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

  [译文]  你知道吗?建功报国,这本来就是真正有学问的读书人应该做的事。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注:

  1、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2、注释:

     韩南涧: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官至吏部尚书。他主张恢复中原,但反对轻举妄动。甲辰岁: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

   《晋书·元帝纪》 :“太安之际,童谣曰: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晋朝皇帝姓司马,故云。)及永嘉中……王室沦覆,帝与西阳、汝南、南顿、彭城五王获济,而帝竟登大位焉。”这里借指宋室南渡。

    经纶手:治理国家的能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世说新语·轻诋》载桓温语:“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王衍,字夷甫,晋代清谈家。几曾:何尝。

    《新唐书·韩愈传》:“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此处把韩元吉的文章比韩愈。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载韩无咎《桐阴旧话》 ,说是“记其家世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梧木,故云。”

    堕地:诞生,出生。

    绿野:唐朝宰相裴度的别墅绿野堂,地址在洛阳午桥。风烟:景色。

    平泉:唐朝宰相李德裕的别墅平泉庄,地址在洛阳郊外三十里处。

    《晋书·谢安传》:谢安居会稽,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

 

   3、译文: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之后,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家里手?中原沦陷区的父老乡亲期盼北伐,翘首眺望,南渡的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国土沦陷,半壁河山至今依旧。而那些清谈家们面对大片国土丧失,何曾把收复失地、挽救危局、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为平定金兵,戎马倥惚,已征战了万里之遥。横枪立马把金人赶走,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留名青史,这才是真正读书人的事业。韩元吉啊,你是否明白这一点呢?(不用说你当然明白)

   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浓密清幽,一定会找来金凤凰。你生来就志在四方。今请看:若生逢其时,遭遇明主,你就回叱 风云,显露头脚,大展身手。现在你虽然辞官在家,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与平泉庄的草木,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但古代名相的志趣并未丢,为国捐躯的壮志也并未减。等到将来,有朝一日,你再出山重整社稷,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之后,我再来为你举杯祝寿。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5、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时作者家居上饶带湖。韩南涧,即韩元吉,字无咎,号南涧,南渡后,流寓信州。孝宗初年官至吏部尚书。

  词一起两句如高山坠石,劈空而来,力贯全篇。《晋书》卷六《元帝纪》载:西晋亡,晋元帝司马睿偕西阳、汝南、南顿、彭城四王南渡,在建康建立东晋王朝,做了皇帝。时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此借指宋高宗南渡。“经纶”,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叫经,编丝成绳叫缕。引申为筹划治理国家。王安石《祭范颍州文》:“盖公之才,犹不尽试。肆其经纶,功孰与计?”南渡以来,朝廷中缺乏整顿乾坤的能手,以致偏安一隅,朝政腐败。此二句为全篇之冒,后面的议论抒情全由此而发。接“长安父老,新亭风景”,连用两典:一见《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桓温率军北征,路经长安市东(古称霸上,即咸阳),“居人皆安堵复业,持牛酒迎温于路中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此指金人统治下的中原人民。一见《世说新语·言语篇》:东晋初年,“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可怜依旧”。这就是宋室南迁近六十年来的社会现实!宋高宗在位三十五年,这是个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文征明《满江红》)。任何屈膝叩头的事都做得出来,只求保住自己的小朝廷皇位。宋孝宗初年还有些作为,后来又走上老路。继指责朝廷中一些大臣清谈误国:“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夷甫即王衍,西晋大臣,曾任宰相。“衍将死,顾而言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晋书》)卷四十三《王戎传》附王衍)。后桓温自江陵北伐,“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这里借桓温对王夷甫的批评,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沦陷,不思恢复。通过上述种种有力的议论,于是指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泛称之一。这里指金人。辛弃疾在带湖闲居,提出“平戎万里”这样严肃的政治问题,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对国事的关怀。

  这是一首寿词,过片不免要说些祝寿的话。先颂韩的才干和光荣家世。“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新唐书》卷一百七十六《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黄升《花庵词选》则称韩南涧“政事文章为一代冠冕”。并说他的文才可比美韩愈。韩家为北宋望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韩元吉《桐阴旧话》十卷,说“记其家旧事,以京师第门有梧木,故云”。此以庭门梧桐垂阴,满院清幽,赞韩元吉家世显赫。因此说他自在人间诞生到而今的年纪,正可风云际会,在政治上大显身手。继用古代三个着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喻韩寓居上饶的志趣。一、唐文宗时,裴度“治第东都集贤里,沼石树丛,岑缭幽胜。午桥作别墅,具燠馆凉台,号绿野堂,激波其下,……不问人间世”(《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三《裴度传》)。二、唐人康骈《剧谈录》:“李德裕东都平泉庄,去洛城三十里,卉木台榭,若造仙府。远方之人多以异物奉之”。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虽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其时谢安寓居会稽东山。这里以裴度、李德裕、谢安的闲适潇洒风度来喻韩南涧,虽不无过誉,但文字浏丽自然,清新雅致。而后结以“他年整顿乾坤事了”相共勉,“卒章见志”,与前结爱国情怀,一脉相承,正是“前后贯串,神来气来,而中有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之致”(沈祥龙《论词随笔》)。

  这是一首“以议论为词”的作品,且数用典故,但不觉其板,不觉其滞,条贯缕畅,大气包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沉着而痛快。这一因作者感情沉挚,曲折回荡,或起或伏,始终“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深厚感人。二因“援古以证今”,又“用人若己”(《文心雕龙·事类》),熨贴自然。三则豪情胜概,出之字清句隽(如裴度等三典),使全篇动荡多姿,“岂一味叫嚣者所能望其顶踵”(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

 

    6、辛弃疾因为个人经历的缘故,下笔颇有些举重若轻。吴梅曾说他觉得触目悲凉的是这句,“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读之不觉衰飒”。可倘若仅有这一层境界,那也没什么新奇,仕途受挫的,辛弃疾该不算是下场最惨的。稼轩妙则妙在他能理解,即使这可能是个悲剧,仍然还是难挡少年们的跃跃欲试,因为“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有水调歌头一支说道,“王家竹,陶家柳,谢家池。知君勋业未了,不是枕流时。莫向痴儿说梦,且作山人索价,颇怪鹤书迟。”有鹧鸪天一支说道:“穷自乐,懒方闲,人间路窄酒杯宽。看君不了痴儿事,又似风流靖长官。”情绪是颇为复杂的,对后辈既有关怀欣赏,又颇多担忧,却不是一味地悲观劝退;用词虽浅,细细琢磨下来,竟是余味无穷。

   未思进先思退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训导,也可以说是中国大部分文人的性格,退亦有田园风光,诗词把玩,琴棋作伴,酒蟹入怀,虽不可日日如此,但起码也算是安宁度日、得享万年了。“人间走遍却归耕”,与松林为友,与鱼鸟同行,何等惬意自在!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使得在仕途受挫时大家便“道不同不相为谋”,“挂印封金”,而不是去寻找妥协以前进的办法,而后者正是很多研究者认为的、其他国家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所依赖的最重要的手段。

  孰优?孰劣?难以评价。但简单地以七十岁的老人与二十岁的年轻人作比喻又似乎哪里不妥。对了,年轻人终归会变老,有些东西却不能殊途同归。

 

   7、特别喜欢那句"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觉得那句功名本是真儒事,道尽了儒家文化的精髓啊,学而优则仕,仕则为民争利,最后青史留名,士子人生最高的境界啊……

 

   8、记得古书《严氏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愚以为,做个“中士”亦属难能。正如词人辛弃疾就有“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的感慨。

 

   9、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是为了以后的“治国,平天下”,甚至可以说,“治国,平天下”是一种更高意义上的“齐家”。所以古人说:“夫孝,始于事父,终于事君。”但是,“由家到国是有一段距离的,既有地理的距离,又有制度的距离。家与国的距离一方面需要士人的努力追求,另一方面要朝廷来决定是否录用。”

     一般说来,士人们报效国家的努力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但是否能由“家”进入到“国”这个层次,则取决于当时的朝廷。如果遇上一个昏聩的君王,士人们就会永远处于家与国之间,欲退不甘心,欲进又不得,往往会产生报国无门的悲愤。这种悲愤,历史上许多人都曾经历过。如宋代的着名词人辛弃疾。

    我们缅怀辛弃疾,不只是因为他那气势磅礴的文词,更重要的是他胸中那颗拳拳的报国热心。穿越千年的历史时空,我们清晰地看到,辛弃疾凭着骨子里的那份豪情,从容地从政治的窄门中缓缓走了出来。

  哲人者:宁舍其功名而成其心。

  稼轩永恒。

 

   10、认真工作能够丰富我们的经验,增长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获得技能与经验,为学校或者单位的发展作出一份应有的贡献。

   “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11、与民同乐,也即与民同忧。上古圣王看到百姓吃不饱,就好像自己挨饿;看到百姓穿不暖,就好像自己受冻。与百姓一条心,体会百姓的感受,国家才可能太平昌盛。与民同乐,是对君主的要求,也是胸怀“齐家、治国、平天下”志向的士大夫们所思所为的。不仅有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辛弃疾“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陆游“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更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所有的一切不仅是仁人志士一生奋斗的经典写照,更激励着多少后人要有以“天下而忧”,因“天下而乐”的大胸怀,大志向,大气魄。中华儿女又怎能舍弃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生精神的传统,放弃这种放眼万物关照他人的胸怀呢!

  如果没有了这种豪壮之气,没有了这种兼善天下的胸怀,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悲哀。中华民族的精神中缺失了这种胸怀天下的豪壮之气,还有多少魅力可言?作为中国人,如果不能秉持这种豪壮之气,又怎可自称炎黄子孙而与他人争雄呢?

  登高望远,一起狂歌;击水搏浪,指点山河!秉持豪壮之气,胸怀天下人间!

*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2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