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 |
[译文] 草木摇落深深地体会到宋玉悲秋的原因,风流儒雅可以做我的老师。
[出典] 杜甫 《咏怀古迹》其二
注:
1、《咏怀古迹》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2、注释:
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和学问。
![]() |
![]() |
![]() |
诗的颈联,惋惜宋玉生前身后都不被人们理解,对这位异代知音一洒同情之泪。上句先说:宋玉留下住宅,装点江山,可惜其人已不能见,只是空让后人读他的那些文章(“文藻”,文采,指宋玉的作品)罢了。下句更进一步说:就连宋玉文章的意蕴和价值也并未真正为人们所了解。“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写神女故事。序中说宋玉和楚襄王“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宋玉为襄王叙述楚怀王曾梦见神女,神女自称住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这个故事,本是宋玉虚构来讽谏襄王的,并非怀王真有此梦,巫山真有此神。后人不懂宋玉作赋之意,竟附会出“云雨荒台”的古迹来。杜甫认为,这对宋玉来说真是可悲得很。不过,稍堪慰藉的是,宋玉毕竟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文名,这比那身死国灭、遗迹无存的楚王,是强得太多了。
诗的末联以楚王故宫的难以确定遗址来反衬宋玉遗迹的留存,借以安慰宋玉,同时也安慰与宋玉同操文学之业的自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宋玉文章犹存,足以千古不朽。而楚王宫殿则是真正的泯灭了,就连渔夫虽指点其遗址也不能确定无疑。可见文学家虽际遇不顺,因有作品传世,在后人心中还有地位,这一点就是那些生前得意的帝王所万不能及的了。这些言外感慨之意,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学家的地位和价值的充分自信与肯定。
![]() |
6、“摇落”是诗人悲秋常用的意象,宋玉如此、曹丕如此、唐人如此、宋人如此,至今也是如此。但语言是不断演变的,诗人是语言的艺术家,对语言的演变必然比一般人敏感,下焉者能予掌握,上焉者甚至能创造。基于这个认识,我们透过“摇落”一词,检索唐、宋诗人的“创造力”。
在爬梳唐、宋诗中的“摇落”之后,我们的发现可整理如下:
第一:“摇落”从指外在的“草木”变为指内心的“心绪”,关键之作是苏颋的《汾上惊秋》。
第二:“摇落”从季节的感叹升华为历史的咏怀,关键之作是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之二》。
第三:“摇落”从抒情的悲秋格套里跳脱,变为诗人“起诗情”的一种触媒,代表作是陆游的《乍凉》。
第四:“摇落”从个人的内心世界走出,迈向银河宇宙的大格局,代表作是范仲淹的《鵰鸮在秋天》。
唐、宋诗中“摇落”一词的变迁,大抵有如上述。(撰文者:徐锦成/佛光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7、、“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宋玉《九辩》中的句子。因此奠定其在中国文学史上“悲秋之祖”的牢固地位。
于是有了柳三变的“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有了“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
还有了杜甫的“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 |
8、《九辩》突出的艺术成就,使宋玉成为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楚辞作家,与之并称“屈宋”,为后人所尊崇。杜甫诗云:“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五首》其二)。鲁迅也肯定《九辩》:“虽弛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汉文学史纲要》)
![]() |
9、 秋,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从来都令人赏心悦目。然则,秋又怎会引发人之悲愁呢?关于此点,钱钟书在《管锥编》里做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他认为,秋天“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悲秋不过是叹逝、伤生、思乡、怀远等情愫的并发症罢了。有道是,“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戎昱《秋月》),悲秋的反面,凸显的正是人的顾影自怜。
写秋的诗句,先秦零星已有。《诗经·小雅·四月》云: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草都凋蔽。)
屈原《九歌·湘夫人》也有一句写秋风的名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但,要说“悲秋”母题的首创者,则非战国时着名的楚辞作家宋玉莫属。宋玉历来和屈原齐名,合称“屈宋”,他的楚辞名篇《九辩》劈头就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憟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单是这段气势沉雄的开篇,便足以奠定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地位。宋玉不仅开启了文人“悲秋”的传统,还成为后世诗人心摩手追的榜样,大诗人杜甫就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因了这首诗,“宋玉悲秋”竟也成了一个脍炙人口的典故了。
宋玉之后,对秋的感伤咏叹之辞绵延不绝。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就有一首《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诗吸取楚辞的特点,以秋风起兴,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音节流美,情意曲折,富有哲理意味,是帝王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无独有偶,同是帝王而又堪称文豪的魏文帝曹丕,在其名篇《燕歌行》里写思妇怀远,也用了这样的句子开头: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你看,“萧瑟”,“摇落”,不都是宋玉悲秋的隔代回声吗?西晋的美男作家潘岳也写过一篇《秋兴赋》,极言“秋日之可哀”,“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秋日饯别序》里,干脆“得来全不费功夫”地说:“黯然别之销魂,悲哉秋之为气!”
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常常借秋色、秋景、秋声、秋叶、秋风这些具体的意象,表达羁旅之思,老病之哀,黍离之悲,家国之痛,字里行间流贯着一种悲天悯人、忧世伤生的大感喟,大悲哀。“诗圣”杜甫善为“沉郁顿挫”之辞,在他的名篇《登高》里,诗人对着苍茫宇宙和滚滚江水悲情咏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如果说春天是丰满的,夏天是健壮的,那么在诗人的笔下,秋天则是枯硬寒瘦的,不为别的,只为“高树多悲风”,只为“零落从此始”。王昌龄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李白的“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等名句,给人以“寒流来袭”之感。宋元的诗人词家下笔更“辣”,苏轼说:“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让人感叹秋菊枯萎,蝴蝶倦飞之“愁”。而辛弃疾“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之咏叹,更泄露了秋天严重的“营养不良”,真是让人“情何以堪”!
大自然生生不息,而又亘古不易。《礼记》说:“秋之为言愁也。”南宋词人史达祖《恋绣衾》说得更明白:“愁便是秋心也。”吴文英《唐多令》也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说明,从字源学的角度看,“秋”与“愁”二字本就大有渊源,音、形、义无不相谐相通。只要人类还在,“伤春”的眼泪便不会枯竭,“悲秋”的调子也不会停歇。
![]() |
10、说到悲秋,生于屈原之后的宋玉应是千古悲秋之父,这个战国后期的楚国辞赋作家,他基本上奠定了在面对萧瑟的秋天时,与其文士身份相应的优雅感伤的抒情姿态。这个抒情姿态和策略是如此着名而成功,以致成为后世诸多文士纷纷模仿的对象。
多年以后,杜甫在一首赞美宋玉的诗歌里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其二》)面对这份暮秋时节的萧瑟景象,老瘦的杜甫是如此孤独而敏感,这份让人无法忍受的凄凉意绪被多年以前的宋玉深深经历过,并在老杜身上刹那间复活。
![]() |
11、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写悲秋的文人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他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种感伤情绪一进入诗歌,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因此他被称为“悲秋之祖”。杜甫在他的《咏怀古迹二》中这样写道:“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后来人们就把五行中的金,方位中的西,四季中的秋统一起来。因此,金风就是西风,西风就是秋风,秋风就是愁风。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晏殊《蝶恋花》)等。因此,在诗词中常常出现的“西”字,往往不单是指方位,更是寄托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一定是与“愁”分不开的。“秋”是“愁”的文化原型,“秋”在诗词中出现再也不仅仅是指四季中的一个季节,更重要的是寄托了诗人词人的某种愁绪,从而带上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文人悲秋有一大原因便是:将人的个体生命时间与一年四季相对,春天是人的青少年,夏天是人的中青年,秋天是人的中老年,冬天是人的垂暮年。而当一个人到了自己的中老年,即秋天了,个体生命还没啥成就的话,就像秋天没有收获一样,让人失落,让人悲伤。因此,但凡年龄大的人,在生活中遇到坎坷不快了,尤其是被人贬了、踢了、甩了,就难免要悲秋伤怀了,这也是人生的一道坎,难过却又非过不可。
![]()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5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