛奎律髓)。

    第二联就写景了,写的都是早春的景色,非常到位精细,尤其是“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句,用“欲”字使整联有了一种知觉。接下来再有一个波折,由景转情,怀念起家乡,由思乡再一转,转到感叹自己目前的情况,既有病又遭贬,何其不爽!整诗读到这里,就光是有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了,第一联被贬后的落寞情怀,第二联写的是凄凉春景,第三联又是眷眷乡思。

    可到了最后一联,欧阳修再来了一个大的逆转,陈衍的《宋诗精华录》里说:“结韵用高一层意自慰“。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以上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联作铺垫,欧阳修表示自己并没有消沉,更不会屈服,我曾在西京洛阳就看过美丽的春光,我先前早就“阔过了”,所以我就要在这僻野之地等待着这迟开的山花。于这深深的寂寞愁闷中怀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最后结合整诗,再细细品位末联的宽慰,也能更深的体会到欧阳修这种平静下的悲凉。
  
   欧阳修能有这种精神,我觉得和他母亲邓氏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邓氏“画荻教子”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邓氏给欧阳修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邓氏是世为江南大族,受过良好的教育,欧阳观(欧阳修父亲)死后,她就一直守寡,欧阳修被贬夷陵,她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泷冈阡表)。邓氏的这种豁达的精神和对儿子的慈爱,是非常让后人敬仰的。(新开铺掌柜 )

 

    7、欧阳修的《戏答元珍》,是在新政失败之后被贬到湖北峡州做小县令时所写的,不但不消沉,反而自我勉励。他写到“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这就是生命的顽强不屈,他相信他将来还会回到朝廷,还会去为人民做事。“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他坚信野花终有开的时候,春风的远近没有关系,身处天涯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有自信。这也是化悲为健,体现着儒家的生命哲学。儒家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还有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面都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人生处于艰难的时候化悲为健是很重要的。

 

   8、当一个人经历过足够多的磨难,在他回首往事,则难免伤神。冰心曾不无乐观地说“愿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足见古往今来人情相通。尤其是当他的付出并不被当世人认可,他的结局并不客观公正,这情伤,会更醇,醇得一如醉翁亭的泉酒,迷离了诗人的心。

    乳白的嫩芽,破土而出,在与落红春泥的交接中,在风露霓虹的过往中,履行着他独一无二的生命之使命。直至金菊绽放了闲逸的季节,他以悬日托月的参天虬枝和饱含天地灵气、红得深沉醇美的霜叶装点了这莽莽江山。我想,那醉意不在山水间的欧阳修必也为生命之奇美深深地陶醉过,所以他怀念一路走来的一切辛苦遭逢。他礼赞生命。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生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阅尽倾国倾城的盛大繁华,独对一枝秾艳时那况味,是“不须嗟”的豁然与大度,更是几许凄美的寂寞。这寂寞又是那么坦然。因为,经历过,用心地一路走来,是故无怨无悔。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孤独是心中没有人,寂寞是心中有人,却不在身边。”欧阳修的寂寞,不是空旷的叹息,是一份饱含情与理的深沉的怀念。

 

   9、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势越高,气温就越低。故有苏轼“高处不胜寒”之句。如庐山牯岭,夏季气温比山下九江低7℃。“ ”就说明了农历四月山下九江芳菲已尽,而山上桃花却刚刚盛开的景象。沈括的“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等诗句,都说明山上气温低于山下。

 

   10、经过一个秋天凄凄切切的悲凉,和一个冬天漫长的寒冷煎熬,终于等来了这个美好的季节,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早就绘上了这样的图景:阳春三月,风和日丽,小鸟啁啾……然而春天并不是一蹴而就,春天的脚步总是在阴风细雨中姗姗来迟,让人在焦虑的心情中等待着,等待着……

  在这个等待的季节里,大地依旧万木萧疏、枯草丛丛,正如欧阳修所说:“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在这虽是春天,但又无花无草的日子里,对寒冷的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当然,早春时节看不到花也并非绝对的。因为被众多文人称颂的腊梅就是在这样的时日里盛开的,在这种等待春来的心境里,那星星点点的寒梅,在没有绿叶陪衬的枝头上绽开了,终于给人带来了一丝春的气息,所以古今文人便将那梅花颂为花中极品了。古人齐己有“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的诗句,将梅花傲雪的品性点到了深处;更有王安石的咏梅名句“墙角一枝梅,凌寒独自开”……

 

   11、和其他省区的土人相比,东北人无疑是另类,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的大声喧哗、随地吐痰、吃饭狼吞虎咽、喝酒敢玩命,特别是到陌生人家里做客,东北人几乎就是宾至如归,甚至也没准反客为主。初次见面,东北人留给南方人的印象都是负面的,爱吹牛、缺乏教养、没有修养、不礼貌、自来熟、放肆、粗俗、甚或还带着下流和野性等等。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对东北人来说,在最近100年之前,所谓文明世界里的春风从来就没吹到这里来过,这也就是说,在100年之前,东北人的文化模式就是一种游牧民族的文化模式,重感性、轻理性,习俗和日常经验就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效的社会规则。(笑看股往金来 )

 

   12、“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但古代诗人对天涯是一种矛盾的“热爱”,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诉说了悲喜交加的友情。苏轼被贬、五公被贬都说明了当时人们对“天涯”的态度是漠视的。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改革开放,人们可以自由的漂洋过海了,海南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天涯”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中国人一生梦寐以求的浪漫之地。

 

   13、“春风疑不到天涯,山城二月未见花”,青岛的春天来得是比较晚的。绯云样的樱花,雪浪般的洋槐花,五颜六色的京桃花,清香可人的丁香,团团簇族的紫藤萝......无不在阳春三月之后发疯般地争艳斗奇。但是,偏偏有玉兰树,在寒气未尽的二月,悄然绽开了满树的花。枝头上,没有鸣叫的黄鹂;花朵间,没有飞舞的蜂蝶。她是那样耐得住寂寞,丝毫不理会诸如“孤芳自赏”之类的流言。

 

   14、《诗》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春天实在是好季节,有如此一派的欣欣之景。不过身处北国,不得见有女采蘩于沼于沚于涧之中,自然也没有南梁丘迟所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之景,但有的是鸢过长天,风抚沃野,春麦青青,彩蝶款款,这也自有别番情致。

     在这北纬36°的小镇,春天对于我们实在不可捉摸,仿佛还未及感受得清楚,便早已消逝在无何有之乡了。周作人说北平的"春似不独立存在,如不算它是夏的头,亦不妨称为冬的尾,总之风和日暖让我们着了单衣可以随意徜徉的时候真是极少,感觉到不冷就要热了起来了。"又说"北平到底还是有他的春天,不过太慌张一点了,又欠腴润一点,叫人有时来不及尝他的味儿,有时尝了觉得稍枯燥了,虽然名字还叫作春天,但是实在就把他当作冬的尾,要不然便是夏的头"。未到过北方的江南年少或者会狐疑吧,但这是真的,我要说的这山里的春天较北平则更急更短。东坡有诗云"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此是阴历,正是江南百花烂漫时,而塞北依然猎猎冬日,且时有胡天飞雪的景致。

       易安有诗云:"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这样的雨下过几回,春色已渐近阑珊,慢慢便红销香散,然后就红了樱桃,又绿了芭蕉,然后春也便过去了。台湾张晓风说"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就在这儿,它仍然这样,将来也还这样。

    当这样的雨里最后一瓣丁香开尽,山里的春天已经逝去的时候,就要进城了,结束山里的生活。此一别尚不知何时再来,但这确是在山里的最后一个春无疑了。或许很快就会怀念它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9:1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