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译文]  等到了九月九日重阳节那天,我再来和你一起观赏菊花。

  [出典]   孟浩然  《过故人庄》

      注:

      1、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2、【注释】:

  1. 过:拜访,探访,看望。

  2. 具:准备。

  3. 合:环绕。

  4.郭:本指城郭,此指村庄。

  5. 场圃:农家的小院。

  6. 就: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7.至:到。

  8.轩:指窗户。

  9.就菊花:指饮菊花酒。

 

     3、译文1:

  老友备好了黄米饭和烧鸡,邀我做客到他朴实的田家。

    村子外边是一圈绿树环抱,郊外是苍翠的小山包平斜。

  推开窗户迎面是田地场圃,把酒对饮闲聊着耕作桑麻。

  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再一次来喝酒、赏菊花啦!

    译文2:

    老朋友宰了鸡,焖好小米饭,邀请我作客到他的田家。

    走进村里像进入另一个天地,眼前好一幅幽美的图画——

    浓密的绿树团团环抱着村庄,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主人亲热地把我迎进屋内,推开窗子也就打开了话碴。

    面对着堆金的谷场和滴翠的菜圃,我俩同饮村酿美酒,共话桑麻。

    要走了,我还是留恋不舍,满腔情谊化作两句话:

    等到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我还要再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4、孟浩然生平见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 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也就是说,读孟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过故人庄》在孟诗中虽不算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象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座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更显得畅快。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陶渊明《归田园居》),忘情在农事上了,诚然不错。但有了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阴环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展的感觉。话桑麻,就更让你感到是田园。于是,我们不仅能领略到更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乃至地区和季节的特征。有这两句和前两句的结合,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和谐地打成一片,构成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而宾主的欢笑和关于桑麻的话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边。它不同于纯然幻想的桃花源,而是更富有盛唐社会的现实色采。正是在这样一个天地里,这位曾经慨叹过“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不仅把政治追求中所遇到的挫折,把名利得失忘却了,就连隐居中孤独抑郁的情绪也丢开了。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似乎不难想见,他的思绪舒展了,甚至连他的举措都灵活自在了。农庄的环境和气氛,在这里显示了它的征服力,使得孟浩然似乎有几分皈依了。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菊花。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这不禁又使人联想起杜甫的《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杜诗田父留人,情切语急;孟诗与故人再约,意舒词缓。杜之郁结与孟之恬淡之别,从这里或许可以窥见一些消息吧。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曾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却能显出朴实的农家气氛;三四句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见出一片天地;五六句只写把酒闲话,却能表现心情与环境的惬意的契合;七八句只说重阳再来,却自然流露对这个村庄和故人的依恋。这些句子平衡均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这是所谓“篇法之妙,不见句法”(沈德潜《唐诗别裁》)。“不钩奇抉异……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皮日休《郢州孟亭记》)。他把艺术美深深地融入整个诗作的血肉之中,显得自然天成。这种不炫奇猎异,不卖弄技巧,也不光靠一两个精心制作的句子去支撑门面,是艺术水平高超的表现。譬如一位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并不靠搔首弄姿,而是由于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正是因为有真彩内映,所以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使全诗从“淡抹”中显示了它的魅力,而不再需要“浓饰盛妆”了。  (余恕诚)

 

   6、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晋代陶渊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荆楚岁时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

  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

  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杜康先师之神位”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竞造酒,日重阳酒”。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

 

   7、 作为与李白王维同时代的伟大诗人,并且是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孟浩然十分喜爱重阳节,并且一共写下了9篇写重阳节的诗篇。
    诗一,《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二,《卢明府九日岘山宴袁使君张郎中崔员外》,“宇宙谁开辟?江山此郁盘!登临今古用,风俗岁时观。地理荆州分,天涯楚塞宽。百城今刺史,华省旧郎官。共美重阳节,俱怀落帽欢。酒邀彭泽载,琴辍武城弹。献寿先浮菊,寻幽或藉兰。烟虹铺藻翰,松竹挂衣冠。叔子神如在,山公兴未阑。尝闻骑马醉,还向习池看。”。
    诗三,《九日得新字》,“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诗四,<<九日龙沙作寄刘大虚>>,“龙沙豫章北,九日挂帆过。风俗因时见,湖山发兴多。客中谁送酒,棹里自成歌。歌竟乘流去,滔滔任夕波。”
    诗五,<<岘山饯房琯崔宗之>>,“贵贱平生隔,轩车是日来。青阳一觏止,云路豁然开。祖道衣冠列,分亭驿骑催。方期九日聚,还待二星回。”
    诗六,<<和贾主簿升九日登岘山>>,“楚万重阳日,群公赏宴来。共乘休沐暇,同醉菊花杯。逸思高秋发,欢情落景催。国人咸寡和,遥愧洛阳才。”
    诗七,<<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八,<<九日怀襄阳>>,“去国似如昨,倏然经杪秋。岘山不可见,风景令人愁。谁采篱下菊,应闲池上楼。宜城多美酒,归与葛强游。”。
    诗九,<<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
     http://blog.sina.com.cn/u/1264333743

 

    9、 这首诗的情境是:金秋时节,受朋友之邀,到小山庄做客。村庄坐落在平畴,而又遥接青山,清淡幽静,别有天地。老朋友的厚情,应时的蔬菜,鸡嫩,米香,酒醇,虽是一餐乡村家宴,却是别有一番风趣。推开窗子是绿盈盈的菜圃,平整的谷场,无边的庄稼,恬静秀丽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宾主在愉悦的欢笑中“把酒话桑麻。”正是这种意境,正是主人的浓情,致使客人临走时,仍是余情未尽,虽酒足饭饱,却不醉,而是清醒地说出自己的真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为了再观菊吗?是,也不是。这是为了再来喝酒?是,也不是。它展现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看来是淡淡的两句诗,却使主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宾主的亲密融洽的情谊,都跃然纸上了。

    友人相逢,无论是在寒舍,还是散坐山椒水畔,面对林木幽壑,经常是并无珍馐美肴,但只要有佳酿,就会增添许多欢乐。这方面的事例不用多举。事实上直到今天,人们去郊游时,往往仅带一点简单的食品,加上啤酒、果露酒等,就可以尽兴而归了。在我国南方、北方都有设备简陋的小酒店,两三个朋友到了店中,或仅用一盘酱猪头肉,或只一小碟花生米、盐水豆之类,就可以痛快地喝上一通。在国外似乎更简单,请朋友到酒吧去喝一杯威士忌或白兰地,什么佐酒之物都没有,主客也都会感到开心。其缘由正在于情在酒之外啊!

 

 

 

    10、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首先是平民化的。赏菊习俗就不多说,中国百姓还将菊花晒干,泡制清凉解毒的菊花茶,用菊花泡酒,制成“菊花酒”,如唐代的许浑就写了这样的诗句:“晚收红叶题诗遍,秋待黄花酿酒浓”。更直接的是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宋代陈咏在植物学着作《全芳备祖》中说菊花“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可枕,酿可以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我想指出一点,菊花不是高人隐士的专利,而是雅俗共赏的。“家家争说黄花秀,处处篱边铺彩霞”,无论亭榭还是茅舍,我们都可以看到菊的身影。至于“人比黄花瘦”的感伤自有特定背景,杜牧的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欢乐是老百姓所共享的。

   菊花什么时候开始“归隐”,我不甚了了。“菊,花之隐逸者也。”菊花的淡泊、超然、孤傲,使它很自然成为隐士身份的象征。陶渊明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不但种菊、采菊,还以菊下酒,还在诗中写菊:“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后来有很多读书人在官场失意,或不甘束缚,纷纷效仿他隐逸山林,与菊相伴,过自由闲散的生活。陶渊明成为爱菊的始祖。菊的纤瘦身影变为隐逸者的写照,菊的幽香成为独立精神的营养,至今我们翻读史书,还能嗅出菊一般的芬芳,幽微、清雅、高洁。我指出一点,菊花虽然被赋予阳春白雪般高雅的身份,但仍然是老百姓的“下里巴人”,这并不矛盾,就如很多的力量从民间孕育一样。
  
  正如鲁迅评价陶渊明不乏刚烈气质一样,菊花不是软弱的逃避,而是一位铁骨铮铮的志士。菊的不畏严寒、不萎尘泥,具有了志士的刚烈品性。白居易就赞叹:“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粲粲滋夕合,英英傲晨霜。”有强烈反抗精神的是唐代起义军首领黄巢,这是一位从民间走出的人:“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在他的笔下披上黄金甲,幽香也成了杀伐的阵势。他一反文人以菊象征孤高绝俗的老调和感怀悲秋的习气,义愤填膺地抒发改天换地的伟大抱负:“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可惜这样气势磅礴的诗鲜有继作,中国人骨子里的血性似乎也委落枝头,让后人叹惋了。“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让人荡气回肠,当然这样的菊花在现在为数甚多的菊花展上是很难看见了。
  
  据报纸报道,很多城市每年都要举办菊花展,观者如潮。朔风日益凛冽,菊在风中摇曳,然后在枝头飘零,但即使凋谢,菊是不会折节的。观看菊展在菊丛中纷纷留影,然后悄然离去,有谁想起自己也是一丛菊呢?

 

    11、九月正是登高赏菊的最佳时节,杜牧曾有诗云:“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酒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试想在天高云淡,秋风吹,秋叶飞的季节里,邀上一群知已好友,登高、品酒、吟诗、赏菊,当真可谓人间第一等的风雅盛事。古人以菊为高洁之物,谓之“花中君子”、“花中隐士”。难怪那位视浮名如蔽履的晋代诗人陶渊明一生不坠对菊花的热爱,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名句。生性淡泊、天生傲骨的菊花是诗人的知音,诗人对它赞美不绝:“秋菊有佳色,衰露辍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与菊为伴,让崇尚气节,注重清名的诗人多少淡忘了世事的纷扰。也让我们有幸了解诗人身处乱世,虽因不满当时朝政官吏的腐败,不愿随波逐流,不得已归隐山林,却仍心怀“大济苍生”抱负的高尚品格,以及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自身孤高的情操。

     古人爱菊多是因为菊花坚贞隐忍的品格。黄巢也爱菊花,但这位农民起义军的首领,却赋予了菊花更多顽强、不畏环境险恶的豪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他的眼里菊花是与他一样是为生存而战、身披金甲的勇士。他爱菊,因此为菊花“蕊寒香冷蝶难来”的处境而愤慨不平,他信誓旦旦:“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若有一日他能够主宰自然界,定会把春天的温暖给予菊花。

    菊是隐士,菊是世外高人,人们因此常借菊花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留下了无数哙灸人口的名篇。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着《离骚》中有“朝有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王勃有“九月重阳节,开门见菊花”;孟浩然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有《重阳席上赋白菊》诗:“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宋人郑所有:“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就连元稹也有“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句子,真是说不尽菊的风采,道不尽对菊的喜爱。

    世间有爱菊成狂的男子,也不乏诵菊如痴的女子。“人比黄花廋”的李清照自不必说,红楼梦里的女子们更是专门举办了盛大的菊花诗会,林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的《问菊》,薛宝钗“谁怜我为黄花瘦,慰语重阳会有期”的《忆菊》,史湘云“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的《对菊》,这些清新出尘的诗句,将菊花高尚的品格,赏菊、赞菊、诵菊、爱菊的风趣,淋沥尽致地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

    菊花盛开之时,往往万木摇落,百卉调零,可越是露浓霜重,看惯了秋风,听惯了秋雨的菊花就越发地展现出“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的风采,越发地开得精神。此时赏菊饮酒,吟诗作赋,自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古代,每逢重阳有插菊的习俗,直至今日,许多地方仍保有赏菊的古风,每年九月会举办“赛菊会”、“菊花会”等一些观赏活动。菊花令萧杀的秋天变得不再寂寞。 真所谓“菊花须插满头归

     因为如此,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就不仅仅是一种行动,而是还要“悠然见南山”。东篱虽然高雅,却并没有被拘束,而是忽然间跳出去了。就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尽管别人教你一就学会一,教你二就学会二是很好,却不是最好,还有一个更高的标准在那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个层次。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采菊东篱下”是持守,“悠然见南山”则是超越,是一种精神上的飞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菊花呢?!

 

   12、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人的心境,也正是我此时的心境。若无这一株株菊花的妆点,秋天会不会就真的让人感觉是一片死寂沉沉的呢?对着菊花,我心境开朗,立于花间,我醉眼微闭,恍若眼前站着的是一排排从远古走来,来自不同朝代的古典美女,却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涵蓄,让人眼花缭乱、心情激荡,却不忍居为己有而对她有一丁点的亵渎……

     赏菊与赏月的心境不同。赏月容易使人哀伤,而菊却让人感觉到真实的存在。面对一束菊花,不是太多的伤叹,更有对生命的惋怀。世事沧桑,过去了就没有办法再能找回,也不可能再找得回来。这是一种成熟的顿悟,直面现实。

     尽管开在深秋,遭遇冷雨寒霜的欺凌,却未有消颓废立之相。秋菊依然如故、悠然自得地在自由的绽放,独享那秋日夕阳下美丽温暖的余晖,仿佛这天地都是它们独有的世界。渐冷的深秋,因为秋菊的存在,秋寒不再入骨;因为秋菊的淡然,秋躁归于平静。

     秋菊的这种情结,让我心中烦杂熙攘的世界一下子清澈明净起来,心境也宽厚淡远起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也许是淡泊宁静的最好的写照。和菊相处,便会感觉到一种纯净的美好,清丽的外表,深刻的内涵,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这种感觉,不是一看就能体会到的,可一但感受到了,便会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永远绽放在心中。

 

     13、正是它那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傲雪欺霜的坚强,美得让人心动,从而在四君子中占有一席之地。————题记

    误入尘网的陶渊明这一去便是三十年,可是在那“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年代他不能忍受“随其流而扬其波,铺其糟而啜其醨”,于是他抽身而退,守拙归田园,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细数那花开千千层的淡黄细丝,亦如细数人世间的荣辱成败,静品那若有若无的清淡气息,恰似静品那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正是陶渊明的这种“登上巅峰不轻狂,陷入低谷不凄凉”的沉稳镇定才使得他能够居庙堂之高则忧国忧民,处江湖之远则潜心治学。或许是那南山的菊花教会了他一切,以致文学史上属于陶渊明的那一页如菊般灿烂辉煌。
    携一支菊花走天涯,像菊花那样淡然处世,无昵无隙,笑看天上云卷云舒,静听江上潮起潮落。
    萧瑟的秋折杀了那满园春色的万紫千红,寒风中唯有菊迎风怒放,像世人展示着倔强与刚强,让人们在天地一片苍茫中看到希望的亮光。而当它随风而逝之际,也扯走了人们心中的希冀,盛满了倾泻不尽的凄凉。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连卷西风,亡国丧夫之痛人那个这位弱女子比黄花还瘦。“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随风飞舞的黄花撩拨着离人心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
      流水无意,菊花有情。“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寥寥数语,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便不言而喻。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送一朵菊花给挚爱的人,因为菊花会告诉他(她)你对他(她)的感情如自己一般经得起风吹雨打,直至生命的结尾。也不褪色。
      论高贵,它不及牡丹。
      论姿色,它不及玫瑰。
      论芳香,它不及茉莉。
       然而正是它那种与世无争的淡泊,傲雪欺霜的坚强,美得让人心动,从而在四君子中占有一席之地。
       携一支菊花走天涯,人生路上定会美不胜收。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5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