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译文]  大风猛烈地吹袭,白云四处地飞扬。在声威遍及四海、天下归服以后,我回到故乡来。

  [出典]  西汉  刘邦  《大风歌》

  注:

  1、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2、注释:

    刘邦平英布[英布,?—公元前196年,秦末汉初名将。六县(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称黥布]还,过沛县,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歌。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始于《艺文类聚》)。

  威:威力;威武。

    加:凌驾。

  海内:四海之内,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兮:表示语气的词,类似现在的“啊”。

  安得:怎样得到。


   3、译文1:

      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我威武平天下,荣归故乡。怎样得到勇士去守卫国家的边疆啊!

    译文2:

    大风猛烈地吹袭,白云四处地飞扬。在声威遍及四海、天下归服以后,我回到故乡来。希望能有英雄豪杰,来帮助我保卫天下四方。


    4、 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汉族。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在秦末农民战争中起义,登高一呼,天下英雄云集于麾下,称“沛公”;公元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在战胜项羽后建国时,国号定为“汉”);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公元前202—公元前195年在位,共8年。庙号为太祖,谥号高皇帝,因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其为汉高祖,后世多沿用此。


   5、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在前195年,他出兵东征,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叛乱。回归途中,经过沛县,他邀集家乡旧友和父老兄弟,一起饮酒,在宴席上他唱起这首大风歌,抒发了他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他对国事忧虑的心情。

    刘邦得以战胜项羽,是依靠许多支军队的协同作战。这些军队,有的是他的盟军,本无统属关系;有的虽然原是他的部属,但由于在战争中实力迅速增强,已成尾大不掉之势。项羽失败后,如果这些军队联合起来反对他,他是无法应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时,他不得不把几支主要军队的首领封为王,让他们各自统治一片相当大的地区;然后再以各个击破的策略,把他们陆续消灭。在此过程中, 不免遇到顽强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汉;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他很快击败了英布,最后并由其部将把英布杀死。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长、晚辈都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着这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大风歌》;而且还慷慨起舞,伤怀泣下(见《汉书·高帝纪》)。

  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对第一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唐代的李善曾解释说:“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见汲古阁本李善注《文选》卷二十八)这是对的。“群雄竞逐而天下乱”,显然是指秦末群雄纷起、争夺天下的情状。“群雄竞逐”的“雄”,《文选》的有些本子作“凶”。倘原文如此,则当指汉初英布等人的反乱。但一则这些反乱乃是陆续发动的,并非同时并起,不应说“群凶竞逐”;再则那都是局部地区的反乱,并未蔓延到全国,不应说“天下乱”。故当以作“雄”为是。下句的“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则是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从这一点来说,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实属偶然。尽管他的同时代人在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样的幸运,而他之终于获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与才智;但对于刘邦这样出身于低微的人来说,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时代,他的努力与才智又有多少用处呢?所以,无论怎么说,他之得以当皇帝,首先是靠机运,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与才智。他以当进的人对之根本无能为力的自然界的风云变化,来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宝座的客观条件,至少是不自觉地显示了他的某种心理活动的吧!

  姑且不论刘邦把他的这种机运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种纯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决定的。换言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智;但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还得看机运。作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须有猛士为他守卫四方,但世上有没有这样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们并使之为自己服务?这就并非完全取决于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扞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6、公元前195年,刘邦率兵击破淮南王英布的叛军。西归途径故乡沛县,与父老乡亲宴饮,席间唱出了这首《大风歌》。

    首句气象不凡, 风起云涌, 既是自然景观的客观描述, 又暗喻当时的时代风云, 这句为全篇抒发豪情壮志交待了背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是说刘邦自己平息叛乱后荣归故里,"威加海内"掩饰不住的是一派得意之情。最后一句却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激切的希望:大计初定,急需有志有识、有勇有谋之士效忠刘氏王朝、安定四方。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气派。

    这是一种楚辞体式的诗歌,节奏明晰有致,音律铿锵,适于歌唱。这正与刘邦做为一个帝王的身份暗合,也与酒酣之际脱口而出的情景相应。历史上的刘邦起兵抗秦,建立西汉,势及四方,这首歌正抒发了他作为一个帝王的雄图伟略和不可一世的英雄气慨。 刘邦作诗不多, 这一首由于凝聚了对故土的热爱和图谋霸业的壮志,气吞山河,因而具有历传千世而不移的魅力。

      刘邦此诗气象宏大,雄奇壮美之势如江河横溢,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朱熹在《楚辞后语》中赞道:“千载以来,人主之词,亦未有若是壮丽而奇伟者也。呜呼雄哉!”这种壮美具体表现在:

   (一)气势恢宏的魄力美

   整首诗把沧海变桑田、风云激荡的历史演变过程蕴藏在大开大合的意象营造中。“大风”横扫一切,象征了摧枯拉朽历史变迁之力;“飞扬”的“云”衬托出大风的强劲,大有“狂飙为我从天降”之势。“大风”推动了“云”,由云的流动联想到人世的沧桑巨变,仿佛整个世界都被风云所推动。作为主体的诗人刘邦改写了历史,推动了世界的进程,好象整个的世界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一股意气风发的豪迈之气油然而生:这巨变的风云又能奈我何哉?他从风云的奇诡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从容镇定,感到了自己的尊严和成就,获得了一种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美感。

    (二)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古人把金榜题名做为自己人生价值的取向和建功立业的标准。而诗人刘邦则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达到了建功立业的最高峰,确证了人生的最高价值——树立了赫赫帝王之威。于是诗人自然而然吟出了“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神来之句。这里的“威”含义丰富: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征战取得胜利使征服欲得以满足的自豪感,有终成统一大业之后人生价值得以展示的成功感,有登上帝位之后“天下舍我其谁”的踌躇满志感,有衣锦还乡向乡邻炫耀的自我荣耀感。令世人瞩目的功绩体现出一种催人奋发向上、“男儿当自强”以建功立业的成就美。

     (三)求贤若渴的胸襟美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句中的“猛士”是富有阳光之气的壮美,是智慧与力量的象征。他不仅仅指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豪杰猛将,也包括了在和平年代治国安邦的良臣贤士。“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请贤臣求良将保家卫国是刘邦的迫切所需。但做为一代雄主若没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又岂能让“天下英雄入我彀中”?因此,“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是刘邦求贤若渴的博大胸襟美的体现。

     总之,刘邦的《大风歌》来自天成,毫无雕琢之感,充分体现了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实践诸要素的紧密融合,把刘邦作为一代雄主的非凡卓绝的人的本质力量表达得淋漓尽致。


    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47-前195)在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时,途经他的故乡沛(今江苏徐州市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古代乐器)而歌,所作慷慨豪情的《大风歌》。
 
    《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刘邦)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正是记载了这段历史。刘邦短短三句,洋洋自得,气壮山河,但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最后一句流露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刘邦在这里是以“云飞扬”流动显示大气运动的物理图像,来抒发衣锦还乡、荣归故里的壮志豪情。这是历史上有名的一则典故,“大风歌”或“大风诗”的来历。之后直至现代,不少人皆仿此“歌大风、唱大风”,以表示慷慨悲歌、治国安邦的豪情壮怀。如: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也有—首以风吹白云飞,表达情感的诗《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辛武功庆善宫》诗:共乐还乡宴,欢比大风诗。   
    《过旧宅二首》之二  八表文同轨,无劳歌大风
 
    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
 
    林宽《歌风台》诗:蒿棘空存百尺基,酒酣曾唱大风词
 
    王德贞《奉和圣制过温汤》诗:停舆兴睿览,还举大风篇
 
    直到近代也有类似的大风诗,如:
 
    董必武(1885-1975)《感时杂咏》诗:欲守四方歌大风,飞鸟未尽先藏弓。
 
    朱德(1886-1976)《赠友人》诗: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
 
    陈毅(1901-1972)《莱芜大捷》诗:鲁中霁雪明飞帜,渤海洪波唱大风。

 
    8、“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从小就已经有了朦胧的干大事的人生目标。随着年龄的增长,时世的变化,他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做天子的野心也随着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而日益膨胀。有人说“煮父分羹”是他痞子本性的表现,但焉知刘邦此举不是将计就计之智?刘邦深知项羽虽有万夫不挡之勇,却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因而忍得一时骂名,从而赢得了整个天下。

  而项羽,垓下楚歌四起,乌江落破二人。虞姬决绝一抹的凄美撩动着霸王心中悠悠的酸楚,项羽豪迈刎颈的悲壮辜负了船夫眼里殷殷的期待。自知“无颜见江东父老”,又何必剑指八千子弟破釜沉舟?

  种种原因,汉高祖刘邦注定要成为霸主,而项羽注定成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9、“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英雄长剑挥动,荡平几番浪潮,一堆枯骨,化作尘与土,是以朝夕也。

  读宋史,水泊梁山之悲歌。一百单八好汉,或豪情干云,或妙算神机,或飞檐走壁,或大气凯歌,或呼风唤雨,揭竿而起,惩恶扬善,爱憎分明,打个落花流水,是以畅快之事。豪气冲天,此谓一也;忠心不二,此谓二也;伸张正义,此谓三也;一身叛骨,此谓四也。江湖之气,狂放不羁,大碗饮酒,无不畅快。然,梁山好汉,终以悲壮而终,无不扼腕。

  品三国,逐鹿中原写壮史。三顾茅芦,是以求才也;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是谓上计也;云长千里走单骑,赵云保阿斗,是谓忠勇也;舌战群儒,是谓斗智也。然,“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寥寥数语,终结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雄才伟略,却终未能天下归一。

  看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返。天下大任,丈夫肩。惜樊於期,割颅成其义。燕虽弱,勇士不绝尔。荆轲慷慨从容,临别赠言,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一去不复返。以卵击石,已先知。既得见秦王,遂行刺之,亡于秦,此终也。

  望人读史,犹记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魏征谏言,是谓直也,忠也。太宗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是谓太宗一代明君也。吾常思,魏征直言,无不以太宗之明也,若然,岂可容之。央央五千年,朝代之兴替,莫无不以不谏、不听、不明而终结也。是谓开门纳谏,言者无罪,君臣一体,官民一家,是谓和也。

  掩卷而思,水浒、三国之英雄,为黎民百姓悲壮而终,其谓英雄也;荆轲舍身成仁,魏直言成贤臣,是谓英雄也。谈古看今,英雄者得几人也?今太平盛世,追名逐利者有之,中饱私囊者有之,蝇蝇苟苟者有之,坚守自盗者有之,权钱压人者有之,道貌岸然者有之,英雄何来之?在朝堂,在乡野,归还于民众。其谓政通人和,何须英雄乎?非也,社会之兴,人性之冷,势必渐浓。窃以为,非乱世出英雄,太平盛世更须英雄,护弱小,保家卫国,须知,自古创业易守业难矣。

  便有人道:“汝之英雄谓谁?”答曰:“当官为民,做民为国,以国为家,心系苍生,是真英雄也”。大风起兮云飞扬,英雄末路,悲壮也。何不倚兴时,报效国家,守卫国土,不负万里河山之锦绣也。


    10、“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回归徐州这片故土,豪气云天,吟咏出了这千古绝唱,至今仍响彻华夏,“楚韵汉风”奠定了徐州不可替代的城市地位。“彭城自古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这是人们对徐州历史悠久、区位显要的经典写照。徐州作为中原要冲,自古就是京杭运河中段重要的中转枢纽,一直以来都享有“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美誉,古城徐州的历史文化由此构成了中国运河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11、中国的读书人,有很多都熟悉司马迁的《史记》里,那位汉高祖刘邦得胜回乡,一面击筑,一面即兴吟唱: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司马迁写历史,执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然年岁变来变去,大风“云飞扬”没变,海内的“故乡”没变,猛士守“四方”也没变。

    司马迁所述刘邦,受惠于“神遇”而得以问世,生逢“天下苦秦久矣”的秦末,那时恶政当道,导致民众揭竿、群雄逐鹿,局面大乱。针对“风雷激、云水怒”的战乱形势,刘邦“约法三章”承弊易变,以一统天下的律法凸显人类的核心价值,使绝望中的人民重获生存指望。他以这样有约在先、有法可依的战略战术来超脱险恶争战的困境,从而得以“云飞扬、归故乡、守四方”。史记称之为“得天统矣”,意思是说汉高祖得着天统,享有了历史文明的传承地位。

      刘邦艰苦奋战赢得胜利,却“游子悲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难道这“四方”世上的一切是我们人类可以持守得住的吗?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指出:“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如此“过去、未来、现在”与“东、南、西、北、上、下”[5]所交织的时空之幻,是“变化密移”、“念念迁谢”、“新新不住”的。

     没有天下,要夺取天下;夺取了天下,要持守住天下,结果却证明了“是非成败转头空”。一切都将过去,人类在这世上的生命是“虚空的虚空”[8],有谁能持守得住人在世上这生命的基业呢?平民百姓如此,赢得天下的帝王亦如此。人类在这世上越痴迷、执着,就离神造人的旨意即永恒生命的目标越来越远。从古自今,人类从本能出发,不懈向往和追求永远的自由、幸福、平安和光明,可无一不在命途中陷入迷茫、失散和沉沦。人们普遍视永恒生命为遥远,偏离真道,只顾及时行乐,却患得患失,不知所终。

    汉高祖刘邦的指望,是平定天下,让绝望的人们再有指望。对于平民来说,指望就是能够有一曲自己的“大风歌”——“云飞扬,归故乡,守四方”,甚至“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的能够长生不老、人人成仙。中国传统的道教告诉人们长生不老是有可行性的,并有“长生不老术”作为有可操作的方法。为实现这样的终极目标,道教提出了一系列修炼方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守庚申等等。不仅道教如此,其他宗教也不乏类似的追求。国学名家南怀瑾曾说,“自古以来所谓的修道,乃至任何宗教最高的要求,都是要找到生命的永恒,返还到这个境界为目的。”可道教所提供的这些方法,能否实现长生不老的真途径呢?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赢得永恒生命,且守住这片真土,可以不再畏惧遭遇强夺,不再畏惧流离失所呢?


    12、从文与从政是两副脑筋,能逐鹿中原却不一定能留下佳句。中国之人君,文武双全者寥寥无几。汉高帝刘邦只喊了一嗓子“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后,就再也没词儿了;汉朝的冤家曹操倒是个赋诗高手,但他不是名义上的国君;南唐的后主李煜算得上是“诗人皇帝”,然惜为亡国之君;清乾隆皇帝倒绝对是君主里的写诗冠军,可他老人家到处乱题的“诗海战术”却并没让后人把他划归诗人的行列,因为他留下的上万首诗实在太平庸!


    13、正如宝剑之于英雄,美玉之于佳人,有了秋风,秋天才显得完整,而晋江秋天的秋风尤甚。这秋风来得是这样的清清爽爽,干干脆脆。其拂在脸庞,像是外婆的手,虽然粗糙,却粗糙的精致,粗糙的温柔。而其扑于身上,则若母亲缝补的衣物。针针线线,皆是浓浓亲情。“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其时缓时急的风速,分明可以让人觉得出母亲缝补衣物时的犹豫踌躇。她不知道是该缝的紧些好呢,还是松些好呢。这风是温和的,也是爽朗的。它没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也没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的愤懑悲凉,它有的只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清刚劲健。这秋风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的物序轮回,亦使人顿悟出生命的波澜壮阔。它令人想起“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功成名就;使人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奔放;也让人感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踌躇满志。


    14、“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志得意满,思贤若渴的帝王语。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时不利兮奈若何,虞兮虞兮若何?”这是英雄末路时的无奈之言。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这是一个乡下婆子的粗鄙语言,惟刘姥姥,大观园中哪一个丫鬟、小姐能说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豪迈壮语是“执手相看泪眼”的柳永所望尘莫及的……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语言,每一个人都应说出更应写出自己的语言。只有拥有个性化的语言,文章才能不同凡响,否则,流于凡俗,就难亮人眼目,慧人心思。


    15、 坦荡,是一种境界,不但有声,而且有形。“滚滚长江东逝水”、“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那洋洋洒洒、飞流直下,抑或一泻千里、浩浩荡荡、奔腾咆哮的浪涛正是有声有形的坦荡。人们面对历史,面对人生,应该不难体会这种坦荡。

  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邀请旧日好友一起饮酒庆祝,喝到醉醺醺的时候,一面击筑,一面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充分表现出一代英雄志得意满、意气风发的气概。依据史书记载,刘邦唱此歌时,“泣数行下”,可见他情绪十分激动,同时也看出心胸的坦荡。表达了刘邦要巩固统治地位,急需招揽人才的心情。

  胸怀坦荡的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他人有过错的时候勇于指出来,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自己有过错的时候,别人指出来,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在别人背后中伤的时候,只会淡然一笑不会因为他人的幼稚的行为而引起纷争,更不会因为别人污蔑和冤枉而怀恨在心,互不相容。胸怀坦荡的人始终坚信一句话就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追往思今,壮怀激烈,残阳如血,苍山似海。人生于世当不负于人,无愧于心,无悔于世。无论魏晋风度,还是唐宋激情,在出世之际若都拥有一份坦荡,也就使心灵拥有了依托。那么,无论俗世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只要挺直胸膛,站稳脚跟,找准生命的位置,则即便“千锤万击”,那管它“东西南北风”。我能坦荡,故能坦荡。

  自在自如地生活,心中就需要多一份坦荡。这样就少了很多的无奈与忧愁,就会生活得更为快乐,少了许多的阴影而多了一些绚烂的色彩。若能如此,生命便进入了另一境界,升到了另一高度。

  这一幕幕、一份份固执而持久的执着,让我不由得去回味、品读一个个生命的坦荡。

  心清气静,万物莫不自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坦荡与人生,生活与失眠;也许就是在这主动和含蓄中。


    16、“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古至今多少猛士在驰骋沙场,明知“古来争战几人回,”却又前仆后继,是什么给他们注铸了铁一样的报国意志,是爱国情怀! 


    17、“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高祖刘邦,那个混世魔王,后来竟成为开创大汉帝业的传世名作《大风歌》。成者王侯,败者贼,这也是评价成败得失的定论。

  大风起了,人在那里?--后世两千年的我不禁这样问。


   18、岁月流转,青春老大,屈指算来,已经二十年没有回过家乡了。虽然幼离故土,虽然回去的机会少之又少,但父母不变的乡音,亲人们殷殷的牵挂,骨子里流淌的血液,让我对故乡总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我知道这就是心中那个解不开的故乡情结,如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愈久而弥笃,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之情,让我对这块古老而神秘的中原大地充满了向往、憧憬,爱惜和依恋,常常让我莫名其妙的有种忧伤而甜蜜的感觉。

    想来,国人的故乡情结由来已久,从汉高祖刘邦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到历代游子们所吟咏的“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乡关何处是”,象一首首动人的歌几千年传唱不衰。看来对故乡的爱是每一个游子内心的独白,是与生俱来,无法割舍的。故乡总在很远的地方,散发出熟悉的气息,让我们无端的感动。(作者: 诗酒趁年华空间)


   19、花朵在晨曦中储蓄希望,是盼着有一天可以怒放;月牙儿在星空中储蓄希望,是盼着有一天能让天上人间团团圆圆;我们在逆境中储蓄希望,是盼着有一天能带领我们走出迷茫。希望,它的光芒闪耀着灵魂的真谛。

    储蓄希望吧!它点亮了生命的智慧。

    他,拥有折服天下苍生的智慧,却依旧是一席布衣,满怀希望周游列国,遭遇了多少君王的冷落?但是他坚信,只要希望在心,奇迹就会发生!他广收门徒,三千弟子为他撒下慧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政策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他是智慧的象征!“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满怀希望,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储蓄希望吧!它谱写了非凡的人生。  

   回眸会稽山顶之上,有一个人正对生与死进行着艰难的抉择。国已破、人已亡,悲痛充满了他的胸膛。他,也曾想过悲壮地选择死亡吧?不,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寄人篱下屈不屈?卧薪尝胆苦不苦?勾践一点一点储蓄希望,就等今朝。听!沙场上勾践在为复国而咆哮。看!这战场上正上演着“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奇迹!勾践,希望在手,永不放弃!

    储蓄希望吧!它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楚汉相争,在那个月明星稀的乌江之畔,他从未凯旋。然而,他懂得储蓄希望,他有着超乎想象的忍耐力。单凭此,他就绝对有能力让不可一世的项羽自刎乌江。虽是一介平民,但是他胜利了,从此汉室天下,由他一手撑起!刘邦,永不放弃希望,让后人佩服。

    储蓄雨露,方可盼得怒放;储蓄月缺,方可盼得月圆;储蓄希望,方能创造人生灵动的奇迹!


    20、三十多年的和平环境,早已嗅不到刮着硝烟的血腥的风了,我们对随时都有民族受辱的危险早已麻木,早已放弃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警惕。代之的是大地上刮起一派的暖风、和风、春风扑面的柔风和茶楼酒肆的香风。当真正从海上或沙漠刮来狂风、台风,譬如南海撞飞机、炸中国大使馆、奥运火炬传递受阻、藏独疆独闹事、美国黄海挑衅、钓鱼岛事件等等,这时被和风吹得暖暖的身子就像浇了一盆冷水,不知所措了。 

    教育者们在不辞辛苦营造着无风、暖风的屋子同时,难免培养出经不起狂风暴雨吹打的花草。不是吗?有的家长认识了这点的严重性,把孩子们送到部队进行锻炼,来进行所谓的“放风”教育。大环境下,难道军营就能教育得好吗? 

    这种培养方式,如果用在祖国建设、发展、强大上,势必就造成一些问题。在一派歌舞升平的香风,暖风吹拂下,我想吹得孩子们筋骨总是酥酥的、软软的。

      历史证明,历朝历代开国后前几朝的皇帝最英明,这和开国君主们在狂风暴雨中久经沙场的历练有关吧;再看末代皇帝哪个不是在沐浴着香风、暖风中,听着、唱者萎靡之音亡国的。历史也证明,我们民族遭到外族侵略,我们的侵略者——孔武、剽悍、对我们虎视眈眈的那些民族不都来自于遥远的刮着台风的大洋,弥漫着沙尘暴的荒漠吗?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重吟、豪唱《大风歌》,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去培养、砺就孩子们的大汉之风吧!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5:21

[新一篇]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舊一篇] 天上流霞凝碧袖,起舞與君為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