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由中国明史学会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九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8月 25—29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在开幕式上杨国桢宣 读了题为《傅衣凌先生的明史情缘》的论文,以缅怀和纪念这位先辈对明史研究的卓越贡献 。南炳文先生作了《百年来明史研究状况》的学术报告,对今后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 展 望。与会学者提交论文百余篇,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下面分类加以介绍。
  在明代经济史方面,讨论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林金树《试论明中叶以后 政治和经济发展趋势》认为,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乡社会产生了很多新气象,有 一些手工业部门以及农业经营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韦庆远《嘉靖时期商业的兴衰》则认 为,由于政治局势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嘉靖中后期商业经济陷入极度凋敝的境地,明代中后 期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区域经济。田澍《明朝对河西走廊的财政政策》、 薄音湖《明朝对蒙古的经济政策》、宁志新《明代西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思考》、马雪琴 和杨选娣《明清时期内蒙古农业区开发拓展及其影响》等文,分别探讨了明朝中央政府对西 北和蒙古的经济政策,以及这些地区的农业开发情况。高青平《晋商与中国北部开发》论述 了明清时期晋商为北部地区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刘祥学《明代岭南地区的民族交融与民族 经济发展窥探》考察了明代岭南地区各民族交融的重要方面及其对民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钞晓鸿《明清陕南水利灌溉与赋役改革》讨论了陕南赋役改革的独特性以及赋役改革与水 利灌溉之间的关系。[日]滨岛敦俊《明末苏松常三府的均田均役》,则对明朝末期苏州、松 江和常州三府的均田均役改革进行了细致论述。3.户口与田地。栾成显《明初人口数值研究 中的两个问题》比较了洪武时期三个年份不同人口数字,提出“不亏原额”说是对史料原文 的误解,《诸司职掌》所载人口数字可能属于明代户口岁计制度的产物。高寿仙《明代田土 数额的再考察》对洪武、弘治、万历三朝田土数字歧异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明代实际耕地 面积变化情况作出了估测。4.手工业。范金民《明代官营丝织业三题》就中央织染机构、万 历年间加派数量、崇祯年间停止苏杭织造等问题进行考辨。杜婉言《明代的珍珠业》论述了 明代珍珠业的兴盛以及官府采珠对民生的摧残。5.商业。冷东《国家与区域社会之间——明 清潮州海商研究》、黄启臣和庞秀声《明清时期广东商人的海外移民》从不同侧面对明清广 东商人进行了研究。许敏《试论晚明商人侨寓、“定居”化趋向与社会变迁》、[韩]曹永宪 《明代徽州盐商的移民与商籍》讨论了明代商籍和行商定居化问题。张明富《“贾而好儒” 并非徽商特色》、[韩]李和承《明清传统商人和职业神》讨论了商业伦理和商人文化问题。 王雄《明朝的盐法开中制度》、方志远《明清湘鄂赣地区食盐的输入与政府对淮盐的保护》 、卜永坚《商业里甲制——论1617年两淮盐政的纲法》、[日]桥本英一《“依山”和“附海 ”——明代后期的福建盐政》、[韩]金弘吉《明代皇木的采办和木商》,则对与政府关系密 切的盐商和木商进行了研究。[韩]吴金成《明清时代工商业市镇的发展与商人》讨论了江西 景德镇和河口镇的经济状况和居民结构。胡凡《论明英宗时期蒙古瓦剌部与朝廷的朝贡贸易 》、[日]松本隆晴《明代中期的北虏朝贡贸易》,对明英宗时期和嘉靖年间与蒙古的朝贡贸 易进行了考察。6.货币。马社香《明代货币与政治经济关系之窥见》分析了明朝货币钱、宝 钞和白银三者的变化,万明《白银与晚明社会》论述了明朝白银货币化的过程以及相伴而来 的明代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王玉祥《明代“私钱”论述》讨论了明中后期私钱泛滥给明朝 钱法造成的严重威胁。[日]益井岳机《永乐通宝的作用》指出“永乐通宝”是作为赐品赐给 东 南亚各国的,并通过东南亚各国流通到日本、琉球等地,反映了明朝在处理与朝贡国关系上 的权宜之策。
  在明代社会史方面,涉及的问题有:1.乡村基层组织。夏维中《试论明初里甲制度的历史 渊源》以江南地区的“都”为中心,对明初实施里甲制度的历史渊源及其佥役的标准和应役 的方式进行了考证。陈支平《明代前期福建户籍的民间重构》认为民间户籍的重构导致了政 府 黄册制度和赋役制度的紊乱。[韩]金钟博《明清时代乡村组织与保甲制之关系》认为明中 期以后的里甲制度名存实亡,出现了专职的乡村防御体制即保甲制。黄志繁《乡约与保甲: 以赣南为例的分析》分析了王阳明对赣南基层社会实行保甲乡约的治理模式、执行情况。卞 利《明清时期徽州的乡约初探》分析了徽州乡约在厉行德治和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所起的 作用。此外,[日]森正夫《关于“乡族”》回顾了1983年他与厦门大学学者对明清土地所有 制、地域社会等问题的讨论,检视了宗族组织与地域社会的双重结构及变化趋势。2.奴仆问 题。牛建强《明代奴仆和社会》认为随着明代整体社会的变化,明中后期一些地域的奴仆在 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与平民相同或趋近的权利,许文继《“义男”小论》也认为等级森严的礼 法秩序在明代后期趋于松懈,“义男”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上升。3.社会生活与风尚。滕新 才《明朝中后期居室文化初探》论述了明中后期百姓居室家具的变化情况。林丽月《故国衣 冠:服饰变革与明清之际的遗民心态》则对明清鼎革之际服饰的变革进行了论述,展示了处 于社会变革中的民众心态。4.史料介绍。王振忠《明代徽商研究的一部重要文献》,对明人 方郑@①《复初集》的社会经济史料价值和内容作了介绍。[日]中岛乐章《明末闽东社会经 济史的罕见资料》则介绍了日本尊经阁文库收藏的毛万汇《庄梦记》中《朝阳拙令》的主要 内容。
  在政治史方面,张显清提出应该重视嘉隆、万历时期诸问题的研究。他认为这一时期有较 为典型的历史特性: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经济发展对传统模式的突破,进而促使社会思想 的变革等等,引起与会者的热烈讨论。除此之外,涉及的问题还有:1.政策与制度。吴量恺 《朱元璋振兴明朝的理论构想及其施政方略》讨论了朱元璋政治构想的理论与实践。晁中辰 《论永乐盛世》认为“仁宣之治”的通常说法颇有不确,称永乐盛世更符合实际。郭培贵《 明代文官的荫叙制度考述》论述了明代荫叙制度的基本内容。詹家豪《明代太学中的援例监 生》考察了援例监生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弊端。陈怀仁、夏玉润《明代凤阳官吏的组成》 介绍了在明代处于特殊政治地位的凤阳官僚机构的设置与官吏选配、组成的情况。张哲郎《 麓川之役与明代总督之设立》讨论了明代总督制出现的政治与军事背景。[韩]元廷植《明代 中期福建内建置新县的理想与现实》指出明朝建置新县是国家权力和地域居民在社会经济变 化、人口移动以及应付社会不安和叛乱的结果。2.政治事件。林延清《宣宗孙皇后与明朝中 叶政治》探讨了孙皇后对明代中叶政治的影响。张宪博《再论“移宫”》论述了“移宫”事 件对天启政局的重大影响。王剑《紫柏大师与续妖书案》梳理了紫柏在万历年间续妖书案前 后的经历。吕士朋《崇祯初年钱谦益事件与东林内阁的瓦解》论述了崇祯初年会推内阁首辅 钱谦益事件对东林政治势力和崇祯朝政局的影响。3.政治心理。柏桦《明代州县官的心理特 征》讨论了州县行政运作和州县官的心理特征问题。葛荃《论晚明东林党人的“戒惧”政治 心态》分析了晚明东林党人所具有的政治心态及其原惧特点,认为这是东林悲剧的心态之源 。4.陵寝制度与祭陵活动。陈琳《明祖陵的地位及其影响》结合史实进一步探讨了明祖陵的 营建年代以及在明代社会中的政治地位及影响。朱鸿《明代皇帝的谒陵活动——兼论“出警 入跸图”》通过对明代皇帝谒陵之礼的研究,以明人《出警入跸图》为着眼点,指出明代皇 帝谒陵动机不一,所含政治意义很值得加以探讨。5.明末农民起义。[日]吉尾宽《明末的流 寇叛乱与区域社会》论述了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等农民军的活动、明朝政府的平定政策以及 区域阶层的动向。[日]佐滕文俊《关于明末河南永城县刘超之乱》则通过对河南永城县总兵 官刘超叛乱的研究,探讨了地方治安和秩序如何维持的问题。龙西斌《论李延不是李自成》 对有关李延的一些史料和说法进行了辨析。
  军事、法律和中外关系史也受到学者关注。1.军事。何宝善《朱元璋、蒙古族与明初长城 》 认为明初“固守封疆”的战略思想初步划定了明代长城的基本位置和大体走向。张德信《明 代 卫所的设置与永宁卫的建立》考察了福建沿海永宁卫的建立情况,认为它具有对外抗击倭寇 侵扰、对内维护地方安宁的双重功能。王日根《明代福建官方海防的由盛转衰及其影响》探 讨了明代福建海防走向衰落的社会根源。余三乐《孙承宗与<车营百八叩>》探讨了《车营百 八叩》的内容和成就。徐晓望《论隆武帝的战略思想》分析了隆武帝战略思想的得失。2.法 律。吴艳红《明代武职“立功”考论》以明代武职惩治体系的调整为前景,论述了明代武职 “ 立功”的行用与意义,以及赎刑在明代武职中实施的情况。[美]姜永琳《论中华帝国法律的 宗教特征——以明初法律文化为例》,将《大明律》和犹太教、基督教的基本法之一的“十 戒” 加以对比,论述了中华帝国法律的宗教特征。3.中外关系。[日]大隅晶子《明初太祖对外政 策 的形成及其背景》、赵中男《明代宣德时期的中外关系》分别讨论了洪武、宣德时期的对外 政策问题。[日]冈本弘道《明代朝贡国琉球的地位及其演变》讨论了琉球与明朝关系的前后 变化情况。马曙明、任林豪《明援朝抗倭之胜因管见》进一步探讨了明朝取得援朝抗倭胜利 的原因。[日]松浦章《关于明代朝鲜船漂流至中国之问题》根据崔溥的《漂海录》等相关史 料,研究了明代漂流至中国之朝鲜人、船舶等事例,还介绍了朝鲜沿海渔民的生产和生活, 以及在出海之际如何备粮及其遣返情况。汤熙勇《明代中国救助外国籍难船及漂流民的方法 》论述了明朝救助外籍难船的态度、漂流到中国之外国籍难船的数量、外籍漂流民的调查、 外籍漂流民的照顾、外籍漂流民的遣返等问题。李炳文《黄斌卿其人及乞师日本》论述 了黄斌卿为恢复明朝江山而试图向日本借兵的活动。卞凤奎《1628年(明崇祯元年)在台湾的 日荷纷争》根据日本、荷兰相关文献或书籍的记载,考证了崇祯年间日本、荷兰为拓展海外 市场引起的兵卫事件。
  此外,会议论文还涉及到宗教与学术思想等方面的问题。1.宗教。姜晓萍《试析明初的道 教管理政策》探讨了明代道教管理机构以及道教“席牒”制与考核制的建立过程。高致华《 从明代祭祀看厉祭坛的文化意义》论述明代厉祭坛的祭祀情况及其文化意义。[日]小野和子 《再论隐元》进一步探讨了明末清初东渡日本的隐元禅师的活动和影响。2.学术思想。饶龙 隼《两浙儒与江右儒——明初尊崇程朱理学问题析疑》以两浙儒和江右儒为例,探讨了明初 尊崇程朱儒学的官方政策背后所潜藏的地域儒学之间的竞争与消长。李琳琦《明中后期新学 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指出,作为程朱理学故乡的徽州,在明中后期也成为阳明心学 流布的地域。张琏《王艮思想的历史评价》认为,由于王艮学说的独特性,人们大多将其视 为带有异端色彩的学派,而对其真正的本质内涵缺乏客观评价。陈国儒《浅释李贽之哲学思 想 》讨论了李贽的哲学和伦理思想。张兆裕《明代的华夷之辨》认为明代华夷之辨出现了新的 动向,尤其是明中后期受西学的影响,有了与传统迥异的认识。李小林《万历官修本朝正史 活 动的倡导者——陈于陛》、吴琦和冯玉荣《<明经世文编>编纂群体之研究》、刘蔷《徐勃的 藏书及其目录学思想研究》、李祖基《陈第、沈有容与<东番记>》、曹江红《黄宗羲与<明 史·道学传>的废置》,则分别讨论了图书编撰和收藏方面的一些问题。
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4~27K24明清史张英聘20022002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 北京 100006 作者:中国史研究动态京24~27K24明清史张英聘20022002

网载 2013-09-10 21:00:52

[新一篇] 竹內好的魯迅論

[舊一篇] 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