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呢?我的斗篷就可以与你共用啊!

  [出典]  春秋 《诗经·秦风·无衣》和《诗经·唐风·无衣》

  注:

  1、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唐风·无衣》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2、注释:    

    秦风

  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同袍”是友爱之辞。

  于:语助词,犹“曰”或“聿”。兴师:出兵。秦国常和西戎交兵。秦穆公伐戎,开地千里。当时戎族是周的敌人,和戎人打仗也就是为周王征伐,秦国伐戎必然打起“王命”的旗号。

  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仇:《吴越春秋》引作“讐”。“讐”与“仇”同义。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

  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作:起。

  裳:(cháng)下衣,此指战裙。

   唐风

  七: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虚数,言衣之多也。

  子:此指制衣人。

  安:舒适。

  吉:美,善。

  六:音路,六节衣。

  燠:音“玉”,暖热。

 

 

   3、译文1:    

   秦风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唐风

  难道我无七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合身又吉利!

  难道我无六节之衣?只是不如您的衣,熨贴好看又温暖!

   译文2:

   秦风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披一件战袍。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们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汗衣。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矛与戟。我愿与你一同战斗!

  怎能说没有衣裳?我愿和你同穿一件下裳。天子让我们出兵打仗,且修好我们的盔甲兵器。我愿与你一同前进!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放到现在来说,诗经在交际应用方面虽然没有那么重要了,但对于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却依然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5、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诗经·唐风·无衣》

  此诗与下面《秦风》中的《无衣》题目及首句皆相同,然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却完全两样。从字面上看,似觉并无深意,但前人往往曲为之说,《毛诗序》云:“《无衣》,美晋武公也。武公始并晋国,其大夫为之请命乎天子之使,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云:“曲沃桓叔之孙武公伐晋,灭之,尽以其宝器赂周厘王。王以武公为晋君,列于诸侯。此诗盖述其请命之意”,“厘王果贪其宝玩,而不思天理民彝之不可废,是以诛讨不加,而爵命行焉。”(同上)这一说法今人多表示怀疑,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就认为“恐皆附会”。 从诗意来看,本篇似为览衣感旧或伤逝之作。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本来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不幸妻子早亡,一日他拿起衣裳欲穿,不禁睹物思人,悲从中来。诗句朴实无华,皆从肺腑中流出:“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七件,可是拣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舒坦,那样美观。”“难道说我没有衣裳穿?我的衣裳有六件。可是挑了一件又一件,没有一件抵得上你亲手缝制的衣裳,那样合身,那样温暖。”语言自然流畅,酷肖人物声口。感情真挚,读之令人凄然伤怀。

  慷慨激昂的请战书——《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诗经·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精品,对它的研究、注释、翻译有许多,但是误解也多。《秦风》本来就是秦地的民歌,可是有人硬是要说它是某某人为某某事所作。还有人对这首诗作了曲解和不合情理的翻译。比如,“与子同袍”就是“和你合用一件战袍”,这样的解释真是滑稽。怎么样才能“和你合用一件战袍”?一、你伸一个袖子我伸一个袖子——这样怎么打仗?怎么行军?二、你穿一阵子我穿一阵子,一个有衣穿时,另一个就得光着,这样也不能打仗。要想理解古代诗歌,就得首先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等,绝不能凭我们现在人的想法去推测古人。

  产生《秦风》的秦地,即现在的陕西中部、甘肃东部,秦人在商周时代与戎狄杂处,以养马闻名,以尚武着称。当时的秦人部落实行的是兵制,有点儿像是民兵制,平民成年男子平时耕种放牧,战时上战场就是战士,武器与军装由自己准备。这种兵制在北方的少数民族中一直在延续着,木兰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就是在自己置备装备。在当时,成年的秦人男子,是自己有战袍、戈矛的,只要发生战事,拿起来就可以上战场了。

  《诗经·秦风·无衣》共有三节,后两节实际只是第一节的同义复唱。这首诗表面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实际是一个人在回答另外的人。

  “岂曰无衣?”之前,一定是有人说了:“你有军装吗?”回答:“谁说我没有军装,我有同你一样的战袍。要出兵打仗了,我已经准备好了武器。”话外之音,说是:我也要参军上战场。

  既然是有军装也有武器,又有上战场的要求,那为什么还不能上战场呢?答案只有一个:年龄不够。这是一个年龄不够的小家伙,早就羡慕上了那些当兵打仗的父兄。他自己准备好了武器和军装,就等着有战事上前方。可是人家说了:“小家伙,你还小哩,有军装吗?有武器吗?”于是,才引出了这小家伙的一席话。

  小家伙的这些话,只是平常的答话,可是写在纸上,便是一份言辞慷慨、情绪激昂的请战书,于是被秦人记录了下来,改写成了鼓舞斗志的歌。这份“请战书”表现的渴望战斗的热情,正好与当时秦人尚武的精神一致,用现在的话说是有广泛的社会意义,这是它得以流传的原因之一。诗的语言质朴无华,但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所以有震撼人心的力度,这是其流传千古的另一原因。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我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这种重叠复沓的形式固然受到乐曲的限制,但与舞蹈的节奏起落与回环往复也是紧密结合的,而构成诗中主旋律的则是一股战斗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乐曲的节奏与舞蹈动作,正所谓“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

 

 

    6、《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着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是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在这种反侵略的战争中,秦国人民表现出英勇无畏的尚武精神,也创造了这首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慷慨战歌。

  为了便于阅读,我们先将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解释一下。“袍”,即战袍,披可以为衣,盖可以作被。“王于兴师”,犹言国家要出兵打仗。于,为动词词头;兴师,起兵。“修”,修整。“戈矛”,两种长柄兵器。戈,即平头戟,长六尺六寸;矛,长两丈。“子”,你,指战友。“同仇”,是说我们的敌人是共同的。“泽”,内衣。“戟”,一种长柄武器,无刺为戈,有刺为戟。“偕作”,即共同奋起。“裳”,下衣,指遮蔽下体的战裙。“甲兵”,即铠甲和兵器。“偕行”,同行,指一块儿上战场。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设为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那种奋起从军、慷慨自助的精神。所谓“无衣”,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但是,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即使是一件战袍、一件内衣、一件战裙,也可以与战友共享。“同袍”、“同泽”、“同裳”,正生动地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友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每章的三、四句,则写他们一听到君王要发兵的命令,便急忙修整武器,磨励兵刃,整装待发。那“修我戈矛”、“矛戟”、“甲兵”的描述,正反映出他们那种摩拳擦掌、积极奋战的高昂的战斗热情。而每章的末句那“同仇”、“偕作”、“偕行”等语,则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写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正表现出一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极像一首战士进行曲。它激昂高歌,表现出一种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确实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

  《诗经》“国风”中,反战的诗篇很多,但那是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的不义之战。至于对抵御外侮、保卫家园的正义战争,人民群众还是竭诚拥护并踊跃参加的。每当国难当头之时,人民群众总是表现出一种高度的爱国热忱和英勇献身精神,这正是一个民族不被亡的根本。《秦风·无衣》正是表现了这种誓死抵御外侮、英勇卫国的精神。《诗经》中的这类诗篇,不仅真实地反映出人民群众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精神风貌;而且也标志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一开始就进入了我国进步文学创作领域。这类诗歌,必将以它特有的光辉、巨大的魅力,照耀诗坛,教育和鼓舞后人。

 

 

    7、这首诗曾经发挥的威力。话说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家仇,竟然借助吴国的兵力把自己的祖国,楚国给灭亡了。他的好友申包胥苦劝他,多次晓以大义,可效果不佳。于是,申包胥就到秦国去请救兵来复国,可当时的秦哀公有些顾虑,因为和伍子胥一起率领吴兵的还有兵家始祖,孙武,还有就是秦哀公对于局势的考虑。于是,申包胥就靠着庭墙哭号,日夜不绝,水米不进,如此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答应出兵。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秦哀公为之赋《无衣》。这里的《无衣》就是前面提到的那首诗,表示秦哀公所代表的秦国将士百姓愿意和申包胥所代表的楚国将士百姓同仇敌忾,共赴疆场。凭着这种气概,连孙武都避其锋芒,最后楚国得救了。

    这首诗其实也是秦国军队的军歌,诗的内容就是描写士卒之间有衣同穿以至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情形,在后来朝代也曾经当过军歌。秦国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8、《无衣》是音调铿锵、凛然大义的典范作品。“与子同袍”四字成为古往今来战争中唇齿相依者、利害相共者、同仇敌忾者的誓词,有此四字,一切都涵盖其中,飘风发发,令人顿生壮烈大义的情怀。战争之诗抒写至此,天下之能事毕矣。

 

 

    9、有一种情谊,它比亲情更柔软更相知,比爱情更长久更宽容它不会让我受惊惶惑,亦不会让我患得患失。它填补我瞬间的孤独寂寞,却长远地注视我的妖娆得意。这种感情,叫“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不知这世上还有多少人陷在“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的陈腔烂调里,这个世界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相爱的人昨天还如胶似漆明天便有可能各奔东西。真真假假,真情假爱,影影绰绰,都经不起考验!所有的浓情蜜意,所有的海誓山盟,都经不起,沧海桑田的变幻,到后来,海也枯,石也烂。所以,心手相牵,也不过是一时的姿态,以及形式而已!

    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裳”不同!这种情谊,不是许诺,却是一种坚守;不是相互取暖索取,却是不计结果的付出。是远远地望着对方,希望他开心安好,那是竭尽杯水车薪,只为让对方知道他不是孤身一人。这种情谊,不激烈不热烈不轰轰烈烈,但是,却持久绵长。

 

 

   10、最近爱上一句话,“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因为某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突然那样地想念一个人的时候,这句话不期然跃进脑海,于是便喜欢了。

    原本不知道你会让我想念的。那些曾经一起的日子,不去回忆便从不觉得鲜明。所以不知道,原来会这么想念的。

    记得有一天,坐在红岩广场的台阶上看星星。那时候的我刚经历过一些情感的变迁,对什么人什么事都有些小心翼翼,也有些心灰意懒。你坐在我旁边,用温和明亮的眼睛看着我说,我刚刚许了个愿,那个全心全意对你的人很快就会出现的。我一时间恍然。

 

    那时候我很快忘记了,那个温馨的场面,任日子沿着它本来的轨迹不断向前。可是,原来,我现在才知道,怎么可能忘记。哪怕是一瞬间的感动。所以安妮说,我们真的要很久以后,才知道我们真正会怀念的,是怎样的人,怎样的事。

    记得有一天,在校园的操场上散步,夜凉如水,心亦静如水。不知道是因为环境,还是因为你总是一副安静稳妥的样子,让我觉得心安。你说,有你这个朋友真好。其实我何尝不如此认为。你让我的心远离了一些忧伤纷扰,跟你在一起,可以静静地不说话,也可以很开心地笑,任何一个表情都是自然而然的,交流变得如此简单。

    记得有一天,在你家做饭,正忙活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你的声音稳稳从身后传来,“你是个好女孩,可是如果要你天天这样你肯定不愿意”。这个陈述句让我长时间地静默了。你是了解我的。这当中有没有无可奈何?

 

    记得的还有很多。其实我们之间并没有很长的回忆,每个画面都很简单,可是已经足够温暖。现在,我们在相隔遥远的两座城市,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不过就像我曾经对你说过的,你就是我心里最后的那一个朋友,不管我在哪里,只要想起你来,想起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人存在,就心存感激。

    我和你,不能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轨道偏离了可能的方向,不过这也未尝不好,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用另一句同样让我喜欢与心动的话,那就是,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向晚忆晴) 

 

   11、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几千年来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强不屈、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古人的歌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12、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得到了无数真诚的帮助与支持,也给予了他人无数真诚的帮助与支持。就是在这种得到与付出中,人生变得美好而充实。

  诗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亲人朋友的关爱支持,再冷的冬天也会觉得温暖。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4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