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   世界上奇异雄伟、瑰丽怪诞,不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处在艰险遥远,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出典]    北宋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注:

     1、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huā)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注释: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慧褒:唐代高僧。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居住。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而:连词,并且。卒:终,最后。之:指褒禅山麓。

  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名:命名,动词。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

  慧空禅院:寺院名。庐冢(zhǒng):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庐:屋舍。(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冢:坟墓。

  华山洞:南宋王象生《舆地纪胜》写作“华阳洞”,看正文下出应写作“华阳洞”。以:因为。乃:表示判断,有“为”、“是”的意思。阳:山的南面。古代称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名:命名,动词。

  仆道:“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

  其文漫灭:碑文模糊,磨灭。文:碑文,与下文“独其为文(碑上残存的文字)”的“文”不同。

  独:唯独,只有。其:指代石碑。文:文字,这里指的是碑上残存的文字。犹:还,仍。

  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按,这里说的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言:说。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有“大概因为”的意思。谬:错误。

     3、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碑上只有那字还认得出来,即“花山”。现在将“花”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足够用来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fǔ);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fǔ);安上,字纯父(fǔ)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

     4、王安石生平见 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和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5、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

  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6、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7、王安石的这段寻奇探幽的记游,既说出了做事与个人的主观品质客观外力的关系,还充分显示了王安石敢作敢为不惧他人非议的个性

     游记中写道:‘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至也.’人言固然可畏但可贵的是坚持主见不随众阿附.‘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则说明要有健强的体魄充沛的精力才有能力爬山涉水、探寻幽胜.才有可能办好事情.有志有力而又不随以怠.’说明有志有力之外,还要坚持不懈这三条是说个人品质的主观方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是说遇到疑难困惑之处还须有外界的客观帮助来指引.个人的自我探索要善于借助外物的帮助包括他人的帮助和引导。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也,其孰能讥之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已经尽力了,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不必遗憾了

 

        8、古今游记,大凡以两类为最多:一类是踪迹所至,景物纷陈,历历入目,牵引读者与游者同游,启发读者与游者同趣;另一类是丽文华章,词采斐然,描绘细腻,刻画逼真,极尽作者行文纵横之能事,满足读者审美之愉悦。

其实,质而言之,以上两类游记借容易趋之表面,而往往难穷底蕴。前者,真则真也,却往往因失之太实而笨拙;后者,美则美也,却难免失之过于华燥而浮靡。故真正堪称大手笔的游记,无不舍此轻车熟路而独辟蹊径,豁达中透露出一种“颂异标新二月花”的深邃意境。陶渊明的《桃花渊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如此,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亦如此。王安石的文章,大多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理论上的诱导,和情绪上的感染。那原因就在于作者胸襟开阔,见识高远,而且善于运用简洁有力、流畅透辟的文笔加以阐发,因小见大,由实入虚,就事论理。这篇不同于一般游记文的《游褒禅山记》正是这样。

    9、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元,而人之所军至焉。古人的话告诉我们,想贪图享受,吃不了苦,靠走平坦的大路,是见不到奇伟之景,是无法取得人生成功的。吃得苦中苦,只有曲径才能考验人的意志品质,并决定只有意志坚强者才能到达风景优美的地方。

       那么,怎么才能走曲径、通幽地呢?

       其一、要有勇气。许多人在曲径入口处徘徊而不敢进去,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接受挑战。有一个人为我们做了榜样,他20岁经商,不久便失败,22岁参加州议员竞选,又失败,25岁再次竞选议员,又失败。31岁勉强上任议员,35竞选参议员,失败。42岁竞选纽约市长,失败。45岁在竞选副总统,再次失败。一生遭遇无数次失败的他却让政议家们大跌眼镜,他勇敢地挑战总统一职并最终以微弱优势当选,而且在几年之后,彻底改变了美国的命运,他就是林肯。林肯不畏艰难,敢于挑战的勇气告诉我们,我们都不应该在曲径面前徘徊,勇敢地冲进去吧!后来,林肯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其二、要坚持。许多人在曲径中疲乏地挣扎,内心也在考虑着放弃,想回归大路的“温暖”。苏武警告我们,要坚持,不放弃。苏武北海牧羊数十载,有多少艰辛,有多少威逼利诱,有“空以身膏野草,谁复知之”的恐吓,更有无尽的孤独与寂寞。但他坚持下来了,我们也应该坚持下去。现在,苏武是为后人所敬仰的民族英雄。

    10、向前看。前面是一座险峻的高山,档住一片绿茵茵的草地。那里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也有“悠然见南山”的闲适。那里可以领略日出的壮丽,也可以欣赏牧童横笛的奇观。介甫兄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志士用自己的毅力和心血谱写出一曲曲壮丽动人的奋斗篇章。古语说的好,“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生命是奇特的,他让每一个人开一次花,但并不担保每一个人都结一次果,能不能结果,往往当你还是一朵花时,有没有辜负自己的青春。为此,我们应该清清楚楚看昨天,扎扎实实抓今天,高高兴兴看明天。

          回顾昨天,应该是问心无愧,
          面对今天,应该是分秒必争,
         展望明天,应该是信心百倍!

   1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大学里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是摆上餐桌的珍馐佳肴,等待人直接享用。相反,它更像隐藏在深山老林里哺育无数精灵的清泉,关键在于你怎样找到它,然后如饥似渴地开怀畅饮。 

      漫漫人生路,不可能尽是坦途,坎坷曲折在所难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学的春风夏雨,锻炼了我们一颗永远年轻的心,让我们锲而不舍,团结奋进;让我们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上不会随波逐流;让我们为了挚爱的一切,即使遇到艰难困苦也会坚强。没有比脚长的路,没有比人高的山。再大的风雨,再大的困难,只会让勇士更加斗志昂扬! 

      踏平坎坷成大道,在大学里成长起来的我们,勇敢地向前走去,有何惧哉?!在这里,我将用自己辛勤的努力来摘取人生的金果,畅饮生命的清泉,成就我的精彩人生!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1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