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译文]  世间的万事万物,你只要静下心来用心观察,都会有所收获并得到乐趣;你也能和世人一样,享受着一年四季的不同兴味。

  [出典]  北宋  程颢  《秋日偶成》

  注:

  1、 《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2、注释:

    从容:不慌不忙。

  觉醒:醒。

  静观:仔细观察。

   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淫:放纵。

  豪雄:英雄。

 

 

  3、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4、程颢 (hào) 北宋,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

   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

 

 

   6、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说起来要感谢台湾的罗兰女士,她的一部《罗兰小语》影响了我的大半生。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快乐的来源不是靠外来物质和虚荣,而是靠自己内在的高贵与正直;懂得了友情与事业是人生两大乐趣,要拥有这两大乐趣,一要开朗,二要勤劳;懂得了成年人慢慢落后于时代的原因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学习热忱的减退,只要肯学习就会有进步,有进步生活就不会沉闷呆滞,源头活水就会涓涓而来,生活就会清新,步调自会轻盈。

    想要事业成功,心灵舒展吗?那就必须学会“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在努力的去做好每件小事情的积累中,去体会一个个小快乐,因为我们来自自然,一切都由自然支配,求生存是自然之力,求延续也是自然要我们如此,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就值得快乐与歌颂,你想要厌弃它都难。

     最让我受益的还是在这部书中接触到了道家思想。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再度翻看已经发黄的《罗兰小语》,对其中内涵的理解更加清晰,正是由于这部好书的牵引,才使得我对老子的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次通读老子的《道德经》,受益颇丰,时至今日,道家思想已深入的影响着我的思想与行为,让我成为一个淡泊而快乐的人。

     罗兰说:“我国人生哲学综合了儒、道、释三家,所得出的结论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所谓出世就是有一种超乎物欲之上的,使心灵净化之力,用这种力量来对抗私欲,不去为私利征逐,而是用余情来欣赏世界的美好。这是种美德,它是美化人生的力量。
儒道两家都讲究“祛利”与“忘私”,儒家多提供的是道德,讲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强调自我,而去尊重和关心别人,人能做到,推己及人,人生自然会美好与祥和。

    道家所提倡的是高格调的人生境界,重点在与“欣赏”。教人有优美的情操,懂得爱好自然,崇尚纯朴、恬淡、飘逸,豁达。是人由欣赏天地宇宙之大,体认到自己的渺小,了解到天地与我共存,物欲与我为“一”的大生命,从而对世界有更高层次的热情,使人爱宇宙万物,但绝不狂妄的想要把宇宙万物据为己有,当人们了解到自身正是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与自己为一体,自然而然的就能仁爱万物。

     我国古代诗人的许多作品中都充满了飘逸的道家思想,例如苏轼的《定风波》“·····谁怕,一衰风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挥手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径,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些因喜爱而熟记的诗都给我一种“抬头看天外”的启示,这境界不是消极,而是超然,不是不进取,而是不屑在世俗所设定的狭窄跑道上盲目的竞争,而是活在风清云淡的好心情中,从自然万物中感受生命之美,谁能说这样的生活不幸福快乐呢?

     有了对生活对自然的欣赏,心情自然是平和与快乐的,看天天蓝,看水水清,看花花美,看人人俊,就连看我养的那两只大猫和它们的崽崽都会充满笑意,在我给它们抚爱的同时,它们用与我的亲密依偎,用那天真无邪的眼神,还有那呲着小白牙的喵喵叫声,让我对它们怜爱无限······

     老子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不是一味的进取才是有为,以退为进和静思内省同样重要。不容忽视的是人生“超然于世俗奔波之外”更高境界的大有为,更不该错过的是人生旅途上“静观万物皆自得”的大享受。当我们的心中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万物的感恩时,那些烦恼与失落就会渐渐远去,天地万物就成了我们最好的朋友,毕竟是生于斯,长于斯,直到归于泥土的那一天,我门都会笑迎死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7、宋代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

 

 

    8、“万物静观皆自得”,静静的观察、品味自然万物,自然万物的一切都是你的;用世俗的心态妄想占有现实永远都是有限的,以超然的心灵看待自然、拥有自然才是真正忘我无限的拥有。

 

 

   9、程颢有诗描述自己的快乐:“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云淡风轻近午天,望花随柳过前川。”他体验到人与万物的“生意”,体验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浑然与物同体”,得到一种快乐。这是“仁者”的“乐”。

 

 

   10、对于美丽,不外乎有两种,一种是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一种是巧夺天工的人工美,童话世界般的九寨沟、奇山秀水的桂林、险峻伟岸的张家界属前者,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宏伟壮丽的北京故宫、气吞山河的兵马俑则为后者。然二者有时又不是截然分开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方为人间佳境,凤凰是也。凤凰的美丽不止其萦绕山腰空灵飘渺的迷朦暮霭,也不止清溪河畔错落有致的吊脚楼群,更有那幽静恬淡悠然而居的淳朴民风和积淀千载浓郁芬芳的浓厚文化底蕴。

 

 

   11、“往来人自老,今古月常新。”对于职位,对于生命采取自然的态度,心平气和地走入下半生要靠一种精神力量。年龄的增长,既往的仕途生涯,是无比丰富的生活储藏。退位出局以后,一些过去不便于说的,来不及作的,现在都可以慢慢地说,有条不紊的作了。由于年龄和职务关系,过去的人际关系可能会逐步淡化,在位之时,“门前车马喧”、“谈笑有鸿儒”的场面或许不复存在,社会环境中“人走茶凉”,驴脸不变人脸变等现象也属正常。人生本务,当为随时,过去的也就过去了,需要重视现在,只有不放弃正在进行的,才会拥有美好的未来。当然,毕竟年事已高,用不着不服和勉强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在周遭世界,尽量寻找有共同语言的合作者,避开无事生非的漩涡才是上策。

     世上没有绝对不变的东西。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是有变化的,如同蚕蜕壳、蝶破茧,在这个过程中,亦或有痛苦和折磨,但“万物静观皆自得”,世间的事物虽复杂,只要“静观”就会“格物致知”,得事物之理,有一个和谐的心态,以期达到“四时佳兴与人同”的境界。

 

 

   12、在《无事此静坐》中,汪曾祺写到:“静,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心浮气躁是成不了大气候的。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惟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世界是喧闹的,我们无法逃到深山里去,惟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他的小说散文,其格即静。而一个“静”字,似乎正是如今碌碌为稻粱谋的人们有所忽略了的。在物欲喧嚣的时代,读他的小说散文,不仅使心沉静下来,也是一种品位。

 

 

   1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中华文明对于自然还有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陶渊明、王维以及后来的大小程、朱熹等人,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等,都不能作为单纯的吟诵自然的诗来看待,其中还渗透着自然对人的理智和情感的启发、自然的超自然的神性和人与自然的情感交融等丰富内涵。

 

 

   14、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15、以沉思静默的方式关照万物,万物会显示出自得的意趣,而且在沉冥之中,思绪既能专注与最细微的地方,也会伸展到无限辽阔的宇宙,天地万物无论巨细,皆纳于心中。程颢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苏轼说:“欲令诗句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空,空故纳万境。”即使是庭中的小草,篱边的石头,月光下杨柳的疏影,草丛间小虫的吟唱,深夜远处的数声犬吠,在体静心闲的人看来,都成了一种妙不可言的境界。


庄灿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1

[新一篇]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峰無語立斜陽。

[舊一篇]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