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译文]   人们都说李白该杀,我却认为应该珍惜他的才能。

  [出典]   杜甫  《不见》

  注:

  1、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   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   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

  2、注释:

    李生:指李白。杜甫与李白天宝四载(745)在山东兖州分手后,一直未能见面,至此已有十六年。

  佯狂:故作颠狂。李白常佯狂纵酒,来表示对污浊世俗的不满。

    世人皆欲杀:指李白因入永王李璘幕府而获罪,系狱浔阳,不久又流放夜郎。有人认为他有叛逆之罪,该杀。

  怜才:爱才。

  敏捷诗千首:说李白才思敏捷,创作速度很快。

  飘零酒一杯:指李白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消愁。

  匡山:指四川彰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读书于此。

  头白:李白此时已经六十一岁。杜甫这时在成都,李白如返回匡山,久别的老友就可以相见了,故云归来。


    3、译文:

      多年没有见到李白了,他那种佯狂纵酒的生活状态真是让人感到悲哀啊。世人都觉得他罪不容诛,我却怜惜他的旷世才华。他虽然才思敏捷,创作了那么多诗歌,但是却一生漂泊,只能以酒浇愁。匡山是你少年时读书的地方啊,如今你已两鬓斑白,还是回到这里来吧。


    4、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唐初着名诗人。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 ,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着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5、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或许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诗用质朴的语言,表现了对挚友的深情。

  开头一句,突兀陡起,好象蓄积于内心的感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了。“不见”二字置于句首,表达了渴望见到李白的强烈愿望,又把“久”字放到句末,强调思念时间之长。杜甫和李白自天宝四载(745)在兖州分手,已有整整十五年没有见面了。

  紧接着第二句,诗人便流露出对李白怀才不遇、因而疏狂自放的哀怜和同情。古代一些不满现实的人也往往佯狂避世,象春秋时的接舆。李白即自命“我本楚狂人”(《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并常常吟诗纵酒,笑傲公侯,以狂放不羁的态度来抒发欲济世而不得的悲愤心情。一个有着远大抱负的人却不得不“佯狂”,这实在是一个大悲剧。“佯狂”虽能蒙蔽世人,然而杜甫却深深地理解和体谅李白的苦衷。“真可”两字修饰“哀”,生动地传达出诗人无限叹惋和同情的心事。

  这种感情在颔联中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两句用了一个“反对”,产生了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永王璘一案,李白被牵连,这些人就叫嚷要将“乱臣贼子”李白处以极刑。这里“皆欲杀”和“独怜才”,突出表现了杜甫与“世人”态度的对立。“怜”承上“哀”而来,“怜才”不仅是指文学才能,也包含着对李白政治上蒙冤的同情。杜甫另有《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诗,以苏武、黄公比李白,力言他不是叛臣,又用贾谊、孔子之典来写他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悲剧。而这种悲剧也同样存在于杜甫的身上,他因疏救房琯而被逐出朝廷,不也是“世人”的不公吗?“怜才”也是怜己。共同的遭遇使两位挚友的心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了,这就是杜甫深切哀怜的根本原因。

  颈联宕开一笔,两句诗是对李白一生的绝妙概括,勾勒出一个诗酒飘零的浪漫诗人的形象。杜甫想象李白在飘泊中以酒相伴,酒或许能浇其块垒,慰其忧愁。这一联仍然意在写李白的不幸,更深一层地抒发了怀念挚友的绵绵情思。

  深情的怀念最后化为热切的呼唤:“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诗意承上“飘零”而来,杜甫为李白的命运担忧,希望他叶落归根,终老故里,声声呼唤表达了对老友的深长情意。“匡山”,指绵州彰明(在今四川北部)之大匡山,李白少时读书于此,这时杜甫客居成都,因而希望李白回归蜀中正是情理中事。就章法言,开头慨叹“不见”,结尾渴望相见,首尾呼应,全诗浑然一体。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假藻饰。律诗往往借景抒情,或情景结合,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杜甫往往打破这种传统写法,“通篇一字不粘带景物,而雄峭沈着,句律天然”(同上)。这首诗就是用的倾诉心曲的写法,不装点景物,感情深厚,同样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这种写法必然要吸收口语、散文的成分入诗,首先是剥落华藻,语言质朴自然,如本诗语言看似平常,却写出了对友人的一往情深;其次是通过散文化使精工整饬的律体变得灵活多姿,便于传情达意,如本诗用虚字转折诗意,使对偶不切等。这种律诗改变了传统的妃青俪白、四平八稳的老调,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这是今存杜甫怀念李白的最后一首诗,题下自注:"近无李白消息"。诗当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在成都。诗中表达了对李白的同情、担忧和思念,并期待李白结束飘零生活,回到四川来。但次年,李白就死在安徽当涂县了。诗中写李白佯狂傲世、才思敏捷、飘零嗜酒,都颇能表现李白的特点。天宝四载杜甫与李白同游齐鲁时作《赠李白》诗中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语;又《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可参读。"吾意独怜才",可见杜甫对李白的偏爱和相知。《读杜心解》云:"'不见'、'可哀'四字,八句之骨。只五、六着李说,余俱就自心上写出不见之哀,笔笔凌空。"知音难觅,千古共嗟。故韩文公愈《别知赋》云:“惟知音之难得,斯百一而为收。”甫之于白,允为知音,痛其遭际,怜其才具,且形之于诗,此即其一。四十字不加藻饰,不用事典,只是平平道来,以其从肺腑中流出,便成好诗。即所谓情之所至,诗亦至焉。“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为太白传神写照,其才具遭际亦尽于此联中。太白倘能一读知交此诗,亦足慰平生矣。

  附:李、杜交谊乃诗史之佳话。今存杜甫专门寄赠或怀念李白的诗有十首:《赠李白》前后二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一首,《冬日有怀李白》一首,《春日忆李白》一首,《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一首,《不见》一首。另有五首直接提及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一首,《饮中八仙歌》一首,《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一首,《昔游》一首,《遣怀》一首。李白寄赠杜甫诗可信及存疑者共四首《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疑)、《沙丘城下寄杜甫》、《戏赠杜甫》。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没有看到现在的月亮,而现在的月亮曾经照过古人。感叹 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时代变迁、月却不改。月亮用她的沧桑见证了历史,诗人用自己的多情,体会了月儿,寄托了心思,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古人。


    6、戏说:小道消息说,李白流放途中已经有些神经质,杜甫写了首《不见》: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很久很久没有见到李白了,这世道,非要把他逼到装疯卖傻的地步吗?世人都说他该杀,只有我,怜惜他的才华!

    此时的杜甫,已经不是苦闷,而是悲愤了!

    反复读杜甫给李白的15首诗,我以为,最感人处,在于他的“无我”。从头到尾,他写李白,担忧他、维护他、为他感伤,替他叫屈,却丝毫没有顾及到自己的处境。

    其实,杜甫自己才是长期衰神附体。读他的诗、读研究他的专着,总让人感叹,即使上天为了制造一个被后世知识分子最为推崇的牛逼文人,多拨些倒霉配额给他,刺激他的痛感、激发他的情怀,也不必下手这么狠吧?

    跟李白分别之后的二十几年,杜甫的人生,就像是一部长达百集的灾难苦情剧。在长安奋斗十年,只等来一个卑微职位,没干多久遭遇安史之乱,幼子被饿死,他被叛 军抓去,一年之后才逃出来。投奔肃宗,补了个“拾遗”的官,没过多久被贬,又碰到饥荒,在陕西同谷县,差点饿死。逃难到成都,靠高适、裴冕、严武等好友以 及十几位地方官员赞助,一样样要来家具、树种,经营到杜甫草堂,总算过了一点像样的日子,但失去靠山之后,离开四川,再次陷入饥寒交迫——逃难、挨饿、衣 不蔽体、四处要求接济,夸张点说,想象非洲难民的宣传片,把里面的人物自行PS成黄种人即可。他自己如此颠沛流离衣食不继,还真诚地为李白操心,不是出自 深切的爱情,又怎么能让人信服?

    他感伤于“斯人独憔悴”,却浑然忘了自己经过多年磨难,更是形容枯槁、心力交瘁,从骨感版杜甫,早就变成了腊肉版杜甫。

    他心痛于李白的“佯狂”,而忘了自己身患糖尿病、肺病、风湿、风痹,在多种并发症中备受折磨。

    他认为李白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坦白说,李白杜甫仕途都不顺,如同罗宗强在《李杜论略》中的分析,两个人都缺乏政治智慧,迂阔幼稚、不切实际(《新唐书》说 杜甫“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但至少,李白是当朝最红的大诗人,他所获得的名誉上的成就感,经济上的赞助,情感上的崇拜,与他的才气相比,也并不构成太 大落差。相反是杜甫,他把诗写成了时评、写成了纪录片,在当时,却并未得到太大重视。这样的他,却忙着为李白鸣不平。

     事实上,杜甫也有偏狭和小气的一面,对他的贵人严武,也经常出言不逊,《旧唐书》评论他“性褊躁,无器度……”他EQ并不高,并非对任何人都大度宽容,正因如此,他坚持二十多年,哪怕不能见面,哪怕李白对他满不在乎,也照样献出一片赤诚。这样的爱,更令人动容。

     也许,正因为他处于那样困顿的人生中,才更为怀念与李白曾经快意潇洒的交往。正因为他是个儒家乖宝宝,悲天悯人,喝高了都不忘搞人文关怀(黄庭坚说他“醉里眉攒万国愁”),所以才更仰慕李白的超脱旷达、唯我独尊。

     所以,哪怕最严肃的学者,提及二人,用词极尽严谨和节制,也难免有耽美倾向。林庚说,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但他疑惑的是,为何李白对杜甫如此冷淡无 情?大批学者跟林庚一样,看不下去杜甫单方面对李白一往情深,拼命地证明,杜甫不是单恋,郭沫若经过详细考证,说,“李白虽然年长十一岁,他对于杜甫也有 同样深厚的感情”。他们不忍承认,李白的爱情观,就是王尔德式的以滥情为深刻,以花心为崇高。王尔德就公开宣扬,当爱到了终点,软弱者哭泣,精明者马上去 发现一个,聪明者早就预备了一个。一生只爱一次,不叫忠贞不渝,而叫肤浅、懒惰、愚蠢、失败。

     李白就是这么没心没肺,而杜甫爱的,也就是他的没心没肺。有S和M,生态才能平衡。


   7、梁启超先生称杜甫为“情圣”。理由是:“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是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像电气一般一震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情圣杜甫》)

对朋友的柔情。杜甫结交朋友有个特点,“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壮游》),就是不愿意跟同龄人玩儿,专门结交比自己年长者。比如说,郑虔比他大18岁,房琯比他大16岁,李白比他大11岁。因此,他有不少悼亡的机会。“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为这些先他死去的朋友,杜甫流了太多的眼泪。其中尤以对李白最为深情。虽然李白比杜甫大11岁,但是在杜甫眼里,李白就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天才大男孩。他赞扬李白的诗才,同情李白的遭遇,当李白犯了众怒之时替他辩护。“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

对穷苦百姓的柔情。“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奉先咏怀》)“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奉先咏怀》)“三吏”“三别”,每一篇都是杜甫的动情之作。《垂老别》“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清人袁枚有诗句云“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马嵬》)。《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细小之事,见出用情真切。《八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境界之高,常人不可企及。

对歌姬舞女的柔情。《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之一“上客回空骑,佳人满近船。江清歌扇底,野旷舞衣前。玉袖凌风并,金壶隐浪偏。竞将明媚色,偷眼艳阳天。 白日移歌袖,清霄近笛床。翠眉萦度曲,云鬓俨分行。立马千山暮,回舟一水香。使君自有妇,莫学野鸳鸯。”思想深受儒家影响的杜甫,对于歌姬舞女,他欣赏她们的才艺,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情她们的遭遇,没有丝毫居高临下的姿态,猥琐的举止。

对兄弟姐妹的柔情。《同谷七歌》“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辗转不相见,胡尘暗天道路长……汝归何处收兄骨?”“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没诸孤痴……林猿为我啼清昼。”《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更是写尽了对家人的深情牵挂。

对妻子儿女的柔情。杜甫写自己子女的诗句不少,例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遣兴》),“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北征》),“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羌村》),“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百忧集行》)。有引为自豪的,有语带怜爱的,也有加以嘲谑的,舐犊之情显而易见。《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羌村》“……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在夔州(今重庆奉节),老朋友李秘书在古寺里讲经说法,杜甫听后很有感慨。但是,当这位老朋友现身说法,动员杜甫皈依佛门时,杜甫却委地拒绝了。“妻儿待我且归去,他日杖藜来细听。”(《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长沙真谛寺禅师也曾开导杜甫放下世俗羁绊,遁入空门。但是,他给了这位禅师明确的答复:“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谒真谛寺禅师》)参禅悟法之后,自己钟爱的诗歌可以放下,不再吟咏;了解前身后世,一生嗜好的酒也懒得喝了。但是让割舍妻子儿女,却是不可能的。

对弱小动物的柔情。“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二首》之一)“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绝句漫兴九首》之七)“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田舍》)一个心中对弱小动物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写出这些诗句的。“小奴缚鸡向市卖,鸡被缚急相喧争。家中厌鸡食虫蚁,不知鸡卖还遭烹。虫鸡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缚。”(《缚鸡行》)可见,杜甫一家都是心地善良的人。(丁启阵 中国网专家博客)


 8、中国古典艺术中,李白是一座无法超越的高峰,他自然是拥有众多粉丝的。1200多年来,李白的诗歌受到无数读者的喜爱,粉丝前赴后继,代代相传。不过,这里要说的只是,李白生前,有哪些粉丝,谁是最懂李白、最有功于李白的粉丝。

     其实,李白生前的粉丝,有文献可考的,主要有这样几位:吴筠、贺知章、杜甫、任华、魏颢(万)、殷璠、李阳冰等。

    这个吴筠,是一个头脑聪明、性情高洁之人,因为没能考上进士,入嵩山拜师学道,后来成为唐朝有名的道士。新旧《唐书》李白传均记载,天宝初年,李白南游会稽(今绍兴),跟吴筠结识并且一起隐居过一段时间。不用说,除了对道教的共同信仰,他们也是互相酬唱的诗友。后来,吴筠受唐玄宗的召见进京,向唐玄宗举荐了李白。因此,李白也紧跟着到了当时的首都长安。虽然,到达长安之后,李白似乎并未立即受到唐玄宗的接见和赏识。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无法抹杀的,即,吴筠是最早向朝廷推荐李白的人。

     还有贺知章,贺知章对李白的赞赏,传为千古佳话。

    孟棨《本事诗·高逸》记载,李白初到长安,住在旅馆里(据李白本人所言,跟贺知章初次相见是在长安紫极宫),当时做着秘书监的贺知章因为听说过李白的诗名,主动拜访。见面之后,先是欣赏李白的相貌,在读到李白《蜀道难》一诗时,更是一边朗读,一边赞不绝口。当时就称李白为“谪仙”。可能是因为身上带钱不多,当时就解下身上佩带的金龟,换了酒跟李白痛饮一场。贺知章的延誉,奠定了李白着名诗人的地位。

     李白心里,对贺知章无疑是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的。贺知章死后,李白一次饮酒之际,忽然回忆起当年跟贺知章相见、贺知章称其为谪仙人并解下金龟换酒的往事,感慨系之,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感情是很深的。

     任华,是什么样的人,现存文献没有像样的记载。从他两首分赠李白杜甫的长篇杂言诗中,我们知道他是李白杜甫的超级粉丝,也是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一诗中,对李白推崇备至,称赞李白诗文“能奔逸气,高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在评点李白几首佳作、叙述李白诗文对皇帝宫女的影响之后,也说了自己对李白的仰慕和千里追随情形,为自己没能遇到李白深深抱憾。

     另外一个粉丝“魏颢”,起初名万,后来一度改名为炎。现在我们既可以看到李白赠魏颢的诗《送王屋山人还王屋》,也可以看到魏颢撰写的《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和《李翰林集序》。李白赠诗序中交代了魏颢追寻李白踪迹的情形:“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诗中也有“访我三千里”的句子。魏颢在《金陵酬李翰林谪仙子》和《李翰林集序》中,也叙述了自己追寻李白踪迹的情况。在交通那么不发达的唐朝,如此追寻一个明星诗人,其疯狂程度,非今天一般明星粉丝所可同日而语。

    殷璠,是唐代着名的文学评论家和诗选专家,着名的唐人选唐诗本子《河岳英灵集》就是他编辑的。殷璠称赞李白诗文“率皆纵逸”,对《蜀道难》等篇尤其推崇,“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其体调也”。

     李阳冰,是唐代着名的书法家,也是李白的族叔。李阳冰担任当涂县令期间,不但接待了落魄的晚年李白,生养死葬,还替李白完成了其诗集《草堂集》的编辑工作。《草堂集叙》中,李阳冰对李白的为人和诗文作了极高的评价:“不读非圣之书,耻为《郑》、《卫》之作,故其言多似天仙之辞。凡所着述,言多讽兴,自三代已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以上这些人,虽然说是李白的粉丝,甚至对李白帮助很大,但我认为还不是第一铁杆粉丝,我认为,小李白11岁的一位诗人,堪称李白生前第一大粉丝兼功臣

    这个人就是---诗圣杜甫。杜甫现存作品中,一共有15首写到李白,其中10首是专门写李白的。这些诗歌中,满是杜甫对李白的思念、关心和赞美。其中赞美之语,如: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饮中八仙歌》)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寻范十隐居》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不见》)

    不可思议吧。毫无疑问,这些诗句都是唐代以来对李白人格形象和诗歌艺术最生动传神的描写和归纳。辅以杜甫本人的诗名,它们对李白形象的塑造和诗歌的传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想,倘若没有杜甫,没有杜甫的这些诗句,没有杜甫“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的极力回护,李白的形象未必有今天这般鲜明,生动,可爱。因此,我认为,喜爱李白及其诗歌的读者,都应该对杜甫心怀敬意。

   李白有杜甫这样粉丝,真是三生有幸啊!


   9、纯白,这是一种纯洁,是经历了太多之后,去掉了一切杂质,生命最初的也是最后的底色。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不见》)“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赠李白》)杜甫算是欣赏理解李白的了。可有趣的是,李白却将杜甫看得平平,诗文中很少提及如此牵挂他的杜甫,有首诗还讥讽杜甫诗写得太多,将写诗看得太重,几乎真有点令人为杜甫抱屈了。

     而恰恰是这样,更显示了李白的单纯与不拘。

    杜甫为君主为正义而战而歌,身后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李白扛着大旗勇敢地建设着理想的生活,旗帜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平等、自由、青春、激情,而他身后则空无一人。

    也许多年之后,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仍在背着“床前明月光”,就让它继续向后世流传,直到世界一片纯白。


   10、研读中国历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某一个人物,生在某一个朝代是福气,头上戴着光环,到处受人尊敬。换到另一个时代,便成了天地难容的人物,不但吃尽人间苦头,弄得不好还会丢掉性命。杜甫说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其意很明显,道的是李白不合时宜,世人都不喜欢他,必欲诛之而后快。其实,杜甫言过其实,李白生活在盛唐,当属社会的宠儿。他虽然受到流放夜郎的处分,也是在犯下了严重的政治错误之后。他参加了谋逆者反抗朝廷的军事举动,若碰上朱元璋或康熙一类的皇帝,十个脑袋都搬家了。把中国历朝作一个区分,则可以说:春秋战国养士,汉朝养武,唐朝养艺,宋朝养文,明清多养小人。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套用之,一个朝代也会使某种人能得到特别的发展。


   11、越是人尽皆知的诗人,越是容易被误读,他很容易成为一种神话。我们习惯于用心灵自由、浪漫主义去描述李白,但这样的词汇,在这样的时代,越发显得单薄起来。

  拥有表现力的文字,不是用几个泛泛的词去描绘。而是用叙事的手法,重现一个时代,一个真实的人。他组织黑社会,他骚扰地方官,他结过四次婚,他痴迷于金陵女子。我们知道这些以后,丝毫不感到遗憾,相反,我们知道,他是可爱的,他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他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热情和能量。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我们终于知道,为什么当时所有的人都不喜欢李白,就像今天的一些读者,他们无法接受,真实的李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他的知音,对他推崇备至。在真正热爱李白的人心里,李白只能是这个样子,天真、热情、兴趣广泛。

    有时我会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两群小流氓准备斗殴,却在最后汇成一群,在老莫餐厅里举杯庆祝。那完全是一种青春的激情,是阳光灿烂。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在写字楼里上班了,我们的书包里不会再藏着板砖,我们不会为了一个女人头破血流,但是,那样的时光,那些人,太美了。李白,太美了。


    12、你要问世俗常人一句:你是爱“真”还是爱假呀?那你得到的回答定然不会是爱“真”的反面,没有人承认他偏偏爱假恶“真”。但是我举一个古人的例子,你听听:中华诗圣杜少陵(甫),仁人君子也,他对同世而齐名的大诗人李白百般的表扬、爱护、思慕、叹慨;他一提起李白写的诗句,便都充满了最真实最美好的感情,如:“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又:“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又:“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都表现一个什么意思呢?不是别的,就是李白的为人、做事、撰文、处世……都是坚持一个“真”字,以真情实意待人,毫无造作、欺骗等下流行为,这是杜老称人之善。至于他说到自己呢,也有一句五言诗:“畏人嫌我真”,可知杜老一样喜欢以“真”待人。可是这样而得到的回报,却是人家不喜欢,反而十分的嫌恶于己。我举这些无非是借它略表古人对“真”的看法和感叹,对于坚持真理的不容埋没或歪曲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换一个角度,从理论观念上讲,绝对没有人自认是爱假而弃真的,但实际上却全然与此相反,他会被“真”所吓倒,而异常高兴地去拥抱那个假东西。我常打比方说真有点儿像“叶公好龙”故事中的那条真龙一样??叶公最喜欢龙了,他住的地方处处有龙,就连墙上、屋子上、房梁上都画满了龙。天上的真龙得知此事,以为这位叶公真是自己的大知音,就要去看看他……结果,真龙到了叶公门口,把头刚刚往里一伸,就把叶公吓坏了,叶公连忙夺路而逃??吓跑了。这个故事说明了“真”与“假”的理论关系,其相比相对的现象最为发人深思。(周汝昌  《亦真亦幻梦红楼》)


    13、李贽是当时一流的文化名人,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张居正担任首辅时,李贽在礼部当一个六品的小官。杜甫写过一首怀念李白的诗,有这样两句"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张居正对李贽,也存了这样的心态。他虽然不喜欢清流,但认为李贽率真,于是将李贽提拔为云南姚安知府,级别是正五品。李贽从碌碌无为的小京官摇身一变成为掌有实权的地方官,这是他仕途中最辉煌的一段。从张居正用人的一贯主张看,对李贽的使用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得的变数。


    14、“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友情的建立是不容易的,而可贵的友情也只有在患难中才更可以得到体现。文人相重,末路相亲,古来少见,竟于李杜身上见之。一代两大诗人,虽然写诗风格各不相同,一个代表浪漫主义,一个代表现实主义,但这并未影响到他们伟大的友谊的建立。唐代诗坛上的两颗巨星碰到了一块,其光芒不仅照亮了当时的诗坛,而且延照后世,令后人景仰!


    15、某些女人的友谊常常是这样,见面的亲热是真的,转脸的厌恶也是真的。这是长久的弱势处境使然,她们比男人更有交往欲,更有示好的愿望,所以勾肩搭背很常见;同时,她们注重细节,很容易被得罪,也就容易不喜欢别人。

    相形之下,男人的友谊就没这么复杂,好起来的时候是“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若是不对脾气,也没那么多废话。当然,这也使得他们的关系不十分有弹性,不知道女性比男性更长寿,是否也与此有关。(闫红)


    16、近年来,大批的青年人才开始离开土生土长的大陆,踏上了异国的求学工作之路。我们当然有理由站在道德的立场大发议论,指责这些青年人如何如何“不爱国”,如何如何“崇洋媚外”,可是,我们是否拍过胸口问问自己:我们为这些青年人提供过什么?我们是否珍惜过这些特立独行的人才?在中国,不管你多么有才,多么有能力,似乎作用并不大;“为人处世”之道庶几才是活得滋润的不二法门——要想在一个单位中安然度日抑或享受被提拔的待遇,你首先要学的是圆滑的处世之道和厚黑学问。除此之外,你还必须整天面对一些毫无意义的量化考核,在由表格、数据、命令构造起来的冰冷的围城中不爽地度日。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这是杜甫写的一首《不见》,表达早年的他与李白心心相惜的感觉。如今重读,仍然有一种别样的感受。惜夫斯人已逝,今有此情怀者,几人耳?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2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4 民初思韻 - 傳奇時代,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