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译文] 我如今不恨自己见不到古时那些贤者,而是恨他们见不到我的疏狂豪放之态。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贺新郎》
注:
1、《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2、注释:
“邑”:指铅山县。辛弃疾在江西铅山期思渡建有别墅,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之。
此“邑中园亭”,当指作者游历过的境内亭园。
“仆”,自称。
“停云”:停云堂,在期思山上。稼轩慕渊明,渊明有《停云》诗四章,其序云:“停云,思亲友也。”稼轩意在套用其旨,抒发对亲友的怀念。
“甚矣吾率矣”:用典出自于〖论语-述而-第七〗: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了!” 甚矣:到极点了。甚:极。 不复:不再。周公:姓姬,名旦,鲁国的始祖。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孔子崇拜的圣人。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两句出典于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何物能令公喜: 经查考是源于〖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郗鉴(子愔/愔子超/愔弟昙/鉴叔父隆)〗:桓温辟为征西大将军掾。温迁大司马,又转为参军。温英气高迈,罕有所推,与超言,常谓不能测,遂倾意礼待。超亦深自结纳。时王珣为温主簿,亦为温所重。府中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超髯,珣短故也。寻除散骑侍郎。时愔在北府,徐州人多劲悍,温恒云“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深不欲愔居之。而愔暗于事机,遣笺诣温,欲共奖王室,修复园陵。超取视,寸寸毁裂,乃更作笺,自陈老病,甚不堪人间,乞闲地自养。温得笺大喜,即转愔为会稽太守。温怀不轨,欲立霸王之基,超为之谋。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用了唐太宗和魏征的典故,据〖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载: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徵、王珪事隐太子、巢刺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徵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徵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徵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徵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里的用典还是陶公的停云诗:
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
靡从。
江左沉酣求名者:经查,系出自苏东坡的和陶之作,〖和陶饮酒二十首〗之其一: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从叶惊。俯仰各有志,得酒诗自成。江左,晋室南渡后,东晋及南朝相继建都金陵,统辖江左一带。
岂识浊醪妙理:此处用典见杜工部〖晦日寻崔戢李封〗:
朝光入瓮牖,尸寝惊敞裘。起行视天宇,春气渐和柔。
兴来不暇懒,今晨梳我头。出门无所待,徒步觉自由。
杖藜复恣意,免值公与侯。晚定崔李交,会心真罕俦。
每过得酒倾,二宅可淹留。喜结仁里欢,况因令节求。
李生园欲荒,旧竹颇修修。引客看扫除,随时成献酬。
崔侯初筵色,已畏空尊愁。未知天下士,至性有此不?
草牙既青出,蜂声亦暖游。思见农器陈,何当甲兵休?
上古葛天氏,不贻黄屋忧。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
威凤高其翔,长鲸吞九洲。地轴为之翻,百川皆乱流。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
回首叫云飞风起: 见汉高祖〖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打了胜仗以后在回军途中,回到了故乡沛县,宴请同族邻舍酒醉之后击筑而唱,且慷慨起舞,伤怀泣下(〖汉书-高帝纪〗)。唐李善解释:“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刘邦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语出〖南史-张融传〗:在晋时,挣脱名教而独树一帜的玄学第一次倡导个体人格,重个性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与战国时期士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以社会作为个体人生价值实现的衡量标准截然不同。古文经的繁琐、今文经的荒诞、道教的仙气、佛学的轮回,跟着现实的事功一起,为玄学所剔除,从中抽绎出来的,是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体现出魏晋时人张扬的个性。
再多说几句, 由张融起始的“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的狂傲心态,在后世尚有若干击节者,清唐贷有云:“凡临旧画,须细阅古人名迹,先看山之气势,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笔精墨妙者为尚也。而临旧之法,虽摹古人之邱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韵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诚从古画中多临多记,饮食寝处与之为一,自然神韵浑化,使蹊径幽深,林木荫郁。古人之画皆成我之画,有不恨我不见古人,恨古人不见我之叹矣。故临古总要体裁中度,用古人之规矩格法,不用古人之邱壑蹊径。廖曰:“落笔要旧,景界要新”。何患不脱古人窠臼也!”而张潮也在〖幽梦影〗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虞卿以穷愁着书,今皆不传。不知书中果作何语?我不见古人,安得不恨!”但张融典故用的最爽利的,还是在稼轩词中……
知我者,二三子:孔子《论语》的典故:“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3、译文1:
唉,我已经太老了!我平生的好友都相继离我而去,现在没有几个了!我已经白发苍苍,对人世间的种种际遇都能一笑了之了。现在,还有什么能够引起我的欢喜?也许只有这青山吧。我看青山,妩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会是同样的感觉。我的情怀,青山的风貌,两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我在东窗下饮酒,又思念着朋友,料想陶渊明当年写就《停云》诗的时候,也是同样的心情吧。古时南朝那些用狂饮来故作风雅,求取功名的人,又怎知这饮酒的妙处呢?我如今不恨自己见不到古时那些贤者,而是恨他们见不到我的疏狂豪放之态。当世能理解我的,也只有寥寥几个人了!
译文2:
唉,我衰老得太厉害了!令人惆怅惋惜的是一生中交往的朋友已七零八落,如今还能剩下几个知己?时光飞逝,岁月蹉跎,空留下垂地三千丈的白发。历经风雨沧桑,对人世间的万事万物业已了然于胸,只能付之一笑了。请问:还有什么东西能让你耿耿于怀,喜不自禁呢?要让我来看,还是那青山的姿态妩媚可爱,令人心旷神怡,料想青山看我也是这样的悠闲自得、风流潇洒吧。这是因为,我与山的性情与面貌大概也差不了多少。
一个人坐在东窗下举杯独酌,不时还搔搔满头白发,不禁思亲念友,感慨万千。可以想见,当年陶渊明作《停云》诗,触景生情、一挥而就的情景,也就是我此时此刻的心境吧。江南那帮沉醉于追名求利、贪享荣华富贵的人,怎么能够体会到这浊酒神奇而美妙的作用呢?我乘着酒兴回头长啸,似乎云也起来云也飞,气冲宵汉。我并不怨恨生不逢时,无缘看到古人的神韵豪气,相反,倒有点怪怨古人早已谢世,没法看到我今日的豪放之举。在现在这个社会里,能理解我的人,也就只有两三个至交罢了。
4、 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历城)人。这样短短的一句话绝不足以做辛弃疾的人生履历。我个人以为,在中国古代众多诗家学者中,他的一生最为轰轰烈烈。从小生活在金兵占领区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国耻的教育,也亲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会苦难。他痛恨战争,却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参战来寻求民族争端的解决。身形魁伟的他在战场上骁勇披靡,却受到了小人的排挤,不得重用。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就像当年的放翁一样,有志不能伸。幸而,辛弃疾不是个只晓冲锋陷阵的武夫,上天剥夺了他成就功业的机会,却开辟了另一个天地任他挥洒。手握巨笔的他照样呼风唤雨,涂抹人生。
5、 提起辛词,似乎总有“掉书袋”的嫌疑。其实,那也需要有“书袋”可掉,这正体现了幼安学识广博,且能融会贯通,因此才能驾驭众多生僻的典故。而且,这一评价并不能涵盖他的所有作品。比如他的《清平乐》,一派田园风光,其意趣之妙已超过陶潜,颇近天真了。所以说,稼轩词不拘一格,绝不至为典故所囿。前文所引的《贺新郎》就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辛弃疾与生俱来的卓绝文笔。
“甚矣吾衰矣!”若单看这几个字,则不免以为是老者意气衰竭之言,以此做为全词开头,似乎下文要一叹到底了。可是,这是辛弃疾的风格吗?一生耿介悲慨的豪雄之士岂能出此绝望之语?下面几句话给出了原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原来如此,作者感叹的不是自己的日渐老去,而是知交渐少的境遇和落落无为的半生坎坷。为何缺少共饮的知己,只因自己太过激烈,活得太认真,对朋友难免苛求。也正因如此,自己处处受到压制,甚至不得驰骋疆场,报国建功,难道这样错了吗?作者在对自己的内心进行审视和盘诘。仔细读来,这种悲观是诗人的悲观,这种寂寞却是英雄的寂寞。壮士暮年,想起早年怀才不遇的处境,不能不扼腕叹息,悲从中来。可是,再多的心事也已成过往,人生数十载匆匆若梦,历史已不可能再改写。该用何种态度去面对,诗人给了我们答案:“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前半生的缺憾已无法弥补,只能无可奈何任白发空垂,愁思暗悬。事实已是如此,陪上再多的心酸也无济于事,又何必对此做过多无谓的祭奠呢?倒不如“一笑人间万事”。这是诗人自解之语,我们读后却更觉其苦,若痛苦和微笑真的近如咫尺,诗人经年不散的愁绪又从何而来呢?所以,这个自我安慰并不成功,诗人自己也非常清楚,“问何物、能令公喜?”失去了“壮岁荆旗拥万夫”的年轻气盛,失去了“五十弦翻塞外声”的征战年华,还有什么能让作者感到由衷的快乐?恐怕不可能了罢,作者也在思索着。于是,他找到了一个暂时的替代品。“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这是本词的一个名句。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至于是否真能由此超脱,答案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既然沙场点兵的梦想已成泡影,那么,干脆安心于另一种生活吧。像陶渊明一样,饮酒赏菊,悠然超逸,不知不觉中便已意至诗成,这样的生活该有多么惬意。想至此,诗人似已摆脱功名拘束。回想前半生的愤懑,恰似那些“江左沉酣求名者”,只顾皓首穷兵,豪气干云,岂不知自己并未悟到真正的人生境界。不饮“浊醪”,何知“妙理”?诗文到这里已是另一重天地,作者似已微醉,醉得超然洒脱,醉得与生俱来的豪雄之气冲溢而出,“回首叫、云飞风起。”多么轻松的一笔,却也写出了无比豁达的心胸。由这一句起诗的意境大为开阔,诗人的心境也完成了由悲慨转为沉静,再转为高蹈的灵魂历险,从此,再不受凡俗的羁绊和诱惑。我行我路,我写我心,便似庄子所说的大自由状态。此时,作者思绪纷飞,翩然不绝。兴之所至,喊出这样一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狂得至极,但也狂得有理,有了前面的情感铺垫,诗人写出这句话便似水到渠成。更何况,这句话才更接近辛弃疾的性格。只有襟怀磊落的人才能写出这样坦荡不羁的句子,这并非小看古人,只为抒发自己的情怀于万一。黄庭坚在〈〈定风波〉〉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相比之下,山谷诗中更多的是对古人的追慕,而稼轩则多了一份对自我的肯定。二者皆为不可多得的佳句妙品。写出这样的感受,诗人的心情已平复了很多,“交游零落”之惆怅顿减,只要有“二三子”能知我心也就够了。既然自己把一切看透,曲高和寡又有什么可在乎的呢?寂寞只是人生际遇的一种,若能及时自我开解,也就无所谓寂寞了。
本词格高气盛,体悟深刻又用语清疏,满腔郁愤化若无痕,又字字深入人心,读完全词,这种感受殊为强烈。作为一个性情耿介的英雄,辛弃疾写诗也气魄非凡,并且毫不做作。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他已达到了人诗合一的境界。读过辛诗全集的读者,当知我此言不虚。 (张羽飞)
6、 这是词人为自己瓢泉居第内新建的停云堂题写的一首词。小序称,铅山县境内的园亭,他都曾以《贺新郎》词调歌咏过,停云堂的山水亦希望能照例得到他的歌咏。于是作下此词,与陶渊明《停云》诗之意类似。
陶渊明有《停云》诗四首,诗序为“停云,思亲友也”,主要内容是思亲友和饮酒两方面。辛弃疾的这首词,也写到了这两个方面,但不是简单地承袭古人,而是借此抒写自己的现实情怀。孔子《论语·述而》里感叹:“甚矣,吾衰也!”在发出这句感慨后,接着又叹:“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以周公为楷模,一生为重新建立一个有礼有序的大一统国家而奔忙。他叹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实际上是哀叹自己没能像周公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辛弃疾借用孔子的话,其实也是感叹自己人已衰老,人生理想却没有实现,人世间没有几个与他一样怀着收复中原愿望的同志。
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词人在这里说“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暗示读者自己的忧愁深广,虽然有一个“笑”字,但这“笑”是苦恼人的笑,是啼笑皆非的“笑”。世间缺少知音,辛弃疾只好把妩媚的青山引为知己。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而我呢?青山啊,我的朋友,我的外貌虽然看起来老了,其实我内在的精神,还依旧像从前一样,刚强无畏,不屈不挠!
因为青山屹立不倒,青翠永恒,因此,他把自己和青山相提并论,认为自己的性情、外貌都与青山差略相似,才会想象青山亦会像他那样多情,与他惺惺相惜。
词人将无知无觉的青山当作朋友,互相欣赏,互相慰藉,并非潇洒之举,而是人间知音稀少而引青山为同调,正反映了他渴望有许多的战友和知己,而现实却是如此的冷酷!难怪词人大呼:“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世间已经没有陶渊明、李白这样的高洁之士,尽管词人欣赏他们,效法他们,可是,他们怎么能够知道词人心中巨大的忧伤呢!
近人况周颐《蕙风词话》解释道:“‘狂’者,所谓一肚皮不合时宜,发见于外者也。”在不思恢复、只求偏安的南宋朝廷为官,辛弃疾的确有“一肚皮不合时宜”。但狂放的他怨天狠地,连那些流芳后世、为世楷模的古人都在埋怨之列,就更不会在乎今人如何指责、评点他了。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得意之作。据《古今词话》记载,“幼安每开宴,必令侍姬歌所作词,特好歌《贺新郎》,自诵其警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7、八百多年前,弃疾独坐在后园里,或许是酒后吧,他微醺地想起,还没有为园中的停云亭写些什么。于是,一首贺新郎慢慢地吟哦而成。
弃疾老了。他已经感到了自己的衰弱。金戈铁马的一生,于弹指间匆匆流过,万里平戎之策,已换了邻家的种树之书。插柳门前,不为斗米折腰的渊明之梦,终是渐行渐远。那就独举杯酒,在回忆里再年轻一回吧,既然不复魏晋,既然白发苍颜。
而那些平生的知己,到如今,还有谁在?岁月的江河奔流不息,在每一个岔路口,都有一些水滴改变方向,再也没有了踪迹。而今,一生的豪情已成涓涓细流。那些一起纵马驰骋沙场的故人,那些深夜突入敌营,生擒敌酋的伙伴,如今都在何处?思之令人惆怅。
人间事,到最后,不过一笑吧。没有什么是不能失去的。因为得到的太多,才会有些迟暮的伤感。那只是生命的一个过程罢了。所以,弃疾并不苍老。青山无我时已然妩媚,但它可知我的忧愁?弃疾举杯邀万物,一饮而尽。
谁解此中滋味?又无非是一笑。
那个下午一定是寂静的。林叶自枝头悄然下落,以此感知着秋的存在。秋云流过,并没有为亭停留,也没有为人停留。也许只有它们,才是永恒的。
弃疾沉吟良久,似乎欲睡,停云亭边的秋意渐浓。时间仿佛也已睡去。
蓦地,弃疾在一片凝重里站起身来,在风中孑然负手,慢慢回头,望向西天的流云……
“回首叫云飞风起”。那情景,就象一个壮怀激烈的“秀”……
天光云影共徘徊,年迈的弃疾,竟似成了一个翩翩少年,在仗剑起舞,唱大风之歌:“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8、怀才不遇仿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母题,从屈原开始,大凡诗人都有这样一段让人愤嫉的遭遇,他们或悲苦郁闷,或痛苦迷茫,或豁达豪放。他们细细地咀嚼着被闲弃不用的痛苦,却吟唱出豪气冲天的歌声;他们没有成就自己神往的王图霸业,却书写出了最为壮美的诗篇。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约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左右,正是词人在屡遭挫折、罢职闲居时,吟唱出的一曲昂扬着生命情致的狂放之歌。
辛弃疾是南宋时着名爱国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归南宋,曾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注意安定民生。可以说他的一生都与抗金密切相关。他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力陈当时之势,希望朝廷能积极备战,以实现恢复中原的梦想,然而却不得重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后又长期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他的词叙己之壮志,豪情激越;诉志之难遂,慷慨悲壮,令人动容。
上阕写生命易逝,功业难成而寄情山水的情感。首句“甚矣吾衰矣”,以直白方式吐露诗人对生命的感慨。此语出自《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太衰老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梦见周公了)。” 辛弃疾作此词时,已五十九岁,又谪居多年,因此发出这样的慨叹。在辛弃疾的词中,常常会看到词人在感叹自己年迈的生命, “老大那堪说。”(《虞美人·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吾衰矣,须富贵何时?”(《最高楼·富贵是危机》)“冉冉年华吾自老”(《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对岁月的流逝有敏感体察,然让诗人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当他把对时间的感慨与平生的报负壮志相连,就给人以英雄坐老,壮志难酬,光阴虚度、消磨的隐痛。
生命的延续、发展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完成的,成人,衰老等都没有明显的标志,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人,已经衰老。而总是在周围的环境比较下,才有深切的清醒的认识。辛弃疾见到朋友都不断地离他而去,感到的是生命正在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和速度向不可知的终点靠近。这种直白方式的背后肯定是词人的惊讶与焦灼。“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简短的句子中,包含着“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杜甫)的大悲痛。“白发多时故人少”(《感皇恩·案上数编书》)。我们可以想象出词人在听到友人依次辞世时,内心曾翻滚涌动着怎样的情感。“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世事”,“白发”句语出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喻愁思百结的心情。“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人的愁苦并非仅仅感到时间的流逝,生命途程的缩短,而是连结着词人英雄暮年,功业未就的伤感与悲叹。着一“空”字,有刻骨的悲痛,而“笑”字则是词人无奈之下将满腹愁思强行排遣,转化为超脱世间万事的洒脱,但内心的矛盾不会因此消解,反而更加剧了心灵的痛苦,“英雄功业”是辛弃疾一生不灭的梦想,而现实的黑暗就决定了他一生心灵都在这种功业未就的矛盾境地中挣扎。
但辛弃疾不会因之消退雄心,生活上的孤独感和政治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经常在自然景色之中寻幽探胜,以开释愁怀。“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我看到的青山是那样的妩媚多情,料想在青山眼中,我也同样妩媚,我们的情感和风貌,都相似。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总是被写得气象不凡、通情达意的。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 “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对小窗横。”(《浣溪沙·瓢泉偶作》)词人为何对青山情有独钟?因为在词人闲居瓢泉期间,青山是他可以倾诉心肠的知音,作者同青山之间,“情与貌,略相似”,真可以说是彼此仰慕,心心相印了。词人在现实中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却在与山水的观照中,获得了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与认同,找到了扬起生活风帆的自信,表现出他圆满的人格和依然向上的刚健的生活态度。
下阕引用典故写出难觅知音的感慨与情趣。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心理上的平衡外,,还会在历史中与古人心灵相通,来缓解心灵上的痛苦。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在东窗下斟满一杯酒,不安地想念着远方的朋友,遥想当年,陶渊明写完《停云》诗时,就是这种感觉和意味吧。陶渊明的《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是写陶渊明所怀念的朋友,在遥远的地方,战乱中,交通阻绝,不能前来。陶渊明也许在室内走来走去,也许站在窗口,凝望着前面那条朋友可能从那儿来的小路,等待了很久,心情很烦乱,搔着头,却始终不见那朋友来。此四句写渊明等待朋友时那种神态和心情,很生动、很真实。词人与陶渊明,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但作者却常在词中提到,“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并且在本诗的小序中写到,“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辛弃疾在信州铅山(今属江西)东期思渡瓢泉旁筑了新居,其中有“停云堂”,即取陶渊明《停云》诗意。他的这首《贺新郞》词,乃是仿陶渊明《停云》“思亲友”之意而作,这正抒写了作者罢职闲居时的心情。两人在寄情山水上的体验与情趣,都是表现了对“人间万事”恬然,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对自己理想与抱负的固守。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江左,指江东,指长江下游以南江苏一带。沉酣求名,指借醉酒以求名,苏轼《和陶渊明饮酒诗》有:“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浊醪,泛指酒。这既是对那些借隐逸醉酒石酸来追求名利的人的指责,又是在肯定和高扬自己的生命情趣与意志。但词人不是陶渊明,他不能将心志隐忍,泯灭,而时时又鼓动、燃烧他的心灵。“回首叫,云飞风起”,回首那云飞风起,英雄有为的年代,抑制不住的怀古幽情和旷世独有的英豪之气就喷涌而出,“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里所说的“古人”,不是一般的古人,而是指像陶渊明一样品行高洁的人。在对古人的态度上独树一帜,突破了只是对先贤志士的追慕而感叹自己生不逢时的命运的写法,而是在词中蕴含着对自己生命力的极大肯定,以及对自己信仰和情趣的执着追求,他雄视古今,无人能当,生命的张扬达到极致。“知我者,二三子,”而真正理解我的人,只有两三个朋友而已。这“二三子”为谁,有人认为是当时人陈亮。其实,作者是在慨叹在当时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只能在词中抒发自己的心志,只有在古人如陶渊明、屈原等,作为自己的知音,真是英雄的悲剧。满腹沉郁愤慨,却戛然而止,给人以振奋,更给人以沉思。
整首词,化用典故,而不着痕迹;感情沉郁,而用语狂放。这是词人刚健挺拔的个性人格和执着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尽管他的心灵极端痛苦,却从不让人感到消沉,恰恰相反,他的词给人以自信、力量和活力,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辛词以其对生命的真切体悟和极力张扬为标识,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9、辛弃疾有词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他居然认为:古人看不到他的“狂”,反而是一大遗憾。人有学问及心得,必然珍惜之至,然而知音难寻,徒呼负负。辛氏的狂,如果只是意气嚣傲,目无古人,则后代不妨有人更狂过于他。他的狂,如果是由读书而彻悟某项千古不易之理,然后相信“圣人复起,必从吾言”,那就值得注意了。
10、有多少次,我读他的词:“……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起风飞。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多少次,我自饮自斟,闭神凝思,徒效他“昏然独坐,举世疏狂谁似我”的豪侠境界,哪想,不胜酒力的我,总是身比心先醉,形比神先迷,使我顿觉出世无力,入世无名。
孔夫子说过:“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狂者的心是单纯的,是不设防的,他坦然、热情、激越,在外界的种种伤害逼近心灵的时刻,他们用积极的、进取的、坚定的态度,面对自己应该面对的一切。他们悲观而宁静,深味生命的内涵,不意强求生世的外在荣耀,无意苛求物质生活在世俗标准下的那种富足,他们早就洞悉淡泊、自然、宁静,才是身体与灵魂最佳的契合点。他们激荡而澎湃,无论是万象激荡的乱世中,还是莺歌燕舞的升平中,他们可以“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任何威胁利诱面前“中心不戚”(庄子),“放心而求”(孟子),用一颗散发着温度的心抵御着四周的寒冷,用或许嘶哑的声音奏响天地间最动听的音乐。
可是,可是,我仍然在沉睡,在“知我者,二三子”的酣梦里,哪里有一点儿“狂者进取”的英雄气象?我依然在躲避,在“一言而为天下师”的精神阁楼里,幻想着用我的笔命名时代的状貌;我还是在退缩,在“虽千万人,吾自素履往”的古典情怀中,走不出囚禁理想自我的庸俗的牢笼。
俱往矣!
狂傲来自孤愤,来自“一腔爱恨都付与象形文字”的孤愤。正如我们面对辛弃疾,他的词,他的境界,不堪孤愤者永难及其项背。
如今,夜帝的眼睛已经近视,背已近驼,个头太小,做不到玉树临风的他,依稀在“分享古人伟大精神”的幻觉里,想象着光芒四射。白龙江边,沙滩上,面对流水,遥想种种“伤痕累累”的故事,他的身影不胜零丁。然而,那阳刚正气的辛词,却无疑凝固了他一身“出门一笑大江横”的侠气。
再过一千年,稼轩的词还会被人谈起,他的事业还会有人回忆,他的为人,他的境界,还会有人仿效,而古人的留迹,宛如沉埋沙层地底的化石,自会有人再诉说,再挖掘。那么,就让生者的智慧,死者的尘土,一起来填写人的命名吧!
11、辛弃疾有词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他居然认为:古人看不到他的“狂”,反而是一大遗憾。人有学问及心得,必然珍惜之至,然而知音难寻,徒呼负负。辛氏的狂,如果只是意气嚣傲,目无古人,则后代不妨有人更狂过于他。他的狂,如果是由读书而彻悟某项千古不易之理,然后相信“圣人复起,必从吾言”,那就值得注意了。
12、不管是白居易诗云的「归隐不知处」、还是贾岛诗云「云深不知处」、或是辛弃疾词云:「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甚而是纳兰性德感慨离愁,凄凉和秋暮风雨融合的词句「回首凉云暮叶,黄昏无限思量」,这些人想象与感慨的,不是时间的「具足」,而是无限。
13、古人灵感来的时候,李白说,兴酣落笔摇五岳,好像五岳都被他摇动了,所以是诗成笑傲凌沧洲。辛弃疾说,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灵感,西方的诗人,尤其古典诗人,写诗之前,总有那么小小一段,向文艺女神祷告,说muse请给我灵感,这个叫tothemuse,muse就是给诗人灵感,muse是诗之神。可是,西方语言里面不仅仅应用如此,其他欧洲语言也往往如此,就从这个字,文艺女神muse,变成音乐跟美术,music,就是mus,变成ic,就是music,然后再长一点就是museum,所以美术跟音乐就是从文学的诗的灵感,muse出来的,这是希腊人一个重要的观念。(余光中)
14、“高处不胜寒”,东坡居士引觞高歌于溶溶月光下的同时,心中却正禁受着无人理解的孤独合忧伤。“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人是需要理解和沟通的,尤其是那些屹立于尘世之颠的先行者们。
我想握住你的手,稼轩。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犹见你这个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南宋小朝廷的苟安让你有如共工撞击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奋力抗争中遍体鳞伤。你悲愤,你无奈,你拍胸,你哭号,你的震天长啸只换来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弃。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然而,稼轩,你是否看见,千百年来,有一位书生同样意气方遒,要与你同饮杜康,销汝块垒。稼轩,你不是孤独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气贯虹,将永载青史,千秋万代!
我想握住你的手……
太多太多,这些在精神世界顶礼膜拜的先驱者们,这些在心灵净土上躬耕劳作的勇士们,默默的忍受黑暗的包围,清寒的袭扰。在铸造奇迹的同时却创造了无数人间悲剧。生命需要理解,生命需要沟通,莫使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15、疏放人生的关键在于对世界看得开,对于官途想得开,对于生命放得开。看得开才能藐视权贵,视富贵如浮云,才能天高地广,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人生境界,登泰山而小天下,苍海八荒,尽在眼低,有如此眼界,生命如何能忍受官场窄路的羁绊呢?想得开,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在,犹如闲云野鹤,无拘无束,根本不理睬别人说些什么,对自己如何评价,而能够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人生放得开更为重要,寄情浪漫,放浪形骸,皆需要把人生从层层束缚中解放出来,还其本性,顺其自然,进入一种狂放、无所顾忌的境界。李白当年看透官场,仰天大笑出门去,所追求的就是这种人生,所谓“昔在长安醉花柳,五候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蒙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就是这种人生的写照。所以疏放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一个“狂”:字,狂歌,狂饮,狂乐,狂舞,狂了就什么都不在话下了。什么功名利禄,什么王室贵族,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人间万户候,都不过是人生樊笼,粪土一坯。宋代朱敦儒有词云:“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辛弃疾写得更绝:“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差不多同时代的刘克庄也很好表达了这种人生气度:“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当然,疏放人生有时属于万不得已,可能当官不成,或者官运不长,对于人生有了新的看法。也有的人虽然当了官,但是仍然很失望。觉得生命太受约束,不如自己痛痛快快活一会儿,所谓“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能不能看得开,想得开,放得开,也有一个开悟的过程。有人醒悟得早,不再把生命纠缠于世俗相争之中,有的人则开悟得晚,一觉醒来已过半百,好像自己还没有真正活过,还有的人则一辈子不开悟,那就没得说了。
16、李白的财富,是他那“我本楚狂人,狂歌笑孔丘”的自傲;辛弃疾的财富,是他那“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的狂妄;苏轼的财富,是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李清照的财富,是她那“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的婉约。我的财富呢?又是什么?
别人都说我穷,因为我一无所有。可是,我知道,妈妈的爱,便是我的全部财富,这就够了。
17、历史上多少志人高士终其一生坚持真理,坚信自己,不折不挠,不竭进取的恢宏气概教人为之动容不已。一个书法家如果能够移用这种进取精神烛照自己艺术发展,就不会患得患失,而是大道直行。当然对于任何一位从艺者,即便是奇才,都无法确定自己能做到独一无二,可是勾画起自我蓝图,不但可以,而且必要,要确立自信,祛去自卑。也许所勾画的蓝图,是个梦,但心中升起了太阳,充满活力,上下求索,义无反顾。很难想象,从艺者一举手,一投足,顾望四惑,心情怖畏,究竟会做些什么。戒卑,则应该勇敢面对,志存高远,“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惊世俗,浑是胆,敢与造化争纤毫。
18、人生该有一种自信,一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自信。我遥望着青山,如此妩媚多娇。若青山有灵,也应该惊叹我是如此博学,如此多彩与别具声色。人生需要一种“狂”,一种“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之狂。不埋怨我见不到古时候的人,却不甘心古时候的人见不到我的“狂”。纵使知我者二三子,又如何?
19、窗外是盎然的绿意,高傲疏朗的水杉,清翠流溢的香樟,一池清香的夏荷,在氤氲的水雾中,静静站立。
窗内,迟到的我,亦静静,猜想着你早到生命中的那一路风景。迟到者,如我,不敢触碰,亦无缘触碰……还是,如这些夏之精灵罢,淡定于每个昏晓,摇曳于每次风过,自然成景罢?
可思绪还是忍不住有些飘渺:“官帽飞了,风景来了”,这样的淡泊与豁达,你有吗?“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这样的傲然,会是你吗?“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如此诗意的自然,你亦“心有戚戚然”吗?“快哉千里风,一点浩然气”,我总把你看成如那高贵坦荡的苏子,你会是吗?“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子的执着与深情,你会有吗?……
鸟儿啼唱,转瞬花落。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0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